摘 要:核心素養下的閱讀思維能力培養,已經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點。文章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內涵分析入手,探討了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思維能力的重要性,結合實際教學案例,深入研究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思維能力培養策略。同時,文章緊扣語文閱讀教學的要點、疑點、難點、盲點,解釋培養小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要點,旨在促進小學生閱讀思維品質的提升,讓其思維逐步由淺顯走向深刻。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思維;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3-0043-03
引? 言
語文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還應該重視其思維發展。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思維能力培養對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和提高教學質量意義重大。在小學階段,學生不具備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自身認知能力也有限,語文學習仍要依靠教師的講解。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從學科教學角度提升發展閱讀思維能力的高度,讓學生的閱讀思維品質不斷提升。
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內涵分析
(一)語言的構建和運用
核心素養可以視作學生適應未來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關鍵學習能力及必備品格。語言建構、運用是指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了解并掌握語言結構特點、運用規律,在此基礎上正確書寫漢字,遣詞造句,行文表意。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要求教師加強學生對生字、詞語應用的訓練,幫助學生完成語言的建構、應用,使之積累學習經驗,正確使用文字。
(二)思維的培養與提高
思維是智慧的核心。思維培養、提高是指在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對人物形象、故事內容的概念,
使之準確總結和精確概括,通過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獲得豐富的思維和情感認知[1]。思維的培養與提高需要教師根據小學生的思維品質開展不同形式的閱讀、思考訓練活動,使其產生創造性想法,靈活思考問題,由此提高思維的敏捷性、活躍度。
(三)審美的鑒賞與創造
美育對于小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學習進步能夠產生深遠影響。審美鑒賞、創造是落實美育的重要體現,指學生通過學習語文獲得相應的審美情趣、能力。具備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的學生能夠發現文本中的語言之美,感受人物思想情感之美,利用所學知識、技能創造美。審美的鑒賞與創造要求教師充分發掘教學中的美育元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念,從而啟發學生的審美思維,使之能夠發現、感受、創造美。
(四)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化理解、傳承是指學生通過學習語文知識,感受語言文化魅力,汲取中華文化精髓,形成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并將其付諸實踐。文化的理解與傳承需要教師以語文教學活動為載體,利用各類文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與歸屬感,使之能夠在實際行動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一)契合新課程標準閱讀教學要求
為了幫助小學生適應時代發展及社會生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目的是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思維,契合《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素養培養要求,能夠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解讀,由此引領語文學習方向,取得良好教學成果,助力學生學習進步。
(二)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發展
閱讀素養是學生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能力,也是其在接觸閱讀材料及合作學習過程中建構的知識、技能和策略。文化基礎與學習密切相關,而閱讀又是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因此,培養小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是閱讀教學的最初目標和最終結果,可以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養成一種良好習慣,有助于為其奠定穩固的文化素養基礎。
(三)提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
文學鑒賞是在學生閱讀思維品質升華至一定高度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和實踐所形成的一種素養。以語文實踐活動為載體,培養小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可以啟發學生對佳詞名句進行解讀,對優秀文章進行鑒賞,由此促使其文學鑒賞能力提升[2]。
(四)增強學生文化理解能力
小學生正處在思維發展的起始階段,對文化的理解停留在相對較淺的層次。學生通過培養閱讀思維能力,可以提高文化理解能力,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閱讀熱情和學習效率。小學生對部分晦澀傳統文化的理解不夠透徹,因此教師要在直譯、用典、疏導的基礎上,解讀文本情感表達及相關寓意,能夠促使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提升,使之具備良好的文化理解能力。
三、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閱讀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一)抓住文本精華分析要點,讓思維建構
教師抓住文本精華分析要點,可以讓學生在理解課文語言的基礎上,把握內容梗概,清楚、完整、有條理地進行敘述,由此進行思維建構,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教師應立足課文要點,借助事情發展順序,引導學生充分思考,培養其良好的閱讀能力[3]。
以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教學為例,本篇課文所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節,簡要復述課文;寫一件事,能寫出自己的感受”。為了能夠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真正拓展思維,教師應從故事情節分析入手,讓學生抓住“競走取之、唯戎不動”等精華內容進行分析,思考王戎身上的優秀品質,并嘗試寫下自己的感悟。首先,教師要領讀全文,讓學生能夠讀出文言文的韻律和節奏,同時結合電子課件,將教材中的注釋放大,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文。其次,教師要鼓勵初步理解全文的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教師則根據學生的復述,以“競走取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諸小兒”的語言,分析王戎與“其他小兒”的區別,使之能夠在正確翻譯古文的基礎上,抓住文本精華分析王戎的行事特點,懂得王戎深思熟慮、不隨波逐流的人物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王戎的“回答”,分析“此必苦李”的原因,并為學生提供有關“李樹結果”的資料,讓學生通過合作分析,獨立思考,明白王戎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品質,懂得“甜李樹如果在道邊,樹上的果子會越摘越少”。最后,教師要圍繞王戎身上的品質,指導學生抓住古文中的“競”“唯”“必”等字,嘗試描述故事經過,結合自己的看法來說出王戎身上的優點,從語言、行為、品質三個角度入手寫下自己的感受。如此一來,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構建語言,掌握語言運用的技巧,形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質,有效提高自我閱讀能力。
(二)借助課后練習叩問疑點,讓思維生長
“熟讀精思”是朱熹提倡的讀書之法,即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精湛的思考,方能有所收獲。小學階段學生的閱讀停留在淺層,教師要立足思維培養與提高的起點——疑問,借助課后練習來巧妙設計問題,同時鼓勵學生提問,讓其能夠在質疑、答疑解惑的過程中實現思維的發展[4]。
以統編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搭石》一課教學為例,借助課后練習叩問課文中的閱讀疑點,可以激發學生對重點語句的思考,使之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美好的情感,促進閱讀思維提高。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教材插圖、課后問題,讓學生聲音洪亮、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記錄自己閱讀全文的用時,然后闡述印象深刻的畫面,從而透過詩人筆下的平凡鏡頭,感受樸素而清新的語言、秀美的意境,品味鄉親之間極淳樸、原生態的人性之美。其次,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時間,根據自己不理解的課文內容進行提問。針對學生提出有關“汛期、緊走搭石慢過橋”的問題,教師要聯系課后練習題,讓學生根據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畫面,結合自己雨天遇水阻攔去路的經歷,理解水利名詞“汛期”,懂得河水在一年中,規律、顯著上漲的時期就是“汛期”。教師可以利用課后練習中的“合作交流閱讀體會”,讓學生根據體現“鄉親之間美好情感”的語句,分析“緊走搭石慢過橋”約定俗成的原因,推動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總結作者在平凡事物中融入的情感,利用“你身邊還有哪些平凡之美?”這一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重點詞句進行反復品讀,從而叩問疑點,讓學生通過熟讀文中的細節描寫,感悟人物內心世界,培養閱讀思維。
(三)依據關鍵詞句推敲難點,讓思維發展
文本難點就是閱讀教學的“眼睛”,欲窺文本之全貌,必先推敲其難點。小學語文教師要立足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培養,引導學生緊扣文本難點進行推敲,將文本鑒賞貫穿至教學全過程,讓學生的思維實現發展。
以統編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刷子李》一課教學為例,文章描寫曹小三跟著師傅學藝的過程,刷子李技藝非凡、精益求精是課文閱讀的難點,教師可以采用邊讀邊悟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動、動作、表情,促進其閱讀思維發展。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我是小小粉刷匠》歌曲導入新課,引用“爆肚馮、泥人張、年糕楊”等名號,引出課文題目《刷子李》,引發學生對課文中故事情節的好奇。其次,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刷子李有什么本領?”閱讀全文,使學生對課文有初步認識,明白將人的姓氏與拿手本領連在一起稱呼,表示對人本事的欽佩,知道刷子李有一手刷墻絕活。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鑒賞課文中描寫人物的關鍵詞“派頭十足”“透亮”“清爽”“悠然”“天衣無縫”,使之能夠透過刷子李的外觀、動作,明白“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的道理,也對獨特的語言韻味有深入了解。與此同時,教師要立足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培養,引導學生從曹小三的角度入手分析,思考課文通過哪些方面表現刷子李的高超技藝。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結合曹小三“發現黃豆大小白點,恍然大悟后的發怔發傻”的表現,鑒賞文本細節,逐句推敲課文難點。最后,教師引用課文中刷子李的話“好好學本事吧!”鼓勵學生用通過閱讀學到的方法,描述身邊擁有一技之長的人,使之能夠歷經發現、鑒賞、表現美的過程,從而實現思維的發展。
(四)利用生活知識捕捉盲點,讓思維創新
閱讀盲點是指學生受到固化思維干擾而形成對文本內容、思想觀點的潛意識認可。教師利用生活知識捕捉盲點,啟迪學生,可以幫助學生把握課文主次內容,使之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思考,辯證地看待客觀論點,提升創新思維意識。
以統編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夏天里的成長》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植物生長知識捕捉學生的閱讀盲點,讓學生在學習中品味文本之中蘊含的中華優秀文化,在創新思考中認識到傳承文化的價值。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介紹竹子、綠蔓、蒲公英等植物生長過程的微課視頻,讓學生思考夏天中一些生長現象與觀點,利用生動、有趣的微課視頻導入新課,讓學生產生閱讀課文的熱情。其次,教師鼓勵學生朗讀全文,分析“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中心地位,從而使學生明白開篇點題是一種常見的寫作方式,由此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用筆圈出作者在文中描寫的“飛快地長”“跳躍地長”“活生生地看得見地長”的事物,聯系生活中的常見盆栽與綠化帶中的植物,讓學生通過“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幾天”“個把月”等詞語,體會夏天里生物成長之快。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草長”“樹木長”“稻秧長”
“甘蔗長”“水長”“瀑布長”等詞語,感受文本中蘊含的農耕、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最后,教師出示“梅、蘭、竹、菊四君子圖”,提出問題“夏天里還有什么在成長?”,由此激發學生仿照課文句子進行闡述的興趣,培養其良好的創新意識,使之能夠在造句的過程中增強文化傳承意識。
結? 語
簡而言之,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培養小學生的閱讀思維,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契合新課程標準中關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為解決小學生閱讀興趣不高、課堂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課文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將閱讀教學建立在學生的興趣基礎上,啟迪學生思維,使之能夠通過閱讀發現語文學習的樂趣,不斷提升自我閱讀思維品質,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錢雨晴.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20(34):139.
李惠瓊.開展批注閱讀,培養學生個性: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探究[J].教師,2020(24):31-32.
黃秋華.預測策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J].教師,2020(21):36-37.
鄭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1+X讀思達”教學策略研究[J].教師,2020(16):31-32.
作者簡介:林小燕(1982.9-),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中心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