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數學符號、圖形、表格等構成了數學語言,能讀懂數學語言則稱為數學閱讀能力。數學閱讀能力不僅是指讀懂數學知識,更是要掌握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針對目前數學教學中存在的流于形式、閱讀指導缺失的現狀,文章從培養數學閱讀興趣、技巧、習慣等入手,簡要闡述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閱讀;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3-0028-03
引? 言
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指出:“數學的教學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教學生學習數學,就是在教學生了解運用數學語言,如同中文、英文等語言類學科一般,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數學這條路上走得穩、走得遠。
隨著這幾年中高考數學改革,我們可以看到,數學越來越傾向于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真實生活場景問題,如2019年高考數學試卷中的一個選擇題讓學生計算維納斯雕像的身高,很多學生驚呼連題目都沒看懂,有些學生甚至看到如此多的文字,就產生了抵觸心理,但考后在教師的指導閱讀后,他們又發現這道題其實很簡單,就是利用黃金分割比例計算而已[1]。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學生閱讀能力缺失。他們有扎實的數學知識和計算能力,但是因為數學閱讀能力的不足,讀不懂題目。因此,學生即使懂得定理,會計算,也不知道怎么運用。高中生如此,小學生更是如此。而出現這種狀況,正是因為當前數學教學對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視不足。
一、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現狀
在實際數學教學中,多數教師更注重知識的講授,強化數學定理、公式的識記和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而忽視了閱讀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這就導致學生在教師帶領下會做,離開教師就看不懂題目,最終只能通過死記硬背來學習數學,學習效率較低[2]。除此之外,小學數學閱讀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一)數學閱讀教學流于形式
部分教師對閱讀的重要性缺乏正確的認識,導致學生的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教師只從自身的設問角度,先把數學問題的精髓挖掘出來,然后進行大量的數學演練,而學生被動聽課,卻忽略了閱讀數學課文和習慣的培養。學生見到文字類題目就手足無措,缺乏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完成課外閱讀作業時讀不出要點,找不到問題的本質。
(二)數學閱讀指導方法的缺乏
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將教學重點放在與考試有關的知識點上,而忽視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缺乏相應的閱讀指導。小學生的閱讀基礎薄弱,加上教師對數學閱讀素材缺少推薦,僅在課堂上一帶而過,沒有系統的指導方法,不對內容進行分析和總結,學生很難真正理解、掌握教學語言。學生只有大量閱讀文本,
在教師的指導下去理解文中標準的數學語言,才能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3]。
二、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數學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以情感人,教師要利用語言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中,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關鍵在于教師的施教藝術。教師應設計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從“要我讀”,轉變為“我要讀”。
1.童話故事情境
閱讀童話故事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學生喜歡沉浸在童話故事的世界。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創設“喜洋洋過生日分蛋糕”的故事情境,在情境中讓學生充分感知“幾分之一”“幾分之幾”“平均分”“單位1”等,再概括分數的含義。這樣,學生學起來就事半功倍。教師根據教材自編童話故事,創設情境,能夠使學生樂學,讓學生在聽、想、說的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閱讀興趣。
2.問題情境
教材中每一課的例題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把時間還給學生。對此,教師可將教學內容設計成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以“東、西、南、北”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情境:“淘氣去圖書館,可他不知道怎么走,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引導一下淘氣嗎?”教師可以運用課件呈現淘氣與圖書館的位置,提出要求:(1)找一找圖中呈現的方向標志;(2)說一說這些建筑所處的位置;(3)找出圖書館的具體位置。教師設置“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觀察方向,使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在活動體驗中,教師要及時反饋成果,對學生的有效閱讀成果給予積極的評價,讓學生享受探索的快樂,提高認知水平。
3.數學文化情境
傳播數學文化,培育人文精神,是數學教育需具備的行為和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以數學知識為基礎,靈活處理,巧妙設計,將數學教材要表述的內容用具體語言轉化出來,將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具體內容,豐富、發展數學的內涵,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教師通過變化思維方式,能夠使學生面對問題快速反應,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可以提出閱讀要求:(1)閱讀祖沖之研究圓周率的故事;(2)什么是圓周率?古今中外,哪些人研究過圓周率?(3)圓周長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與數學文化之間產生共鳴,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指導方法,豐富學生數學閱讀的技巧
數學方法是數學的行為,是學生形成良好認知結構的紐帶。讀書方法決定閱讀效果。因此,教師讓學生掌握有效的數學閱讀方法是數學教學的關鍵。
1.指導數學文字敘述的閱讀
數學概念、性質、定理、公式語言表達具有嚴密性、嚴謹性、概括性。學生對數學概念的閱讀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通過表面文字深入理解內涵。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精讀,利用畫圓圈、橫線、波浪線等標重點,準確理解關鍵詞語的內涵。
例如,“植樹問題”有這樣一道題:一條公路長500米,在公路的兩旁栽樹,每隔50米栽一棵樹,兩端都栽樹,一共栽多少棵?為了提升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標記出題干中有效的信息,比如“兩旁”“兩端都栽”“500米”“每隔50米一棵”,梳理出兩端都栽樹正確的解決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但能更認真地閱讀題干,而且還能在閱讀題干的過程中理清思路,有效地發展數學閱讀能力。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文字的指導,針對不同的題型進行歸類分析,引導學生總結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鍛煉學生思維的嚴謹性。
2.指導圖文混雜內容的閱讀
小學數學課本內容注重直觀圖形。學生只有讀懂圖形,才能領悟到文本蘊含的基本數學思想,獲取理論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含義,理解抽象的數學語言、符號,然后將其運用于生活中,從而體驗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軸對稱”為例,教材給出幾幅直觀圖,配有簡潔的文字“你還能見到哪些軸對稱圖形?畫出它們的對稱軸”。在課堂上,教師可準備一些不同形狀、大小的圖形,先讓學生動手折一折、畫一畫,并沿著折痕畫出對稱軸,再請各組學生暢所欲言,說一說圖形的特點,如對稱軸有幾條等。學生在互動交流中能夠重新讀圖,總結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在不斷變化的情境中,學生能夠獲取知識,真正讀懂圖形,使數學問題變得簡潔、直觀,從而在解題時有更清晰的思路,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當然,在應用題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關注閱讀題目中的提示語、插圖,理清題意,邊讀邊悟,尋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抓住題目的突破口,啟發學生繪出圖形,將復雜的數學語言轉化為直觀圖形,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行程問題”中有這樣一道題:甲、乙兩地間公路長2800千米,客車從甲地出發5小時后,貨車從乙地出發,又經過10小時兩車相遇,貨車每小時行100千米,客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題干時,提取并勾畫有效的信息進行繪制,通過畫出線段圖形,化繁為簡,從而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指導算式閱讀
傳統的計算教學模式是“講解—訓練”,教師讓學生明白運算法則和運算順序,就算完成教學任務。其實不然,在教師講授方法后,學生依然會出現運算順序的錯誤,原因是學生對題目中信息的讀取出現失誤。以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為例,教師可以出示“96÷[(12+4)×2]”,讓學生讀題。一些學生讀成“96除以12加上4乘2”,改變了運算順序,表明很多學生對中括號和小括號的作用不理解。此時,教師要倡導讀、做、思相結合,使學生規范閱讀題目,在讀中做,做中思,嘗試驗算、推理,這樣才能快速、準確地解決問題。
在大數據時代,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讓學生結合學科特點大量閱讀數學內容,讀懂數學語言,掌握相關閱讀技巧,使學生從根本上提高閱讀能力,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三)優化過程,培養學生數學閱讀的習慣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生在閱讀數學材料時,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養成良好的習慣。
1.預習數學教材的習慣
數學教材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排版和內容上都做了精心細致的安排。課本蘊含著豐富的符號、概念、原理、名詞術語、圖表等數學語言,是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資源。教師要潛移默化地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認真細致地分析、理解、領會其含義。以“三角形的認識”為例,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任務:(1)探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2)什么叫三角形?(3)試畫三角形的高,你會畫幾條?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本,在閱讀教材中尋找答案,同時將自己不懂的知識點做標記,再與其他同學交流討論。教師可以利用數學教材讓學生規范閱讀,反復閱讀,再認真思考,邊讀邊記,讓學生能夠進行自主閱讀交流,準確表達觀點。在課堂上,教師要夯實閱讀教學,讓學生用語言表達閱讀的成果,有條理地講解解題的思路,鍛煉學生的理解力、表達力和認知力。
2.閱讀質疑的習慣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效的閱讀能夠使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大膽質疑,邊讀邊思,以議促讀,把機械化閱讀轉化為探究性閱讀。學生通過“讀”“思”“議”能夠實現由舊知到新知的飛躍,激發對數學閱讀的興趣。
以“分數乘除應用題”為例,教師可以出示題目:
(1)小明家收藏中外名著240本,小東家收藏中外名著比小明多1/5,小東家收藏中外名著多少本?(2)小東收藏中外名著180本,小東家收藏中外名著比小明多1/5,小明收藏中外名著多少本?在學生閱讀題目的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疑:“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數量關系各是什么?”學生通過分析能夠發現兩道題目的不同點,理解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的區別和聯系。教師鼓勵學生質疑,鍛煉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有利于提高數學閱讀的有效性。
3.自主課外閱讀的習慣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閱讀。課堂時間有限,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參與課外自主閱讀活動,給學生提供閱讀的時間和空間。教師應重視數學課外閱讀,完善數學語言系統,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數學,拓展閱讀素材,如數學童話、數學謎語、數學畫冊、數學報刊等。教師可以定期舉辦閱讀交流會,準備課前收集的數學試卷、數學報刊、邏輯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閱讀與探討。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要給予一定的閱讀指導,提高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并及時總結。教師通過這種自我閱讀、自我理解、自我總結的課外閱讀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增長知識,豐富精神世界,激發課外閱讀數學的興趣,還能拓寬數學視野。學生在不斷接觸數學信息的過程中,還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結? 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閱讀是一種基本能力。強化閱讀理解能力,能夠助力數學問題正確解決。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著眼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還要用發展的眼光審視課堂,變教材為讀本,讓學生有效閱讀,養成自覺主動進行數學閱讀的習慣,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司書勝.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思考[J].明日,2018(28):248.
王小平.讓閱讀之花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吐露芬芳[J].新校園:閱讀版,2015(2X):168.
盧晶晶.突出閱讀教學提升數學素養: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開展閱讀教學[J].名師在線,2017(1):13.
作者簡介:鄭麗欽(1980.4-),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中心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