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勁松
“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素質教育在中小學的落實與推進,成為了社會各界所關注的重點話題。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學生成長的必要保障。作為體育教師,應當著眼于學生的體能發展現狀,運用科學的策略在教學實踐中發展學生的體能,優化體育教學成果,保障學生身心健康。
一、當前體育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隨著素質教育在體育學科的深入落實,不少新穎的教學方式應運而生,為體育教學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然而想要切實提升體育教學的效果,我們仍然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作為體育教師,應當根據當前體育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與分析。
(一)教學方式單一
當前,體育學科的重視程度雖然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部分體育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策略并沒有順應時代發展的腳步。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依然沿用著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單一的訓練模式和自由活動的形式作為體育課程的主要內容。這種教學策略并沒有就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深入分析,缺乏循序漸進、不斷提升的訓練過程,以致難以實現體育訓練的目標。同時,單一的教學方式較為枯燥,重復性的內容多,趣味性的內容少,讓學生難以對體育學科產生興趣,甚至會在體育訓練的過程中存在懈怠、偷懶的心理。
(二)學生興趣較低
學生對體育學科興趣較低,除了教學方式單一的原因之外,最大的問題便是缺乏對體育學科的正確認識。隨著“雙減”政策在中小學校園中的落實,課后服務的時間有所延長。學生雖然有機會把時間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但是他們更愿意把時間用在完成作業、參加興趣小組上,很少有學生愿意在課后服務的時間里參與體育活動,這是因為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同時,學生并沒有認識到體育鍛煉的意義以及對成長的影響。
(三)學生身體素質不佳
學生身體素質欠佳是體育教學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初中階段學生普遍存在著身體機能爆發力不強、力量不足、肺活量下降的問題,還有部分學生由于缺乏體育鍛煉,小小年紀,便出現了過度肥胖等問題。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提高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基于學生體能發展的初中體育教學策略
作為一名初中體育教師,想要在教學實踐中切實推動學生的體能發展,就應當樹立創新意識,探索出科學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習特性以及興趣培養等方面的因素,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為學生的體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改變。
(一)分層教學,推動學生身體素質整體提升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世界上也沒有兩個相同的學生。每個學生的先天條件、生活環境、日常習慣都有所不同,因此學生的身體素質也是各不相同。然而,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統一性、程式化的教學方略,給學生安排相同的體育訓練內容,這種教學方式容易導致體育學優生的身體素質發展需求得不到滿足,體育學困生難以完成課程內容,從而對體育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整體提高。體育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存在“只顧中間,不顧頭尾”的心理,而應當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與身體素質,從實際出發,為不同階段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訓練內容。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體測成績將學生分為“A、B、C”三組。A組的成員是體育能力突出的學生,能在體育測試中取得優秀的成績,B組的成員是體育能力在平均水平的學生,基本能在體育測試中獲得良好的水平,C組的成員是體育能力低于平均水平的學生,小部分甚至在體育測試中難以及格。針對A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在現有能力基礎上進行突破性訓練,將自己有特長、感興趣的內容作為體育訓練的主要內容,實現個人能力與水平的提升。針對B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對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行反復練習,從而推動體育能力的全面發展。針對C組學生,教師在活動設計上可以讓他們以體測項目為訓練的主要內容,通過反復訓練,幫助他們達到優良的水平。每一組的成員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進行及時調整,確保學生在各個階段都能進行符合自己個人能力的體育鍛煉,從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二)優化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體育熱情
教師應當增加學生的訓練量,優化學生的體育運動過程。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對體育運動常常存在著畏難情緒,不少學生甚至在體育課上逃避體育運動。為了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策略,提高體育活動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體育活動熱情。
例如:在訓練學生進行“快速跑”項目時,不少學生都“怨聲載道”,甚至為了減少運動量而在跑道上“緩慢移動”,致使體育訓練的成果不佳,學生的身體素質難以得到提升。然而,如果教師換一種形式,則能夠收獲全然不同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將學生以5人為單位進行分組,將快速跑轉變為接力跑,每人跑50米,小組之間進行比賽,這種教學設計在很大程度上順應了中學生的競爭心理,激發了學生的體育斗志,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學生為了小組的勝利都會竭盡全力奔跑在自己的賽道上,不用教師督促,也能達到理想的訓練效果。
教師還可以通過將體育游戲融入課堂教學中,提高體育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在傳統的體育課堂中,教師都會帶領學生通過體操鍛煉等方式進行課前活動,這種程式化的課前訓練讓不少學生都深感無聊,應付了事。教師可以變換一下課前熱身的形式。在課前和學生通過跳長繩、踢鍵等參與性強、趣味性高的活動進行熱身,有效提高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
(三)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中,學生“各自為戰”,每個人都獨自完成學習活動與訓練項目,不僅課堂效率低,而且教學成果不佳。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小組合作”在教學實踐中主要有兩大目的。“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可以通過“以一帶多”的方式,讓體育學優生帶動體育學困生。當課堂教學涉及到新內容時,體育學優生總是能迅速地掌握要領,而體育學困生則會存在一些困難。
例如:在排球教學中,學優生通過一兩次的練習便能夠準而穩地進行發球,這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優生當“小老師”,幫助學困生糾正動作、力度等方面的問題。“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便于在課堂上開展小組比賽,有利于刺激學生的好勝心理,讓學生在拼盡全力的運動過程中發展基本體能,感受運動與成就感。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定期開展班級排球賽、跳繩賽等活動,讓學生體驗拼搏的快樂,與自己的小組成員一起為勝利奮斗。
三、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學生體能、優化體育教學模式順應了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作為中學體育教師,我們應當在實踐中對當前體育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與理性的分析,并且就這些問題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通過分層教學、提高趣味性以及小組合作等方式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讓學生能夠真正認識到體育鍛煉的好處,自覺建立起運動的好習慣,推動體能的進步與發展。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