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樂平 袁丁
一、混合式教學
混合式教學是在傳統面對面教學、信息化教學基礎上提出的。2004年,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李克東、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趙建華提出混合式教學是面對面教學和在線學習兩種模式的有機整合,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長期的發展中,混合式教學逐步形成了比較寬泛的定義:在線學習與面授教學的混合。作為混合式教學的重要方面,線上教學在政府、資本、技術的推動下得到了高速發展。截至2022年2月底,中國已成為全球慕課數量最多、慕課學習人數最多和慕課平臺數量最多的國家,上線慕課數量超過5萬門,選課人次近8億。線上課程在中國已經走過了精品課程、精品開放課程(精品視頻公開課、精品資源共享課)、慕課(在線開放課程)、一流本科課程(線上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的發展歷程。
混合式教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線上教學的快速發展,圍繞混合式教學,學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和實踐。雙線混融教學是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一種形式,雙線混融強調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目前雖然對雙線混融教學沒有一個普遍接受的定義或模式,但是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一體化、互融聯通等特征勾勒出了與傳統混合式教學的區別。
二、課程雙線融合教學探索
(一)課程建設概況
“儀表飛行與航圖”是飛行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旨在幫助學生獲得儀表飛行的基礎理論知識,了解飛行程序設計的基本原理和要求,理解和掌握儀表飛行航圖的制圖原理和認讀規則。課程共32學時,包括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課程內容上,選用了航空界當前主流的杰普遜航圖作為教學的主要載體,將飛行程序設計的思想和儀表飛行的基本原理貫穿其中,充分利用航圖實物和現實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復雜的航行要素具體化。配合和飛行運行實際“接軌”的航圖實踐課,深化對基本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為了更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的效能,2019年開始,課程團隊著手建設在線教學資源,錄制教學微視頻;2020年,課程被認定為中國民航大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同年開始線上、線下雙線混融教學。課程組利用中國民航大學的智慧教學云平臺,搭建了線上課程,為學生提供線上教學課件、教學視頻、參考視頻、作業和討論專區。通過智慧教學云平臺,學生可以觀看教學視頻及課件,參加每個單元的測試,在討論區提出疑問或幫助解答、交流經驗,線上分組開展實踐、作品展示等。教師則可以在平臺開展備課、課程管理、學生管理、課堂管理、學情分析、作業批改、答疑等工作。為了提高溝通效率,還專門建立了課程教學微信群,及時解答相關問題。
(二)課程雙線融合教學設計和實施
課程組從整體上對課程進行了設計,既可以全程線下教學,又滿足全程線上教學的需要,能夠實現不受時空限制,線上和線下自由切換。在線下的實體課堂,部分章節安排教師現場講授,部分章節采用SPOC模式,學生在課前完成視頻及課件學習,課堂上主要安排對重要知識點的討論和深化、作業或實踐報告的呈現、答辯和討論,因此即便是線下課堂也不是傳統的全程面對面教學,而是部分融合了線上資源的混合式教學。在線上的虛擬課堂,受限于學生狀態的掌控,采取加重SPOC使用比例的辦法,開展更多的交互和討論,使學生更多地投入到課堂中來,讓學生更多地展示自己在學習中的體會、困惑和團隊作品,教師需要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學習中存在的一般性、普遍性問題,采用點評、討論、練習等方式來解決問題,讓學生進一步獲得提升。
(三)課程教學評價方式改革與探索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方面。傳統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大多以結果為導向,一般以作業、期中、期末考試等階段性結果為依據,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相對薄弱。在雙線混融的教學模式下,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能夠更多的收集教學過程數據,“儀表飛行與航圖”課程在雙線混融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從結果型考核向混合型考核轉變,逐步加大過程考核的比重,構建了較為全面的考核評價體系。在過程考核上,主要包括課程完成度、課堂表現和作業質量,其中課堂表現涵蓋了出勤、互動情況;作業質量包括單元練習的完成情況和得分,還包括主題討論表現,這里的主題討論通常圍繞某一個重難點問題或者練習展開,主要考查學生準備和呈現的整體情況。期末成績評定的依據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期末考試情況,另一個是航圖實踐報告的情況。在航圖實踐教學活動中學生被分配為小組,根據給定的航圖,查找關鍵信息,完成實踐報告。教師根據實踐報告的整體情況以及每一個學生匯報及回答對應問題的情況分別給出成績,小組之間也可以開展互評。
(四)教學理念的變革
有學者將教育信息化中的網絡硬件設施比作“路”,應用平臺比作“車”,教學資源和數據信息比喻為“貨”。有了“高速路”“豪華車”“硬通貨”,相較傳統教學而言,信息化加持的大學教育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用戶”是否收貨?是否有效消化?是在外部環境快速變化的形勢下,需要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隨著以“學習”為中心教學理念的提出,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獲得感提供思路和方向,也是混合式教學發展過程中需要變革并加以突破的方面。在以“學習”為中心教學理念中,教學設計以學生需求為導向,改變了傳統上“以教為中心”的導向。這一轉變中,教學設計顯得尤其重要,學生需要什么?以什么方式進行學習?教學設計不再是過程設計而是方案設計。教師角色也發生了轉變,從知識傳播和技能訓練的主導者,變成引導、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的引路人。這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需要更多地從學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從學習策略引導、內容定制與推送、知識深化推動、信息資源整合、學習評價等方面全方位開展教學。“儀表飛行與航圖”課程組在學校搭建的平臺下實現了線上、線下雙線混融教學,擴展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但是對于教學理念的革新是需要長期摸索、驗證并不斷改進的。
通過短短幾年時間,課程組對雙線混融教學開展了有益的探索,發掘了雙線混融教學帶來的益處,同時看到了局限。雙線混融的核心目的是需要通過線上、線下有效混合,帶來“1+1>2”的效應。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學活動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變小了;課堂氛圍相比單純的課堂講授要更為熱烈,學生的參與度也較高,有著較好的獲得感;同時,學生在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合理表達自己觀點,熟練呈現和演示內容等方面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得益于智慧教學云平臺,教師備課、授課和批改作業的效率提高了。從長期看,深化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探索和優化雙線混融教學模式的設計與應用,長期、系統開展雙線混融教學活動、積累教學經驗、進行教學反思,追求創新、逐步形成與發展趨勢相適應的教學方案。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