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鶯
數學是小學教育階段最為重要的課程之一,具有較高的教學難度,低年級小學生的數學基礎普遍薄弱,導致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緩慢。新課改以來,數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已經有了明顯改善,但仍存在資源應用不合理、教學過程缺乏新意等現象,因而需要數學教師抓住問題的關鍵,使用正確的教學策略改善現狀。
一、整合課程內外資源,豐富課堂內容
新課改提倡教師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改善課程質量,追求“生本”課堂與個性化教學,意在打破傳統模式下教學僵化的局面,從而推動學生全面成長。在過去的數學課堂上,教師幾乎不必考慮如何選擇教學資源,只要將教材內容講解清楚便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這導致許多教師在整合課內外資源時無法做出正確選擇。基于新課標的教育理念,數學教師應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將課內外資源條理清晰地組合在一起,以打造高質量的數學課堂。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搭配》一課為例,教師以教材為線索,插入相關的生活素材,使課內外資源相互配合、互為依托,共同為知識講解服務,實現高效整合目標。“搭配”是數學課程的經典問題類型,教材使用“數字”作為研究對象,以“用1、2和3組成兩位數,每個兩位數的十位數和個位數不能一樣”這一問題引出搭配任務。在解決教材給出的問題時,學生很難快速找出規律,只是隨機挑選數字進行組合,試圖直接找出所有答案。教師可以根據“搭配”的一般思路,讓學生用卡片擺一擺或動筆寫一寫,再著重思考:如何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地寫出所有答案?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明白可以用確定十位或確定個位的方法,也可以直接交換數字的位置來確定所有答案,從而從數學的角度掌握正確方法。
在理解了教材給出的問題后,學生對“搭配”形成初步認識,明白解決此類問題不能“憑感覺”,而是要采用有序排列的辦法,于是教師繼續引入生活素材,將數字層面的“搭配”推廣到不同類別的生活事物上。尋找生活素材時,教師可以根據平日對學生的了解,引入其感興趣的事物,如衣服與褲子的搭配、卡通角色名字與影視作品名字的搭配等,讓學生使用數學方法處理生活問題。通過這種方式,課內外資源都很好地解釋了“搭配”這一邏輯思想,讓學生體驗了不同場景下的“搭配”需求,對其理解知識內涵具有較大幫助。
二、鼓勵學生自創問題,提高課堂活力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嘗試理解學生提出的問題,從看似雜亂無章的表述中發現內在邏輯。為了讓學生的表達更有效率,在學生初步了解課程知識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自身視角出發,創造具有想象力的問題,在探究問題答案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對數學的認知。這樣一來,學生的奇思妙想有了釋放的途徑,教師也能借此機會更好地了解學生,從而在有效的問題交流中實現個性化教學。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及時把握機會,在合適的時機拋出自創問題的任務,促使學生發揮創造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師可以嘗試組織學生針對核心知識點自創問題,訓練學生抓取關鍵信息、綜合考慮問題的能力。小學生在本課首次學習非自然數的性質,盡管其在生活中已經接觸過有關“等分”“某個事物是另一個事物的一部分”等表達,但大部分學生在理解分數時仍然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時教師組織學生自創問題,無疑能夠帶領其從更高層次看待分數的定義與性質。為了減少自創問題的阻礙,教師可以先將經典的分數問題呈現給學生,引導其進行改編并完成練習,再仿照經典問題的思路重新編寫題目。
以“對折正方形紙片”相關的分數問題為例,對折一次、兩次、三次分別能將紙片分成不同數量的等份,展開后涂黑任意數量的“小區域”,便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分數,如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這組題目能夠很好地反映分數中分母與分子、分子與分子的關系,具備足夠的改編空間。在改編題目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使用實物素材編寫題目,如通過對折的方式“等分”正方形紙片,第一次對折獲得兩個大小相同的長方形“小區域”,第二次對折獲得四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小區域”,讓學生親眼觀察完整的“1”是如何被“分開”的,隨后互相提問被涂黑的“小區域”占總面積的“幾分之幾”。待第一輪改編題目與相互提問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跳出“對折正方形紙片”的背景,任選一種新的素材自創題目,并互相驗證題目是否嚴謹。通過這種方式,小學生在改編與創編題目的過程中逐漸梳理清楚分數的原理,明確掌握分數中分子、分母的關系并加以利用,在發揮創造性的同時加快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抓住關鍵信息,完成個性化學習。
三、增加動手操作環節,促進手腦結合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生活技能。為了凸顯數學課程的應用性,使數學課程真正服務于生活,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實用價值,動手操作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當學生以動手實踐的方式學習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會不自覺地應用。與此同時,動手操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性,使其在手腦并用的模式下加深理解,一舉多得。因此,數學教師應積極利用課堂教學中的動手操作機會,努力打造手腦結合的數學課堂。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一課為例,教師提供稱量相關的學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能夠讓學生更快地理解克和千克的數量關系,掌握相關的估算方法。“克和千克”是生活中常用的計量單位,本課教學目標是認識克和千克并掌握二者的數量關系,即一千克等于1000克。
在動手操作環節,首先,教師為學生提供電子秤、天平、砝碼等教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稱量每個砝碼的重量,并挑選出重量相同的砝碼,這一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熟悉稱量工具的用法,同時了解1克、10克、100克大概有多重。其次,教師要求學生挑選任意物品完成稱量任務,并在實際稱量前進行估算,填寫到表格中,再稱量并記錄準確重量。在這一步操作中,學生能夠通過驗證估算結果來調整自己對1克與一千克的感受,從而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更深入。最后,教師邀請學生分享個人體驗,對操作過程中得到的數據進行換算,分別用克與千克為單位表示各組數據,再次展開換算練習。通過手腦結合的方式,學生不僅在數學知識層面理解了“克和千克”,還扎實地掌握了現實生活中“克和千克”的具體含義,理解能力與應用能力均得到提升。
四、設計多種評價方式,鼓勵自主反思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小學生很少擁有自主評價的機會,這是由于許多教師認為小學生年齡較小,不具備評價能力,導致學生長期缺位教學評價。新課改在規劃課程教學時特別強調了改進評價方式的重要性,提倡教師重視學生的評價活力,在“生本”理念的帶動下給予學生評價的權利。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盡可能多地加入學生自主反思環節,以多種評價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其對自身表現與收獲給出客觀評價。
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時發放“自評表”,要求學生在課堂的各個環節結束時立刻反思自己當下的表現,記錄有待改進與表現優秀的內容,以過程性評價的方式避免學生在課后自評時無法準確回憶課堂過程。此外,教師可以將互評引入過程性評價,要求學生兩兩一組,互相評價,以提高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在收集足夠多的過程性評價后,教師可以將自己對學生的評價加入其中,制成一份兼具“自評”“互評”與“師評”的微型報告,引導學生妥善保存或加入成長記錄,留待日后時時翻看,以此為依據梳理個人的成長情況。多種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放大了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的功能,體現了其主體地位,契合新課改的要求。
五、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新課改帶來的諸多變化,數學教師既要把握好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也要積極迎接新的教學思路與方法,立足實際需求調整教學方案,落實新課標要求。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過程中,數學教師一方面要善用各類教學資源,選擇適宜的手段呈現知識內容,另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觀體驗,將自創問題、動手操作等環節規劃為課堂的常規環節,并在評價反思中訓練學生對自身學習進度的把控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發展。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