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神話故事是中華民族美好向往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中國神話故事能發展學生言語能力、增強學生文化自信、促使學生感受民族精神。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能力培養、情感體驗、思維發展,筑牢民族身份認同。
關鍵詞:中國神話;民族精神;價值闡釋;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08-0076-03
中國神話故事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璀璨明珠,是人們對神秘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人們豐富而美好的想象力的體現,寄托著中華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訴求。中國神話故事以“神奇”的特點成為兒童最喜愛的文學體裁,成為兒童生命成長最重要的“精神符號”。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的中國神話故事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更具有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教學價值。教師在教學時要緊扣神話的內涵和特征,引導學生在中國神話故事情感的浸潤中提升思維能力、引發情感共鳴,實現個體生命的成長。
一、中國神話故事的價值意義
中國神話故事具有極強的文學性,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活、語言表述通俗,其文學魅力深深影響著學生;還具有民族的特質,傳播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滋養著兒童的價值信念,引領著兒童的精神成長;更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質,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集體記憶,是“過去”文化在當下和未來時空上的不斷重構和豐富。
(一)在“語用”的環境下發展言語能力
神話的功能是多樣化的,被選入教材的目的之一是發展學生的言語能力。神話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是學生創造創新故事、提升文本鑒賞、品味語言魅力、樂于分享表達的重要工具。教師通過中國神話故事教學豐富學生的詞匯,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一是提升語言基礎能力。積累字詞音、形、義的知識,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必要條件,也是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條件。二是提升語言體悟能力。神話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具有更加鮮明的情境特征,學生在文本中穿梭,能獲得與作品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的深刻體驗,形成閱讀文本的自覺行動和能力。三是提升語言建構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在神話閱讀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復述故事,與他人分享交流[1]。通過神話作品的言語表達,學生將文本解讀和組織語言內化于心,從一個語文“學習者”成長為語言“傳播者”。
(二)在審美的體驗中增強文化自信
中國神話故事是語文教學審美體驗的重要載體。為此,教學時要關注學生審美的認識和體驗,引導學生具備審美的眼光,提升審美的能力。一是關注文本的語言美。中國神話故事語言優美、生動有趣,能深深吸引學生。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中國神話故事語言文字內部,去發現文本中的語言美,提高學生的語言審美和鑒賞能力。二是關注人物的情態美,神話人物雖然是虛構的,具有神奇的力量和神秘的本領,但更可貴的是被賦予了人的情感、心理等,這些情感使得這些人物的生命更鮮活、更具有感染力。三是關注人物的精神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2]中國神話故事塑造的人物都具有美好品行和卓越德行,所體現的堅持不懈、大公無私、剛毅進取的精神是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勇毅前行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動力。
(三)在身份的認同中感受民族精神
中國神話故事寄托著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也是民族認同和身份記憶的重要載體。中國神話故事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是每一個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記憶。被選入統編教材的中國神話故事是中華民族對于“過去”的記憶,是先祖們對混沌世界、天地模糊的想象。我們在中國神話教學時站在“現在”這個新時代背景下對“過去”進行審視。在“過去”和“現在”的不斷變化中,在對“過去”的重構和“現在”的審視中,每一個中華兒女建立了超越時空的共同記憶,并從“我是誰”的自我身份認同擴展至在共同體中“我們是誰”的身份認同 [3]。最終形成“我是誰”的身份自覺認同,在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精神文化、共同的前途命運中,自覺擔當起民族復興的責任使命。
二、中國神話故事的教學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應體現中國神話故事對學生的強大感召力,帶給學生無窮的想象和詩意享受。筆者以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一文教學為例,建構讀懂、讀通、讀寬“這一篇”的教學體系,實現“這一類”文本教學的經驗積累。
(一)注重能力培養,讀懂“這一篇”
“故事”是中國神話重要特征之一,學生首先要掌握故事情節,厘清敘事結構。但是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強,考慮問題的邏輯性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通過生字詞抓住文本信息的“關鍵點”。《盤古開天地》一文想象奇特,學生容易產生閱讀興趣,同時也容易因為多處神奇的想象情節而忽視了故事主線,學生在復述故事的時候會偏向于某個神奇的情節。在教學時,要借助生字詞的學習,給學生理解課文進行“預熱”。為此,我出示了以下兩組詞語,請學生朗讀:
第一組詞語:混沌一片、一絲微光、緩緩上升、美麗世界
第二組詞語:巍峨、翻身坐、劈過去、撐立、精疲力竭
看似不相關的兩組詞語,其實分別是描寫“宇宙”和“盤古”的關鍵詞,并且緊緊圍繞了“神奇”的特點。學生在學習生字詞中潛移默化地對情節進行梳理,初步感受了神話“神奇”的特點。學生在此基礎上復述課文,基本可以理清情節。這時,學生對故事的復述雖然做到了“簡潔”,卻不夠“完整”。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在文本整體框架下,提取重點信息,豐富復述內容。教師可以先舉例說明故事的起因是“盤古沉睡”“天地混沌一片”,這樣能使學生對學習任務有更清晰的把握。神話故事常常有獨特的表示時間的方式,比如:很久很久以前、十萬八千年等時間詞。請學生到課文中找一找,用上這些時間詞,再根據思維導圖,說說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這樣就能表述得既簡潔又完整。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復述故事的方法變得有情有趣,富有實效,易于掌握。
(二)注重情感體驗,讀通“這一篇”
對中國神話人物形象的把握,必須以深研文本為落腳點,以課堂教學為立足點,以學生成長為根本點。要充分發揮語言的力量,讓學生在對關鍵詞句的理解和誦讀中領悟人物的精神和品質。一是對關鍵動詞的理解。盤古開天地的過程用了一系列的動詞,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到了天地的變化過程,但對于“劈”“撐”等動作的理解僅僅通過讀,體會并不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驗這些動作,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在真實情境中感受盤古堅持不懈、為民造福的精神。二是對數量詞的理解。文本中用到了“一丈”“一萬八千年”等數量詞,教師可以解釋“丈”“尺”的概念和長度,并與“米”“厘米”進行比較。關于時間的詞語從“一天又一天”到“一年又一年”,再到“一萬八千年”。教師隨即追問:“盤古撐得這么累,值得嗎?”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這些數量詞的感染力,體悟盤古堅韌不拔的精神和開天辟地的英雄主義。三是對句子的理解。文中多次用到了結構相對的句子,特別是最后,作者運用一連串排比手法,一口氣列舉了多種變化,把世間萬物和人的身體勾連起來,想象神奇而大膽,描寫生動而優美,讓學生頓生神奇感之時,更將無私奉獻的精神內化成深沉而自覺的民族責任感。
(三)注重思維發展,讀寬“這一篇”
在兒童的世界里,萬物總是充滿了神秘和幻想。教師應利用好這種天然的優勢,借助神話這一支架,積極引導學生發展思維,實現“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的發展。在《盤古開天地》中,作者將“混沌一片”的最初宇宙形態與大雞蛋相比,這個比喻很簡單,卻又很形象。兩者的共同點在于:雞蛋有蛋清和蛋黃,而宇宙里有輕而清和重而濁的東西,而且都在孕育生命。在神話與現實之間架起連接的橋梁,這既引發了學生對文本的思考,又激發了學生的深度學習。文本還運用了聯想的手法,將盤古與天地萬物聯系在一起,并提問道:“你能想象,盤古的身體還有哪些部分,可以幻化成天地中哪些事物?”學生會想象盤古的牙齒、鼻子、耳朵、頭發、眉毛、骨骼、經脈等等會變成了天地萬物。這不僅僅考查了學生的想象力,實現情境再現與信息交換,更促進了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提升。
中國神話故事教學除了指向知識、情感、素養發展,更體現了民族性,體現了民族的共同記憶。中華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著推動社會進步、在各個領域“開天辟地”的人物,這些人將中華民族串聯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教學的最后可以讓學生說說,“我們身邊有哪些擁有盤古精神的人物?哪些人讓你敬仰、愛戴?”學生們自然會聯想到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水稻之父袁隆平等。教師還可以將盤古開天地和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關注科技進步發展的同時,更關注不斷進取、勇于探索的“航天精神”。通過虛擬和現實的連接,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塑造的神話人物精神的理解,又在比較中提煉了中華民族精神。學生在深度思考和語言表達中自然產生身份認同。
中國神話故事的教學是多視野的,既有精彩的語言,又有情感的認同,還有深刻的思維,在教學時,應挖掘中國神話故事的內涵和意義,使學生在中國神話故事構建的美好世界里,筑牢民族身份認同,實現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9.
[2]萬桂紅.抓住民族神話特征 凸顯中國文化價值[J].語文建設,2022(4):53.
[3]黃慶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公共精神的培育[J].江蘇教育研究,2020(7A/8A):4.
責任編輯:趙赟
收稿日期:2023-01-26
作者簡介:王振華,南通市海門區中小學教師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