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小學英語復習板塊教學還存在著照本宣科、簡單做題、缺乏育人大觀念等現象,教師應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視角進行小學英語復習板塊的教學。可采用在趣味活動中消化梳理、在關聯情景中內化運用、在情境再構中遷移升華的方式,以雙線并進的形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實現學科育人。
關鍵詞:英語學習活動觀;小學英語;復習板塊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06-0077-04
譯林版《英語》“Checkout time”板塊是單元復習板塊。作為單元的最后一課時,承擔著對單元雙線并進、系統提升的重任。在這一板塊的學習中,學生的語言能力通過系統梳理、查漏補缺、綜合運用得到提升,同時單元的主題意義也得到了升華。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對該板塊缺乏深入解讀和研究的意識,缺乏主題引領、語用意識、育人大觀念的現象較為嚴重。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版課標”)提出從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層面重新審視和定位課堂教學[1],倡導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指導下設計并組織學習活動,鼓勵和引導學生在真實、復雜的情境中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走出教材,超越學科,回歸生活,實現課程育人方式的改變。為此,我們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通過創設關聯的情境,調動學生已有的且與主題相關的知識與經驗,引導學生在逐步建構和完善知識結構的同時,加深對單元復習課主題意義的理解,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最終實現學科育人。本文以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4 My family”為例,闡述單元整體視角下,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優化復習板塊育人路徑的實踐策略。
一、從教師走向學生,主題意義螺旋上升
在英語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參與主題意義的探究活動,從中學習語言知識,發展技能。 綜觀當前教師在主題意義的探究方面尚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局限于一個課時內,對于整個單元的主題意義挖掘是螺旋上升的過程缺少思考;二是部分教師直接告訴學生主題意義,忽略了學生自己體驗思考獲得的過程。
單元復習課設計的第一步就是梳理教材,然后基于學生視角,設計主題意義的探究路線,讓學生在相關聯的情景中對主題意義的體驗不斷走向深入。我們梳理了“My family”的文本內容,發現“Story time”和“Fun time”都是基于個體介紹自己的小家庭。在“Cartoon time”中,出現了多個家庭,而到了“Song time”板塊,家庭被賦予了團結與愛的意義。到了復習板塊雖然只有一道聽力題,但是作為單元的復習檢測課,其主題意義應該進一步升華,從家庭的小愛走向社會的大愛。但是三年級的學生還不能很好地理解社會大愛,為此,可借助學生喜愛的、關聯性強的情景深化體驗和感悟。我們關聯了當下跟兒童生活關聯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背景,觸發學生們更多愛的體驗,最后由對自己小家的愛延伸至對學校大家庭、祖國大家庭、地球村大家庭的愛。
二、從單一走向綜合,復習內容系統提升
“Checkout time”板塊的學習活動類型豐富,但就具體單元而言,中年級一般有一項學習活動,高年級一般有兩項學習活動,學習活動單一,且情景大多缺乏連貫性。“My family”中的“Checkout time”板塊只有“listen and number”一項學習活動。在單元第四課時復習課中,不應僅僅讓學生完成這一項聽力活動,更不應簡單地把之前板塊的內容再復習一遍,而是應系統梳理,綜合提升學生的素養。
(一)借助學情分析,系統梳理教學內容
2022版課標強調教師要基于學生已有的基礎和學習需求,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因此我們對學生進行了學情前測。首先是調查學生經過前三個學時的學習已經知道什么,接著調查學生渴望通過本課學到什么。這兩項調查讓我們看到學生們已經基本掌握了本單元主要的字母、詞匯和句型,會用基本句型介紹自己的家人,但是學生們還渴望學習關于其他家庭成員的英語表達,渴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介紹自己的家人。此外,他們還想讀一些相關聯的故事。基于學情前測所得信息,課題組確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應該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系統梳理單元語言知識,并適當拓展學生其他家庭成員的英語表達,如uncle、aunt等。第二,梳理介紹家人的語言結構,精準指導以語篇形式完整介紹家庭的策略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介紹自己的家庭。第三,尋找與本單元內容密切相關的繪本,其故事應生動有趣,語言難度與三年級語言能力基礎要匹配,通過閱讀來鞏固提升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讓學生從家庭小愛走向社會大愛,進一步升華主題意義。
(二)基于課程六要素,系統整合教學內容
2022版課標指出英語課程內容由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要素構成。作為單元復習課,綜合性一方面體現在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這六個復習課程內容要素的整合上,另一方面體現在聽、說、讀、寫、看五項技能的復習兼顧上。因此教學時,教師應基于單元主題,巧妙再構知識鏈。學生學習內化了單元的知識內容后,盡力去掌握單元重難點,在復習提升的基礎上進行語言的綜合性輸出,以聽、說、讀、寫、看等方式呈現學習結果。為此課題組確定了以下課程內容(見表1)。
三、從表層走向深層,學習活動逐層遞進
英語學習活動觀,符合外語學習的綜合性、關聯性、實踐性等特點,可以逐步實現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和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時代新人的課程總目標[2]。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理念,我們的教學活動設計從學思結合、學用結合到學創結合,整個教學過程由表層走向深層,逐層遞進,學生英語素養也得到了逐步提升。
(一)學思結合,在趣味活動中消化梳理
語言學習是思維參與的過程。學思結合,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取、梳理語言和文化知識,建立知識間的關聯。三年級學生初學英語,形成樂學、愛學的狀態非常重要,所以在本節課中,首先是以游戲方式讓學生快速說出躲藏起來的家庭成員是誰,幫助學生鞏固家庭成員的英語稱呼。接著在復習“Story time”和“Cartoon time”時,可以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想象Mike是怎么樣介紹他的家人的?Bobby和Sam又是怎么樣介紹他們的家人的?“Coco(小蝌蚪) is not like his mother, do you know more? ”教師可以請學生們說說還知道哪些有趣的動物寶寶和它們的媽媽,如果它們互相遇見了,會發生怎么樣的對話?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不僅對舊知進行了更系統地梳理,還獲取了更多的語言知識,比如“Hes strong.”“Shes kind.”等。在復習“Song time”板塊,教師可以請學生唱“family songs”,并鼓勵學生改編歌詞,進行男女生PK演唱活動。在“family tree”環節,教師可引導學生進一步理清“family tree”。家庭是一個單位,一個整體,每一個家庭都是一代一代的傳承。學生們通過上述活動,理清了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間的關系,并學會了用恰當的語言去表達。
(二)學用結合,在關聯情景中內化運用
在教學單元最后一課時的復習板塊時,教師應更多地引導學生從大量的語言儲存走向生活實際的語用輸出。學用結合,就是引導學生在應用實踐類活動中內化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加深理解并實踐應用。因此通過“family tree”理清家庭關系后,學生們拿出自己預先繪制的“family tree”,介紹自己的家庭結構。這個活動以幸運抽獎小游戲的方式展開,幻燈片快速閃動孩子們的家庭照,被抽到的孩子可以獲得機會上臺描述自己的“family tree”。在游戲中,學生們積極地用語言去實踐。下一個環節是觀察復習板塊的圖和故事板塊的圖有什么區別?引導學生會看、會分析、會表達,之后完成聽寫任務。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老師以Tim的語氣介紹“family tree”時故意呈現亂序的語段,請學生想一想,假如這樣講,是否可以?學生通過對比發現,文章的完整性和邏輯性還需要改進:從長輩到晚輩,從大人到小孩,“我”放在最后介紹,這樣的描述才更得體。學生通過分析與判斷,探索出介紹人物的技巧策略, 語言實踐能力得以提升。教師抓住時機引導他們用5到10句話介紹自己的“family tree”,使語言被內化和運用。
(三)學創結合,在情境再構中遷移升華
2022版課標提出要堅持學創結合,引導學生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聯系個人實際,運用所學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判斷。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本節課的最后環節我們融合了繪本閱讀《跟上兔子》三上“This is my family”的故事,滿足了學生閱讀探究的愿望。
首先詢問學生:“對于本節課中Mike的家、Bobby的家、Coco等小動物的家,再到你們自己的家,有什么樣的感受?”為主題意義升華埋下伏筆。以“你們還了解誰的家?”引出繪本故事。教師設計了三步驟閱讀法:第一步,學生介紹自己閱讀的繪本,完成birds家庭和trees家庭樹的填空。第二步,引導學生read and think: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reesfamily?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irds family?”。學生思考、討論并分享:“The treesfamily help the birds family. The birdsfamily help the treesfamily to catch the worms. They are helpful. They love each other.”。第三步,想象與創作活動。緊扣語言背后的情感線,教師適時升華,問學生:“What is a family?”。學生受到觸動,拋出自己的理解:家是溫暖的,家是充滿愛的,家就是互相幫助……也會有感而發:我們的班級是一個“big family”,我們的學校是一個“big family”,我們的城市是一個“big family”,中國乃至全世界,人類與自然都是一個“big family”。“One world, one family. We love our small family and big family, too!”學生看著教師播放的一張張放大的圖片,家國情懷被激發。學生在豐富了語言存儲量的同時,提升了文化品格。
活動觀并非某種固定的活動模式,而是一種相對宏觀的學習途徑[3]。隨著學情的變化,活動層級的設置應具有靈活性。合理使用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語言實踐活動,優化單元復習板塊的教學路徑,是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的新探索。縱觀整節課,學生經由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語言實踐活動,體現了語言能力螺旋上升、主題意義逐步升華的過程,實現了語言學習和課程育人的融合統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75.
[2]梅德明.致力于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時代新人[J].英語學習,2021(3):60-65.
[3]高洪德.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理念與實踐探討[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4):1-6.
責任編輯:趙赟
*本文系江蘇省教學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兒童研究的小學英語學習活動建構研究”(2021JY14-L407)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1-23
作者簡介:彭琴仙,溧陽市文化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常州市學科帶頭人,常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