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 孫鵬軒 葉生 王雷 齊永生
摘要 在提倡高校加強課程思政教學的背景下,《橋涵工程試驗檢測技術》課程很有必要開展課程思政研究。文章首先結合課程內容挖掘思政元素,然后巧設融入方式將“育人”貫穿于課堂教學中,最后進行課程思政典型案例展示。
關鍵詞 課程思政;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橋涵檢測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3)09-0186-03
0 引言
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立德樹人應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1]。為了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目標,需要所有學科與課程的共同作用,提升育人合力[2]。
課堂教學是高校開展思政工作的主要渠道,除了思政課,其他課程也有開展思政教育的責任,也要跟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方向,與之形成協同效應[3]。課堂教學過程本身就是最主要的育人環節,也是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最重要的途徑;在教學中,要將價值傳播與知識傳播相結合[4]。
課程思政是指教師在課堂中教授知識、傳授技能時,適時滲入思政育人元素,做到“人”“才”共育。因此,教師要想開展課程思政,自身不僅要有育才本領,更要有育人意識。
1 教學現狀
目前,還有很多高職院校片面地認為專業學習要比思政教育更重要,只看重學生就業率,忽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橋涵工程試驗檢測技術》課程的主要知識技能點包括:原材料、地基與基礎、工程制品、荷載試驗、材質狀況與耐久性等試驗檢測方法、儀器操作以及數據采集處理等基本知識和技能,為學生從事土木工程檢測相關的工作打下基礎?!皫熣撸詡鞯朗跇I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授業進行育才,更要傳道進行育人,古往今來的教師都肩負著同樣的責任,那就是在“育才”的同時還要“育人”。
目前大多數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還沒有足夠重視,不愿意投入精力結合課程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當前高職大學生具有物質生活富裕、視野廣闊、思想多元化的特點,但缺乏吃苦耐勞精神。
鑒于此,在《橋涵工程試驗檢測技術》課程中探索并實踐課程思政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5]。
2 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職辦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德技雙修的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對專業課而言,在授課過程中除了傳授學生知識技能外,還應當培養學生的良好職業道德、正確價值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專業教學活動中,以課程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思政功能,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價值引領,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
橋梁檢測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職業素養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因此,開展《橋涵工程試驗檢測技術》課程思政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橋涵工程試驗檢測涉及橋梁施工期、竣工期、運營期的檢測工作,例如測定橋梁所用原材料的各種性能、工程制品的各方面性能、開展靜載動載試驗等,為選取合格的原材料把好關,為建設質量合格的橋梁把好關。對橋梁的“健康問題”進行診斷,為橋梁的養護決策提供依據,為人們的安全出行保駕護航。橋梁安全關乎車、人安全,橋梁檢測工作者需要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愛國情懷、工匠精神、遵紀守法意識等思政元素是可行的。
3 思政元素挖掘
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橋涵工程試驗檢測員的工作主要是在室外完成的,不論嚴寒酷暑,有時為了得到一個精準的數據需要反復操作;檢測結果關乎工程質量和安全。結合《橋涵工程試驗檢測技術》課程特點,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挖掘思政元素。
(1)任何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領軍人物,橋梁領域也不例外,我國有很多超級工程,在這些超級工程建設的背后有很多科研攻關難題、科學發展成果、領軍人物故事等,從中挖掘所蘊含的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協作意識、工匠精神、拼搏精神等思政元素。
(2)結合學生今后要從事的工程試驗檢測員等工作崗位,從工作崗位的特點出發,挖掘課程所蘊含的遵紀守法、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等思政元素。
(3)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進行挖掘?!稑蚝こ淘囼灆z測技術》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不僅要有理論知識做支撐,還要有熟練的動手操作能力,其中蘊含著理實一體、知行合一等思政元素。
(4)結合國內外時事及熱點進行挖掘,聯系“橋梁醫生”和橋涵檢測,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愛崗敬業、嚴謹認真等思政元素。
學生今后從事橋涵檢測工作,從業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育才”與“思政”同向同行,相互促進,這樣的課程思政才能走得更遠、更深[6]。
4 思政元素融入方式
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不是機械地、生硬地融入其中,而是經過反復思考、精妙設計后春風化雨般融入課程的每個環節。深入挖掘出該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后,結合《橋涵工程試驗檢測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課程思政,將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合。
(1)以相應的知識點作為切入點。例如,在講解儀器校準方法時,融入嚴謹、認真等思政元素;在講解儀器操作步驟時,提醒學生愛護儀器。
(2)以行業榜樣故事作為切入點。在工程檢測行業,我們有很多優秀榜樣,例如檢測行業有很多新時代青年“工匠”代表,他們工作不怕累、專注認真、堅持原則、苦練本領、愛崗敬業;又例如一名普通橋梁檢修工,不畏嚴寒酷暑,每天檢測上千螺絲釘,只為保證高鐵安全運行。以此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3)以工程事故案例作為切入點。例如,通過講解因弄虛作假,明知原材料檢測不合格卻隱瞞堅持使用造成工程事故的案例,引起學生對檢測工作的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遵紀守法意識和安全意識。
(4)以檢測新技術作為切入點。橋涵工程試驗檢測新技術在不斷涌現,特別是我國的科技力量在不斷增強,自主研發設備在不斷增多。通過新儀器和新技術講解,激勵學生創新創業,展現道路自信。
融入的思政元素應通過鹽溶于水的方式被學生認同。通過不斷摸索與實踐,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助其成人和成才。
5 課程思政典型案例
橋梁材質耐久性無損檢測,是1+X路橋工程無損檢測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內容之一,也是全國交通運輸高職院校學生無損檢測技能大賽項目的內容,以“混凝土中鋼筋分布及保護層厚度檢測”這一任務為例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5.1 設計思路
該次任務知識技能目標為學生能夠規范運用不同類型儀器設備進行相關檢測并會進行檢測數據處理。思政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態度、遵紀守法意識、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意識,弘揚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培養知行合一的新時代大學生。課時安排為理論2課時,實踐2課時,四節連排。教學設計分為課前自學、課中教學和課后拓展三大環節。具體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5.2 設計創新點
(1)采用六環相扣的翻轉課堂——談學法、識儀器、懂原理,知步驟、會處理、能實戰,同時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突破重點,解決難點。
(2)堅持“育人”與“育才”相統一。合理運用任務驅動、問題引導等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到“寓道于教、寓德于技”。
(3)混凝土中鋼筋分布及保護層厚度檢測是全國無損檢測技能大賽考核內容之一,是檢測工程師考試內容之一,更是檢測人員崗位必備技能之一,該設計運用了“崗課賽證思訓”綜合育人手段。
5.3 教學評價
圍繞課前自學、課中教學、課后拓展三個階段中學生的活動參與,充分結合學生課前自學考核,課中提問、討論、實驗操作、記錄和處理檢測數據及繪制示意圖完成情況,課后作業、問卷及談話,以及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生成評價數據,另外觀察學生日常行為表現:例如對實訓室規章制度的遵守情況、操作過程規范情況、表格填寫規范情況、上課到課率和準時率、作業完成率和準確率等,最終形成多維度綜合評價體系。多維度教學評價一方面能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體現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全方位評價。
通過教學評價,鼓勵高評分同學再接再厲,引導中評分同學夯實基礎,抓住重點難點學習,幫助低評分同學分析原因,解決問題,鼓勵他們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及效果。
6 結語
每門課都有育人責任,專業核心課程相對于思政課程更具有自己的優勢,可以把思政元素與知識講授、技能訓練等相結合,只要找好切入點,因勢利導,便能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而且更容易讓學生接受。要想把課程思政做實、做深,還需進一步豐富該課程思政資源,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同時做好教學設計,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參考文獻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必須抓住理想信念鑄魂這個關鍵[N]. 人民日報, 2018-5-31.
[2]高德毅, 宗愛東.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 中國高等教育, 2017(1): 43-46.
[3]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N]. 光明日報, 2019-2-20(05).
[4]張愛娟, 馮銳, 焦萬麗, 等. 《材料工程基礎》課程思政探索[J]. 山東化工,? 2018(18): 128-129.
[5]黃麗, 劉偉龍, 趙海發, 等. “同向同行”的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探索[J]. 物理與工程, 2019(ZI): 37-39.
[6]裴孝鐘. 高職“工程測量”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 2018(7): 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