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發展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文章著眼于后疫情時代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前沿視角,將對后疫情時代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進行歸納、總結,明確在當前高職院校學生互聯網“圈群化”特征不斷凸顯的情況下,高職院校急需通過變革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重構以育人主體核心素養為導向的網絡文化育人與評價體系等措施,重新審視自身角色和責任,持續推動高職院校內部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向前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 網絡文化育人 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5-187-02
一、前言
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依托互聯網進行內容傳播、價值觀傳遞。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及行為習慣。高職院校要深入推進“三全育人”,就要充分利用校園融媒體平臺,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聯網。在信息傳播速度快、承載內容多的環境下,如何通過高校新媒體平臺吸引廣大大學生,增強網絡文化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高職院校需要不斷深入研究的課題。
二、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工作面臨的困境
1.高職院校“00后”是校園的生力軍,作為“網絡原住民”的他們成長在網絡時代,熟悉網絡環境,掌握網絡技術,深諳網絡規律,具有與生俱來的親互聯網性,對網絡的適應性和依賴性極強。高職院校的學生群體以“00后”為主,經歷了三年新冠肺炎疫情后,高職學生普遍呈現出過度關注各類負面報道及負面消息,整體情緒較為消極。同時,校園封閉管理及長時間的線上教學也在客觀上加劇了學生負面情緒的產生。對于高職院校及學校網絡文化育人工作主體而言,線上教學及通過互聯網傳播思政正能量是一種新嘗試,但由于經驗不足,對“00后”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不夠了解,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以被動灌輸為主,不能有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網絡文化內容與學生思想、情感和生活實際貼合度較低,內容形式不夠新穎活潑。因此,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工作需要在探索中發展,在保證思想性、理論性的基礎上兼顧親和力、感染力,構建以理服人、以優質內容吸引人的網絡文化育人體系。
2.育人主體不明確,缺乏健全的網絡文化育人工作評價體系。高職院校網絡育人工作不再是某一單獨部門的職責,需要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工作合力。要培養一支既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又能較有效地掌握網絡技術、熟悉網絡文化特點,能夠在網絡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隊伍,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重要組織保證。當前,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工作主體多以專兼職輔導員為主,心理咨詢教師、思政課教師、骨干教師的參與度不夠,發揮的作用也十分有限,缺乏全面系統的學生工作指導體系。同時,網絡文化育人工作評價體系不夠健全,育人工作的成效過度依賴于一線輔導員,導致部分輔導員心理防線松懈。基于此,高職院校應該打破傳統思維的局限性,創新工作方法,探索建立起一套新的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評價認證體系,并在認證程序上進一步規范評價。
3.理論與實際脫節,網絡文化育人工作有效性不足。網絡文化育人工作有著特殊的職責,加強校園網絡思想文化主陣地建設,把握網絡文化育人工作的主導權,是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工作取得成效的關鍵。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在開展網絡文化育人工作中因循守舊、沿用之前的工作模式,工作開展局限于校內小范圍,人為割裂了學校與社會大環境的聯系,造成網絡文化育人工作形式單一,效果不盡人意等問題。
三、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工作策略
1.革新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高職院校學生參與互聯網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參與互聯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因此,高職院校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轉變傳統育人模式,統籌校園融媒體平臺,形成校園網絡文化傳播矩陣。同時,推動網絡文化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革新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還需要好的平臺、資源和機制作支撐。
平臺選擇方面,高職院校要立足自身主體需求,以有效且實用為原則,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00后”大學生易于主動接受的短視頻平臺,結合本校實際,深耕校園文化內容建設:資源保障方面,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要著重關注“00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整合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名師等育人主體資源,同時聯動新媒體平臺,打造防疫衛生、心理疏導等集專業性與趣味性一體的優質圖文、音頻、視頻內容,幫助學生緩解焦慮情緒:機制建設方面,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育人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推動育人主體角色精細化分工,明確網絡文化育人資源整理主體、網絡文化育人核心講授主體、網絡文化育人效果評價主體等。同時,多方育人主體要密切關注大學生網絡話語與互聯網新語態,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轉變傳統育人模式,加強校園網絡軟環境建設。
2.重構以育人主體核心素養為導向的網絡文化育人與評價體系。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工作要取得長足發展,首先要明確網絡文化育人主體,加強育人隊伍建設。具體而言,高職院校可以組建一支由學工部門牽頭,宣傳部、思政課教師、二級分院輔導員組成的網絡文化育人工作專項隊伍。定期開展專業培訓,通過本土化網絡研修平臺,全方位提升教師網絡文化育人專業素養。幫助育人隊伍與受教育學生在網絡文化中同步發展,帶動網絡文化育人工作主體主動融入互聯網。其次,要重構以育人主體核心素養為導向的網絡文化育人主體評價體系。具體來看,高職院校可以試點性地將網絡文化育人工作的成效引入教師職稱等評價考核標準中,充分激發高職院校內部育人主體的責任意識,從而推動網絡文化育人專項隊伍在相互學習和良性競爭中成長。
3.推動教育生態重構。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加之后疫情時代對原有教育運行機制的影響,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日趨多元化。越來越多的高等學校開始打破“圍墻”限制,與企業等社會力量合作,搭建一體化網絡智慧云平臺,用于在線教育及思政教育,高校教育的場域和時空得到有效拓展,互聯網技術開始真正為教育賦能。
高職院校應努力探索互聯網+網絡文化育人新模式,統籌全國高校思政網和“易班”“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平臺,通過網絡聯動課堂,提升教師數字化育人能力,打通網絡思政教育空間,拓展符合“00后”大學生主動接受的校園網絡文化內容,為師生搭建展示平臺,進一步擴大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打造更高質量、更有溫度的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體系。
四、結語
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工作需要在探索中發展,在保證思想性、理論性的基礎上兼顧親和力、感染力,構建以理服人、以優質內容吸引人的網絡文化育人體系,要將網絡新媒體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進行有效結合。
【基金項目: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度科研計劃項目《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困境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Gfy22-39。1
參考文獻:
[1]史文杰,王萍,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工作路徑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2(10)
[2]李廣霄.新時代思政工作發揮網絡文化育人功能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8)
[3]馬聰.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的作用及其實現研究[J].文化產業,2022(05)
[4]王肖.互聯網時代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的現實困境及提升路徑[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舨),2020,20(04)
(作者單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西安710300)
【作者簡介:李婷婷,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