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筱琪 安進同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人才需求的不斷改變,我國高等教育也不斷發展,國家逐漸加大了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并增設了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目前職業本科教育各項工作均處于轉型期,職業本科學生群體有其自身的特點,職業本科院校德育環境和教學模式能否適應轉型期人才培養的方向,在現代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對于職業本科德育出現了哪些新的要求等,均需要進行不斷探索。職業本科德育教學模式勢必面臨創新和改革。
關鍵詞:職業本科,德育,創新
在現代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為了滿足社會對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1]職業本科即國家增設的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雖然目前多數職業本科院校正處于轉型期,但隨著職業本科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改革,有望通過職業本科教育培育更多符合社會發展和國家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青年大學生一代是祖國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的德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職業本科院校學生群體又具有相對獨特的特點,轉型期內職業本科院校的德育既有新的要求,同時也面臨新的環境和挑戰。因此,對于信息網絡不斷變遷發展的社會,對于職業本科轉型階段的特點,對于職業本科學生群體的特點,職業本科德育教學模式也勢必面臨改革和創新。[2]
首先,就學校方面而言,目前職業本科教育是國家大力度倡導的新型技術型人才培養的一種職業教育。在當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會發展階段,既要有側重基礎專業知識學習研究的學術型人才,也要對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進行培育和選拔。職業本科院校應明確自身的定位和職能,在遵從職業教育特性的基礎上對職業本科學生進行素質能力的拓展和提升,只有這樣,才能推動職業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擁有技術技能的高素質人才。[3]雖然在轉型期職業本科院校面臨生源、經費等種種問題,德育也存在教學模式陳舊、教學環節不匹配等不足,但是,只有在此階段結合現實瓶頸進行調整改革和創新,才能真正實現德育的意義和價值。
其次,就學生群體而言,職業本科院校學生群體具有一定的特點,即學習成績相對高等院校學生相對較差,其學習態度和熱情相對消極。但隨著職業本科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已日益成為相伴相生不可或缺的求職資本,同樣,學生培養質量也成為檢驗職業本科院校的試金石。那么,在互聯網信息化社會,面對這樣的學生群體,如何強化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利用德育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強化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則不僅關系到學生自身的發展,更關系到職業本科院校的存亡。[4]
再次,就社會環境而言,網絡化信息化的新時代,社會發展的腳步日益加快,大學生作為社會時尚和信息傳遞的主力,他們對于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而怎樣在網絡社會引導職業本科院校的學生在多元化信息化時代掌握主動,加強其人文素養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其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效結合,提升其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主人翁意識,則是信息化背景下德育的題中之義。[5]
結合職業本科轉型階段,筆者認為職業本科院校德育教學模式創新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即職業本科德育應具有開放性、針對性、實踐性及過程性。
1.職業本科德育應具有開放性
為了適應數字信息時代的發展特點,德育也需要改革現有的教學體系,在不同的學校和學生發展階段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成為有先進思想的祖國棟梁。[6]較為明確的是,德育與社會發展是不可分割的,職業本科德育也勢必納入到當前的社會發展階段。目前,我國正處于網絡信息化高速發展的階段,大學生接收信息渠道日益多元,且人人都能成為自媒體,其表達和傳播的速度也與日俱增,因此,德育需要結合社會信息化背景。而目前德育對于理論課程和學生思想活動基本是相對獨立的兩個載體,具有單一性。職業本科思想道德教育則應將二者統籌,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運用更加直觀,更加開放,更加系統的教學模式使德育達到立德樹人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
2.職業本科德育應具有針對性
目前職業本科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其教學模式依舊是將課程內容作為主要載體,但該內容是否適應職業本科學生特點,是否滿足學生的認識需求以及發展水平則較為缺乏關注。因此,職業本科德育應具有針對性,在德育課程設計中應當選用適合職業本科學生的課程體系,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其專業技術特點,因材施教,寓教于樂。該類學生群體本身也具有自身特點,在德育過程中,應尊重和遵從職業本科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只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從學生的角度鉆研其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和接受方式,才能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而使其在職業本科階段真正地崇正向善,掌握好自己所學知識,更好地服務社會、報效祖國。
3.職業本科德育應具有實踐性
本身職業教育就以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為目標,職業本科教育也以培養和輸送應用型人才為己任。因此,職業本科德育也應具有實踐性,在思想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內容、課程教學和專業技能學習相結合。在理論課程教學中,會通過馬克思主義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繼而提高學生整體素養。與此同時職業本科教育還應以其專業作為導向,豐富德育教學手段,強調學生自我認知和實踐能力的結合與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學生本身對于其職業發展的既定目標,從而實現德育在職業教育中的價值。
首先,針對課程的功能體系進行創新性改革。職業本科院校對于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是其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但是技術技能培養勢必是和綜合素質相結合的。因此,職業本科院校需要進行課程教育教學體系的優化整合,并構建導向性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在原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不斷探索和專業知識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用以滿足現代教育體系中實際性的教學需求。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進行導向性改革,例如,在職業本科院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課程教學中,把該書中的不同章節板塊分別劃分,通常情況下,板塊的構建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使學生有效地、全面系統地掌握課程的相關輪廓,并初步了解這本教材的理論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教育灌輸。第二,在課程之中,需要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的認識,并通過社會實際和變革等為例,提高學生對歷史和當前社會發展演進的了解,實現教學的最終目標。第三,在形勢與政策階段,為學生模擬“社區選舉”或者“大學生到社區/村應聘”等實際場景,加深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使其了解社會實際,了解國際形勢和政策,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重連貫性,采用生動形象的案例將每個板塊有效串聯,使學生加深印象,更好地掌握理論內容。
其次,構建德育與專業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在職業本科院校理論課教學中,通過與專業課教學相結合,可以更好地進行學生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好地激發學生對于德育內容的理解和綜合素養的提高。而且,將專業課和思想道德教學相結合,可以最大程度維護和體現學生學習的成就,以其實際技能結合增強德育內容的實踐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又比如,在職業本科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治課程教育教學設計時,教師應當讓學生們主動選擇學習方式。可以選擇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先了解和初步掌握教材理論,再通過板報板書手抄小報等制作比賽的參與,或者引導學生進行“法律糾紛裁決”,并通過設置雙方辯手模擬法庭,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充分滿足教師的教學需求,也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時,例如建筑專業、機械專業等,可以將其專業課專業知識加入教學過程中,比如建筑專業學生可以進行學校建筑文化的繪畫展覽,表達其愛校榮校積極上進的精神風貌。抑或將校園文化作為載體,通過校園文化的創造,可以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差異性,借助校慶、校運會等大型校園活動,進行路演、心理知識競賽、愛國演講比賽、紅色文旅活動以及愛心家園等各種活動,通過多元化校園文化構建,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從而進一步滿足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德育的核心需求。
再次,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職業本科院校思想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創新的過程中,為了切實增強教育內容傳播的實效性,應該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職業本科學生的主體性,積極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以學生為中心,即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僅僅作為引導者,對學生學習和生活傾注人文關懷。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當前身心發展階段和思維特點為基礎,以學生需求為目標,培養和打磨學生向美向善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本科教育現代化已為學生成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相對較好的社會教育環境,那么在此基礎上,引導該類學生積極認識自我和世界,形成自我實現的能動主體意識,使其自我尊重,自我認知,了解自身的個性特點和人格特性。在教育過程中不斷矯正自己的行為習慣,給予其無微不至的關懷和諄諄教導,使學生在德育過程中如沐春風,完全避免學生不想聽不想學不想接受的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通過調查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了解學生的興趣,結合學生的接受方式改革授課模式。教學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相結合,課上課下多多與學生溝通,運用多種手段進行教育教學。再者就是針對職業本科學生的特點,必須將普遍教育與個案教育相融合,關注學生群體特點的基礎上針對個別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除此以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構建應注意,當前社會伴隨網絡化信息化發展,自媒體已經逐漸成為了高校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由于信息不受時空限制,其傳播速度快,但傳播效果也相對逐漸降低。但是在人人都能成為自媒體的時代,通過互聯網手段在職業本科院校開展思想教育教學也占有很大比例。因此,為了提高網絡教學的有效性和質量,則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在自媒體構建中實現信息發布的及時性。教師通過對網絡時政、社會新聞熱點或者校園生活和學生社團動態等及時更新和發布,使學生及時了解當前的思想道德內容。再者,以學生為中心,在網絡教育體系運營過程中,完全可以使用學生管理學生維護。這樣不僅能在內容上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同時也能以學生的學習需求作為核心,促進德育工作的展開。
最后,學校思政部體系構建作為保障,提升教師能力素質,重點突出其實踐能力培養。不論是高校還是職業本科院校,若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思想理論課教師,不僅要具備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對黨對祖國堅定的立場,崇高的理想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與此同時也必須具備較強的學術科研鉆研能力和實踐指導能力。思政課教師的實踐能力包括對國情和社會時事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同時也要善于挖掘實踐教學素材,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和組織策劃實踐教學活動時應有高屋建瓴的引導作用。當前職業本科院校的德育課教學與社會迅速變革的現實脫節、與用人單位的生產實際嚴重脫節,其根本原因除去職業本科院校自身對理想信念教育的認識存在不足,其思想道德體系有待創新重建以外,教師隊伍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政課教師應時時以立德樹人為己任,思想道德的課堂不是照本宣科一成不變的舊課堂,而是不斷將國際國內的新聞熱點融入教材和教學,要在當代社會的背景下引導學生對事物做出正確的理解和判斷,不是直接給學生現成的答案,而是帶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自己去看,去了解,去感受,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自己,了解社會和祖國,從而激發學生們愛黨愛國和為民服務的熱情。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沉下身來,走進學生,走進社會,通過提升自己的科研實踐能力來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
職業本科教育雖然目前正處于轉型期,但其發展符合社會發展規律,通過職業本科教育的改革,也將培育更多符合社會發展和國家需要的技術型人才。本文結合當前職業本科院校轉型期內德育面臨的環境和瓶頸,通過分析其教學體系構建的要素,即開放性、針對性和實踐性,進一步提出職業本科德育教學創新的方法,從德育課程的功能體系進行創新性改革,明確德育理念,構建德育與專業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不斷充實德育內容,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學校思政部體系構建為保障,提升思政教師能力素質等幾方面來促進職業本科院校德育教學模式的改革。當代的青年大學生是我們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職業本科大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群體特點,但強化其思想道德素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全面提升其綜合素養百利而無害。進入新時期,職業本科大學生德育也面臨著新形勢,我們唯有樹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注重實踐教育,提升教學質量,才能進一步為職業本科院校的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礎,從而為職業本科院校德育教學改革開辟新渠道。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教育評價專項“本科職業院校德育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PJ-21122。
參考文獻:
[1]張伏麗.淺談視頻教學在高職院?!八枷胝卫碚撜n”教學中的 應用[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S1):133-135.
[2]時倩,徐小柏.以人為本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探析[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77-79.
[3]糜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04):54-57.
[4]王淑芳.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以晉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8(3):148-149.
[5]周正賓.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現實困境及路徑選擇[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0(1):33-35.
[6]阿斯卡爾江·司迪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初 步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4(17):75.
(作者單位: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 山西晉中 030600)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