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媛媛


摘? ?要:文章在對UbD理論指導的教學設計進行概述的基礎上,以“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第二課時的教學為例進行教學設計,以期為實踐“教-學-評”一致性提供參考,并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核心素養;UbD理論;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版)》中明確提出,生物學課程要有利于學生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學會學習,提升科學素養,對學生的健康生活、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 。核心素養是學生的一種內在的品質或特征,是學生在知識、技能、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具有一定的內隱性和復雜性。這就要求教學不能僅僅只是關注學生知道了多少知識,還應該重視學生是否真正理解這些知識,是否能夠遷移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相關問題,進而逐漸提升素養,并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轉換教學目標、重構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方法、改進教學評價,使教學目標聚焦核心素養發展、教學過程符合核心素養生成的內在邏輯、教學方法有效促進核心素養生成、教學評價充分顯現核心素養發展狀況,最終形成新的教學系統[ 2 ]。
Understanding by Design簡稱 UbD,是以學生的“理解、領會”為核心要務的一種教學設計模式,將其運用到初中生物學的教學中,能為精準評價“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一目標的達成情況提供可能。同傳統的教學設計相比,該教學模式凸顯了教師在課程實踐過程中的“設計師”和“評估員”的雙重角色屬性,旨在通過教學過程的巧妙設計,促進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讓學生有目標地去探索和學習[ 3 ]。
1? ?概述UbD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模式
UbD理論指導的教學設計是一種強調目標導向、評價先行、理解為旨的教學設計。其總結了理解的六個維度,即:解釋、闡明、應用、洞察、神入、自知[ 4 ]。設計過程一般依次包括“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這三個階段[ 5 ]。
1.1? 確定預期結果
要明確這節課學生已經知道什么?應該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能理解什么?哪些是難以理解的?要花多少時間才可能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能做什么?應該會做什么?哪些素養可以通過本節課培養?等等。即UbD理論強調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制定教學的目標,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預期。
1.2? 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
評價本質上是為了監測教和學的質量,常用的紙筆測試雖然有諸多優點,但是對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一些內隱的品質、特征比較難以準確測出。要想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等進行綜合評價,就需要教師能依據學習的預期結果來選擇合適的評估方式,特別要重視對學生的行為、表現的評價,故評價方式應該是多樣且恰當的。
1.3? 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
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要為能實現“預期結果”而準備,并要能與相關的評估方式相對應。這就需要教師要精心選擇、組織和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活動,以確保“預期結果”的實現和可評估。
2? 例析UbD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
以人教版七年下冊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為例,嘗試UbD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設計和實施。
2.1? 確定預期結果,制定教學目標
本章內容不分節,圍繞“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方式”,重點介紹了尿的形成和排出,依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及學生情況,計劃教學用2課時,其中第2課時的學習目標設計如下:
(1)通過圖形拼接活動,回憶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組成部分的位置關系,進一步了解自己,并提高空間想象力和宏觀辨識能力。
(2)通過分析表格信息,能描述尿液和血漿成分的主要差別,說出排尿主要排出的物質。了解泌尿系統的重要功能,同時培養和提升對表格資料信息的處理和分析能力。
(3)通過指導讀圖、指導建模等活動,能描述腎單位的基本組成及各組成部分的位置關系,提高對模型的認知、理解與建構能力。
(4)通過閱讀、分析教材資料和補充材料,能說出血漿和腎小囊中液體成分的變化情況,分析腎小球、腎小囊壁、腎小管的作用、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培養和提升信息處理能力、證據推理等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能力;認同腎臟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滲透結構功能觀。
(5)聯系生活現象,通過思考討論、表達交流,能初步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況,并能歸納出排尿的意義并反思自己的行為,關注自身的泌尿系統健康。
(6)聯系第一課時的內容,能概述人體主要通過泌尿系統排出代謝廢物和多余的水;能舉例說出人體的其他排泄方式,并能識別排泄和排遺的不同。
2.2? 確定評估證據,選擇測量方式
本節課主要采用表現性評價、問題解決式評價和紙筆評價結合的方式,以期能準確評價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幫助授課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依此及時調整教學的策略或者方法,以確保學習目標的有效落實并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2.2.1表現性評價
依據學習目標,本節課主要設計了兩個表現性任務見表1。
2.2.2問題解決式評價
問題解決過程能反映學生內隱的特征或能力,本節課主要選用真實的問題情境,其設計如表2所示。
2.2.3紙筆評價
(1)建構思維導圖
建構思維導圖,既能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查缺補漏,還能加深學生知識的系統性,減緩遺忘,幫助教師更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及時補缺補漏。本節課主要有2個思維導圖任務,其設計如表3所示。
2.3? 確定教學環節,設計教學活動
根據以上分析和設計,“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的第 2 課時的具體安排見表4。
3? 反思與總結
基于UbD理論的教學設計是一種與傳統的教學設計程序不同的設計模式,是從目標出發導向評價和教學,目標貫穿教學的始終,能比較好保證教-學-評的一致性;其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對“理解”的6個維度的細分,為我們精準分析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評價的框架,讓“教”和“學”的方向性更強,有效性更高。整個實踐過程,不斷在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效果如何”等問題,比較好地指導和反饋評價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2022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
[2] 余文森,龍安邦.核心素養的教學論意義[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62(6):4-9.
[3] 鄭國華,徐揚.基于UbD逆向教學理論的“傳染病”單元教學設計[J].中學生物教學,2020,318(1):25-27.
[4] 威金斯,麥克泰格.理解為先模式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一)[M].盛群力,沈祖蕓,柳豐,等,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103.
[5] 威金斯,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