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玲
[摘? ? 要]學習共同體就是通過搭建合作學習、互助學習的平臺,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思考、互相交流、彼此互學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有利于為學生個性發展賦能,全面提升學生學習力。因此,本文以建構學習共同體為研究方向,通過融合歌曲,培養良好語感;建立檔案,記錄進階歷程;任務驅動,滲透應用意識;建立作業超市,引導自主選擇;創立英語角,鼓勵表達交流;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進一步提升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有效性,增強和激發學困生英語學習的自覺性與自信心。
[關鍵詞]初中英語;學困生;學習共同體
學困生是指在智力水平正常又沒有感官障礙的前提下,其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同年級學生,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對于學困生的轉化與幫扶一直是各學科教師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要想改變學困生的消極學習狀態與行為表現,關鍵要激活與培養其自主學習的意識、能力和習慣。因此,筆者以建構學習共同體為基本方向,圍繞融合歌曲、建立檔案、任務驅動、作業超市、英語角、家校聯動這幾個方面展開具體探究,旨在有效改進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形式,通過營造富于關懷和安全感的教學氛圍,讓學困生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下真正愛學、樂學、善學,進一步提升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融合歌曲,培養良好語感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尤其是在學習方面稍顯落后的學困生來說,融合歌曲的教學形式新穎有趣,更容易受到學生的喜歡。比如引入英文歌曲、自主創編歌謠等,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英語語感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效用。同時,教師要注意在這個過程中不要把融合歌曲作為教學任務或要求,而是要通過搭建學習共同體的形式來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到這一協作學習中去,有效帶動學困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My friends”這一單元英語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建構學習共同體,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課后學習一首表達友誼的歌曲,中英文均可,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學唱歌曲是學生比較有興趣的,學困生也更容易融入。在課堂表演與展示中,有的小組的學生合作演唱了歌曲《友誼地久天長》,還有的小組唱的是這首歌曲的英文版 “Auld Lang Syne”“Forever friends”“Seasons in the son”“when there was me and you”,這些歌詞簡短,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的歌曲不僅豐富了英語課堂的教學形式,還讓學生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學習與記憶了很多英文單詞,培養了良好的英語語感。同時,這樣的學唱形式能使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共同體的學生都能發揮出自己的特長,學生的參與感更強,極大降低了學困生對英語學科的畏難感與排斥感,取得了積極的教學反饋。
融合歌曲這種教學形式對學生知識程度及認知水平的要求較低,迎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喜好,深受學生的歡迎,并且不論是學困生還是其他水平的學生都很容易加入進來。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習共同體的建構,還可以通過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與探究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為學困生創造平等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以此來確保學困生的成功體驗和自信心。
二、建立檔案,記錄進階歷程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具有記憶性、應用性、人文性等學科特征。很多學困生感到英語學習很吃力,產生畏難心理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主觀的因素,也有客觀的原因。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搭建互助學習小組、結對子等形式來建構學習共同體,發揮學生群體間相互協作、相互幫助的積極作用,并利用建立學生個人檔案的方式來記錄學困生進步與成長的過程,真正關注每一個學困生的轉化與成長。
以“Abilities”這一單元的教學來講,這節課涉及到的重點句型和單詞較多,對于學困生來說理解與消化難度比較大。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習較好的學生與學困生以結對子的形式組成學習共同體,并設定互助小組的學習目標,如熟讀并記憶重點詞匯、熟讀課文、掌握重點句型等,難度不斷提升。同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張任務表,記錄學困生在學習共同體的幫扶下完成該單元目標任務的進度與障礙,以這種形式來跟進學困生的學習情況及行為表現,并在互助小組完成任意目標后進行表揚或獎勵,遇到障礙后提供點撥與指導,激勵其合作向下一目標任務邁進。同時,除了這一單元的學習以外,其他單元也可通過結對子合作完成任務表的方式來幫助學困生掌握不同單元的知識內容,形成個人檔案,以此來給予學生長久的關注與幫扶。
教師要注意一點:轉化英語學困生可能是一個艱巨而反復的過程。需要做到平等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并給予學困生更多的關注與愛護,不能因為學生暫時的表現就對他們失去信心,采取忽視與冷漠的態度,很可能會加劇他們的厭學與對立情緒。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學困生的閃光點,并通過建構學習共同體、分層教學等方式來引導他們進步,幫助他們建立學習自信心,提升英語學習力。
三、任務驅動,滲透應用意識
任務驅動法是指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任務展開合作學習,通過自主探索與互動協作來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探究與建構的一種教學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經歷主動建構、思考、探究、應用等系列學習過程,并通過學習共同體間的充分對話激活其主動思考,強化學習協作意識和能力,充分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在促進學困生轉化及實現課堂三維目標方面具有積極的教學效用。
在教學“Amazing things”這節英語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建組原則,指定不同的學生結成學習共同體,每一小組都包括學習成績較好、中等及學困生三種類型的學生。小組需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和責任分工,完成用英語講述自己生活中發生的“Amazing things”的小組任務。這一學習任務發布后,每一小組間都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提供想法,有的學生串聯故事內容,有的學生應用所學詞匯與句型來將故事用英文表述出來等。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分工,參與感很強,并最后在課堂上分享與講述了自己小組合作完成的故事。教師則不僅要重視學生在講述“Amazing things”時的語言表達能力、知識應用能力等學習效果指標的點評,也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參與程度、團結合作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價,這樣才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共同體的意義,進而加強學困生的融入感與參與度。
這種任務驅動的方式有利于打破傳統的“獨立作戰”學習模式,促使學生將單一的個體學習變為互動的合作學習,使得學困生也能加入到完成任務的團體協作中來,在集體榮譽感與責任感的驅動下激發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提高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英語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在實施這種教學策略時多關注學困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與積極性,及時給與他們一定的鼓勵與指導,幫助他們更快地融入團體。
四、建立作業超市,引導自主選擇
作業超市是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與知識基礎,為其設計與準備相應水平的課堂作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并鼓勵他們挑戰與嘗試上一級更高難度的作業。同時,這樣的作業超市不是為單個學生而設立的,而是給水平相同的學習共同體以自由選擇的機會和空間,有利于促使學習共同體彼此交流、協作探索,共同獲得進步與提升。
以“A green world”這一單元的作業設計來說,教師可以布置三種類型的作業,分別適用于學習能力較強、中等以及學困生這三個層次的學生。對學困生來講,作業可以是記憶并抄寫這一單元的重要詞匯與句型;對于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鞏固本節單詞、語法的選擇題、填空題,以這種形式來加強學生對這節內容的應用能力。而對于學習成績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書面表達類的作業,如讓學生根據目前環境問題的現狀,完成“How to be green?”的英語作文,或讓學生合作設計一副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的宣傳海報,海報的文字用英文表達出來。這樣供選擇的“作業超市”可以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獲得鞏固與提升,加強同一群體間的相互協作,降低學困生對完成英語作業的排斥感,效果自然比較好。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要關注學生個體的不同學習需求,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并要特別關注學困生的發展與學習需求,在教學設計、目標設定及課后作業等多個方面搭建學習共同體,為學困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開創空間。作業超市這種分層教學的方式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不同的形式來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提升英語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是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參考的方式,有利于滿足學困生的學習需要,促進他們的不斷轉化。
五、創立英語角,鼓勵表達交流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英語角的創立實際上就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簡單的、生動的、有趣的英語表達環境,給學生提供更多動口、動手的機會,讓他們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進而有利于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提高。同時,在輕松的交流氛圍中,學生會更樂于英語交際對話,學困生也能參與進來,在一定程度上能對他們起到潤物無聲的熏陶作用。
以“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的教學內容來講,這節課是關于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將“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作為英語角活動的一次交流主題。教師在課堂上組織一次英語角形式的交流活動,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己對于好的學習方法的理解與認識。基礎好的學生盡量用英語進行表達,對于基礎較弱的學困生,教師可以讓他們穿插中文或直接用中文來進行表達,這樣可以讓更多的學困生參與到主題交流中來。同時,為進一步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強的小游戲,比如“誰是臥底”等,在卡片上寫下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其中一名學生的卡片與其他人不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表述,找出持不同卡片的同學。這樣的活動不僅充分激活了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興趣,還可以寓教于樂,讓學困生在大膽說英語的同時又能學到其他同學好的學習方法,大家彼此借鑒、互相進步,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反饋。
英語角就是旨在提高學生學習英語興趣,鍛煉學生英語口語及實際交流應用能力,提供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促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要注意在利用英語角這種教學策略來建立語言環境、促進學困生轉化時,要想使其發揮出積極的學習效果,就要給予學生足夠的主動權與自主性,不過度干涉學生的創意想法與行動,讓每個學生都愿意積極參與到英語角的建設中來,營造更好的英語學習氛圍。
六、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師要對學生有信心、耐心以外,還不能忽視家庭教育在轉化學困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師要綜合多方面因素分析學困生成因,包括學習動機、自身學習方法、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家庭教育方法等,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相適應的轉化計劃,真正對癥下藥。另一方面,要加強家校合作,經常與學困生的家長溝通,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隨時掌握學困生的轉化情況。
在教學“How was your weekend?”這節英語知識內容時,考慮到有些學困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也不愛與班上學生多交流,加上這一單元主題的生活性強,教師可以就此為學困生布置一些特殊的實踐作業。如讓學生記錄自己和爸爸媽媽在周末所做的事情,并聯系學生家長讓其和學生一起完成這項作業。這種形式是給學困生在課堂上展現自己的機會,有了家長的幫助和支持之后,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會更強。學生用照片記錄的形式展現了自己在周末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家務、爬山、去公園玩等,運用本節課的重點短語介紹了自己上周末的活動和下周末的計劃,學會了談論自己的周末活動暢想,并在班級上和其他學生進行分享,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不僅讓學困生用有趣有質的作業形式回顧了課堂所學相關的英語詞匯、句型等知識點,鍛煉了學生英語表達的能力,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他們英語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較好。
“學困生”不是永恒的,他具有暫時性、可變性的特點。教師要充分理解學困生自身知識基礎差、學習能力弱、缺乏學習興趣等特點,尋找可行的教學策略來幫助學困生完成轉化,提高班級整體教學質量。當然,關于學困生的轉化絕不僅局限于筆者提到的融合歌曲、建立檔案、任務驅動、作業超市、英語角、家校聯動等方面的教學策略,其更有效的教學方法還有待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思考與總結,這樣才能真正構建出符合教育規律的學困生轉化模式,踐行素質教育理念。
總而言之,學習共同體的核心是教與學方式的變革。作為初中英語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深入了解學困生的心理訴求,通過建構學習共同體的教學策略來支持學生的自主思考與協同探究,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過程中激活其自身自發的、自主性的內在學習動機與學習自信心,喚醒其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越學越快樂,其能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與魅力,以此來真正實現英語學困生的轉化與幫扶,為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提供主動成長的機會與空間。
參考文獻:
[1].湯艷平.芻議初中英語學困生問題成因及轉化途徑[J].英語廣場,2021(18).
[2].黃長云.淺析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與對策[J].學苑教育,2021(28).
[3]楊玲玲.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成因及轉化對策[J].中學生英語,2021(44).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