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元媛
摘? 要: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教學導入對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探索如何實施高質量的教學導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的一個重要著力點,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導入要遵循針對性、簡潔性、多樣性和啟發性這四個基本原則。教學導入的方法有時事導入法、設置懸念導入法、典型案例導入法、音樂導入法和復習導入法等。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導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9-0010-04
一、教學導入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意義
由王彥才、郭翠菊主編的《現代教師教學技能》一書中寫道:“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始時,運用多種手段,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一種行為。”[1]常言道,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表現在課堂教學上就是教學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教學導入設計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后面教學環節的開展,甚至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探析如何高質量地進行課堂導入,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由抽象概念、理論和觀點構成的知識體系,教學內容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意識形態性較強,與其他課程相比,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上的難度更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2]所以教師需要設計精彩的教學導入,產生先聲奪人之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其內在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積極參與到后面的教學環節,例如開展前測、小組討論、師生活動、后測、總結等活動,讓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反之,低效的課堂導入只會讓學生覺得思政課枯燥無味,不能引起和保持學生的長久的注意,影響師生互動和情感溝通,也難以讓教師獲得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
(二)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課程。”[3]而要完成這一任務,教師必須講好思政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2]近些年來,為了使思政課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各高校都在不斷推進教學改革、升華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等,受到了學生的好評。但是,高校也要清醒地看到,有的課堂學生“到課率”“抬頭率”“點頭率”不高,思政課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要講好思政課,涉及多個教學環節的順暢銜接,但都需要通過教學導入這一環節來開始。巧妙設計的教學導入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投入教學內容中;二是加強學生理解學習內容,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三是使整個教學過程環環相扣、起承轉合;四是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建立對話型師生關系,促進雙方情感的交流。總之,教學導入是影響教學實效的一大重要因素,要將思政課講得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使其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教師就要對教學導入進行精心設計。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導入基本原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多次提出思政課建設的具體要求[4]。高校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辦好思政課的指示,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上扎實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取得了很大進步。很多思政課教師也轉變了教學理念,認識到教學導入對提高教學實效和達到教學目標的作用,充分重視教學導入的使用,也取得了不錯的反響。然而,并不是所有運用教學導入的教師都能用好教學導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低效甚至無效的導入,比如導入與教學內容關聯度不高、導入的形式過于單一、導入時間過長等。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導入時需要遵循四個基本原則。
(一)導入要有針對性
思政課教學導入要遵循三大針對性原則:一是導入內容的針對性。教學導入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所以在導入內容選擇上,教師要對大量素材進行鑒別,挑選出與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內容關聯度最高、最能突出和闡釋主題的導入素材,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學內容上來。有些教師認為“導入就是為了吸引學生眼球,所運用的素材與教學內容相關度不高,甚至與教學內容完全無關,將學生的思想引到了與教學主題無關的方向”[5]。這樣的導入即使內容生動新穎,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只是表面上的熱鬧和形式上的互動,沒有達到教學目的,更談不上達到育人的效果。二是授課對象的針對性。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導入素材有很多,究竟要用什么樣的素材進行導入,還要考慮到授課對象的特殊性。針對不同的授課對象,在選擇教學導入材料時應有所區別。根據不同專業選用不同的案例導入,有助于學生產生共鳴,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好理解所學的知識。三是課程性質的針對性。思政課不同于其他課程,不僅傳授知識,還通過相關知識的傳授,夯實學生思想基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成為有科學思維、有理想信念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因此,教師在選擇導入素材時,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對各種錯誤思想必須敢于亮劍,幫助學生明辨是非。不能為嘩眾取寵而選擇一些所謂為追求歷史真相的“新發現”“新解讀”“新結論”而陷入“雷區”。
(二)導入要有簡潔性
如果把一堂課比作一頓飯的話,那么,導入就如同一道開胃小菜,不是一頓飯的主菜或主食。雖然教學導入對提高教學實效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只是前奏而不是主旋律,因此導入時間不宜過長,應控制在5分鐘以內。目前一堂課的時間一般是40分鐘到50分鐘,如果導入時間過長的話,就會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嚴重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目標的完成。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始,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導入越簡潔,用的時間越少,越能保證主題內容學習的時間及深度,也越能有效完成學習目標。
(三)導入要有多樣性
導入是一節課學習的前奏,每次課都應有課堂導入,所以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章節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專業學生的需要選擇最適合的導入方式,使導入更靈活多樣、引人入勝。如果教師每次用相同的方法進行導入,會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起不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比如,有些教師每一節課的導入都是通過復習舊知識內容引入新課,老調重彈,時間久了讓學生感到枯燥,喪失學習的興趣和激情。還有一些教師認為思政課教學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屬性,所以他們上課時比較嚴肅,導致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昏昏欲睡。因此,思政課教師要不斷探索如何在教學導入中將趣味性和知識性有機結合起來,創設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導入要有啟發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如果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6]所以,教學導入必須注重啟發性,讓學生敞開思維之門,引導學生發現當代中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而提高學生對新時代家國情懷的認同。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導入的方法
雖然課堂導入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但是在具體的思政課教學實踐中要根據不同的高校思政課、同一門思政課中不同授課內容、不同專業的學生采用不同導入方式。也就是說,導入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的原則就是因材施教。
(一)時事導入法
時事導入法就是將最近一段時間發生的國內外重大事件、社會熱點問題作為新課的導入,引起學生注意,開啟一節課的好頭。筆者主張時事導入法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觀點之一,所以教師上課時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廓清困擾學生的思想迷霧,讓他們堅定“四個自信”。二是現在大部分大學生對時事政治很關心。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當前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如果教師巧妙地將時政熱點引入思政課堂,結合時政熱點問題分析教學內容,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
但教師在選擇時事熱點時,應該注意以下三點:時效性、現實性和針對性。一是時效性。時事熱點的最大特征就是它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更新速度非常快、內容也很多。面對豐富多彩的國內外時事熱點,思政課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選取最近發生的熱點事件,將學生最關注的時政熱點和與新課內容緊密相關的熱點引入到教學中。二是現實性。為了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教師要選用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的時政材料,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三是針對性。導入時政熱點是為講授新課做引子的,所以選取的熱點材料必須與教學內容高度結合。否則,不管選取的熱點學生多么感興趣、多么踴躍地參與討論,這個導入都是無效的。例如,在講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時,恰逢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插圖事件引爆網絡。上課伊始,筆者讓學生思考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插畫引起全網熱議和集體聲討,反映了什么問題?學生對這個熱點十分關注,議論紛紛。然后筆者告訴學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面對外國對我國的文化滲透和文化侵略,我們如何堅定文化自信,有效維護我國文化安全,并開啟了新課的學習。
(二)設置懸念導入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思維的進步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從古至今,我國的教育家都高度重視問題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根據授課內容合理設置問題,以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和“怎么辦”,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在新課開始前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以認識沖突的方式巧妙設置懸念,讓學生暫時處以疑惑不解而又想尋求解答案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比如,在講授“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時,筆者先給學生展示了解放戰爭初期國共兩黨武裝力量對比表,從軍隊總兵力、正規軍、地方軍、轄區人口、轄區面積這五個方面進行對比,然后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與國民黨相比,中國共產黨在武裝力量上處于弱勢,甚至可以說雙方力量懸殊,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只用三年就戰勝國民黨并奪取全國政權呢?通過這樣的教學導入自然進入新課的學習,答案蘊含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之中。
(三)典型案例導入法
案例教學法是目前被廣泛采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典型案例導入就是“選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真實事例導入新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7]。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比較抽象,導致學生理解課程內容時存在一定的難度,用典型案例導入可以使抽象的政治理論變得具體化,使學生有一種親近感,進而激發他們探求新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在講授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中三大法寶之一的“黨的建設”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用“黃克功案件”和“團長古城殺妻案”這兩個典型案例導入新課,將兩黨對“功臣殺人案”截然不同的處理態度進行對比,并講述了當時日本全面侵華前線缺能打仗的干部,而黃克功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干部,引發學生討論該不該槍斃黃克功?毛澤東為什么要判處黃克功死刑?如果你是當時的百姓,面對不同處理的這兩個政黨,你會選擇誰?這樣學生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自然地進入課堂互動和學習的良好狀態。
(四)音樂導入法
音樂具有調節情感的功效,并且現在的大學生也喜歡聽音樂,所以選用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音樂作品導入新課,一方面可以增強課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有益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想象,更容易實現教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思政課以知識為載體,重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注重引導學生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夢想之中。比如,在講授“毛澤東思想及其歷史地位”時,筆者播放《東方紅》這首歌;在講授“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對象”時,筆者播放《七子之歌》這首歌導入新課。歌曲播放后,一部分學生就開始跟著哼唱起來,后來越來越多學生加入其中,最后變成了大合唱。課后學生反饋說這種導入方式既輕松有趣,又增進了他們對毛澤東和近代中國國情的認識。在講授“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時,筆者播放新華社“神曲”《四個全面》來導入新課,讓學生在傾聽這首旋律感強又通俗易懂的說唱歌曲時,增強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
(五)復習導入法
復習導入法,顧名思義,就是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前后連貫性和邏輯性較強,所以,教師在講授新課時,可通過復習與新知識相聯系的有關舊知識導入新課,使學生不知不覺進入新課的學習。比如在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第一章“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群眾路線”這個知識點時,先引導學生回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門課的唯物史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而不是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進而引出我黨堅持群眾路線的理論邏輯。在講授“概論”第九章“貫徹新發展理念”時,先讓學生復習前面學習過的我國新的社會主義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解決這個主要矛盾?我國處于什么發展階段?需要什么樣的新發展理念作為指導?以此自然地引出新課。
參考文獻:
[1] 王彥才,郭翠菊. 現代教師教學技能[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32.
[2]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377-378.
[3] 閆翔,蘇平燕,薛小東,等. 突出“以學生為本”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探析[J]. 甘肅教育研究,2021(02):100-103.
[4] 袁毓玲. 守正創新 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研究[J]. 高教學刊,2019(23):30-32+35.
[5] 張玉. 試論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高效課堂導入[J]. 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4,32(03):60-63.
[6]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M]. 杜殿坤,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85.
[7] 彭迎春.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導入探析[J]. 內蒙古電大學刊,2014(02):90-91+109.
(薦稿人:關振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