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燕
摘 要 大單元教學是在新課改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化大為小是實施大單元教學的一條有效路徑,表現為提煉單元大概念,將大概念劃為若干小概念;提出單元大問題,將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小問題;設計單元大任務,將大任務分解成組合式小任務。
關鍵詞 大單元教學 實施策略 化大為小
“單元”是構成教材的一個單位,或者說是相對于教材組織而言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還可理解為教材聚合所選文本的一種形式,例如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就是雙線(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組織單元的,在雙線的統領之下組織了一系列文本。大單元教學的“單元”是一個學習單位,二者本質不同。大單元教學中的“單元”是針對學生的“學習”的,教材的“單元”對應的是教材本身。應該怎么認識教材單元與大單元教學的關系呢?教材單元可以作為大單元教學的內容。本文以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七單元為例,談談大單元教學中行之有效的一種實施策略——化大為小。
大單元教學是以大概念、大任務、大項目、大問題為統領進行設計的教學。要將大單元教學落實到課堂,就需要“化大為小”:提煉單元大概念,將大概念劃為若干小概念;提出單元大問題,將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小問題;設計單元大任務,將大任務分解成組合式小任務。
一、提煉單元大概念,將大概念劃為若干小概念
大單元教學圍繞大概念開展。大概念具有概括性、結構性特征,能夠將碎片化的知識統整為一個有意義的集合或者系統,能夠將學科的關鍵思想和學習的具體內容聯系在一起。大概念圍繞的中心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和學生學習的核心內容。它的形式多樣,既可以是一個概念、原理,也可以是一個論題或者問題。大單元教學需要提煉出單元的大概念,但要將大單元教學落到具體的課堂之上,更需要將凝練出的大概念劃分為若干的小概念,因為小概念由于其小,便于操作,更有利于在課堂有限的時間段內集中完成。
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七單元所選的單篇文章一共是五篇,寫作的時代涵蓋古今。作品產生于不同的時期,既有文言散文《赤壁賦》《登泰山記》,也有白話散文《故都的秋》等。從文章的完整性上看,《我與地壇》是一篇節選的文章,而其他四篇都是完整的單篇;從文體上看它們都隸屬于散文,從內容上看都是中國散文,雖然風格各異但都是寫景抒情的文章。該單元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自然情懷”是該單元的人文主題,由此我們應該提煉出的大概念是“寫景散文”與“自然情懷”,前者對應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后者對應的是新課標“立德樹人”的總體理念。
需要把這兩個大概念進行分解,依據文體的特征,“寫景散文”的大概念可以分解為線索、語言、意境、表現手法、情景、構思、意蘊、形象,借助聯想感知意境,寫景與個人經歷的關聯等等。可以以這些概念作為統領組織大單元教學,還可以將這些概念化解得更加細小。情景可以分解為寫景手法、抒情手法、情景關系、怎樣把握散文的主旨情感與文眼。比如以“寫景的手法”作為統領組織大單元教學,可以把《荷塘月色》中的第四、五、六三個自然段,《故都的秋》中寫秋的五幅畫面,《我與地壇》中的三處寫景,《赤壁賦》中的第一段,《登泰山記》中的第三、四段,整合在一起作為教學的內容、資料。“自然的美”可以分解為自然之美、作者審美傾向、民族審美趣味、物我相融、自然與人生、自然之美中的人文內涵等。
二、提出單元大問題,將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小問題
大單元教學提出的問題應該蘊含凝練的大概念,關聯真實情境。問題是連接大概念與真實情境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只有當大概念融進學生真實的生活情境之中,才能喚醒學生前去主動探求,才能激發起學生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所以,大單元教學中的大概念可以直接轉化為大問題,并且將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小問題。
結合在這一單元凝練出的大概念“寫景散文”與“自然情懷”,我們將其轉化為問題就是“如何品味寫景散文的情味”“如何理解作家的自然情懷”。關聯真實情境就是:風景名勝催生出諸多偉大的文章,偉大的文章也賦予了名勝以文化內涵,如《赤壁賦》之于赤壁,《登泰山記》之于泰山。但當我們來到這些風景名勝的時候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真實山水根本沒有文章中的山水絢麗,真實之景與作者的筆下之景有著遙不可及的距離。比如很多人讀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后去清華園中一看,大失所望。有人認為這是作家為了表達的需要,有意的渲染;也有人說,自然之景中的意境來自于作家的心靈。對此,你怎么看?
這個大問題可以進一步分解,散文中的景與真實之景是什么關系?作家獨特的人生感悟是否會投射在他筆下的景色之中?走進作者筆下的現實之景中,我們欣賞風景時會不會受到作家的影響?“自然情懷”對于我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一個個小問題的切實解決能夠為大問題的最終解決墊底夯基。
三、設計單元大任務,將大任務分解成組合式小任務
凝練出大概念,提出大問題后,要設計學習任務。大單元教學強調用大任務驅動學生的學習,但任務太大就無法在真實的課堂中操作,因此必須對任務進行細化,化大任務為小任務,用組合性的小任務支撐大任務。
比如這一單元核心的大任務是“學習本單元的寫景抒情的散文,體會民族審美心理,培養對于自然的熱愛之情”。如果直接布置一個這樣的任務讓學生完成,這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我們需要將其分解為一系列組合性的小任務。比如,任務一:我們一定經歷過很多風景,有沒有景物激起過你情感的波動,引發了你對生命的思考?本單元所選的散文,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作者眼中的自然之美,以及他們在自然中的獨特的生命感悟,閱讀這些文章,完成下列任務。小任務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與地壇》描寫的都是北京,選擇了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景,表現出了北京的多姿多彩的美,選擇一段自己喜歡的文字,說說喜歡的原因。小任務二:寫景散文都有融情于景的特點,結合《荷塘月色》和《赤壁賦》中寫景的片段,分析作者的情感與景物之間的關系,拍攝一段風景的小視頻,配上音樂及簡單的文字。
任務二:寫景散文在寫景狀物的同時,反映了作者的審美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審美傳統,完成以下任務。小任務一:閱讀《故都的秋》,作者眼中故都的秋具有清、靜、悲涼的特征,帶著傳統文人的審美情趣。分析其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民族審美心理和審美特點。小任務二:赤壁一戰,三國鼎立,赤壁引人懷想;泰山作為五岳之首,帝王到此封禪祭天,文人登臨。閱讀《赤壁賦》和《登泰山記》,搜集與赤壁或泰山相關的文學作品,探討歷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蘊含的文化意義。
單個的小任務指向單一,比較容易把握與完成,多個小任務組合起來,逐一完成,就能夠圓滿解決大任務。
[作者通聯:甘肅天水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