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克滿 馮娟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研究、邏輯分析等方法,從探討互聯網思維與體育智能化服務有效供給先天耦合性出發,總結體育智能化服務供給經驗成果,并結合互聯網思維分析體育智能化服務有效供給體系框架。研究認為,在互聯精神、理念和經濟層面,互聯網思維有利于體育智能化服務有效供給體系的制度供給、供給機制、供給保障、創新動力的持續改善,有利于體育服務供需適配,有利于為公眾提供更高性價比的體育服務產品。
關鍵詞:“互聯網+”;體育智能化服務;互聯網思維;有效供給
引言
國家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到底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在體育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互聯網+”與體育事業深度融合的體育智能化,無疑是提升體育服務供給效率,實現體育服務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十年來,體育服務產品日漸豐富,大眾享受到越來越豐富的體育服務。特別是“互聯網+體育服務”引領下的體育智能化發展成果,使公眾參與體育運動帶來的體驗感與幸福感與日俱增。發展實踐表明,互聯網思維與有效供給具有先天的耦合力。基于此,研究旨在總結體育智能化服務供給經驗成果,并結合互聯網思維,力圖構建一個符合體育服務發展需求的體育智能化服務有效供給體系。
1. 互聯網思維探析
互聯網思維是互聯網技術發展應用的產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不但取得了可觀的技術成果,也逐漸改變著各行業的管理方式。而這種伴生性的新思考方式和管理理念,就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與互聯網技術一起構成了“互聯網+”戰略體系的基礎框架,即“互聯網+”行動不僅僅是技術驅動,更是在思維與管理層面推動行業發展。
關于互聯網思維概念的探討,學界主要有工具論和現象論。兩種觀點雖然在表述側重點方面有所差異,但對互聯網思維的實質解析是比較統一的。即,互聯網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哲學論[1],是“互聯網+”戰略在管理理念方面的體現。目前,有關互聯網思維的內容體系已逐漸形成廣為接受的觀點:互聯網思維包括互聯網精神、互聯網理念和互聯網經濟三個層面。第一是互聯網精神。具有開放、協作、分享的特質的互聯網精神,是互聯網的生命力之所在。互聯網及其推動整個行業體系的發展,取決于人們對于互聯網精神的接受或容忍的程度,并成為新經濟、新業態的起點。第二是互聯網理念。它是互聯網技術應用的體現與互聯網精神的進一步具象化。開放、分享、協作促成了打破時空約束、互連一切,追求以用戶為中心的個性化、模塊化、極致化的互聯網理念。第三是互聯網經濟。它是基于互聯網所產生的經濟活動的總和,體現了互聯網理念在經濟活動中進一步的理論化。
2. 互聯網思維下的體育智能化服務供給體系框架
人民群眾日漸增長的體育需求與體育服務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是近十年來體育學者們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2]。這種供給不足主要體現在供給質量與效率不高、供需結構不完善、供需匹配度待提升、供需動態欠平衡等方面。即,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供給過剩。有效供給是指“通過公共服務制度體制的完善、提供機制與工具的改革、質量持續改善等來改善公共服務自身的體系,促使用于公共服務的社會公共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保障公共服務高效、優質、準確地輸送給需求者”[3]。分析有效供給不足的原因,是由體制、結構、觀念等多個因素綜合作用造成的。具體表現為體育服務市場體制陳舊、買賣雙方觀念落后、產品生產環節創新力度不夠[4],公眾參與動能不足、平臺建設創新力度不夠、信息公開不到位等等[5]。“互聯網+”體育服務融合的產物——體育智能化服務形態,是實現有效供給的可行性途徑之一。
互聯網思維對于改變體育服務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具有天然的耦合性。開放、平等、共享的互聯網精神為體育服務進一步與“互聯網+”融合提供了先決條件,有利于改變舊有服務市場買賣雙方觀念,優化市場服務機制;打破時空約束、打通虛擬實體、模塊化、極致化、普適化、用戶思維等互聯網理念,為體育服務供給各個環節提供優化效能的條件;互聯網經濟手段則為優化體育服務、實現有效供給提供了在交易技術(如長尾理論)、交易結構(如市場均衡論)、交易績效(如消費主權論)等層面的實現路徑。可見從制度供給、供給機制、供給保障、創新動力等多角度,互聯網思維與體育智能化服務有效供給的目標與效能均是一致的,兩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
3. 互聯網思維下體育智能化服務供給體系子系統分析
3.1 制度供給系統
體育服務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可由政府機制、市場機制和非營利組織機制分別提供,但由于政府失靈、市場失靈和自愿失靈,每一種制度安排都有自身的缺陷。因此,選擇一種復合有效的制度供給,即由政府的強制機制、市場的自愿機制和非營利組織的志愿機制合力構建的制度安排,是實現體育服務供給的高質量、高效率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但是可以預見,形成有效復合機制最大的障礙在于體育服務行業多元供給主體的財政與話事權配置。因而,實現“互聯網+”體育服務融合生態的體育智能化服務的有效供給,需要運用互聯網思維協調政府、市場、非營利組織多元供給主體的財政與話事權關系。
開放、平等、協作、共享的互聯網精神很好地契合了多元供給主體資源配置的需求。開放就是要實現互聯互通,就是要打破多元主體之間、供需主體之間的“墻”,實現資源共享、互通有無。以協作的方式,共商體育智能化服務的制度體制。以平等的精神,達到話事權配置的“去中心化、去等級化與去權威化”。此外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用戶思維,對體育服務而言適配公眾需求是實現有效供給的中心目標。
互聯網思維及其技術發展成果,打破了舊有的時空約束,多元供給主體之間、供給主體與需求主體之間的彼此聯系不再受限。這使得公眾得以有效參與制度供給的話事環節,從而形成政府、市場(企業)、非營利組織等供給主體與需求主體(公眾)共同參與制度供給的“3+1”模式。本質上,是依托公眾力量、整合各類供給主體優勢資源實現公平、公正、高效的制度供給。具體形式是宏觀調控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消費者)共同參與的“圓桌會議”形式,并以服務于公眾需求為準繩,共同制定體育服務的政策與制度。互聯網思維下的這種多元主體制度供給模式與體育服務有效供給均等化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3.2 供給機制系統
供給機制是從供給主體和運行機理的角度抽象出的供給模式,實質是在準公共品供給中的資源配置方式。體育智能化服務的供給機制聯結著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環節,是供給主體(生產者)與需求主體(消費者)關系在供給實施過程中的反映與表現。失靈的供給機制多存在供給主體缺失、需求主體失聲、社會力量薄弱[6],往往是由于供求信息不對稱、公眾參與平臺缺位等導致供需錯配,同質化、低水平供給范式使公眾被動需求,需求滿意度與獲得感下降,影響了公眾供求活動的參與動能。
互聯網思維可通過提供機制與工具的改革,如運用競爭性、志愿性的工具以及新型互聯網技術,來強化體育智能化服務供給機制的運行能力和有效性。體育服務供給機制與互聯網理念的融合,體現在打通虛擬實體、打破時空約束,追求極致化、模塊化,普適化、免費化等方面。打通虛擬實體、打破時空約束,需求主體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進行信息獲取、購買決策,在通過線下實體享受體育服務體驗,并有效及時地通過平臺共享或反饋需求動向,實現線上與線下服務(O2O)供給的一體化。
追求極致化、模塊化的理念則有利于解決舊有體制下同質化、低水平供給范式。極致化是以用戶為中心開展供給經營活動,用戶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而且需要把服務異質化做到極致,如個性化體育服務定制。模塊化是極致化分工與極致化合作的結果,在全行業范圍內對體育服務產品生產、營銷、營運等進行大規模的協同整合,產生高性價比的整合效益。
普適化、免費化則是互聯網理念的進一步體現。互聯網的普適特征,使得免費和賺錢不再是對立關系。免費是互聯網時代的基本商業的常態模式,市場機制內的經營者通過和需求主體建立情感鏈接、產生更多的需求來賺錢或者通過和需求方的交互數據來實現利潤。
同時,互聯網思維下供需雙方不再輪廓清晰。根據長尾理論,互聯網時代背景服務供給逐漸去中心化,更多的體育服務可以由小眾或個體提供,人人是消費者,人人也可以是生產者。因而放在全行業角度來看,體育服務的供需不再是雙方,可以是一體的,服務的價值則可以真正做到共享和免費。這種把體育服務“性價比”做到極致的理念,必然提升需求主體(公眾)的滿意度與獲得感。
3.3 供給保障系統
體育智能化服務的供給保障系統是通過評估與監督來達到持續改善服務自身的體系,促使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保障體育服務高效、優質、準確地輸送給需求者。互聯網與生俱來的開放性,非常適宜扁平化的保障管理。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理念,保障了評估與監督的客觀平等。互聯網互通、協作、共享的特點有利于提升供給保障系統的高效率。在互聯網經濟環境下,消費者主權論揭示需求主體(消費者)在體育服務供求交易議價中的力量,逐漸超過供給主體并獲得支配地位。因而,在有效供給體系中,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供給主體與需求主體,協作實行評估與監督。其中,需求主體在議事規則中占支配地位。即,需求適配與否決定了評估與監督的結果。基于此,有效的供給保障系統可以無縫銜接制度供給系統。在迅捷高效的互聯網信息處理技術幫助下,保障系統可以通暢地將供給體系的優與弊,及時傳遞到制度供給系統,為改善制度決策提供條件,從而達到持續改善服務自身體系的目的。
3.4 創新動力系統
支持創新的原動力一般來源于創新主體質與量、創新思維、創新平臺、跨學科創新教育、跨界創新交流等方面。“互聯網+”發展成果能夠為體育行業提供創新驅動[7],也符合體育智能化服務有效供給創新動力需求。在創新主體質與量方面,互聯網思維下開放共享的精神,打破時空約束的理念等,為供求雙方的參與組織和個體創造了創新的可能。特別是廣泛的需求主體能夠參與創新,符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愿景。在創新思維與創新平臺方面,互聯網思維本身就是創新思維,開放共享的用戶思維結合“互聯網+”技術搭建的硬件平臺能夠有效滿足創新需求。在跨學科創新教育與跨界創新交流方面,“互聯網+”教育模式,可便捷地幫助教育者和創新者獲得跨學科創新教育資源,為培養體育服務創新人才提供支持,同時也有利于多元化創新主體的跨界創新交流。可以預見,互聯網思維下多元化的創新主體,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共享創新資源,分享創新體會,交流創新經驗,必然會迸發出可持續的創新力。
結語
在開放、平等、共享的互聯網精神,打破時空約束、打通虛擬實體、模塊化、極致化、普適化的互聯網理念,以及多元化的互聯網經濟手段等互聯網思維加持下,供需雙方通過協作完善供給制度、優化供給機制、強化供給保障、培育創新動力,可持續改善體育智能化服務有效供給體系。作為“互聯網+”與體育服務的深度融合的產物,體育智能化服務有效供給體系將進一步促使用于體育服務的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保障體育服務供需適配,為公眾提供更高性價比的體育服務產品。
參考文獻:
[1]王娜,曾令人,孫國友.近十年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研究進展與反思[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2,21(2):41-46.
[2]陳振明,李德國.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與有效供給——基于福建省的思考[J].中國行政管理,2011,(1):47-52.
[3]蔣萌萌,關珊,任楚楚.我國有效供給不足的原因與對策研究[J].商,2016, (20):77.
[4]蔡梅蘭.公眾參與視角下提升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對策[J].行政管理改革, 2017,(9):38-42.
[5]李海艦,田躍新,李文杰.互聯網思維與傳統企業再造[J].中國工業經濟,2014, (10):135-146.
[6]呂詩蒙,張強,朱丹.我國“村改居”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實踐邏輯及有效供給[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40(4): 59-65.
[7]顏小燕.“互聯網+”促進體育產業創新驅動發展及其策略[J].體育與科學, 2017,38(6):67-72.
作者簡介:喬克滿,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產業、體育信息管理。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編號:AHSKF2018D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