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
摘 要: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日漸增長,城市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家長迫于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孩子往往由祖輩照顧。但由于老一輩的思想觀念普遍比較傳統,容易對兒童三觀、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繼而對兒童的學業發展以及兒童性格產生深遠影響。有些留守兒童還面臨獨立生活、外人代管等問題。因此,當代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難題。通過調查發現,很多留守兒童的精神和想法與現代觀念脫節。筆者在此希望通過對留守兒童心理狀態的深入調查分析,得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學業水平的影響關系,為改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提高留守兒童生活質量、學業水平提供理論新思路。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學業表現
【中圖分類號】G62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3)01-0235-03
留守兒童問題在當代社會背景下日益突出,由于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甚至有些兒童在嬰幼兒時期已經“被迫留守”,家庭教育在這些留守兒童的大腦發育、個性塑造、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嚴重缺失。因而,大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并伴隨時間推移逐漸加深,表現為個性、三觀、能力上的缺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幼兒成長具有不可推卸的先導作用,與學校教育呈現出相輔相成的重要作用,其品德、思維方式、教育觀念都會對幼兒產生極大的影響力。不僅如此,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部分性格缺陷、行為習慣不良的留守兒童,普遍學業水平不高,甚至有些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抵觸心理。那么,留守兒童存在的學業水平問題到底與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怎樣的關聯呢?
對年齡較小且正處于身心發展關鍵期的兒童而言,家庭背景和家庭氛圍將對其身心健康成長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的選擇,不僅能直接影響兒童的教養、內涵、個人品德的沉淀、行事態度,甚至能決定兒童日后的發展水平、發展道路。同時,兒童對成人以及身邊較親密的人存在極強的模仿意識,但如果身邊沒有起到鞭策作用和承擔模范作用的父母,留守兒童就會將目光轉移到網絡中。而目前的網絡“魚龍混雜”,因此缺乏是非判斷力的兒童很容易盲目接受錯誤觀點,繼而走上錯誤的道路。而且,在成長的關鍵期,如果沒有父母對兒童意志力、專注力、探索力、創新力的培育,大部分兒童在學習過程中會缺少創造力和活力,無法在學習過程中有良好表現,也無法更好地塑造健全人格,彌補個性缺陷。相較于由父母親自撫養的兒童,大部分留守兒童都存在包括想象力貧乏、動手能力較弱、獨立意識較弱等問題。并常常呈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無法與他人共情,缺乏換位思考能力,自卑自閉,甚至在遵守規章制度方面也表現得較差。接下來,筆者將通過對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和普遍展現的學業表現進行配對聯系,進而具體分析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學業水平的影響關系。
1.留守兒童易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1)自卑
留守兒童由于沒能在父母的陪伴和愛的交流引導下成長,常常表現自卑、自閉的情緒,這也會導致他們比非留守兒童更為敏感。例如。在外出或者在網絡上看到別的孩子與父母親近的場景時,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自己,會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覺,甚至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或是與其他人不同的“異類”。久而久之,留守兒童容易沉浸于悲觀、低落、消沉的自卑情緒中。自卑不僅體現在不敢與他人交流,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更體現在其不信任自己。面對困難不相信自己有“反敗為勝”的能力,面對機會不相信自己有“孤注一擲”的資格,進而會失去許多挑戰自我、激發潛能的機遇。
(2)性格偏激
留守兒童由于從小沒有父母的庇護,因此,往往不敢在他人面前表露自己的喜怒哀樂。大家都知道“恃寵而驕”的意思,只有在寵愛下長大的孩子才會敢于發泄自己的情緒。而對留守兒童而言,因為即使發泄情緒也沒有人在意,因此大部分選擇隱忍,不會選擇向他人傾訴。然而,有研究表明,看似不喜不悲的人,更容易導致性格偏激,這是因為情緒不能得到有效釋放,就會慢慢終累積起來,而當最后一根稻草被壓斷時,情緒就會突然失控。即使是非常小的摩擦,也給他人刻下了不好相處、性格偏激的印象。
(3)恐懼社交
留守兒童常常處于與父母分離的生活狀態,缺乏與父母相互溝通交流的家庭氛圍,常常喜歡獨來獨往,將自己處在一個封閉的狀態,也不習慣與他人長時間交談相處,且缺乏做事前與他人協商、為他人著想的意識。久而久之,在人際關系的處理方面表現不佳,因此身邊缺少朋友,繼而導致越來越恐懼與他人交往。尤其是在當眾發言時,生怕自己說得不好而使同學更加遠離自己。
(4)叛逆性強
留守兒童沒有在適當的時機獲得父母的合適教導,因此其習慣養成和遵守規矩的意識都不足。據研究顯示,留守兒童的叛逆期相比非留守兒童長得多,從小沒能在家長的規范下健康成長,因此其參加學校教育時也難以形成良好學習習慣,不愿意甚至抵觸遵守學校各項規定,而表現出叛逆性過強的心理問題。
2.留守兒童的學業水平普遍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學業問題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留守兒童的期末成績總平均分比非留守兒童的低,且主要體現在數學和英語學科上。留守兒童普遍存在上課注意力集中困難、課堂互動性低、學習興趣較弱、缺乏學習動力,常出現在難題上鉆牛角尖的情況。且在翻轉課堂和小組合作探究等課堂活動中表現不佳,主動參與課堂發言的平均次數相較于非留守兒童低得多,創新能力和探索能力較欠缺,甚至在逃學、厭學問題學生中占了較大比例。通過對留守兒童學習環境的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課后學習環境普遍較差,家庭缺乏書香味和文學渲染氣氛。家中學習用具,如課桌、課椅普遍合適度不高,課后學習時間較為隨意。
通過對留守兒童數學和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學業表現情況對比,筆者發現英語學科由于是非母語綜合性語言素養學科,受環境氛圍影響較大,但又與語文這一文學學科不同,很難從正常的外界交流環境中得到鍛煉。而數學學科則對兒童的思維能力、邏輯性、想象力、創造力提出了比其他學科更高的要求。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大部分留守兒童都錯過了促進大腦發育和培養邏輯想象能力的最好時期。并且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各種消極情緒不利于其想象力、創造力和探索能力的發展。因此,從數學和英語這兩門學科的特征分析來看,留守兒童的學業水平確實與其心理健康有不可分割的影響關系。
3.留守兒童“心理孤島”現象對學習狀態的影響
(1)手機依賴性強,學習自控能力弱
留守兒童由于獨處時間相對較長,因此“心理孤島”現象相對明顯。為了緩解情緒壓力,打發獨處的閑散時間,他們往往會選擇從互聯網上得到“慰藉”,如選擇與網友或者網絡視頻為伴。并且由于缺乏安全感,他們更習慣沉浸于自己熟悉的領域,拒絕突然而來的新事物。久而久之,留守兒童易對手機、網絡等電子設備產生較強的依賴性,即使沒有什么緊要的信息,仍不敢輕易離開這個“舒適圈”。
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將注意力盡可能地集中在知識攝取和理解過程上,只有做到心無旁騖,同時動用眼、手、口等多個感覺器官進行學習,才能實現高效學習。而留守兒童對電子設備依賴性的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學習成效。如果留守兒童不能很好地自控,在學習過程中反復放下書本查看手機或電腦,不僅會大大影響其學習狀態,降低其學習效率,還容易使他感覺學習與移動設備是兩個對抗性的存在,從而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2)內心安全感缺乏,學習積極性低
留守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缺乏陽光和積極態度。因此,很難調動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也就很難促進留守兒童主動探索和自主學習,從而不利于留守兒童在學業過程中的競爭力。部分留守兒童存在性格缺陷問題,因此教師即使在課堂中開展豐富多樣形式的課堂活動,也很難通過學生之間的氛圍引導、相互帶動來調動留守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增加留守兒童的課堂互動。學習積極性是保證提高學生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成效的前提。如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足,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業水平。
(3)意志力不足,學習專注力不足
由于在成長環境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導,因此部分留守兒童容易在成長過程中產生心理問題外,還容易出現責任心不強的情況。如部分留守兒童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容易被外界事物分散注意力。尤其在沒有人監督和指導的情況下,由于自控力不強,更容易產生放棄和的念頭,繼而將注意力放到其他事情上。因此,沒有養成將一件事情做好、負責到底,再開展下一項工作的習慣。
專注力是學生是否能夠保持一定的課余學習時間,保持某一階段的良好學習狀態,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能力。留守兒童的意志力不足,學習專注力較弱,會影響他們在課堂上對知識點的全面掌握。例如,可能在課堂的前20分鐘還能夠保持專注力,但在后20分鐘內注意力就不集中了。這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對知識面掌握不全,知識細節漏洞較多,進而影響其學業水平。
(4)缺乏協作意識,學習討論和探究參與度低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學校教育更傾向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要求教師豐富課堂形式,增加課堂互動,并要著力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翻轉課堂和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然而,留守兒童缺乏與人社交的技巧,也由于獨立生活的時間較長而缺乏協作意識,因此,在小組合作探究課堂呈現的活動中,難以呈現出很高的參與度。小組合作探究過程是需要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分工合作的過程,并且需要每個成員都能勇于分享自己的觀點,在觀點的碰撞下實現不斷創新,挖掘課題中更深的內涵。由于部分留守兒童的社交能力較弱、自卑心強而不敢發表意見,協作意識弱而不與組內其他成員商議,甚至固執己見,因此很容易在這樣的活動中無法得到較好的體驗感,在課題合作探索過程中的效率和收益都不高,甚至可能會遭到其他成員的排擠,從而無法很好地適應創新型課堂,而無法得到自我能力的發展,影響其學業水平的提高。
(5)缺乏自信和愛的“督促”,學習動力不足
留守兒童缺乏來自父母的學習督促和家庭學習氛圍的渲染,常呈現出學習動力不足而影響學業水平的情況。在非留守兒童家庭中,父母常常會十分關注兒童的學習狀況,并及時通過與教師的溝通了解孩子學習過程中的不足,進而更好地督促孩子提升能力和查漏補缺。然而,留守兒童大多無法得到家長如此細致入微的照顧和督促,因此對學習的重視度相對不高,這也會影響留守兒童的學習心境,給兒童一種學習成效并沒有那么重要的錯覺,因而失去在學習過程中的競爭心和好勝心,影響了學業水平的提升。
很多學生的學習動力來自家長的獎懲制度。例如,家長可能會與孩子達成協議:在期末考試平均分達到95分時,可以給孩子買一件心儀的玩具;或者有的家長可能會在孩子學習勢頭很好、進步明顯時獎勵孩子一頓美餐。這樣的家庭協商既督促了學生不斷上進,還賦予了其自尊心,讓學生認為學習是帶來美好生活的重要工具,因而對學習充滿動力,在父母的一次次“添柴”下不斷燃起學習的興趣。然而,留守兒童不僅不能得到家長“愛的督促”,還由于缺乏自信,甚至產生強烈自卑,從而認為自己已經失去了與他人競爭的自信感。甚至有些產生了嚴重心理健康問題的留守兒童會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榮譽,沒有資格得到嘉獎,也不可能在學業中取得良好成果。
4.結語
眾所周知,學習過程不僅是比拼知識能力的過程,更是考驗學生的心理素質的過程。內心強大的學生在面對挫折和挑戰時,更可能選擇迎難而上,因為他們受到了足夠的“愛的支持”,因此有所依靠,不害怕失敗,并能憑借良好的心態不斷在困難的磨煉中激發自己的潛能。留守兒童則不同,在沒有家長愛的陪伴下長大的他們,大部分選擇逃避,因為不敢試錯,甚至想法偏激,認為自己沒有退路,因而在困難面前無法發揮出更多潛能,也更難走出學業低谷期,更難實現學業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登芹,陳現彬,宋國紅,等.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心理韌性狀況的調查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7(03).
[2]劉信.農村留守兒童學業問題影響因素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1.
[3]關麗萍.城市留守兒童“心理孤島”現象及對策探究[J].考試周刊,2022(24).
[4]辛培娜.留守兒童社會支持、心理韌性對其學業成績的影響及干預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