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琴
摘要:信息技術作為高中教育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綜合素養的重要載體。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許多不足,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當前,隨著新型課堂教學方法的涌現,微課受到了廣泛關注和重視,將信息技術與微課進行融合教學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能夠切實落實人才培養的目標,使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呈現出新的生命力。文章分析了微課的特點,總結了微課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微課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措施。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微課教學;教學實踐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將其運用于教育領域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運用于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能夠為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微課主要是借助信息技術的支撐,以信息化教學為手段,以微課視頻為核心,構建多元互動的課堂教學環境,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變得更有意義,同時也從不同維度凸顯運用微課進行教學的價值和優勢。
1? ?微課的特點
微課是以微視頻為主要載體,銜接微課件、微練習等多樣化的資源所構建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微課視頻的時間一般控制在2~5分鐘,所以微課的主要特點之一在于短小精悍,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碎片化的學習、個性化的成長,有效解決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問題。微課的運用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可以有針對性地展開研究探索,對重難點知識進行反復學習,把控自己的學習進度,彌補自身的短板和不足,獲得新的突破和提升,這也凸顯了微課靈活性、針對性的特點。微課的內容非常簡潔,主題鮮明、開門見山地展示重點,能夠節省學生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 ?微課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意義
2.1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傳統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在于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手段比較落后、陳舊,另一方面,在于學生本身的信息素養較弱,課堂的互動性不足,學生的思維不夠開闊、發散,導致整體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將微課這一新型的教學方式運用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以運用微課落實差異化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微課內容,設置課堂提問,讓學生在微課視頻的啟發之下深入思考。同時,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后,對于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微課視頻梳理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復習鞏固,深化理解,夯實基礎。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借助網絡平臺去了解更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提升認知、拓寬視野,由此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對高中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提升教學效果,構建高效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
2.2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往往注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導致學生在實踐運用的過程中遇到很多阻礙,實踐能力不足。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從不同的維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可以將微課運用于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借助微課實現直觀化教學,將抽象的知識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深化學生的理解,為學生的學習和探索打下堅實的基礎。微課教學能夠為學生搭建平臺、提供探究學習的機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
2.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對于人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其中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作為整個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學生創新素養的重要載體。但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缺乏創新,使整體的課堂氛圍沉悶、無聊、枯燥。通常情況下,教師進行操作演示,然后讓學生模仿練習,不僅缺乏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學生也容易形成思維定式,無法鍛煉和發展創新意識。將微課運用于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能夠營造更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開闊、發散,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臺,組織學生展開合作探究等,讓思維之花綻放在高中信息技術的課堂中,讓創新的種子深深植根于學生的心田。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歷經知識生成的整個過程,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發展創新意識,使學生真正意義上成為整個學習活動的主體,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 ?微課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的措施
3.1創設情境,提升教學效果
情境創設是教師在教學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構建高效信息技術課堂的主要途徑。情境創設的方法是豐富多樣的,而微課則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內容,立足于學生的興趣,引進豐富、有趣、多元的微課,以微課為手段,創設情境,將抽象知識動態化、形象化地呈現出來,帶給學生新穎的學習體驗、強烈的感官刺激、深刻的學習印象,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微課還能促進教師和同學之間的有效互動,讓整個課堂呈現出活力和生機。
以粵教版高一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運用》這一模塊知識為例,教師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應該深化對課程標準的解讀和對教材的剖析,牢牢地把握單元所對應的學科素養等,以微課教學為主,銜接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優化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體驗中加深對人工智能運用的探討與了解。
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運用微課視頻,給學生介紹人工智能的誕生與發展,以及人工智能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如教師可以應用微課,給學生展示智能臺燈、智能家電,讓學生初步了解人工智能在家居方面的運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師可以提出情境問題:“你們還知道人工智能在哪些領域有廣泛的運用嗎?”學生則可以積極探討、思考、交流,在課堂中踴躍回答人工智能在制造行業、教育行業、交通行業等領域的應用。接著教師可以以不同的行業為切入點,以小組為單位,以任務為驅動,讓學生展開互動和交流,尋求更多的應用案例,充分認識人工智能為該行業做出的貢獻,由此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臺,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課堂導入之后,教師可以借助微課落實系統性教學。就智能制造行業而言,對于學生來說相對陌生,認識不足。基于此,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微課,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目前我國制造行業的狀況,給學生介紹比較典型的工廠,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開闊學生的眼界,同時也能夠升華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而就智能教育領域而言,學生相對熟悉,人工智能為教師的“教”和學生“學”都帶來了極大的改變,教師可以抽選小組,讓他們選出代表說一說人工智能為教育領域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就交通智能領域而言,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展示豐富的案例,同時將學生在小組合作環節完成的實物——智能交通紅綠燈進行展示,讓學生直觀體驗人工智能的應用效果。在這一系列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微課創設情境,切入教學,組織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興趣,并通過系統性的學習,加強對知識的構建、技能的培養及思維的發展。
3.2落實分層教學,促進個性發展
學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個性化差異,這是必然存在的事實。而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差異,忽視了學生的個性,以統一的標準、統一的內容、統一的形式構建課堂,導致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而隨著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當前在微課的助力下,教師可以落實分層教學,將知識內容按照難度從低到高劃分為A層、B層、C層,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挑戰不同的難度,由此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與發展,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動力。
以粵教版高二信息技術《用抽象數據類型表示二叉樹》這一模塊知識為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立足于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實際,設置A層、B層、C層的微課內容。A層的微課知識內容難度相對較低,適用于全體學生,要求他們能夠切實把握這一層次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借助微課給學生展示團委的人事管理組織圖,以此闡述樹的定義,讓學生能夠通過這一組織圖,理解樹的邏輯結構。此外,教師可以結合實例,講解樹的基本術語,加強學生對基本術語的學習,為接下來的學習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B層的微課知識內容難度相對較高,教師可以運用微課,展示樹的抽象數據類型,然后進行提問,如何儲存樹,分別有幾種儲存的結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知樹的儲存,教師可以讓學生從雙親、孩子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接著,教師可以借助微課給出解決的方案,讓學生基于方案,分析探究各種儲存結構的優點以及缺點。C層的微課知識內容難度相比于前兩個層次更大,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展示兩種特殊形態的二叉樹,即滿二叉樹和完全二叉樹,學生在推導、證明的過程中進一步探究樹的基本性質、二叉樹的抽象數據類型及其主要特點。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以微課為支撐,落實分層教學,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相應的發展,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完成不同難度與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強化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自信心及學習動力。
3.3聚焦自主學習,實現主動構建
微課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手段,將其運用于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能夠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微課能夠直觀地、生動地呈現課程的難點和重點。教師可以以微課為切入點,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學生借助多樣的自主性學習資源,展開深度探究和思考。高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以微課作為自主學習資源,既能夠契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又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具體的實踐環節,學生可以結合多方面的知識內容展開學習、探究,根據自己的理解,嘗試實際操作,在遇到思維阻礙和操作困難的時候,可以通過微課視頻學習,不斷攻破難關、突破阻礙,由此讓學生實現知識的自主構建,切實掌握技巧、技能,使學生的學科素養得到發展,實現新的突破。
比如,以粵教版高二信息技術《建立表之間的聯系》這一模塊知識為例,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首先可以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在Access數據庫中有很多的數據表,這些數據表屬于不同的使用者,為了更好地實現數據管理和數據共享,可以將表中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其中最關鍵的是建立表之間的聯系,構建關系表。而在構建關系表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關聯關系,學生在自主學習環節要明確設計數據表要考慮建一個能夠將各個數據表關聯起來的字段。學生通過前期的理論知識學習,可以展開具體的實踐操作。
但不可忽視的是,要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對學生本身的信息素養要求較高,很多學生在實踐探索環節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基于此,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微課視頻,模仿視頻的演示操作,把握建立數據表之間聯系的關鍵和精髓。繼而教師通過微課視頻給學生布置任務,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完成自主創建。通過這樣的形式,能夠讓學生切實掌握 Access數據表建立關系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微課具有極強的時代性特征,是現代科學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將微課運用于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是必然趨勢,同時也是推動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量,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教師主要從加強情境創設,提升教學效果;落實分層教學,促進個性發展;聚焦自主學習,實現主動構建等多個維度著手。讓學生能夠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切實掌握信息技術的知識技能和學習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敢于迎接信息技術學習的各種挑戰,體會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參考文獻:
[1]馬南南,周茜,帥建英.微課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同課異構中探尋微課的價值[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6,15(3):33-34.
[2]喻文紅.重視引導,微處入手:微課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研究[J].通訊世界,2015(8):190-192.
[3]葉步偉.微課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