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靈
摘要:在教育改革持續發展的背景下,課堂教學活動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高效學習中獲得成長與發展,已經成為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重點。立足于這一點,本文對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要求進行簡要分析,提出數學教學模式創新的策略,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創新
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呈現出極強的被動性、依賴性和認同性,而現代化教學理念的引入,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所轉變,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體驗性。因此,在最新的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順應時代發展,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最終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高效達成知識、思維、能力、情感等多重培養目標,旨在為社會培養出高質量的綜合型人才。
1?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變化
第一,知識與能力培養轉變為核心素養培養。以往小學數學課堂常常以傳授數學知識為目標,使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始終束縛在“為考試所服務”的角色中。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體現數學學科的教育價值,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能力和方法,以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
第二,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變為主動。一直以來,學生常常是跟隨教師的節奏,依據教師的要求被動學習。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明確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將課堂歸還給學生,立足于學生的認知發展、個體差異,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完成知識的主動構建,并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第三,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積極性比較低,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低,甚至有厭煩的情緒。在傳統數學教學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被束縛,阻礙了創造力的發展。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模式中實現了創新能力的發展。
2?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第一,對新課程標準認識不足。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要求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并運用新的教學觀念進行課堂教學。但從教學落實情況來看,依然存在教師認知模糊、理解不夠全面等現象,致使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方案時,并未參考新的課程標準,依然按照傳統的課程標準,或者按照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正是因為新課程標準沒有完全滲透到教師的觀念中,致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出現了明顯的偏差現象。
第二,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不足。新課程關注學生的發展,要求教師緊緊圍繞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等方式,高效完成知識的構建,并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但在調查中發現,由于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不足且存在消化不良的現象,致使其依然采用“滿堂灌”的模式進行教學,忽略學生的參與興趣,以及學生的自主發展、情感需求等。在這種被動的學習模式下,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感、獨立意識等難以得到發展,嚴重違背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
第三,對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手段選擇不當。按照最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時,唯有立足于數學學科的特點,靈活開展課堂教學,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學科素養培養的落實。但在教學手段調查中顯示,一些新型的、能夠體現學科特點的教學手段并未真正得到應用,教師依然以講解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致使生活、游戲、實踐、問題探究等教學方式流于形式,即便是在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時,也存在信息技術使用形式單一等現象,難以充分發揮其教育優勢。
3?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創新路徑研究
3.1基于新課程創新教學觀念
新課程改革的實質是教學觀念的變革,新課程改革真正回答了“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問題。鑒于此,教師唯有順應教育改革的趨勢,及時調整教學觀念,并在新教學觀念的引導下,做出積極的教學行為優化,才能真正滿足新時代的教學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加強對新課程標準、數學核心素養、教學內容的研究與分析,并對小學生的數學知識掌握情況、思維能力、學習特點等進行調查,以此為標準設計教學方案,確保教學目標涵蓋數學知識、思維、能力、情感等多個方面,使得學生在學習中逐漸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高素質人才。同時,教師還應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開展差異化的引導,依據學生的數學成績、性格等,設計差異化的教學目標、課堂提問、課后練習等,為所有學生提供自我發展和展現的機會,使得每位學生都能從數學學習中獲得極強的成就感。
3.2科學設計數學教學情境
針對小學數學這一學科來說,知識相對比較枯燥,基本上都是以符號性語言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而小學生的知識、能力、思維發展正處于初級階段,致使其在學習數學時比較吃力,甚至在課堂上頻頻出現走神、注意力不夠集中等問題。因此,教師應結合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融入學生熟悉的素材,讓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與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激趣勵學,降低知識的探究難度。同時,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相比,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活躍了課堂氛圍,使得學生在良好的課堂環境影響下,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在“分數的初步認知”教學中,如果直接進入分數概念的講解,學生就會覺得難度較大。鑒于此,可借助情境教學的方式,如7個人參加小華的生日宴會,在吹滅蛋糕上的蠟燭以后,小華將蛋糕分成均等的8份,參加生日宴會的同學每個人都獲得了1塊蛋糕。那么,一個蛋糕就是一個整體,也就是“單位1”,將其分成均等的8份,每個人都獲得1份,每個人獲得8份中的1份,也就是原來“單位1”中的1/8。如此,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對數學概念的深度理解。
3.3融入游戲環節,增強學習體驗
新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應關注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將數學課堂教學與游戲活動結合起來,使小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悟、在悟中通”,充分發揮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價值。因此,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學生喜歡的游戲中,引導學生在數學游戲中體驗數學、感悟數學、探索數學知識等。需要說明的是,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游戲教學法能夠最大限度地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但同時也極易導致學生出現“空熱鬧”的現象,致使課堂空歡喜一場,并未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中,由于學生基本上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的運算方法,為了提升小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徹底轉變傳統的訓練模式,可以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為學生設計“快樂對對碰”的主題游戲活動,引導學生結合游戲中所提出來的問題,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進行運算,并解決相關的問題,最終將問題和答案聯系在一起。如此設計,通過數學游戲的運用,將數學思想方法與游戲有效地融合起來,讓學生能夠在游戲中進行分析、思考和辨別活動,活躍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口算能力,使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有效地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法則。
3.4基于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
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其正處于抽象思維到形象思維的轉化過程中,在對抽象的數學概念、數學符號的理解中,常常面臨極大的困難。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對新奇的語言、事物、圖案等十分敏感,常常能夠獲得出其不意的效果。鑒于此,數學教師在積極推進教學模式創新時,應科學地利用信息技術將學生不易理解的抽象數學表述轉化為具體的現象,讓學生能夠從具體的現象中發現其中的數學規律。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化繁為簡,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圖形的運動”的教學中,教師可充分運用圖形軟件,動態地展示圖形“平移運動”的軌跡,將平移前后的對應點和移動規律呈現出來,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具體的平移過程,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平移的原理,發現其中的數學規律。在“條形統計圖”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點,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引導學生在直觀的感知中進行對比,明確兩者之間的異同。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將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點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真正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另外,鑒于信息技術的特點,面對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要求,數學教師還應積極拓展信息技術的運用渠道,結合教學實際需求,將其靈活運用于課前預習、自主學習、課后輔導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助力價值,全面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3.5因材施教,開展差異化教學
以往,教師依據教材設計教學方案,致使課堂教學出現了明顯的“一刀切”現象。而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差異和實際需求,在教學中應堅持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立足于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設計差異化的教學方案。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必須要結合數據統計和分析,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積極性、性格特點、探究能力等,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在此基礎上,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差異化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在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復式折線統計圖”相關知識教學之后,可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層次劃分:針對能力水平比較低的學生,引導學生對家庭中一周用水、用電量情況進行調查,并以數據表格的形式將其呈現出來。針對能力比較高的學生,鼓勵其自行設計數據調查問卷、調查報告,收集相關的調查數據,并制定統計圖;同時,引導這部分學生結合自己的調查思考:在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的目標下,應如何制定具體的階梯式收費方法?如此,通過層次化的作業模式,使所有學生均得到提升與發展,真正滿足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要求。
3.6聯系實際生活,落實學以致用
一直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都束縛在“為考試所服務”的模式中。而在新課程標準下,倡導生活化教學,旨在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從學生周邊搜集與教材知識相關的資源和素材,體現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在解決生活問題中的重要性,真正實現學以致用。例如,在“對稱、平移與旋轉”相關知識點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對“對稱圖形”形成深刻的認知,可為學生搜集生活中常見的對稱圖案,如蝴蝶、對稱商標等,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對對稱圖形形成清晰的感知與理解。同時,為了促進數學知識的遷移、應用,在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時,也可將具體的教學內容融入生活化問題中,促使學生在對生活問題的思考、解答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定的核心素養。例如,在完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之后,可給學生布置生活化的問題,例如,學校準備將教室重新粉刷一下,為了保證買的涂料正好,需要計算一下每個教室粉刷的面積。接著,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借助手頭的工具進行測量,運用所學的知識將結果計算出來。在這一生活化的數學問題中,學生可感悟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在實際問題的解答中完成數學知識的內化、遷移和應用。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應全面加強對新課標的研讀,領悟其內涵,緊緊圍繞“數學核心素養”的要求,從思想觀念上做出調整。同時,還應始終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科學設計教學情境,融入數學游戲,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因材施教,密切聯系實際生活,體現出數學知識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體,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和探究中鍛煉自身的思維和能力,形成相應的數學思想與方法,有效地轉變以往死板、統一的數學課堂,構建符合學生主體的創新課堂。
參考文獻:
[1]李七琴.素質教育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研究[J].知識文庫,2022(17):73-75.
[2]顧曉麗.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思考分析[J].新課程,2022(3):122-123.
[3]肖垟.核心素養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99):88-90.
[4]和亞玲.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創新模式探究[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1(7):13,15.
[5]馮珍泰.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新課程(中),2019(9):120.
[6]鄧振邦.淺談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9(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