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
[摘? ? 要]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其中,文化理解是指向“藝”的。音樂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占有接受文化熏陶的空間。民族文化不僅僅是音樂的魂,同時也是學生音樂學習之魂。音樂教學中要注重民族文化的滲透,用傳播民族文化來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加強對音樂教學中民族文化滲透的思考,提升學生對文化元素的感知與理解,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夯實文化基礎。
[關鍵詞]初中音樂;民族文化;民族音樂文化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為教學有兩個層次:一是技;二是藝。對于絕大多數一線教師而言,厚積對“技”而抵達“藝”則是一個基本的邏輯認識。對于這一邏輯認識而言,筆者認為有其合理性,畢竟絕大多數教師發揮作用的主要崗位在于課堂,而在課堂上面對學生時,有了足夠的“技”才能引導學生完成日常學習,至于“藝”的追求,在很多人看來都是遙不可及的。但是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尤其是從學生學習需要以及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角度來看,只滿足于這樣的邏輯認知還是不夠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高水平的教學作為支撐,在他們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更豐富的知識與更合理的方式,能夠讓他們的學習更加高效;教師在工作過程中也需要高水平的教學技藝作為支撐,立足于自身的專業成長來獲得對學科教學的更深刻的認識,也是教師的根本任務。
按照這樣的視角來看初中音樂教學,就可以發現,如果日常教學只滿足于帶著學生去學唱歌這樣“技”的需要,那這種日常課堂是停留在中等甚至偏低的水平之上;相反,如果教師能夠帶著更高的眼界去認識初中音樂教學,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追求“藝”的境界,那么不僅能夠讓課堂教學的層次更高,也能夠在初中生面前更好地展示音樂學科的特征,從而讓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更好地落實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
文化理解雖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卻可以在日復一日的文化滲透當中,夯實學生文化理解的基礎。文化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概念,從時間的角度來區分,文化可以分為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從空間的角度來區分,文化可以分為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最需要進行的應當是中國傳統的、民族的文化教育。因此要想真正促成學生的文化理解,還必須借助于傳統文化的滲透。因此從這些分析可以看出,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是影響學生精神成長、影響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是否能夠順利落地的關鍵。本文從如下幾個方面,闡述初中音樂教學中民族文化滲透的相關思考:
一、民族文化是音樂及學習之“魂”
在課程標準當中,音樂被歸為藝術課程,這符合傳統認識,因為人們一直認為音樂是一門藝術,音樂的表現手法也常常稱之為藝術表現手法。筆者想強調的是,站在教學的角度去看初中生的音樂學習,他們也會經歷從“技”到“藝”的過程,他們的音樂學習也是從聲樂、器樂開始,從跟唱開始,這些過程也正是傳統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著上面的觀點,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應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去感知音樂中的民族文化,只有當學生在音樂學習中認識到文化的存在、能夠觸摸到文化的脈搏之時,才能認為音樂教學推開了核心素養的大門,推開了學生成長的大門。從這個角度來看,說民族文化是音樂的魂,并不算是夸張。
實際上,音樂教育本就是現代教育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其具有凸顯民族音樂文化特色、助力民族音樂文化延續的重要作用。音樂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理應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有接受文化熏陶的空間。實際上縱觀音樂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音樂與民族文化總是密切相關的,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音樂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經過歷史洗禮而流傳至今的音樂,其本身就屬于中華民族的。當然如果分得更加細致的一點,對于不同民族而言,音樂也有著不同的特點,如我國不同地方的民歌,就有著非常大得差異、特色鮮明的一面,而這些民族的民歌又組成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從這個角度來看,初中生的音樂學習一定要站到歷史的角度,要讓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感受歷史的演變,并在此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如果學生能夠進入這樣的學習狀態,那么學生音樂技巧的學習與文化的滲透就能夠同時發生。相對于傳統的音樂教學而言,這樣的教學模式當然是一種突破,這種突破意味著文化能夠成功滲透到學生的成長當中去,意味著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有了充分的保障。
其實民族文化不僅僅是音樂的魂,同時也是學生音樂學習之魂。眾所周知,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的成長過程,學生的成長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基于學科學習的認知發展;二是基于學科學習的情感發展。按理說這兩者不可偏廢,但是傳統教學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通常指重視學生的認知發展而忽視學生的情感發展。這一情形在初中音樂教學中也有著鮮明的體現,而當前核心素養的提出,意味著與必備品格相關的情感發展必須得到重視,而要重視學生情感的發展,除了依賴于音樂自身所承載的情感因素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著力點就是民族文化。如果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力量,那么他們就能夠對所學歌曲及其表現手段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這種認識對于學生而言,就是精神世界得以塑造的重要力量,就是音樂學習的魂。
二、音樂教學中民族文化的滲透
面向初中生的音樂學習,強調民族文化的滲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識。上面已經指出,音樂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有著很明顯的動作技能成分,而動作技能學習的內在機制會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模仿形態,也就是教師怎么展示、教學手段怎么展示,學生可能就會怎么學習,在模仿中掌握演唱和演奏的相關技巧,是初中生音樂學習的常態。相比較而言,文化的理解就表現出明顯不同的一面,尤其是對于當前初中生而言,如果只是告知與音樂相關的一些文化知識,那么即使學生記住了這些,也不意味著文化得到了真正地滲透。對于民族文化而言,更為有效的教學思路應當是滲透。
滲透實際上是打的一個比方,其不能算是一個準確的教學概念,但是就文化教育尤其是民族文化教育而言,滲透卻又是一個很好的概念,其能夠描述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進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民族文化教育,應當是隱性的,是潤物無聲的,其所追求的是學生對文化元素的感知與理解,追求的是學生的一種沉浸式體驗以及在體驗過程中的獲得感。很多民族文化元素,不要求學生說出這些文化元素的概念,只要求能夠充分感知、體悟即可。
事實上,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離不開學校音樂教育,學校音樂教育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在這個陣地上選擇恰當的民族文化滲透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是最好的選擇。筆者在研究初中音樂教學特點以及初中生認知特點的基礎上,總結出的民族文化在音樂教學中的滲透思路是:選擇與學生興趣以及民族文化相關的音樂素材,作為學生音樂學習的載體;通過創設情境、問題驅動以及引導感悟的方式,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領略民族文化;讓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以及音樂學習之后,能夠從民族文化感悟的角度去闡述自己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收獲。
這樣一個民族文化滲透思路,既關注了初中音樂教學的特點,也關注了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因此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當然,在具體操作時,還需要結合具體的內容來進行。這里來看一個例子:
在民歌教學中,筆者參考了多個版本的初中音樂教材,然后選擇了古曲《梅花三弄》作為教學載體,這是一首由古琴演奏出的樂曲,無論是從曲調上看,還是從歌詞上看,其與初中生的認知特點比較吻合,而且其中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作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其在歌詞中渲染了一種非常美的情境。《梅花三弄》自古以來就是用來借物抒懷的,是為了歌頌人高尚的節操,這首樂曲描寫了梅花的潔白芬芳,通過梅花耐寒的生物特征來隱喻一個人在困境當中保持高潔品質。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在中國歷史上關于古琴的故事不少,每一則流傳下來的故事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意蘊。
《梅花三弄》這首歌曲在歷史上有著很多的名稱,如《梅花曲》《梅花引》《玉妃引》等,每一個名字的背后,都體現著不同的文化元素。作為中國古典樂曲當中表現梅花的作品之一,可以說中國古代士大夫乃至于每一個有志的人,都能夠在這首曲子當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棲息地。
用古琴演奏《梅花三弄》,可以將學生帶入良好的學習情境。《枯木禪琴譜》在評價這首曲子時,用了這樣一段話:曲音清幽,音節舒暢,一種孤高現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須從容聯絡,方得其旨。今天在初中生面前呈現這首曲子,有一個很好的認知基礎,那就是當前的初中生在多個場合聽到過《梅花三弄》,絕大多數學生也都能夠感受到這首曲子的優美。有了這樣的認知,那么在教學中實現民族文化的滲透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筆者在教學中重點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一是向學生介紹梅花的生物特征,讓學生認識到梅花具有耐寒的一面;二是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文人善于“假物”的一面,事實上學生也能夠結合其他學科的學習,知道我國傳統文化當中有著這樣一種價值取向;三是借助于現代教學手段給學生播放《梅花三弄》,讓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了解這首曲子所代表的文化元素;四是用現場演奏、媒體播放等方式,讓學生重復聆聽這首曲子;五是讓學生說說對這首曲子的感悟。
三、從民族文化到音樂核心素養
以上五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實施,能夠讓學生處于一個很好的學習情境中。在這一情境里,學生能夠將古人遺傳下來的《梅花三弄》的曲子實現深度感悟,同時還可以結合歌詞進行多角度的理解。一個預期的現象變成了現實,那就是學生在聆聽曲子以及歌詞的過程中,開始感覺到曲子的優美,感覺到歌詞的恰到好處,學生會自發地去對歌詞以及歌曲進行理解,有時候還會自發地組成學習小組,去討論自己的學習收獲。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留出了足夠大的空間讓學生施展,同時還主動參與到學生的學習當中去。通過對教學現場的參與觀察,筆者發現在這樣的情境下,民族文化的滲透是有效的。這里來看兩個教學現場:
教學現場一:學生關于曲調的討論。有學生在聆聽歌曲之后,表達出這樣的想法:從一開始聽到《梅花三弄》的曲調,我就感覺到這首曲子是在訴說著冬天里的梅花,仿佛冬天里的梅花就出現在眼前……這種在聆聽到歌曲之后,能夠有明顯的現場感情形,在初中音樂教學當中并不多見,而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現場感,就說明學生對這首曲子的理解是深刻的、有效的。
教學現場二:學生關于這首曲子意境的討論。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對學生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引導,同時也借助于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出冬梅千姿百態的形象。有了這些實際場景作為基礎,學生自然就會想象,在教師進行了引導之后,學生就會發揮想象,去構建這首歌曲的意境。本著民族文化滲透的目標,在學生想象時,重點讓學生去思考中國古人借助于梅花來表達高潔品質的邏輯是什么。在這個問題的驅動之下,學生會自發地將我國古代的文化認同以及價值取向,與歌曲結合起來,于是很快就讀懂了《梅花三弄》的文化內涵。更可喜的是,學生還能夠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拓展延伸,去思考其他相關歌曲當中存在著怎樣的文化元素
站在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首先經歷了審美感知,然后去研究這些歌曲的藝術表現,并且在自己的理解與構思中,達到了文化理解的水平。因此,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是有保障的,這樣的民俗文化滲透過程也是成功的。
四、對音樂教學中民族文化滲透的思考
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進行民族文化的滲透,某種程度上就是將濃縮的文化,用恰當的方式去讓學生感知,讓學生領悟。
之所以如此重視音樂教學中的民族文化滲透,除了課程標準當中明確提出的相關的要求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源自筆者日常教學中的相關認識。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容易將音樂學習的過程變得模式化,很多學生認為音樂課上就是學學唱歌,更有不少學生將音樂課堂當做放松的場所。盡管音樂學習也接受著一種形式上的考查,但這些努力似乎也沒有從根本改變這一現狀。最終筆者得出的結論就是:真正能夠改變學生學習狀態的其實是教師,教師帶著怎樣的教學理念走入課堂,學生就會經歷怎樣的學習過程。
認識到這一點之后,筆者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明確了滲透民族文化的認識,并且努力將這一認識貫穿到日常教學中。努力之后發現,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實際上大有可為,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自然具有培養學生文化理解素養的屬性,而且初中生對文化感興趣,當音樂與文化結合起來時,學生能夠體會到文化的存在,能夠在民族文化的滲透當中形成良好的感悟,而這些都能夠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夯實文化滲透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南,周怡杉.音樂教育中民族文化的凸顯——評《音樂教育的行與思》[J].中國教育學刊,2022(4):35-35.
[2]陳華,劉秋香.淺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實施[J].音樂教育與創作,2020(3):54-56.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