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煒華 楊竹珊
[ 關鍵詞] 傳統手工藝大師工作室;民族文化;傳承發展
為深入推進中國傳統工藝振興,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2022 年6 月國家印發的《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是繼2017 年之后又一項關于傳統工藝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政策,力度和規模之大從未有過,不但強化了“十三五”時期“傳統工藝振興”舉措,更是扎實推進“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廣西立足民族特色文化,不斷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平臺建設。截至2021 年,廣西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110 個,世界技能大賽項目集訓基地15 個,培育了多位廣西技能大師和民族文化品牌,推動傳統技藝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高職院校傳統手工藝大師工作室對傳承民族文化的意義
(一)是民族文化傳承新的教育實踐
技能人才作為我國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產業發展的基石。職業教育注重培養應用型的技能人才隊伍,應把傳統手工技藝培養與技能人才培養有效結合。對此,2022 年全面實施“技能中國行動”,發揮職業學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基礎性作用。2022 年印發的《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項目實施方案》提到三年內實施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項目,擬重點支持建設400 個以上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500 個以上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高職院校傳統手工藝大師工作室作為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有助于發揮校企合作的資源優勢,共同編寫理論與實踐相互銜接的校本教材,為高職院校提供參與真實手工藝生產項目的機會,使學生近距離了解產品加工技藝,認識產品生產全過程。利用廣西擁有多位非遺傳承人的優勢資源指導學生開展技能競賽,發掘崗位技能能手,有助于培育地方級別的技能精英。因此,高職院校傳統手工藝大師工作室是在傳承傳統手工藝中促進辦學特色和專業建設發展,是彰顯民族文化資源的一種新的教育實踐。
(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方式
民族文化是各個民族共同創造的,傳承民族文化有助于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提到,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觀念,有其生活的愿望和情感,并且也都會有其象征性的表現和表現方式。傳統手工藝融情于物,反映著內在的價值導向,包含著民族文化標識,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和物的見證。傳統手工藝大師工作室的發展不僅僅要從“技藝”層面看待傳承,更要站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文化傳承是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動力,也是文化的內在屬性。文化傳承不是簡單的繼承,實質上是一種文化的再生產,依賴于所存在的歷史、社會和文化環境,特別是依附于生活流中的人,為了自己的生產生活按照文化適應的客觀規律和要求來進行有機的排列組合,為新的社會秩序的建構做必要的文化要素積累,像橋梁一樣使群體文化有機互動,形成民族文化共同體。呂西安·列維- 布留爾曾談到“集體表象”在某一集體中世代相傳和繼承,并且在該集體的每個成員身上都會留下深刻的烙印。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傳統的指尖技藝侗族手工刺繡歷史悠久,其精美的刺繡工藝融合了剪紙和繡花技藝,承載著侗族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這項民間工藝在侗族女裝中傳承了千百年,是廣西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然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侗族刺繡做工繁雜卻沒有教育文本,像侗族刺繡這樣具有手工藝特征的民族技藝面臨巨大挑戰,有的民族技藝門徒寥落,民族文化逐漸流失和變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為國人提供著強大的凝聚力和不竭的創造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民族文化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代性構建中,通過發展高職院校傳統手工藝大師工作室的形式,有助于豐富人類現代性的文明內涵,提升各族人民對“共同體”的價值歸屬。
(三)是推進兩個結合的重要載體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煥發出極大的活力。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有一個著名論斷,“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作出關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系列戰略部署,相繼出臺一系列引導和促進工藝發展的政策,推出了“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鋪展開新時代傳承民族文化的生動畫卷。振興傳統手工藝,目的不是復古,而是傳承數千年來創造發展的中國造物文化,汲取生活靈感煥發美學生機,發展具有民族特質和合理性的生活文化,服務于國計民生。將民間傳統手工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要引導傳統手工藝人走進現代社會了解現代審美,走入校園培養接班人。通常民間傳統手工藝人存在年齡較大、接班人難覓而瀕臨失傳的問題,其中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通過向民間工藝大師拋出橄欖枝的方式邀請大師走入校園講授傳統技藝,讓更多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并成立陶藝、竹藝、湘繡等多種傳統手工藝的大師工作室,將手工藝的傳承保護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使傳統工藝后繼有人,煥發新的生命力。職業教育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的,可以在職業院校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手工藝大師工作室的發展模式,以現代教學體系代替傳統師徒相授的教學模式,將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深入推進兩個結合,創造更加燦爛的中華文明。
二、廣西高職院校傳統手工藝大師工作室傳承民族文化的策略
(一)建立產學研一體化聯動機制
2021 年,廣西公布了19 個自治區級傳統工藝工作站,入選的各個企業因行業制宜,聚力發展,將技術、市場、人才、資金等各類要素集聚,加強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當前,廣西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總數達到70 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有49位,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總數達到914 項,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有936 位。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遺資源,積極邀請企業內的傳承人或者民間傳統手工藝傳承人來校進行教學、講座和論壇,有助于學生近距離汲取傳統手工藝的精華,關注到行業動態和發展態勢。職業院校與企業開展項目合作,派出青年骨干教師進入民族文化企業,兼任設計師,鼓勵學生參與開發傳統手工藝實踐活動,優秀的作品作為企業的生產項目,定期開展常態化活動,以手工藝大師工作室的名義承辦技能大賽,推進職業教育與民族特色產業雙向互動,推動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工作格局。例如,廣西欽州坭興陶藝有限公司利用公司擁有多名國家級、省市級大師和一批中高級職稱人才的優勢,與廣西各大職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陶藝教學實踐研發基地”項目,安排坭興陶大師、技術骨干到職業院校開課,克服了傳統手工藝人才傳承模式效能低的弊端,解決技藝傳承和產業發展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共同需求,聚集和培養職業院校坭興陶高素質人才,打造教、學、研、產、銷相融合的一體化平臺。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引進坭興陶大師工作室,采用了現代學徒制的教學模式,模擬企業崗位對學生專業技能要求及職業生涯規劃要求,將企業的理念、工作崗位的素質要求傳遞到工作室人才培養中,以傳承技藝培養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本土特色技能人才為目標,培育了700 多名坭興陶技藝傳承人,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發揚了工匠精神和弘揚民族文化。因此,廣西職業院校手工藝大師工作室應與企業形成區域內聯動發展機制,整合多元的校外力量相互對接,積極探索廣西職教資源共建共享,促進社會手工藝力量與職業院校教學機制協同發展。
(二)編制傳統手工藝校本教材
傳統手工藝學習常采用師傅帶徒弟一代代教授方式,技藝傳承不系統和不全面,技藝傳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要結合地方教育資源,開發校本教材。教材是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工具,是教學活動的媒介和載體,是幫助學生認知的輔助手段。職業院校教師通過參與傳統手工藝校本教材的開發,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助于深化民族文化知識,提高運用教育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水平,有利于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針對傳統手工藝培養存在重技能技藝輕文化素質,以及有關區域傳統手工技藝歷史及文化內涵相關方面教材缺失問題,廣西職業院校手工藝大師工作室應當整合傳統手藝人、手工藝企業代表、非遺專家學者等社會資源,把工藝協會、傳習所中的技藝能手和學校中的教師聯合起來,研發出版具有廣西民族文化特色的,并和工作室實踐教學息息相關的校本教材和課程資源。《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文化創新是實現文化自強的重要路徑。我們要正確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應當與時俱進,培養符合時代特點、滿足社會創新性和實踐性需求的實用型技能人才,因此還需要不斷更新校本教材,增強校本教材的時效性。在原有教材基礎上對優秀案例進行補充、修改、完善,關注學生學習的可持續性,有梯度地設計教材,將難度較高的案例適時進行難度調整,適應更廣泛學生的能力水平,持續關注技能崗位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依據區域產業經濟和企業發展需要不斷調整、更新和完善校本教材,豐富教材內容,滿足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的現實需要。
(三)構建開放共享的數字化資源
廣西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各具民族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影響廣泛,基于廣西高職院校傳統手工藝大師工作室建設廣西民族文化數字化資源,對促進民族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廣西開展了一系列對國家級非遺項目的搶救性記錄工程,完成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等數字化記錄工作,還大量出版了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出版物,例如《民間絕技侗族瑰寶: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布洛陀史詩》《壯族傳統古歌集》等。廣西高職院校傳統手工藝大師工作室可以結合現代職業教育規律,采集手工藝圖片、視頻資料、文字素材,按特色資源歸類,為廣西傳統民族文化建立起數據庫和基因庫,從而延展民族文化大眾傳播的深度。應當基于信息化特征及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搭建開放靈活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通過網絡聯動課堂,實現多終端互動,打通空間并拓展內容,建構師生主體互動的教學生態,使學生隨時隨地查閱學習資料掌握傳統手工藝的知識系統和技能系統,以網絡的方式多終端發布教學資源,助力傳播廣西人文風俗和區域特色。傳統手工藝數字化資源建設將豐富廣西民族文化傳承資源庫,推進民族文化傳承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不斷夯實廣西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工作基礎,促進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三、結語
傳統手工藝作為中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科學、人生價值觀等特質,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顯示了民族文化的鮮明個性,承載執著專注、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不斷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教育是傳承文化的重要陣地,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的的職業教育應發揮自身教育資源優勢,利用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區位優勢,基于職業院校傳統手工藝大師工作室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和傳統手工技藝傳承、民族文化資源保護融合,多渠道、多方位、多層次的傳承、保護與創新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