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律的特點決定了法學專業課程的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關系密切。法律與政治相互依存,法律是最低標準的道德,以及法律本身所追求的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誠信等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內容,這些均為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注入了活力。法學專業課程教學中擁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法學專業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應當充分挖掘這些元素,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元素和鄉土文化。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可以采取“重合模式”和“嵌入模式”兩種模式,同時結合多元教學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法學專業課程,形成高校隱性思政與顯性思政的有效結合。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法學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學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和使命,其包含“教”知識和“育”學生兩個方面,“育”要求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道德、修養、德行、觀念、心理等各方面對學生的培養者。這在古今中外的各級各類學校均是如此。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在教學時強調“敬德修業”,即為了“敬德”而“修業”,孔子認為,沒有品德,無法做學問。韓愈把教師傳道作為教師的首要任務。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亦認為:教師教做人和學生學做人均是各自的責任。[2]在西方社會,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均強調“知德統一”,即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教授“善”的道德,教書的同時育人。由此可見,教書育人在古今中外均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教書的目的是育人,育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標。沒有“無‘教的‘育”,觀念、品德、意志、思想以知識的積累為根基,沒有該根基,所“育”的人是空洞的,無法具有擔當,無法具有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的責任感;相反,亦沒有“無‘育的‘教”,沒有了德行、政治觀念、法紀規范等的培養,知識的傳授使教育失去了目的,失去了為國家貢獻力量的觀念和意志,此種教育是失敗的,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教書育人是統一的,是全過程的、全方位的,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相脫節、“兩張皮”的現象和問題[3],專業課程“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才能解決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逆反的問題,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被學生吸收、接納,使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浸潤、陶冶學生。[4]使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愛國情懷和報國熱情后,反過來形成學習的動力,促使其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從而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法學專業課程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緊密相關,這為法學專業課程思政帶來了優勢和便利,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順理成章地進入法學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但是,作為法學專業的教師應當充分全面地挖掘課程思政的內容,并運用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保證課程思政深入全面地融入。
一、法律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關系密切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根據一定社會和階級的要求,教育者按照國家教育的總體規劃和教育體系,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將國家的政治觀念、道德原則、社會主流思想、價值體系,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質、道德準則、思想體系和價值觀的過程。[5]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和價值體系,是該國政治經濟生活的反映,是為該國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服務的,是該國的立國之本、固國之基,是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其具有意識形態的特性。[6]因此,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就是向受教育者傳輸黨的執政理念、黨的發展歷程、黨的指導理論和指導思想,使受教育者樹立社會主義自信,樹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信念,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屬性和思想屬性具體表現為社會對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紀、心理、審美等全方面的要求,使受教育者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崇高的思想品德、優化的心理素質、規范的行為模式。這一目標的完成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堅持科學性、系統性和時代性原則。科學性原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學理論指引下,科學運用教育方法,深刻把握教育規律,最大程度地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內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觀點、思想、理念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7]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根基,是中國共產黨、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當然,該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當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根據我國的實際和時代演變而具體化、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其具體表現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性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面性、協調性、發展性和連續性,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但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還包括法紀教育、心理教育等,不但包括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教育,還包括實踐思想政治的教育,不但包括“應然”方面的教育,還包括“實然”方面的教育。時代性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抓住時代問題、把握時代主題、反映時代精神,從時代發展中尋求大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和現象,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進行解讀、分析和研討,賦予時代意義、時代精神和時代思想,從而教育、說服、激勵大學生,培養大學生對我國發展的自信和建設時代任務的擔當,擺脫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的說教問題,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從現實中來,用思想政治的理念、觀點分析后回饋社會,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能夠應用和實踐的知識,調動大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由此可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廣泛,不但橫向覆蓋大學生思想道德、政治素養、理想信念和專業素質,而且縱向把握時代脈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時代內容和時代風格。
(二)法律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高度重合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內容均與法律密切相關,其除了包含法律本身的要義: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誠實等內容之外,其中的道德、政治等內容也與法律關系密切。以下筆者選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核心政治、道德與法律的關系進行分析。
1.法律與政治相互依存
法律在國家產生之后成為國家的制度內容,國家通過設立專門的立法機關壟斷法律的制定,設立專門的執法和司法機關壟斷法律的執行和法律的實施。法律成為國家制度運行和國家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工具,其他社會規范均退居其后。因此,法律被定位為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規范。
法律成為政府治理國家的工具。無論在哪個國家,法律都是維持國家秩序,維持統治階級政治穩定的工具。同樣,法律賦予統治階級權力正當性,給予政府整體權力合法性,亦給予政府公務員權力來源合法性。
由此可見,法律制度是政治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產生之后,法與政治之間存在復雜而密切的關系,法與政治之間是內在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的關系,不能脫離政治而單獨談論法律的本質、地位和功能,也不能脫離法律和法治而在法外尋求實現現代政治的各項目標。[8]
2.法律是最低標準的道德
富勒提出了“義務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義務的道德”是指必不可少的基本道德;“愿望的道德”是指人們對真善美追求的道德,是高層次的道德。[9]法律是起碼的、基本的道德要求,而不是高尚的道德要求,法律是對普通人的要求,而不是對高尚人的要求。“法律創造出的是理性生活的社會條件,而非強迫一個人理性的生活。”[10]法律懲罰一個人就是因為這個人沒有達到普通人的標準,而不是因為這個人沒有達到高尚人的標準。因此,法律是富勒提出的“義務的道德”層面的,其只是為實現愿望的道德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和最起碼的保證。如果社會不為從事愿望的道德即做好事的人提供必要的法律保護,那么就不會有人有動力、有意愿從事愿望的道德行為。“愿望的道德”高于法律,所以道德判斷具有優先性,法律可能在道德方面受到批判,但道德卻不會受到法律的批判。[11]法律的進步依賴于道德對法律的批判和指引,沒有了道德,法律會失去方向。因此,法律界的通說認為,法律是最低標準的道德。[12]
由以上論述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法學專業教育的內容存在高度的重合和密切關聯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內容是法學專業教學的必要內容或必然會涉及的內容,根據課程思政的要求,在法學專業教學中深入貫徹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思想政治教育于無形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且能避免其他課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夾生”現象和被學生排斥的現象,達到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全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法學專業擁有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
法律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密切關系決定了法學專業擁有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法學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應當挖掘與法學專業相關的課程思政元素,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將其巧妙地融入到法學專業課程中,使其成為課程的一部分,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的同時,潤物無聲地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一)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在法學專業課程思政中應當重點挖掘和吸收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法學理論,將馬克思主義法學觀融入法學專業課程,并用其指導法學專業課程。
第一,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培養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大學生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法律職業道德,能夠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矛盾糾紛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正確看待國內法制和司法事件,在糾紛解決中,堅守法律職業道德,增強拒腐抗變的能力。
第二,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全面發展的理論,培養大學生的個體素質,使大學生擁有擔當意識和責任承擔的勇氣,鑄造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報國熱情,樹立正確的認識問題、判斷問題的能力,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中勇于表現自己、實現自己,不嫉妒、不驕躁,謙虛謹慎、保持初心地在未來崗位上成就自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貢獻法治智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擔當,實現教育全面造就人的目標。[13]
第三,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歷程。充分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中的應用,將理論和應用成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法治規律,總結法治經驗,在法學專業課程學習的同時,使大學生感受并認識到我國法治建設的科學性和正確性,確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信,增強為法治中國、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貢獻力量的決心。
第四,在法學專業課程的教學中積極回應“馬工程”教材,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學科建設和發展,將馬克思主義法律觀貫穿法學課程教學的全過程。
(二)凝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總結出來的,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和合、大同、民本、誠信、正義、仁愛等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相契合,均承擔著文化的時代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同,均是為了實現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目的,將二者有機結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推動教育目的實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根基。其中的深厚思想和世代傳承的優秀品德,能夠吸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能夠為大學生經常會遇到的社會現象提供價值觀判斷,避免缺乏正確價值觀的指引而被不合時宜的傳統陋習所浸染。
教育不能脫離實際,教育的內容更不能空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貫穿于教育的始終,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高校法學專業教師在法學課程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中華優秀文化的內涵和價值,以貼近大學生生活、學習和就職訴求進行融入,提升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價值。
另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知行合一,而法學專業亦是應用型學科。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是其法學學習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則是職業技能的培養和分析、解決問題及法律思維的養成。因此,在高校法學專業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大學生全面發展。[14]
(三)突出時代元素
時代元素是指一個國家在每個時代所具有的主流意識形態決定的時代問題和時代現象,該時代問題和時代現象反映為當代的社會主要矛盾、社會的主要問題、需要解決的社會重大任務。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的時代內涵,是科學引入課程思政內容的前提。目前我國的代表性時代元素主要有習近平法治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人物、法治事件等。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核心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結果,是我國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建設的科學指南。[15]深入研究和正確掌握習近平法治思想,對于建設法治社會、法治政府、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法學專業課程中應當堅定不移地融入習近平法治思想,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法治理念,建立大學生對我國法治建設的自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思想觀念、道德追求和意識形態的高度概括,是對我國國家、社會、公民的綜合性要求。[1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文明等也是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的基本要義。因此,在法學專業課程教學中,不但要傳授有關“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的知識要點,而且要分析、解讀和深入研討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內涵,使學生不但學習專業知識,而且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將個體命運與國家命運牽連在一起。
法治人物是我國法治建設過程中的榜樣人物,其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法治人物的家國情懷和法律信仰、道德情操具有極強的教育感染力。通過將法治人物的事跡經歷、思想觀念融入法學專業的課程思政,能夠讓大學生切實感受實實在在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情懷,培養大學生的法治信仰和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自信,培養大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堅定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信念和信心,腳踏實地為法治實踐而努力。
法學專業課程教學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是具有生動性,能夠讓大學生有直觀感受和感性認識。法治事件是我國具有法治意義的時代性事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本土色彩,其與我國的法律和制度的變革具有必然聯系,如孫志剛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均引起了我國立法和司法的重大變革。因此,法治事件是融入法學專業課程的重要生活素材,由此實現法律理論與法律實踐相結合,避免法律理論的空洞性,培養大學生從法律事件中發現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大學生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事業奮斗的精神。
(四)挖掘鄉土文化
除了以上普遍性的時代性課程思政元素之外,因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均有各自有特色的、獨有的時代元素。以浙江省為例,有紅船精神、“楓橋”經驗、四明山精神、法治的開拓者、改革開放經驗的創造者等時代元素,這些元素可以構成浙江省高校法學專業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其所具有鄉土鄉情等感情因素,能夠使本地大學生更有親近感,更能夠建立建設家鄉、報效祖國、回報社會的信念。[17]
三、法學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一)法學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研究和解決好為誰教、教什么、教給誰、怎樣教的問題,努力以中國智慧、中國實踐為世界法治文明建設作出貢獻。”[18]“怎樣教”要求充分認識法學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間的關系,將兩者內容有機結合,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學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融入法學專業課程,同時能夠達到提升法學專業課程效果的教學改革目的。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法學專業課程知識之間的關系,可以將法學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分為以下兩類:
一是“重合模式”。如第一部分所述,法學專業課程的內容很多方面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重合,一致性較強,如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的“法治、民主、公平、正義、誠信”等均是法學專業課程教學的必要內容,而且是全面覆蓋法學專業課程的內容。因此,在法學專業課程教學中,講述關于“法治、民主、公平、正義、誠信”等的知識點時應當注意偏向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講解,西方國家制度的法治、正義、民主則僅為對照和參照性講解,要明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引導學生樹立價值觀的自信。
二是“嵌入模式”。除上述法學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外,法學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還有很多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距離較遠,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進行整合知識點后提出,將其與法學專業課程的知識點相交匯、融通,在法學專業課程的教學中隱含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該種教育模式可以被稱為是“嵌入模式”。嵌入模式要求教師在專業知識講授過程中具有捕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能力,教師能夠將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國內外法治事件、法治人物等引入專業課教學,增加課程教學生動性的同時,進行了隱形思想政治教育。[19]
(二)法學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
在兩種教育模式之下,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法學專業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法:
一是直接講授法。法學作為社會科學,直接講授其中的知識點原理和構成要件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大陸法系國家來說尤其如此。我國作為大陸法系國家,直接講授法學知識是法學教學中的必要方法。直接講授法可針對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知識點重合的內容進行深入講解,在我國社會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法治思想框架下解讀和提升。
二是翻轉課堂法。翻轉課堂教學法是讓學生從課堂教學的被動主體轉變為主動主體,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體驗,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前所述,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元素,有很多來源于社會事件和生活實例,將這些引入法學專業教學,利用翻轉課堂,讓大學生分析、討論這些事件、實例中的法律問題、法治理念,教師通過多維視角、多元引導,讓學生獲得對思想政治知識和教育的認同,形成法律思維的同時,樹立正確地看待事件的價值觀,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三是案例教學法。法學是應用型學科,案例教學法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讓大學生對司法案例進行正反兩方面研討、分析,研究不同的法律策略,形成辯證性的法律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思想政治觀念和思想,用科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法治思想進行分析論證,從而形成法學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水乳交融的狀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陶行知.行知書信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109.
[3]陳楚庭.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6):51-53.
[4]朱繼勝,譚潔,朱振明.論法學課程思政特點、難點與實施路徑[J].高教論壇,2021(09):56-59.
[5][6]熊建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科學構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02):29-33.
[7]李本松.認識論視角下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哲學意蘊[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1(02):29-33.
[8][12]周平安.常識法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373-375,355-356.
[9]劉云林.道德的結構、層次與當代中國道德建設[J].探索,2005(06):163-166+170.
[10]沈宗靈.現代西方法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50.
[11](澳)皮特·凱恩.法律與道德中的責任[M].羅李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1.
[1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0.
[14]姜立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學刊,2020(32):185-188.
[15]公丕祥.習近平法治思想述要[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33(05):3-16.
[16]馮留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路徑探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3-18.
[17]李軍.構建法學課程思政教學路徑[J].法學教育研究,2021,34(03):132-151.
[18]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養 勵志勤學刻苦磨練促進青年成長進步[N].人民日報,2017-05-04(01).
[19]梁文生.高校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21,7(22):193-196.
責任編輯? 宋? 猛
作者簡介:崔艷峰,浙江萬里學院法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萬里學院課程思政專項“浙江省地方高水平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實現路徑與對策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