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20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新增內容之一是提出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任務,這對當前大學英語課程的開展具有指導作用。以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職場實用英語交際教程》課程為例,探索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程的要點:一是挖掘課程內涵,建構思政地圖。二是巧設教學活動,貫穿德育其間。三是靈活教學形式,激蕩學生思維。四是完善反饋機制,評估育人成效。經過兩輪實際教學經驗,基于“課程思政”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有兩個關鍵因素:第一,教師的格局和素質決定了該門課程的思想深度。第二,契合主題、形式新穎的思政材料不但激發學生興趣和思考,還可以與專業課程內容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英語教學;《職場實用英語交際教程》課程
國之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根本問題在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關系到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重大問題。因而,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此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生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
2020年12月,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修訂出版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課程設置上應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機融入課程思政的理念和內容。新時代,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既能賦予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鮮活的生命,又能豐富英語課程本身的內涵,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
一、課程思政融入《職場英語》教學的要點分析——以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職場實用英語交際教程》(以下簡稱《職場英語》)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語言本身就是思想內容的重要媒介,本質承載了文化內涵與素養,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等內容[3]。這為思想浸潤和德育提供了大量鮮活的素材,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為課程思政提供了便利性和實踐性。 與此同時,《職場英語》課程具有課時多(4-6學分)、頻率高(一周2-3次課)的特點,便于周期性觀察學生的思想變化。《職場英語》課程的教學形式豐富多樣、具有靈活性,學生不易產生抵觸心。這賦予了其進行長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與生俱來的優勢,實現與專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頻共振的效果,育德于無形,育教于無聲,助力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相得益彰、融會貫通。
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國際交流部專門負責對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通過中國和海外的學習完成學歷教育。《職場英語》課程授課對象為涉外工商管理專業學生。他們在國內完成3年的專科學習后,將前往英國修讀1年的本科課程,最終取得海外學士學位。他們作為新興一代中國留學生的形象,成為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先行者和實踐者,擔負著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新使命。同時,他們思想尚未成熟,異鄉求學,又成為最容易受西方意識形態影響的一個群體,因此,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他們“抗腐抗變”能力,為他們撥云見日、去蕪存菁,顯得尤為重要。
《職場英語》課程秉承“思政+英語+商務”的融合性教學理念,將專業知識技能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在培養學生語言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和人文素養。
(一)挖掘課程內涵,建構思政地圖
課程思政建設不是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或對非思政專業課程進行“去知識化”,而是“要通過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等手段,挖掘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4]。
因此,在授課前,教師必須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深度解析,從眾多的語言素材中,精心篩選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豐富和整合課外德育資源,結合與國家相關的時事熱點,采用課堂討論、課堂辯論賽、實踐調研和撰寫課程日志等多樣化的形式,讓學生不只是只讀圣賢書,亦關心窗外事;不僅潛心悟道,也關注身處的周遭社會,從而健全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涵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文化素養、道德修養、職業素養等,進行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熏陶思想道德和品行修養,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形成完整的課程思政教學圖。(見表1)
此外,在云班課課程資源建設方面,教師開設“推薦有價值的閱讀”欄目,將其作為英語泛讀活動的展開,可以發布跟主題相關的最新時事或評論文章,幫助學生了解國內外的社會熱點和國家最新政策。如在第四單元《Present a product upgrading proposal產品更迭》時,教師補充了中國優秀品牌故事《了解華為》,并發布了關于美國政府打壓華為、封殺抖音和禁用微信等相關新聞,對學生進行明辨是非教育。實際上,時政教育和國情教育在《職場英語》中占比了重要成分,因為學生應與時俱進,在科技和社會中自我革新,才能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
(二)巧設教學活動,貫穿德育其間
在確定課程思政為隱性課程性質后,教師要依次巧妙設置教學活動,將思政內容滲透貫穿教學全程,真正實現“潤物細無聲”。
作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職場英語》課程與學生就業崗位緊密聯系,在傳授知識與技能同時,還增設了職業精神等內容。以第五單元《Introduce a company 公司簡介》為例,主要教學內容為如何接待潛在客戶并向其介紹公司概況。這是現實職場情景中任何對外業務部門皆會涉及的一項工作任務,實用性較強。
一是精心設計導入活動。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引出思政內容。在聽力環節中,上司給予Cathy Zhu建議。公司簡介除了涵蓋公司的發展歷史、產品業務、發展遠景外,還需要注重介紹履行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以塑造企業良好、正面、積極的社會形象。在完成泛聽、精聽兩項語言知識技能活動后,教師通過對聽力材料的文本分析中引出CSR專業概念的解析,并提供了時事案例——2020年鴻星爾克企業低調捐款賑災的新聞,加深同學們對概念的理解,并燃起學生的團結意識、集體主義感、民族自豪感。
二是精心設計討論交流活動。教師通過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價值觀的塑造,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新的語境中自覺踐行正確的價值觀[5]。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引導學生深層次和全方位地思考企業社會責任的意義,以及頭腦風暴還有什么方面和途徑可以履行責任。比如,有的同學提出了企業的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有的同學提出了對弱勢群體的關懷。課后,教師發布調研任務,學生自主搜索更多的案例并將其上傳到云班課平臺。在實際教學中,同學們查找到了非常豐富且準確的案例故事,比如京東商城在疫情期間的助農活動,海信企業捐助希望小學,比亞迪堅持環保能源等等。每位同學提交完作業后,還需查閱至少三位同學的發表并發表評論,從而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加強同伴學習。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思考、探究活動,鍛煉了團隊合作、溝通能力,也在知識層面上獲悉完整的企業社會責任價值體系。
三是精心設計實踐活動。課程思政并不止步于讓學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知識,更重要的在于通過這種教育形式來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6]。在第五單元的口語輸出板塊,學生需要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一段公司簡介的英文演示。整個任務分為選定企業、查找企業資料、撰寫介紹文稿、制作演示文件到最后的項目呈現,不但鍛煉了學生們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還加強了他們溝通合作的能力。教師特意設定公司范圍為中國優秀企業,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國內發展情況,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愛國情懷和文化認同的同時,提升其對民族企業和“國貨”的自信心與自豪感。根據該專業往屆畢業生的就業調研數據,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涉外工商管理專業有近三成畢業生選擇了自主創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告誡:“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作為未來的企業經營者,更應該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國家利益至上、勇擔社會責任”的職業理想和使命感。
整個單元的設計雖沒有單獨孤立列出思想教育環節,卻將責任感、認同感等價值觀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自豪等理念巧妙地連貫在語言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過程中,育德于無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覺悟。
(三)靈活教學形式,激蕩學生思維
“課程思政”強調的立德樹人,不僅要塑造價值、培養能力、傳授知識,還要講方法、講智慧、講藝術。英語課程教學形式豐富多樣,具有靈活性。課堂辯論賽是常見的英語教學形式,是大學生職業技能大賽英語口語賽項中的最后一個環節,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還可以實現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事物。在準備辯題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考論點、搜集資料、辨別材料、進行質疑再到釋疑的過程,經過老師的點評和引導,把原本模糊的認知變成了清晰正確的認知,通過思想的矛盾運動構建起符合課程目標和社會現實的思想系統,成功實現了一次思想的蛻變、提高了思政素質。
在選擇論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切入點的恰當與新穎,與單元主題自然延伸,避免過于突兀的插入;切合學生日常生活和興趣點,同時避免和專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重疊,因為重復的教學內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比如在第六單元《Handle customer complains 客戶投訴》中,常見的素質目標立足于奉獻精神、職業責任等,但考慮到學生的選修課程已涵蓋《大學生職業指導》《國際貿易課程》,學生對相關的思政點已有充分的思考。因此,在選擇思政載體的時候,教師結合學生現階段更熟悉的身份,選擇以客戶主體作為側重點:公民在享受權利的時候,匹配何種責任和義務;服務對象與被提供服務者之間,構成何種社會人際關系,營造何種社會氛圍;在“顧客就是上帝”的經典名言下,客戶投訴中的訴求是出于情緒泄憤,還是對自身合法權益的維護,這期間是否涉及原則或促進企業和社會發展?這一系列的思考隱藏在辯題中:Should I give a negative review to my food delivery? (我該給外賣小哥差評嗎? )需要格外強調的是,教師要把控好辯論賽點評環節,引導價值觀走向,啟發學生轉變思考問題的角度,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做到“知識共鳴、情感共鳴、價值共鳴”[7]。
(四)完善反饋機制,評估育人成效
教學效果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對效果的準確評估不僅能準確評估課程目標的達成,還能為今后的教學提供有效信息,起到借鑒和改進的作用。然而課程思政評價的特點和難點在于,思想上的改變是內隱而緩慢的過程,比如價值觀、文化素養、辯證思維等的形成,而不同于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可以通過考試、測試、實操等獲得顯著的可測量的學習成果。 思想上的蛻變難以旁觀,甚至于當事人如果不通過元認知、自省等手段,都很難理清楚自身的變化。
因此,教師要完善課程信息反饋機制,及時關注、觀察到學生們的思想變化和態度傾向,從而評估育人成效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考慮到課程思政的特點與難點,結合英語課程評價的常規模式,《職場英語》采取了以下兩種評價方法:
學生撰寫課程日志,教師分析書面作業。每一單元結束,教師設置了“課程日志”環節,通過“設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復盤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自省自身的變化。如第五單元單元結束時,學生撰寫課程日志,復盤學習過程,反思學習感受。全部同學都提到了“the awareness of SCR 社會責任意識”和“take responsibilities 擔當精神”。教師需要留心學生文字撰寫時選擇的詞匯和表達。從單元角度,教師可以匯總一個班級的課程日志,生成詞云,把握整體學生的情感與態度色彩。根據課堂活動參與和準備度,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性等。《職場英語》設計了完整的課程思政圖,形式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教師通過觀察、記錄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判斷學生的思政認識。參與回答問題、小組討論、辯論賽表現、提出的問題都可以反映出學生內部活動。
在整個課程教學結束后,教師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參與課程建設和學習的學生展開統計和針對性的采訪。學生以投票和回答開放型問題對課程進行總結與反饋。教師根據調查結果,對學生在《職場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下的體驗與獲得、不足與建議進行總結,從而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進行分析。
三、課程思政融入《職場英語》教學的經驗總結
《職場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課程,著力點一直在職業實操應用上。經過兩輪實際教學經驗,課程思政融入《職場英語》教學的實踐路徑可歸納以下幾點:
育教于無聲,提升外語教師素質和格局。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老師不能只做知識的傳授者,更要成為產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師希望根植于學生的身上美德,首先要在教師身上扎根。西方有一句諺語:“Tell me, I forget; show me, I remember; involve me, I understand.”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由于學科特性,英語教師更應該積極主動學習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新成果。英語教師對西方文化和理念應該持有正確、客觀的認知,不能將西方文化思想“一股腦”地傳遞給學生,更不能有失公允地吹捧“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喪失了該有的自信。英語教師應該形成敏銳的政治判斷力,能夠分辨西方文化中的雜音和謬論,消除其對學生的負面沖擊和影響。
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挖掘豐富的人文素材。教學資源除了單一的課程教材外,還包括出版社自主開放的配套思政資源,比如外研社針對旗下《新技能英語》教材配有的課程思政素材寶,緊密貼合教學內容與流程,深挖思政要點;同時兼具時政特色和文化底蘊,厚植愛國情懷,在素材選取時精心選取治國理政時代金句,聚焦時代發展、國際形勢,提供中國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包括音視頻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可滿足不同教學需求,協助教師將思政育人自然融入單元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能。此外,教師還可以自己創設個性化的教學課程網站,或從各類在線開放課程等選取合適的網絡資源作為補充。還可以轉換角度,從外國人的視角感受中國的地大物博和悠久歷史,生成四個自信和民族自豪,如BBC的《絲綢之路》、美國Discovery頻道的《中國:習近平時代》等,賦能學生的文化理解力和闡釋力。
總而言之,《職場英語》“課程思政”是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縮影,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工程。世界在發展,局勢在變化,人們的思想也在每天進步。不變的是,作為實現百年復興夢的中國人應該堅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作為和諧社會建設者應該守護的原則和道德。從頂層設計到落到實處,從課程目標到教學環節,英語教師應該積極主動擔起課程思政建設主力軍的重任。
參考文獻:
[1][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378.
[3]石堅,王欣.立德樹人 潤物細無聲:課程思政的內涵建設[J].外語電化教學,2020(06):43-45.
[4]韓憲洲.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課程思政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北京教育(高教),2020(05):48-50.
[5][7]成矯林.以深度教學促進外語課程思政[J].中國外語,2020,17(05):30-36.
[6]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2):50-58.
責任編輯? 宋? 猛
作者簡介:姚瀏瀏,廣東新安職業技術教育國際交流部英語專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