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對高中歷史課堂時空觀念素養培養策略進行研究,指出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對學生構建歷史知識體系有重要意義,高中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從新課教學、復習課教學和學生自主構建三處著手,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 時空觀念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5-0059-05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把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列為歷史課程的重要目標。時空觀念是高中歷史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因其最能體現歷史學科的特性,故對學生構建歷史知識體系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呢?
一、學生時空觀念的掌握現狀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對時空觀念的掌握情況,筆者于2021年12月利用問卷星發放調查問卷,對南寧市邕寧高級中學高二年級1—4班共146名文科學生進行調查,具體數據如下。
從調查問卷反饋回來的數據看,占據學習歷史困難項第一位的是時空的混淆。由此可見,時空觀的培養不僅關乎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最直觀的要求。
從反饋數據我們可以看到,經常作對比的學生所占人數僅有40.41%,這反映了學生的時空意識相對薄弱。由于在學習中不重視橫向和縱向對比,因此學生在下面一題中選擇的結果同樣不是很理想。
從反饋回來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歷史填充圖冊》被忽略的情況十分驚人。雖然不排除教師已使用其他的方式(如課件地圖、視頻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時空觀,但也反映出部分教師對學生歷史時空觀的培養意識較為薄弱。
時空觀念作為歷史學科的五大素養之一,無論是為滿足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還是為提升學生的成績和思維,教師都應針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重點培養。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建立時空觀,是一線教師應重點關注的問題。
二、高中生歷史時空素養培養策略
對學生歷史時空觀的培養,教師不能“一刀切”。如高一學生對時空觀的要求與高二、高三學生不一樣;高三學生的課時比較緊張,對課堂效率和深度的要求也和高一、高二學生不一樣?;谝陨显颍P者把歷史時空素養的培養分為新課教學、復習課教學和學生自主構建三個部分。
(一)新課教學
1.依托教材中時空的呈現方式,借助多媒體拓寬歷史時空
(1)依托教材,重新整合
廣西現行使用的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的編排方式是“模塊+主題”,受此影響,在部分章節,一個個歷史事件被割裂得支離破碎。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利用教材史料,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比如,必修一第一課的西周分封示意圖,在這一課中,它的作用僅是幫助學生清楚了解分封制。但教師可以稍做調整,把這幅圖和《歷史填充圖冊》中的夏朝地圖進行今古對比。之后,再把這一幅地圖和第五課古代希臘城邦分布示意圖進行中外對比,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很容易分析出該地區特殊社會現象的歷史成因,從而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由此可見,只要我們善動腦筋,依托傳統的“課本+歷史地圖冊”教學方式,同樣可以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在學生心中埋下時空觀念的種子。
(2)借用多媒體拓寬歷史時空
PPT是歷史教學中最常用的多媒體手段,它可以有效彌補歷史教材中的時空割裂感。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抗日戰爭》這一課中,教材中的時間順序并不是很明顯,且呈現的東西也較為簡略,致使學生學起來很吃力。因此筆者在授課過程中用PPT呈現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普通高中歷史地圖冊1》中的《日本全面侵華和中國人民的抗戰》這一地圖。依托這幅地圖,筆者按照時間順序,講述日軍占領中國領土的順序以及中國人民進行抗戰的經過,以圖文結合、動靜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清晰地知道每一起歷史事件在歷史進程中的位置,進而能在具體的歷史時空中認識和理解事件的意義。
張耕華教授曾說過:“歷史上,地圖曾是空間數據存儲和通信的基本手段……一幅設計良好的地圖,可以描述具體地點的事物和他們的屬性,顯示林地、河流、道路、店鋪、等高線二百多種對象,每一個對象都可以分類為點、線、面或體。點可以作為不同類型的符號顯示從風車到教堂的任何目標,線被符號化后可以區分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河流,面則可以用顏色、陰影和注記進行符號化。”在現行的歷史教材中,平面地圖比較單一,而且承載的信息點有限。以現在的教學條件來說,找到完全具備以上功能的地圖還比較困難,市面上專門為歷史教學設計的三維歷史地圖更是寥寥無幾,難以普及到日常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廣大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別的方式進行替代,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插入視頻的方式達到以上效果。
歷史教學時空觀中的空間,它不應僅僅是簡單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環境的簡單堆積,而應主要包括某地域的社會經濟空間、政治空間、文化空間以及自然地理空間。這幾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以一定的自然環境為依托,共同構成人類社會歷史活動的空間。在歷史教學中,能在短時間內既呈現多維的地圖,又呈現人類的社會活動,承載如此大信息量的最合適工具就是剪裁好的視頻。同時,適用于歷史教學的視頻資源非常豐富,而進行剪裁的方法也十分簡單。因此,在新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精心挑選好的視頻進行輔助教學。比如在《抗日戰爭》這一課中,筆者就引用了央視紀實頻道《檔案》欄目中的《1937年淞滬抗戰實錄》。視頻里的立體地圖,生動形象地呈現了淞滬會戰的過程,學生除了能夠對這一事件形成明晰的歷史時空結構,也能在豐富的視頻信息所構建出來的情境中感受這場抗戰的偉大。
而在《古代商業的發展》這一課中,筆者使用了更多的信息技術手段。如在介紹宋朝城市的特點時,筆者先是使用focusky動畫,讓畫面漸漸聚焦到東京城,緩緩拉開一段宵禁視頻讓學生觀看,之后再打開高清動態的《清明上河圖》。該圖除了能夠移動,還能夠對圖中的場景和人物進行釋疑,學生可以更直觀、更細致地了解北宋商業的概貌。筆者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情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當時的特定時空,似乎彷徨在宵禁后的古城,流連于繁華的汴京。同時,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就能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為何這一時期坊市分開”這一問題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在清明上河圖中,學生還能夠找出“草市”“夜市”“政府放松了對市場的監管”等史料,從而突破重難點,完成了歷史解釋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這一課中,筆者對信息技術的使用,是從時空的再現入手,通過設置情境,給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提供條件。
除了嘗試以上focusky動畫、動態圖,筆者還嘗試微助教、百科腦圖(智能思維導圖工具)、希沃軟件、引入景點VR等交互協作的教學手段拓寬課堂活動的范圍,呈現課文中的隱性信息,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探究情境。整體而言,用信息技術手段揭示歷史事物的時空演化規律,幫助學生搭建學習的腳手架,能讓久遠枯燥的歷史內容變得生動有趣,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二)復習課教學
高三復習是對高中階段歷史的總體歸納和掌握,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確保學生能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同時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進行知識遷移的能力。
1.構筑立體時空框架
根據筆者多年的高三教學經驗,在高三復習尤其是二輪復習中,最為有效的時空框體系就是通史體例,即以時代為單位,分解政治、經濟、文化,并對比同時期的世界歷史展開教學。此種做法能夠較好地幫助學生構筑時空框架,對古今中外進行細致的對比,幫助學生形成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的時空整體。因此,在復習中,教師可著重讓學生梳理通史,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階段特征,并把其中的重大的歷史事件置于該階段的時空框架中,對其進行分析、綜合、比較,進而讓學生養成一種綜合政治、經濟、文化、世界等角度看待、分析歷史時空的意識習慣。
2.依托時空深入拓展課堂
美國著名的學者海登·懷特提出:“歷史,在一個層次上,是各種事實的構成,即編年史;而后在下一個層次上,是情節……接著,歷史學家們往往要提出論證,那是以解釋的形式出現的。他們還經常力圖提出訓誡,我稱之為意識形態的層面?!庇纱丝梢?,潛藏在歷史時空背后的是歷史事件以及它所隱藏的歷史解釋。基于此,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以時空為起點,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多元化、發散性地探究,讓高三課堂更具深度和廣度,這既是備戰高考的需要,也符合歷史學科關鍵能力培養的需求。
筆者在《夏商西周時期》這一課的教學中,同樣依托時空展開教學。首先,以“中國”的地域性入手,設問:西周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中國”指的是哪里?和今天的中國有何不同?其次,以地圖作為依托,探討夏商西周時期的中國疆域的變化;再次,通過史料讓學生認識到中國的民族性、地域性概念是如何由夏商西周時期演化而來的;最后,展示材料,拋出問題——為何這時期我們中國會形成分封制、宗法制?其他地區的文明是否也能形成?并與同一時期的希臘、羅馬進行對比,得出夏商西周時期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在這一課中,筆者以時空作為起點,通過層層深入,帶領學生抽絲剝繭地探索中華文明的形成。學生通過看圖、史料研讀,指出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形成的原因,既對夏商西周時期的疆域有了直觀的感受,又理解了特定的史實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緊密相連的,從而加深了對歷史的地理范圍的認識。
3.利用高考試題強化時空的認識
高考試題不僅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更是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的一種檢驗,因為高考試題往往也蘊含著核心素養的內容。教師要充分挖掘歷年高考試題的教學價值,利用高考試題強化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如2018年全國Ⅲ卷24題:
據考古報告,從數十處戰國以前的墓葬中發現了鐵器實物,這些鐵器不少是自然隕鐵制作而成,發現地分布情況見圖7。據此可知,戰國以前( ?)。
A.鐵制農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區與中原聯系緊密
C.我國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普及
D.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
教師可以以此題為依托,通過圖示,讓學生了解戰國以前我國鐵器的分布情況,再對比戰國時期鐵器的分布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外史綱》上冊中“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出現,鐵農具開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這一定論。接著,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題干進行時空改動或條件補充,從而讓其他選項也變成可選項,或是對各選項進行修改,使其滿足題意要求,成為正確選項。學生在改動的過程中,就會對春秋戰國鐵器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以及中國冶鐵業的發展歷程形成深刻的認識。
如此,借助高考試題,教師可以挖掘時空觀教學的資源,延伸課堂教學的內容,而高考試題的引領也會讓學生認識到時空的重要性,從而幫助他們形成重視時空的思維意識。
(三)學生自主構建時空邏輯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教師是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促進者和引導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所以對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教師的引導很重要,但是學生的自主構建更重要。它不僅有助于學生把零碎的知識串聯起來記憶,對歷史形成整體、宏觀的認識,化繁為簡,形象直觀,便于記憶;同時在制作的過程中,還能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邏輯推理的能力和綜合分析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復習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常來說,學生自主構建時空邏輯的方式主要有三種:思維導圖、大事年表、知識框架圖(表)。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即便在高三的復習階段,筆者仍要求學生自主構建每一專題思維導圖,畫出高頻考點以及相關專題的知識框架圖,梳理自己所混淆史實的大事年表。如果學生因為基礎比較薄弱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到位,未能對某個單元知識進行整合,以致知識混亂、錯漏百出,那么教師可在學生完成制圖之后對學生的成品進行批改,或是制作樣板圖讓學生參考訂正。如前頁圖1為《發達的古代農業》一課中的學生制圖,前頁圖2為教師所制作的樣板圖。
之所以讓教師制作樣板圖,是因為部分學生在制圖的時候概念模糊,時空觀念不夠強,沒有區分早期農業、傳統農業和小農經濟之間的關系,且本課出現的年代比較多,按時間線索展開全面的知識梳理,更利于知識的記憶與理解。以上制圖過程中,學生有意識地梳理了課文中顯性的時間線,如“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這一條時間線,但隱性的時間線,如“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學生卻沒有意識到?;诖耍處熑绻軌蜥槍Υ蠖鄶祵W生所出現的問題來制圖,就能夠幫助學生更準確地定位時空,精準把握專題的內在聯系。
綜上所述,作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基本構成要素。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持之以恒地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將其貫穿于歷史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時空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耕華.歷史教學中的時空問題[J].歷史教學.2018(2).
[2]德史密斯等(著),杜培軍等(譯).地理空間分析:原理、技術與軟件工具(第2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3]王貴喜.社會歷史空間:歷史唯物論的重要范疇[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
[4]埃娃·多曼斯卡(編).邂逅:后現代主義之后的歷史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陳志剛,覃玉蘭.歷史空間的內涵與空間素養的培養[J].歷史教學.2018(2).
作者簡介:莫絮婷(1986— ),女,廣西南寧人,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歷史教育。
(責編 藍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