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音
摘? 要:“課程思政”主要是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對于職業院校而言,應當重視對“課程思政”建設的不斷推進,還需要注重與“思政課程”的緊密結合,充分明確,二者定位充分發揮二者優勢,這是目前新時代高職院校開展“三全育人”工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手段。高職院校應當充分結合自身專業特色以及當前辦學定位,將“課程思政”建設思路理清,做到措施適當,人員到位,相互促進,價值合力,做到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塑造其價值觀念,引導學生形成更為正確的價值觀。本文主要是以河南A職業院校作為案例,對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實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對應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職業院校;思政課程;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6-0096-04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對當前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之中的地位加以肯定,而且還明確了思政教育對學生人格完全、素質提升的重要意義,將思政教育的價值明確加以凸顯。在《教育法》之中就明確指出,需要對受教育者進行道德教育、理想教育、集體教育、愛國教育、國防教育等,進一步落實傳統文化教育,促使學生能夠受到文化熏陶和感染,具備更加良好的道德品質,全面提高學生道德素養[1]。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思政教育意義重大,結合當前思政教育發展逐漸趨于獨立性來看,“課程思政”這一觀念開始提出,并以此作為引領,進一步推動思政教育的發展,形成一個更新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在當前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之中,思政教育要發生足夠轉變,不僅需要經歷課程教學的改革、思想觀念的轉變、理論信息的探索等,這并非是單純的“課程+思政”模式,而是從全局視角出發,在高職院校的教育之中凸顯出其全方位的育人模式,構建更新的思政教育格局,這樣才能夠在高職院校之中,將“課程思政”的力量充分發揮出來,進而發揮出課程思政本身的力量,做到學科融合,充分發揮出“課程思政”本身的正能量[2]。
一、職業院校 “課程思政” 實施現狀
本研究主要是以河南A職業院校作為案例,該學校主要是根據地方特色構建了系統的育人體系,用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本研究結合問卷調查和訪談的結果,對其現狀進行了分析。
(一)高職院校教師“課程思政”建設參與意識明顯增強
根據調查問卷可知,高職院校教師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力量,也逐漸認同“課程思政”建設的理念,并創新了多種教育方式。在理念認同這一方面,河南A職業院校中79.67%的教師認為十分有必要將“思政課程”融入專業教學中;大約有98%的教師認同高校的課程思政應當充分挖掘各個專業中課程所包含的各類思政元素,將做人的基本準則等都融入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使二者充分融合;在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方面,有92.67%的教師認為在選擇教材的過程中,會更傾向于選擇納入思政元素的教材;67.33%和66.33%的教師認為案例教學以及情景教學是最佳的教學方式;72.33%的教師認為對于“課程思政”的建設,已經有了相對完善的計劃。由此可見,高校教師對于“課程思政”建設也開始重視,且參與意識明顯增強。
(二)高職院校學生“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認知明顯加深
高職院校學生是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建設的主要服務對象,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建設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品質,但職業院校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不同學生成長環境、學習能力明顯不同,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在接受課程思政建設期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3]。目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持續推進,高職院校學生也逐漸接受“課程思政”建設,認可度明顯提高。從總體上來看,高職院校學生對“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認知也不斷加深。根據調查可知,有38%的教師認為高職學生對“課程思政”改革持欣然接受的態度;79.67%的學生認為在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后,學生個人學習的積極性有明顯提高,且思想認知更為深刻,班級凝聚力也明顯提升。
(三)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當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出發點主要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性任務,并促使大學生德育素質明顯提升。在高職院校不斷建設“課程思政”期間,還能通過設置與專業相結合的精品課程助力地方經濟發展。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得知,河南A職業院校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學校將“會計學”設置為精品課程,并將其融入“課程思政”展開教學,受眾主要是與學校合作的一些企業。
二、職業院校 “課程思政” 實施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頂層設計
從目前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實施情況來看,還存在一個十分明顯的問題,就是缺乏頂層設計,這就導致“課程思政”在實施期間,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很難融合,各自分開,很多專業課教師并未認知“課程思政”的目的,因此在進行專業課程教學期間,很難將“課程思政”融入其中,也很難發揮出思政的作用,部分教師甚至認為“課程思政”就是指所有教師都需要講一些關于思政課的內容,并且在課程之外添加部分思政元素[4]。這種理解明顯存在偏差,導致“課程思政”存在明顯的拼湊痕跡,很難引起學生在觀念上的認同、理念上的理解、情感上的共鳴,也很難充分發揮出專業課程自身的育人功能。
(二)跟風問題嚴重,缺乏自身特色
“課程思政”的建設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本質上也就是政治站位的問題。自從在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來,各個高校都開始重視并積極行動,部分高校甚至提出“可復制,可推廣”的“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5]。借鑒其中部分先行高校的經驗并無問題,但是部分職業院校并未理清“課程思政”本質,也并未理清其基本內涵,這樣就很容易像單純的“完成任務”一樣去學習,甚至是效仿或者是直接抄襲現有的經驗,大家都在探索更新的路徑和方法,都想要呈現出一個最為理想的效果,從整體上來看,跟風問題十分嚴重,過于急于求成,而且缺乏明顯的專業特色。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定位、課程目標設置、專業特色方向等方面,與大多數普通本科院校之間都存在明顯差距,即使是同等級別的職業院校之間也差距較為明顯,各有特色,若單純且盲目“照搬照抄”之前經驗,很容易使得職業院校缺乏獨立探索能力,甚至還會失去之前原有的人才培養特色,最終還會與協同育人的基本目標之間差距漸行漸遠。
(三)“課程思政”實施層面存在明顯不均
從目前來看,職業院校存在明顯的“重技能,輕素養”的問題,而且這種教育模式由來已久,大部分專業課程教師在“課程思政”的認知層面、理解層面、實施層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而且部分高職院校對于“教師思政”部分的把握明顯不足,政治把關不嚴格,監督層面存在明顯缺陷,這些都會對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各項工作推進造成了一定影響[6]。目前高職院校對于“課程思政”自身重視程度明顯降低,而且責任意識也在不斷遞減。
(四)專業課程教師思政政治素養有待提升
職業院校實施“課程思政”,教師思政素養也需得到提升。這不僅要求教師能夠更加深刻認識并理解其相應思政政治理論,而且還需要教師能夠將這些理論落到實處,并與專業知識進行一定融合,這樣才能夠將專業知識之中的思政元素進行充分挖掘。但是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高職院校中的部分專業課程教師自身在思政理論知識方面儲備并不豐富,因此很難在專業課程中挖掘出其中思政元素,缺乏一定方法,甚至部分教師只能夠“生搬硬套”別的經驗,將思政知識“強行拼湊”到其中,部分教師還并未按照相關要求開展教學,很難提高學生相應的思政素養。
三、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職業院校“課程思政”的實施存在問題較多,在這其中,學校領導重視程度是較為基本的前提條件,相應部門的支持和協調是重要保障,教師隊伍是思政實施的有效主體和關鍵所在。因此,職業院校應當充分理清相應思路,并付諸相應行動,全面出發,才能夠打造出更加全面的“課程思政”實施體系,才能夠破除當前所存在的實施層面不均衡的問題。
(一)職業院校應當做好頂層設計
職業院校“課程思政”的實施,并非只是部分教師的事情,而是整個學校需要共同關注的重點。職業院校需要站在更高位置,需要有大局觀和統籌觀,并將學校自身主體責任進行充分發揮,構建出一個“大思政”的格局。對此,職業院校的黨委領導應當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并形成一個由學院黨委統一領導,其他部門共同參與其中的格局,在此過程中,有關部門之前還需要共同配合、相互聯動,同時還需在經費、人員等方面為其提供較為充分的保障[7]。
第一,要加強宣傳引導。職業院校應當在全校范圍都創造出一個較為良好的“課程思政”環境,這樣教師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其中,知道“課程思政”的具體目的以及具體實施方法。
第二,職業院校的“課程思政”應當借助于領導或者是相關專家示范作用。學校領導不僅是教育家,還是政治家。職業院校之中的黨委書記、校長等都應當帶頭走入課堂,或者是帶領一些知名教授開展講座等,在“課程思政”方面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第三,各大部門之間應當進行統籌協調、相互合作,并對系統思維加以強化,增強校領導、各部門領導的責任意識,做好相應分工,并加以協作,確保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能夠相互融合、相互融通。
第四,應當構建出一個相對完善的保障機制。其中需要從教學、內容、評價、方法等方面分別構建出完善的體系,并對其進行單獨指導,將其中的人員、經費等都落實到位,這樣才能夠進一步落實“大思政”的基本格局。
(二)二級學院應當積極推進
職業院校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存在偏差,而且對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設置也明顯不同,二者往往分別屬于不同類型的部門,彼此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也存在很多不便之處。二級學院應當為老師們搭建一個便于溝通交流的平臺。
第一,應當加強相應合作,做到集思廣益。對于“課程思政”的建立,需要充分發揮出二級學院教研室、教研組、課程 組等基層教學組織的作用。并且還需要組建一個由思政教師、專業教師共同構成的一個專業能力極強的“課程思政”教師團隊,將二者之間進行融合,這樣有利于挖掘出專業課程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并探索出更加新型的授課模式。
第二,應當建立專門的資源共享機制,同時還需要定期開展相應的課程思政經驗交流活動等,對院校教師加以組織,進行共同學習、共同討論,這樣大家才能夠形成一定的思維碰撞。
第三,應當對培訓機制、學習機制加以健全。在這其中,需要開展相對多樣化的教研活動,鼓勵教師共同交流,不斷創新,從更加全面的角度提升教師的思政素養和專業素養。
(三)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對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而言,教師在其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從現狀加以分析顯示,目前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在教師這一環節,相對比較薄弱,因此職業院校教師應當端正態度,明確責任[8]。
第一,教師應當強化自身育人意識。“課程思政”是教師的基本職責所在,教師在專業課程之中融入思政元素,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并非出于刻意,教師應當將其作為自身傳道授業的使命。
第二,教師應當提升自身育人能力。“課程思政”相對特殊,本身就是教學和育人的統一,因此,教師應當事先接受專門的思政教育,并作為第一責任,教師也需要承擔起教書育人的基本職責,將教書育人進行相應統一,將傳道授業解惑作為基本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更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四)推動“第二課堂”建設
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立德樹人”的全面落實和具體操作進行了相對全面的闡述,應當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社會實踐是對思政教育的一個重要補充,同時也是“立德樹人”目標能夠得到落實的重要舉措。職業院校就應當結合自身定位、基本特色、專業設置等,加強“第二課堂”的積極建設和推進,通過一定實踐,加強對人才的培養,在專業課程之中融入相應思政教育,做到“教學做合一”,促使學生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9]。當前互聯網相對發達,可以借助于互聯網平臺,構建專門的“大思政”格局下的“課程思政”育人平臺,并在其中融入專業的思政課程、思政信息等,以平臺作為依托,對“課程思政”內容進行不斷豐富,使學生能夠通過該平臺學習到更多關于思政相關知識,強化學生自身綜合能力以及核心素養[10]。還可以通過校企合作,開展相應培訓等,這些豐富的校外實踐,雖然有一定爭議,但是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引導學生樹立相應社會使命感,強化學生社會責任感,堅定學生為社會服務的堅定理想及信念。
四、結論
學校應當重視提升學生自身道德素養,并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將其融入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構建出思政教育新格局。目前國家對“課程思政”推進十分重視,學術界也對其展開研究,并取得較為豐富的理論成果。但是這些成果缺乏一定實踐,導致部分職業院校在實踐期間,由于理解以及認知層面出現偏差,導致思政教育并未落到實處。結合“課程思政”自身價值,最終必然從實踐中不斷發展,這樣才能夠將理論落到實處,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從而提高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力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桓,瞿曉理,王佳. 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實施及建設研究——基于2020年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優秀作品分析[J]. 職業技術教育,2021,42(29):24-28.
[2] 梁小軍,胡多. 關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 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8(08):38-43.
[3] 吳小平. 新時代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20,33(03):63-65.
[4] 張意,和珍,楊梅,等. 高職院校廣告創意類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 祖國,2020(04):1.
[5] 索鳳秀. 高職院校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實施隱性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越野世界,2020,15(01):77.
[6] 閆振杰. 基于“機械制造工藝及實訓”的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 造紙裝備及材料,2020,49(01):121.
[7] 郭緋緋. 基于信息技術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 福建茶葉,2020,42(01):1.
[8] 楊正,王麗杰,劉艷春,等.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金課建設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 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01):9-11.
[9] 馮寶晶,陳廣祥.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及路徑研究[J].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21,15(03):65-70.
[10] 曹康,李丹. 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思政問題及建設路徑研究——基于湖南省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思政現狀的調研分析[J]. 對外經貿,2022(01):123-126.
(薦稿人:李坤鵬,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學校副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