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摘? 要: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自信相互融合,對于當代人才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研究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機遇以及挑戰,從而獲得新時期處于文化自信狀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途徑。借助思政教育創新手段,強化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同時強化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的文化自信等,能夠有效提升高校的思政教育質量并強化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大學生;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4-0054-04
新時期的教育改革要求各大高校積極重視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領域深入貫徹文化自信理念,對于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心等具有鮮明作用。因此,高校需要積極實施基于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文化自信為思政教育所帶來的機遇以及挑戰進行剖析,從而根據其中的條件積極創建更好的思政教育路徑。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自信視角下面臨的機遇
(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具有鞏固作用
基于現代高校中的思政教育情況進行研究發現,教育質量與教育水平始終難以提升,究其根源,主要是眾多思政教師難以站在學生的視角看待眾多問題。更多的時候以理論教學為基礎,使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難以真正發揮其教學意義,逐漸形成形式化的教學狀態,喪失了教育主體地位。而通過文化自信視角,能夠基于時代發展精神將其中所隱含的規律與文化特質等向學生深層剖析,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教育需求。將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精華的部分提煉出來,作為學生提升文化自信的精神養分,為高校當前的思政教育課程提供教育鞏固作用[1]。
將傳統文化中的內容向授課內容進行轉化,借助思政教師對于文化的理解,全面闡述傳統文化背后的發源與典故,從而能夠為思政教育提供創新發展路徑。這樣的文化自信教育,不僅能夠鞏固思政教育主體地位,還能夠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更加廣闊的知識海洋中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強大輔助作用。
(二)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充足資源養分
我國悠久的歷史底蘊為現代社會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財產,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歷史發展創造了豐富的文明。而中華民族寶貴文化資源同樣為現代文化自信的研究提供了眾多可供研讀的基礎內容。作為中華民族的標志性產物,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樣也是我國前進發展的力量。在不斷前進的過程中,中華文化隨著歲月長河不斷沉淀積累,在眾多領域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優秀的中華文化在通過思政教育課程向當代大學生進行傳遞的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渲染作用,促使大學生群體能夠形成更加深刻的體會。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篩選、學習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文化內容,諸如孟母三遷、伯牙絕弦等歷史典故,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并擴充文化知識積累的有效途徑。文化自信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中不斷汲取養分,對于大學生的現代化思想觀念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在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相互交織的過程中能夠保障思政教育水平全面提升[2]。
(三)提升大學生群體的自豪感與自信心
站在文化自信角度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最為顯著的就是幫助大學生樹立自信心與自豪感。處于現代社會環境中,盡管我國的經濟建設水平和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但在這一過程中發現仍有部分西方文化優越論存在。處于國際貿易環境中,社會文化發展更加多元,大學生群體受到的影響更加明顯。部分大學生認為出國留學才能夠提升自我,形成了所謂的“優越感”。種種現象表明我國當前在發展中,忽略了年輕群體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地樹立。部分大學生存在著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現象,而這樣的問題,通過建立文化自信能夠妥善解決。
通過中國數千年來發展所積累的歷史文化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結合現代文化中的眾多卓越成就體現,對大學生形成鮮明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思政教育課程中,結合我國“福建艦”,講述其背后的歷史故事,深刻展現我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崛起,彰顯我國強盛國力,不忘歷史、銘記恥辱。大學生在感受我國歷代人才為中華之崛起而不斷奮斗的故事中,形成強烈的文化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通過傳統與現代文化的交互影響,促使學生在我國的文化進程中充分獲取其中所蘊含的偉大力量,形成深刻的文化認知。感受我國文化的悠久歷史與深遠含義,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崇洋媚外的現象,有效提升自信心與自豪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自信視角下面臨的挑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較為傳統落后
對于高校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通過對現代教育成果的觀察,發現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陳舊落后問題。教師仍是以傳統的理論教學為主,難以跟隨現代社會發展的腳步進行創新。高校不夠重視思政教育,教師僅僅是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內容大致地向學生傳遞,而無法深入理解每個不同的歷史典故背后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在思政教育中可應用到的文化自信資源相對較少。
高校未重視這一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未及時更新教材,導致學生學習的傳統文化等與現代社會脫節,因此很難鼓勵學生根據這種文化內容建立良好的自信和自豪感。僅僅通過理論知識講述難以使學生形成深刻的認知,高校無法為學生構建起基于真實狀態下的實踐教育課程。學生即使能夠理解文化自信視角下的眾多理論知識,也難以在生活中貫徹落實,仍舊停留在形式化的教學范疇中。因此,在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傳統落后的問題是最為關鍵的挑戰[3]。
(二)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天平傾斜
站在文化自信視角下開展思政教育,最為關鍵的就是保障二者之間能夠始終處于平衡發展狀態,避免二者之間的教育天平失衡傾斜,才能夠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質量與效果。但是根據實際而言,這往往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所面臨的嚴峻考驗。如何把握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之間的平衡,成為一大難題。由于缺乏借鑒經驗,只能夠依靠思政教師自身不斷摸索探究,才能夠形成一定的認知,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卻無法達到理想的狀態。提出基于文化自信角度的思政教育后,不乏在思政教育課程中將重心放在傳統文化的現象,忽視了結合思政教育的方式,思政教育課程變成了歷史教育課程。
學生在這樣的歷史文化中難以汲取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思政要點內容,在生活中的實踐不如人意。如若在思政課堂中對于文化自信內容的傳輸過少,重點仍舊是放在傳統的思政教育上,則難以帶領學生暢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導致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相對較少。缺失文化底蘊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思想認知。在眾多高校實施文化自信視角下的思政教育課程中時,往往難以促使二者之間形成有效的融合效果,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的天平失衡,無法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
(三)大學生自身思政基礎薄弱
基礎相對薄弱是當代大學生群體明顯的特征。這是由于大學生本身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地域環境中所具有的文化背景以及生長環境等均存在一定的差異。并且受經濟水平以及教學水平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高校中的大學生群體對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參差不齊,這樣的思政教育基礎導致高校在實施文化自信視角下的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難度。并且結合實際而言,大多數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更加自由散漫,難以對自身進行有效的約束[4]。在生活以及學習中往往會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包括電腦、網絡、游戲等眾多內容均會對大學生的思想認知產生一定的沖擊。
處于現代社會的多元環境中,通過發達的網絡環境所接受的文化更加復雜多樣,很難建立起基于我國傳統文化視域下的文化自信。大學生本身的思想政治覺悟相對較差,教師難以用創新的教育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更是難以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自信中的創新發展路徑
(一)創新思政教育手段提升學生認知
文化自信的視角下全面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發展,最為重要的就是促使高校能夠重視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意義。堅守教育主陣地,發揮思政教育的積極作用,要求全體思政教師能夠形成高度社會認知,從而在教育過程中能夠以廣闊的知識面吸引學生。思政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學科教育素養,對教學思維進行轉變,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調查研究后,制定完善的、適應學生需求的思政教學計劃。以學生的興趣為指引,在課堂中構建起更加豐富的教學活動。思政教師要能夠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緊跟時事,為學生提供關于我國創新發展的文化表現以及這樣的文化背后所蘊含的思政道理等,促使大學生能夠與社會緊密銜接,更好地體會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知識。
以創新的教學理念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可以借助發達的網絡,在班級中展開問卷調查活動,通過匿名形式,了解學生感興趣的傳統文化內容。或是在校園網中設置有獎答題,通過考查學生對傳統文化以及現代文化的了解等,從而掌握學生文化薄弱環節,對癥下藥,在思政教學課堂中根據這些內容開展教學。例如近年來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大多數的學生對外來產物感興趣,對我國的眾多文化產物等卻無法提起興趣。
通過調查問卷顯示,部分大學生對國外的眾多文化素材等較為熱衷,包括古埃及文明、亞馬孫流域起源等,并認為中國發源時間相對較晚。因此在課堂中教師可據這樣的話題展開,闡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不同文明歷史起源。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2500年之間在中國歷史上形成的大汶口文化,對應最早時期的古埃及前王朝時期,隨后中國進入龍山文明階段,逐漸發展到夏朝,均對應古埃及的文明發源。
同等時期中,大汶口文化遺留的歷史產物頗為豐富,處于新石器時代,早期以紅陶作為陶器,是我國歷史中最早的陶器制品,大汶口時代中更是形成了基于彩陶以及朱繪陶的陶器種類,彰顯著我國新石器時代人類的智慧。通過這樣的文化發展,不難發現我國的歷史相較于西方國家更加源遠流長,古老的中華文明是我國現代文明發展的重要來源。借助這樣的知識內容,以思政教育為基礎,促使學生對我國的文明歷史發展等形成更加深刻的認知。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認同觀念、正確傳播傳統文化,促使大學生都能夠對我國的歷史發展形成堅定的文化認同,在今后的發展中始終以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引以為傲。
(二)推動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融合平衡
文化自信視角下實施高效率思政教育工作,要求促進二者之間相互融合發展[5]。我國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為思想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應用資源,而在思政教育中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高效利用,要求首先對傳統文化形成深層了解,并在這一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實踐應用。例如在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關于民族政策的內容時,可以將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發展等相互結合,從而補充思政教育內容。
文化自信教育主要是指在教育過程中,使學生對我國文化樹立高度的自信心,從而能夠在今后的發展中廣泛應用文化知識及文化成果。處于新時代的環境中,每一行業發展中均含有鮮明的文化自信精神,例如航天事業的發展,其中蘊含著濃厚的文化自信?!坝裢锰枴薄版隙鹛枴币约啊疤鞂m一號”等,均是我國傳統文化符號。
在教育過程中為了使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內容形成更加深刻的了解,可以應用更加先進的技術手段。以星空投影的方式,通過在教室的墻體上投放“玉兔號”以及“嫦娥號”在月球上的運行畫面,使大學生與我國的航天發展近距離接觸?;蚴墙M織大學生到航天展覽館中親身體驗航天發展的顯著成就,并在這一過程中為學生講解關于天宮、玉兔等的神話故事,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三)基于日?;顒訌娀髮W生基礎思政素質
在高校思想政治與文化自信相互融合的過程中,需要借助于多種不同的手段開展文化宣傳工作,盡可能選擇現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如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等。通過創建微信公眾號的方式,以創新角度構建歷史文化傳播途徑,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起到文化渲染作用。
例如在班級中舉辦基于思政教育內容的辯論會,可以為學生提供古裝服飾,組織學生扮演“諸葛亮”“周瑜”等歷史人物,通過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歷史典故鼓勵大學生以歷史視角看待辯論話題。將這樣的課堂畫面拍攝制作成小視頻在網絡中推廣宣傳,通過豐富多樣的傳統與現代交互交織的教育實踐活動,促使大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樹立起良好的文化自信。通過辯證角度看待事物發展,提升學生的文化認知,并在眾多故事中掌握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政治思維高度。
四、結語
基于文化自信角度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最為關鍵的就是保障二者之間能夠形成緊密交融的教育方式。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并注重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培養正確的文化認知,才能夠促使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與綜合素養等不斷提高。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高度具有強大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胡婧. 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外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策略[J]. 西部素質教育,2022,8(09):38-40.
[2] 鄭曼. 多元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措施研究[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03):134-136.
[3] 徐力沖. 信息化視角下思政教育助推大學生文化自信探究——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J]. 中國科技論文,2021,16(12):1385.
[4] 張瑩. 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機遇及挑戰[J]. 科教文匯(下旬刊),2021(03):39-40.
[5] 張文臺. 多元文化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探究[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07):186-187.
(薦稿人:尹壽芳,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