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圳
摘 要:部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是在舊版教材的基礎上創新與發展,旨在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有明顯的優勢與特點,但在實際教學應用中發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而舊版教材(本文以岳麓版教材為例)史料仍有許多可取之處,恰好可以補其不足,特別是通過甄選應用其中大量的史料及問題設計,服務于新教材的史料教學,不僅彌補了部編版教材的不足,而且讓舊教材史料煥發出新生機。
關鍵詞:岳麓版教材;部編版教材;史料教學
2020年秋季起,福建省普通高中各個年級實施新課程展開全面教學,所使用的教材是部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以下簡稱“部編版教材”)。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逐步告別岳麓版教材時代,正式進入部編版時代。在與舊版教材的對比中,可以發現部編版教材具有的優勢與特點更加明顯。部編版教材課程構成分為三類,主要包括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課程,并以通史與專題史相結合的課程方式進行的設計,以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工作任務,重點是區別高中歷史課程與義務教育歷史課程,并在有機銜接的基礎上完成歷史教學工作。在高中歷史必修課程中,《中外歷史綱要》模塊分為上下兩冊,共有24個專題。圍繞歷史時序作為主要框架,將中外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現象有序整合在一起,展現了人類社會從分散到整體、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較之舊版必修教材“中外混編、古今貫通、專題加時序”的呈現方式,部編版教材時空線索更加清晰,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還能幫助學生清晰掌握中外歷史發展過程,從而在人類歷史演變的基本脈絡中形成深刻的認識。
一、教學實踐,新版教材顯不足
隨著部編版教材逐步推廣使用,其存在的不足給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教材內容涵蓋廣、知識點密度大,尤其是教材語言敘述過于濃縮、內容高度概括,缺乏對具體內容的詳細敘述,需要教師適當補充相關史料,以彌補教材本身的不足。比如:《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7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太平天國運動”一目的結尾,教材主要敘述內容是,“即使失敗的太平天國運動,也對清王朝的統治形成了沉重打擊,并影響了政治和權力結構的改變。隨著后續崛起的湘淮系官僚集團,中央權力出現下移的現象,對歷史發展產生著一定影響[1]”。教材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講述太平天國運動對晚清政治格局的重大影響。敘述高度濃縮,內容高度概括。“晚清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涵蓋了學科專業概念,教材又沒有具體敘述和補充說明,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用相關史料,幫助學生認識與理解。
二、新舊對比,舊版教材有可取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重點強調:史料實證是對獲取史料進行辨析的關鍵手段,通過可信的史料運用方法,始終保持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是諸要素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歷史解釋以史料為重要依據,不僅能理性分析歷史事物,還能維持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彰顯出對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的關鍵要求[2]。可見,史料是開展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教學依據,是培育核心素養的重要基礎。開展核心素養導向的史料教學,最大限度地實現史料與教學的有機融合,日漸成為中學歷史教學的熱點。
歷史教學的重要載體是史料,史料擇取是為史料教學工作做準備。為了廣集資料,彌補部編版教材的不足,筆者曾“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正當“山重水復疑無路”時,重新拾起曾經朝夕相處十年有余的岳麓版教材,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
首先,岳麓版教材雖已逐漸退出了歷史教學的舞臺,但是它畢竟是經過教材編寫專家精挑細選、千錘百煉的成果,仍值得在教學中加以開發和利用。其次,在主干知識與內容結構上均涉及人類歷史各個階段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知識,與部編版教材有重疊、交叉和互補。尤其是選修課程設置六個模塊主題,引領學生從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等不同視角認識歷史。因此,岳麓版教材史料極其豐富,且設計的史料運用場景和問題也十分獨到,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
葉小兵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北京市歷史教學研究會理事長)指出:歷史教材可以是講解歷史知識的文本敘述,但更應當提供多樣的學習渠道和平臺,突出以資料、問題、探究路徑等方面正確指引的價值[3]。岳麓版教材設置模塊導讀、單元導語和每課導言,課文除了正文(主干知識)和小字(補充說明)以外,還插入歷史圖片、歷史地圖、示意圖、名詞解釋、史料閱讀和課中思考題。課后設置解析與探究、知識鏈接、閱讀與思考、自我測評和活動建議等。可以說,每一課均給出了不同形式的運用場景和不同難度的問題,充分體現了歷史知識呈現的直觀性、多樣性、學術性、情境性、開放性、實踐性。因此,岳麓版教材具有服務史料教學的可操作性。
兩版教材在主干知識、內容結構上的重疊、交叉和互補,岳麓版教材教學素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問題設計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均為新教材史料教學提供了有效的參考、借鑒。史料教學需要把完整的教學過程放在首要位置,主要包括史料擇取、情境營造、問題設計和遷移反饋這四個部分。岳麓版教材史料得以再利用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筆者在史料擇取與問題設計等環節的壓力,為實施高效的史料教學創造了條件。
三、以舊補新,史料教學講要求
建立在史料研習基礎上的教學,教師需要充分運用史料來闡釋歷史,設計史料研習的探究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辨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去解釋歷史。因此,開展基于史料研習的教學活動,要考慮四點原則:一是明確運用目的原則;二是突出史料價值原則;三是史料展示與問題解決結合原則;四是運用史料組織活動原則。基于上述的四點原則,筆者認為利用岳麓版教材史料開展部編版教材教學實踐,要凸顯三個方面的要求:提高興趣的濃度、訓練思維的活度和拓展學問的寬度。
(一)借用“輔欄與小字”,提高興趣的濃度
以部編版歷史選擇性必修《經濟與社會生活》第12課《水陸交通的變遷》中“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一目為例。
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的變革。西風東漸,鐵路輪船、電話電報先后傳入中國,在艱難中曲折發展。筆者在執教中借用岳麓版必修《經濟成長歷程》第13課《交通與通訊的變化》輔欄“反對興修鐵路的理由”和小字“吳淞鐵路”和“紫光閣鐵路”,要求學生談談對近代中國鐵路事業發展的認識。
設計意圖:興趣是人接觸某種事物后的積極主動態度,是力求參與探究的積極意識傾向。興趣是成長的最好動力。學生在了解過去的真實情況和事情后,對歷史形成深刻的感受和體會,才能真正理解歷史和解釋歷史。筆者通過以上三則史料,首先讓學生感受近代中國人近乎荒謬的思想意識,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與探索的學習興趣,其次引導學生思考對近代中國鐵路事業發展的認識,最后得出結論,正是愚昧守舊、盲目排外的頑固勢力對新生事物的敵視和排斥,導致中國近代交通事業在艱難曲折中發展。
(二)組織“閱讀與思考”,訓練思維的活度
在教學部編版歷史必修中的《中外歷史綱要》(下)時,以《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單元中“戰后國際秩序”一目為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留下了永遠的遺痛。這場空前慘烈的戰爭,加深了人民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觀念。筆者在執教中采用岳麓版選修《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第2課《慘烈的四年戰事》課后“閱讀與思考”所呈現的“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組織學生閱讀文學藝術作品,闡述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認識。
設計意圖:人類認識歷史的過程是由表及里、逐漸深化的,認識歷史的本質,需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現。堅持自身的唯物史觀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形成全面、客觀的認識。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支配人們行動的意識、動機、目的和意志受到社會存在的支配和決定。基于唯物史觀素養培養下的史料教學,讓學生在對文學藝術作品的自由閱讀、自我表達中,理解文學藝術作品作為時代背景的產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人民譴責戰爭的呼聲。在總結發言中,形成遠離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共鳴,樹立服務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使命,努力維護人類最基本的價值準則,達成家國情懷素養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培養。
(三)點擊“知識鏈接”,拓展學問的寬度
以部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中“經濟重心南移”一目為例。
經濟重心南移是宋元時期的突出現象,為了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掌握這一知識點,筆者在授課過程中,引入了岳麓版歷史必修《經濟成長歷程》第3課《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課后的“知識鏈接:氣候變遷與經濟重心的南移”,要求學生根據史料簡析導致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設計意圖:學生是否能應對和解決復雜的、開放的真實問題情境,已經成為檢驗自身核心素養真實水平的關鍵內容。筆者向學生呈現歷史地理學家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創設學術情境,彰顯了學術研究的深度,另一方面,歷史與地理的整合,屬于典型性運用綜合的、跨學科的知識解決問題方式,拓寬了知識與應用的寬度。學生在特定的時空聯系中對學術史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進而加深了對經濟重心南移的理解。理解氣候變遷是造成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充分體現了時空觀念素養的培養。
在信息化時代,中學歷史教學的史料素材汗牛充棟。在教學實踐中,如何節省挑選史料的時間,快速選擇典型的、有價值的、有說服力的史料,并設計合理的運用場景和思考題,是中學一線歷史教師重要的話題。舊版教材史料應用于新版教材教學的實踐,讓舊教材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同時,在對舊教材史料的擇取中,要堅持以高中新課標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準則,注意甄別,避免生搬硬套、濫竽充數、以次充好。子曰:溫故而知新。筆者不僅找到了一條實施史料教學的有效路徑,提高了史料擇取和問題設計的有效性,而且在使用中對舊版教材又有了全新的認識與理解,實現史料與教學的有機融合,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真正落地。
(四)結合“自我測評”,回顧課上的內容
在岳麓版教材中,會根據課上的主要內容以及重難點問題開設自我評價這一內容,其中會向學生進行深刻的提問。根據本節課程內容的最基本問題到本節課程的重難點問題,以及在最后的問題中向學生提出開放式的問題,讓高中生能夠在了解歷史課程知識點的基礎上,針對部分內容展開自己的思考,進行自身的探索,從而讓學生現代的思維與古代的歷史內容進行觸碰。
在《音樂與美術》這一課中,針對貝多芬以及其他音樂人的音樂作曲和人物的性格特點講述結束之后,根據本節課程的知識點提出了“自我測評”這一內容。
設計意圖:“自我測試”這一內容的設置,主要希望高中生在學習完課程之后,結合課上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思考來抒發自己的觀點,由此深化歷史課程的教育意義,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點的了解以及感悟能力。對此,教師可以針對“自我測試”這一內容進行分析。其中前兩個問題主要是讓學生在學習完本課之后,對課上的基本知識點進行簡要的回答和再次的回顧。而第三個問題“列舉現代藝術的創新與多元發展,并對其藝術價值與影響做簡要評價”,這一問題就可以稱之為開放性的問題。其主要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在有了對《音樂與美術》基本的了解和印象之后,結合自己的思考,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發掘和感受現代藝術的創新之處,由此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水平。
歷史教材的設置,不僅是希望能夠為歷史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時起一個引導性和指向性的作用,更是希望教師能夠基于歷史教材,不斷挖掘歷史元素。在教材的文字表述上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思考,由此改變整體的教學課堂,讓教師為學生帶來更多新穎且多元的元素,增加高中生認知歷史知識點,了解我國古代的歷史文化以及西方的歷史特點,從而真正地融會貫通,了解古今。對此,在“自我測試”這一板塊的設置下,歷史教師也可以以此為出發點,針對“自我測試”中所羅列的不同問題,在課上設置相應的教學環節,使得高中生能夠以小組的形式或者以自我學習的形式,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和探索,由此深化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對本課有更多的興趣和關注力。一個好的教學課程需要保證學生學習的閉環。學生從知識預習、課上聽講、課中練習,以及課后回顧、課后鞏固等各項內容都要做到完全的貫穿,由此保證學生能夠在接觸這一知識的情況下,針對這一內容展開自己的思考。而“自我測試”這一內容,就可以引導學生針對課上的問題進行反思和探索,由此全面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也優化了教材的實際教育意義。
結束語
在我國高中歷史教材全面革新的情況下,舊版教材依舊具有可取之處。例如: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中,教學實踐內容以及教材中所涵蓋的史料實證對日常教學,以及學生的思考和探索都有著一定的促進意義。同時,在舊版教材中運用了“輔欄與小字”“閱讀與思考”“知識鏈接”以及“自我測評”這幾項內容,使得整體的教學課堂以及教學內容更加具有系統性和全面性,能夠讓高中生在接觸到本章內容后,針對內容的具體重難點進行細致的分析和再次反思,由此全面地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對此,在高中歷史教材不斷革新的情況下,教師也應該了解到新舊教材之間的對比,以及新版教材投入教學之后分析實際的教學情況,并且在研究教材內容時明確舊版教材的教育意義,從而保證新版教材編寫的教學價值,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尚婧怡.統編高中歷史教材教學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1.
[2]楊涵超.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中民族史教學相關問題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1.
[3]韓迎飛.高中歷史教科書新舊版本的對比分析[D].開封:河南大學,2020.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2年開放課題“天下情懷觀照下的中學歷史教學研究與實踐”(批準號:KCA202209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