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周蕊
摘 要:“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提出保護與傳承天津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柳青年畫的新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基于現有市場實際狀況,將創新設計方式與多元化傳播平臺結合,通過對楊柳青年畫傳承方式、文創衍生設計、多元化表現方式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強化大眾與非遺文化的聯系,實現楊柳青年畫傳承手工藝“保護—傳播—傳承”的良性循環,為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新的思路與方向。
關鍵詞:楊柳青年畫;創新設計;文創衍生設計
天津作為我國北方的重要城市,在近代城市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其城市文化不斷趨于成熟。年畫作為傳統文化獨特的表現形式,成為城市文化的有形載體。楊柳青鎮自建鎮以來,經元、明、清、民國不斷發展,見證了年畫藝術的不斷演變。古鎮楊柳青在運河文化的影響下孕育出淳樸的民風,誕生了楊柳青年畫這種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藝術。基于社會更新視域,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楊柳青年畫在新時代的保護、傳播和發展過程中迎來了新的契機和挑戰。
一、運河文化孕育的楊柳青年畫
京杭大運河作為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始掘于春秋時期,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成為歷史上重要的南北交通線,擔負著國家漕運的重任。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在大運河沿線遺留了大量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作為津派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楊柳青年畫在璀璨的運河文化中占據獨特地位。楊柳青年畫產生于元末明初,起初當地無法生產繪畫所使用的顏料與紙張。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發達的運輸業帶來了南方的紙張、顏料等。這些南方來的原料比本地的更為精細、好用,資源也更加充足,為木版年畫的發展提供了保障。與此同時,借助交通優勢,南方繪畫藝術通過京杭大運河傳來,使楊柳青年畫得以吸收更多的繪畫技巧和藝術手法。作為交通樞紐,各地的達官顯貴和富商由運河聚集在此,使得各地習俗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楊柳青鎮便成了南北方商品、文化藝術的重要集散地。2021年11月3日,楊柳青鎮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由于從中央到地方對于民藝、文旅的高度關注與培育,楊柳青年畫的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同時,2021年相關部門推出打造楊柳青古鎮文旅惠民項目,舉辦融合楊柳青民俗元素和非遺文化的特色活動,編演沉浸式演出劇目《年畫的故事》,提升文藝隊伍水平,持續推送高質量文藝作品。在文化產業的支持和大眾的關注下,第四屆“運河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展示了剪紙、風箏、楊柳青年畫、折扇等內容,楊柳青年畫迎來了發展浪潮。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新媒體平臺逐漸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楊柳青年畫僅靠自身的功能性很難立足于當下市場發展,也可能造成技藝的流失。如何使楊柳青年畫在歷史發展中永葆青春,如何使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長久保護,如何在設計創新與民俗藝術之間找到共鳴,成為運河沿線非遺文化保護與創新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楊柳青年畫發展現存的問題
楊柳青年畫在視覺表現上具有線條質樸、流暢等特征,與其他年畫風格明顯不同。楊柳青年畫具有獨特的視覺沖擊力,配色以喜慶色為主,如紅、綠、藍等。高純度的色彩搭配表達了人們熱情、質樸無華、奮發圖強的美好品質。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技術不斷發展,有著漫長歷史的楊柳青年畫在今天信息時代背景下發展面臨諸多問題。
(一)傳統題材缺少新意
在歷史上,楊柳青鎮作為運河沿岸的重鎮,是南北漕運的重要交通樞紐。地理優勢以及文化傳播的紐帶作用,使得楊柳青木版年畫暢銷全國各地。其年畫的制作特色鮮明,取材也十分廣泛,在內容上主要體現為傳統節日的文化習俗,表現的藝術風格則體現了普通大眾的審美觀。而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文化視野發生變化,審美觀念也逐漸變得與以往不同。這就使得楊柳青年畫失去了自身所具有的內容、形式上的優勢。此外,筆者對楊柳青年畫博物館、楊柳青鎮一些年畫店等空間場所進行調研,發現市場上銷售的楊柳青年畫產品仍是以“娃娃類”“仕女類”“門神類”的年畫產品為主。這一類產品雖然是年畫藝術風格的代表,但在快節奏的當下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不符合年輕群體的審美需求。年輕群體對新穎的產品較為熱衷,可能會認為年畫產品缺少具有當代特征的新作。以楊柳青鎮一些年畫店售賣的產品為例,圖案僅為紋樣復制,缺乏創新性,無法激發大眾的消費欲望,使楊柳青年畫無法得到有效傳播。
(二)民俗傳承形式的斷層
傳統民間工藝美術門類中具有代表性的楊柳青年畫,在傳承形式上以口述、師承、臨摹等方式為主,從而對相關制作工藝、繪畫技藝進行傳承。其中,師傅帶徒弟的傳統傳承方式仍是主要的傳承方式。一名優秀的年畫家需要經年累月的磨煉,其對接班人的培養也需花費較長的時間,這導致現有的年畫藝術傳承人呈現出老齡化的狀態。當下的年輕人受現代文化、經濟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很少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年畫手工藝,從而導致楊柳青年畫的后續力量相對薄弱。楊柳青年畫的繪制與發展具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其是農耕文明時期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結晶。然而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以及各種信息的廣泛傳播與資源共享,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審美觀念與意識與之前相比已經有較大不同。此外,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與傳承過程時,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放在技術和工藝精進上,較少與現代市場接軌,逐漸被社會大眾忽視。這導致楊柳青年畫后續的創新發展出現了斷層現象,無法使傳統畫藝得到完善的傳承和弘揚。
(三)審美意識與社會發展脫節
楊柳青年畫的發展至今約有六百多年,幾百年的發展歷程對于楊柳青年畫來說既是一種深厚的文化積淀,同時也潛在地束縛了年畫的發展與創新,導致其在內容、題材與載體等方面形成固化模式,使得后期的社會創新與拓展也難以突破。作為民俗藝術重要組成部分的楊柳青年畫,在作品風格、題材上都與古代的民俗生活更加契合。當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喜好也更加多元,導致傳統藝術形式較難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與審美傾向。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等混合技術在相關領域的迅猛發展,使得文化更加多元化,而楊柳青年畫所呈現的藝術形式在數字化時代下難以契合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如在天津古文化街售賣的楊柳青年畫的相關產品,許多都是僅對傳統紋樣進行復制,并未進行相應的數字化創新與設計。
三、楊柳青年畫的創新設計策略
(一)活化傳承方式,建立多元化傳播平臺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傳播形式發生了改變,產品的開發由單向展示向多元化互動的方面進行轉變。互聯網平臺承載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跨越巨大空間和時間,實現了廣泛且更持久的傳播,并吸引了新的傳承人群,提供了新的傳承方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楊柳青年畫,需要拓寬傳播形式。例如構建C2C(Culture to Citizen)模式、O2O(Online to Offline)等多元化方式,進行線上線下有機聯動,建立“民藝”與“大眾”直接溝通的多元化信息平臺。在社會更新視域下,強化非遺文化與社會大眾的互動關系,通過創新設計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活化再設計。例如將采集的年畫資源存儲于網絡服務器,通過信息數字化對年畫進行保護與利用,實現展覽、傳播、應用等各環節的數字化。以楊柳青年畫保護與發展為著眼點,以數字化技術為實施手段,達到楊柳青年畫藝術化保護的目的,同時構建的多元化傳播平臺要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強化新媒介與舊媒介的有機融合。
保護與傳承楊柳青年畫是一項艱巨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年輕一代人的努力。可以活化傳承形式,舉辦楊柳青年畫社會賽事、楊柳青年畫作品展演、年畫技藝展演、年畫文創作品展等,依托多元化傳播平臺,為民間藝術注入新的傳播動力。此外,還可以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資助項目、清華大學年畫日新創作營等,進行楊柳青年畫傳承人、實踐者的培養,為楊柳青年畫的活化傳承創造多種路徑和方法。在年畫人才培養方面,各大高校都可參與非遺培養項目,強化年畫傳播形式,助力年畫的發展。在強化楊柳青年畫青年人才培養上,可以借助MOOC(慕課)、智慧樹等網絡學習平臺,開展跨專業聯合教學和人才培養,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將各種資源充分調動起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煉文化原點,促進年畫的文創衍生設計
彰顯民俗藝術特有的藝術張力與吸引力,強化產品的魅力,促進民俗藝術的保護與創新,需要契合當下的審美觀和時代的需求,賦予楊柳青年畫數字化時代屬性,發揮楊柳青年畫的文化優勢。楊柳青年畫涉及民間文化藝術的很多方面,在精神內核、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等方面具有正向性、積極性,可以作為創意產業的內容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因此,楊柳青年畫要創新、要發展,就要與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嫁接。楊柳青年畫作為傳統木版年畫代表,借助現代的文化創意,可以打造出全新但不丟失傳統神韻、核心價值與精神內涵的文創衍生設計作品,通過現代商業市場的運作進行傳播,從而形成“保護—傳承—傳播”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
隨著國家對文化事業的大力支持,各類非遺文創衍生品設計呈現迅猛發展之勢,文創衍生品成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最大程度呈現地域文化特色,成為弘揚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平臺。楊柳青年畫在衍生品設計上,應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價值,不斷研發滿足當下受眾需求的文化創意衍生品,將楊柳青年畫傳統文化元素植入時尚新潮的當代產品,通過創新設計產品的研發為消費者搭建一座文化橋梁。例如,致力于發現、記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自然造物團隊,以自然、人文、手藝三大核心元素塑造超級文創IP。該團隊研發手工版畫玩具體驗套裝、版畫拼圖套裝,通過對民間藝術的深入挖掘,將其元素進行重組、再造,對民間藝術進行時代創新,使人們在娛樂中了解民間手工藝、感受文化,以此激發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自然造物團隊將傳統手藝和文創衍生產品融入各大平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對于楊柳青年畫而言,也可以采用此種設計形式,邀請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選擇想要的圖案和寓意,進行繪畫、拼圖。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有效地使用戶參與楊柳青年畫的制作過程,從而使其對年畫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三)實現藝術跨界,形成多元化表現方式
在數字媒體發展的時代,大眾的審美傾向于獨特、富有新意的藝術表現形式,也就是說,單一的表現形式需要進行延伸。對于楊柳青年畫來說,藝術的跨界就是將傳統年畫與舞臺情景劇、影視動畫相結合,通過立體化、情景化、體驗式的多元方式,展示其自身的綜合文化內涵。在傳播和弘揚民俗文化過程中,楊柳青年畫所要傳遞的信息,不僅僅是年畫本身,更多是民間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所蘊含的文化和歷史意義。例如,根據楊柳青年畫的制作特點,保留其繪畫的人物特征,通過3D MAX、Flash等軟件,繪制帶有年畫人物特點的三維動畫、三維形象,并將它們應用到不同的領域,如游戲、廣告媒體、動漫等,從而使年畫的形象被大眾熟知,讓更多人了解民間藝術。同時可以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將年畫傳說、民間年畫制作過程等場景演繹出來,使社會大眾面對民俗文化時,不只是單純的觀賞者,而是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年畫的歷史文化。如可以將增強現實技術及虛擬現實技術與楊柳青年畫相結合,從而產生新的展示形式,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的特點,對楊柳青年畫的制作工藝流程進行展示。在這種沉浸式體驗中,大眾不再是單一地欣賞,更多是身臨其境地體會文化的內涵。
四、結語
楊柳青年畫外在的表現形式及傳播途徑,是其市場蕭條的根本原因。而無論傳承傳統還是立足創新,民藝所呈現的“民意”都成為文化印記的映照,成為尋找文化根源的契機。因此,對楊柳青年畫的保護與利用應與當代需求、當代審美、當代受眾相結合,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與活態傳承。
參考文獻:
[1]李祥林.畫中有戲百看不膩:從民俗藝術角度看年畫中的戲曲呈現[J].民族藝術研究,2014(3):103-110.
[2]才英明.中國天津楊柳青年畫文化探究與產業化發展之構想[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2.
[3]呂燕茹,張利.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中的創新應用[J].包裝工程,2016(5):26-30.
[4]張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展示媒介研究[J].包裝工程,2015(10):20-23.
[5]劉宇,張禮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本位基因的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2012(11):94-96.
作者單位:
天津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