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奕銘
【摘要】自媒體泛濫引起的法律責任,在民事、行政、刑事方面均有不同形式的表現。究其原因,主要源于法律制度體系建設滯后,相關平臺忽視乃至放松審查、部分自媒體參與者自身法治素養缺位。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應當在尊重數字產業發展和技術趨勢基礎上,探求最優的解決方案。要加快立法修規,把自媒體治理納入法治軌道;落實網絡平臺的審查責任,加強行業自律;強化主體意識,提升全體參與者的法治觀念。
【關鍵詞】自媒體;法律責任;法治化建設
近年來,自媒體以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對信息傳播、新聞報道的渠道和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伴隨變現和商業模式的成熟,一些人通過自媒體平臺快速將流量轉化成經濟利益,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而自媒體平民化、個性化、碎片化的特點,引發諸多法律責任問題。通過對自媒體泛濫的法律責任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之策,對自媒體的規范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自媒體泛濫引起的法律責任類型
(一)因侵犯他人民事權利產生的民事責任
一是發布針對個人或企業的不實言論,構成名譽侵權。在“流量為王”的價值趨勢引領下,有的自媒體從業者為了獲得關注度,或制造、或傳播虛假新聞、信息,由此產生相應的法律責任。例如,2018年10月,某權威媒體報道了一個研究團隊對14萬余名中國孕婦基因組樣本的測序分析。其后不久,一篇名為《華大基因被罰!14萬孕婦基因組已流到國外,細思極恐!》的自媒體文章迅速傳播,引發廣泛關注。涉事公司認為,該文混淆事實,誤導公眾,遂將某微信公眾號經營者訴至法院。法院審理后認為,涉案文章部分內容誤導公眾,使原告的社會評價降低,名譽權受到侵害,認定由被告承擔名譽侵權責任。
二是因直播售假引發違約糾紛、產品質量責任。獲取關注度只是自媒體賬號運行的第一步,從當前的趨勢看,在獲取足夠關注度之后,自媒體從業者一般會借助相關平臺開展商業合作,通過直播帶貨、發布商城鏈接等方式,將關注度轉化為經濟效益。在此過程中,從業者無法對售賣商品的質量嚴格把關,由此涉及相關糾紛。如2022年11月,“職業打假人”王海對抖音主播“瘋狂小楊哥”售賣的某品牌商品進行打假引發熱議。根據《產品質量法》相關規定,因產品質量引發的民事責任不僅包括違約責任,還可能包括因產品質量而引起的侵權責任。
(二)因違反行政法規產生的行政責任
一是違反治安管理法規定,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因發布真偽難辨、蠱惑性強的虛假信息而被處罰的案例從未間斷。如2022年11月,“平安賽罕”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張某某散布“疫情防控人員為了完成任務而抓人”等不實言論和視頻,被公安機關予以行政處罰。此外,因發布虛假的重大人員傷亡視頻、文字信息而招致行政處罰的案例也比較多見。
二是偷逃稅款,受到稅務部門行政處罰。相比傳統行業,自媒體產業的吸金能力非同尋常,由此延伸出一系列偷漏稅事件。由于我國刑法對逃稅罪設置了行政處罰前置的規定,即使行為人偷逃稅款特別巨大,也不會直接承擔刑事責任,但會面臨稅務機關的巨額罰款處罰。如2021年11月,兩名網絡主播朱某(雪梨)、林某涉嫌偷逃稅款,被杭州市稅務機關罰款超9000萬元。
(三)因違法行為嚴重而產生刑事責任
一是因造謠、不當維權、散布虛假信息等情節嚴重觸及犯罪。結合刑法規定,網絡上與發布不實信息相關的常見犯罪包括侮辱、誹謗罪,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罪,虛假廣告罪,損害商品信譽、商品聲譽罪,傳播淫穢物品罪等。以誹謗罪為例,這個罪名本身屬于自訴案件,但實踐中會因網絡的加持而升級處理。如2020年8月,郎某、何某共同捏造谷某(女)生活不檢點的聊天記錄、視頻,擴散到多個網絡平臺,產生惡劣影響。谷某提起自訴后,檢察機關提前介入,建議公安機關以公訴案件立案。2021年4月,余杭區人民法院審理后分別以誹謗罪判處郎某、何某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
二是借助信息網絡實施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傳統犯罪。在刑事司法實踐中,網絡空間是現實空間的延伸,在信息網絡實施的擾亂社會秩序、侵犯財產等違法行為達到法定標準即構成犯罪。據公安部通報,江蘇警方曾一舉查獲四個利用網絡敲詐勒索的犯罪團伙,犯罪分子刻意把自建網站冠以“中國”“熱點”“焦點”等名稱,吹噓其是“最具影響力的互聯網平臺”。被敲詐對象不明所以,犯罪分子屢屢得逞。
二、自媒體法律責任多發的原因分析
如上文所述,自媒體泛濫涉及的法律責任,主要表現為信息的真實性欠缺。無論是民事侵權,還是行政違法、刑事犯罪,行為人的侵權、違法行為往往因互聯網傳播速度快、對象不特定等特點的加持而升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一是法律制度體系滯后,自媒體參與者行為失范。法律具有天然的滯后性,對自媒體這樣一種新事物,法律制度建設總體上仍有缺位。傳統媒體時代,即便沒有針對性的法律規制,按照相關的辦法、條例就能夠維護好新聞行業的業內規范。[1]隨著自媒體的高度普及,依靠傳統管理模式已無法保證傳媒業的良性發展。2011年修訂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雖然效力比較高,但時間較長,難以應對治理自媒體的現實需要;2020年3月1日起實施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對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等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進行了規定,但是該規定針對的對象是網絡信息,且效力有限。由于目前尚未制定針對自媒體的法律法規,也未建立起完善的制度體系,治理自媒體的相關規范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實踐中,自媒體及相關平臺制作產品、傳播信息、行使輿論監督權等不明確,言論自由與侵權違法行為之間缺少明晰的界定標準。比如對于自媒體名譽侵權,司法實踐中并未建立起標準評價體系,缺乏量化評價,法官擁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導致同案不同判現象的發生。[2]公權力的行使,遵循“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原則,一般情況下,公權力部門不主動干涉個體行為。自媒體產業的分散性,也在客觀上增加了查處違法的難度,由此產生無序競爭和野蠻成長。整體而言,對于自媒體這種復雜事物,官方的治理手段尚顯捉襟見肘。
二是相關互聯網平臺與自媒體賬號利益捆綁,忽視乃至放松審查,客觀上縱容了侵權、違法行為的發生。互聯網平臺經濟是互聯網發展到高級階段而形成的一種新經濟形態,針對其暴露出來的問題,對平臺經濟進行規范正當其時,非常迫切。[3]傳統媒體時代,新聞機構的宣傳,對形式和內容的審核都比較嚴格,從主題到遣詞造句都有固定的審核標準。但自媒體非常自由,原則上,只要是不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的都可以發表。遇到什么事,隨手一拍,就可以通過相關平臺被全網瀏覽,定期發一些個人的視頻、圖片,都可能成為“網紅”。自媒體參與者為了獲取關注度而實施的行為,在個人自由與侵權、違法之間常常難以界定。網絡平臺本身也面臨競爭,與依附自身的自媒體從業者、參與者利益深度結合,面對海量資訊進行審查,客觀上難以細化到是否真實、規范的程度。
三是部分自媒體從業者自身法治素養缺位,責任意識不足。社交媒體時代,網民不再滿足于傳統媒體傳播的“一家之言”,而是傾向于“共建事實”、探求“真相”,導致網絡輿情炒作、非理性表達被大量傳播。[4]與官方媒體重視從業者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規范管理等特點不同,自媒體職業從業門檻非常低,從業者風險意識普遍欠缺,有的會為了獲取關注而“自甘冒險”。是否能成為“網紅”,完全看作品的關注度、人氣度,信息發布者自身的素質、品德往往不是公眾關注的重點,只要適當包裝,即使法治觀念非常淡薄的人也可以成為“大咖”。在自媒體情境中,用戶的從眾心理是一種普遍現象。在面對大眾普遍關注的事件時,為了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容易誘發較大程度的群體情緒激化以及網絡暴力等行為。[5]在此過程中,針對性的法治教育仍有明顯缺位。
長遠來看,自媒體行業的發展與數字經濟密切相關,具有廣闊的前景。根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2022年8月發布的《數字生態就業創業研究報告》,數字生態已成為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方向之一,微信生態中視頻號、公眾號、小程序的調查顯示,有相當一部分從業者將自媒體視為終身職業。為此,我們必須正視自媒體發展形勢,在尊重數字產業發展和技術趨勢基礎上,探求自媒體泛濫所引發問題的最優解決方案。
三、自媒體泛濫法律責任的法治應對
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只有遵循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才能對自媒體泛濫引發的法律責任進行有效應對。
(一)加快立法修規,把自媒體治理納入法治軌道
一是健全法律法規,制定促進自媒體良性發展的相關規范。自媒體官方治理的法規缺位,與自媒體的迅速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網絡信息監管立法的主要困難在于妥善解決言論管控的力度和公民表達自由權利之間的矛盾。[6]從根本上講,憲法賦予公民充分的言論自由、活動自由,但是個人自由權利必須是有邊界的,即個人行使權利應當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和不危害公共利益為底線。為此,通過建立法律規范體系,明確自媒體各方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明確權益保護界限,促進自媒體邁上規范化道路,保障自媒體的正常發展完善。
二是合理設置和運用懲罰機制,賦予自媒體相應的社會責任。任何一種制度或規則,如果沒有相應的處罰,很難發揮作用。這意味著必須落實相應的懲罰機制,使違法與責任相對應。自媒體作為一種新興業態,應當以保護和鼓勵為主,強制力不宜過度介入,為此,應當保持刑法在法律體系中的“保障法”地位,盡量用民事與行政手段調節侵權與輕微違法,只有達到法定情形的情節嚴重的違法行為才能動用刑法處理。在實際工作中,完善網民投訴舉報處置機制,對違法違規行為及時處理,努力營造安全的自媒體運營環境。在法治范疇內,權利與義務雖然難以達到絕對對等,但要維持相對的平衡。一些自媒體從業者影響力不亞于當紅明星,通過自媒體方式賺取了大量利潤,理應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對于一些影響力較大的自媒體賬戶,應當賦予其一定的社會責任。
(二)落實網絡平臺的審查責任,加強行業自律
其一,與政府網絡信息部門強化協調配合,落實審查責任。自媒體運營平臺要做好審核把關,加強發布信息的規范管理,履行法制宣傳義務,在自媒體用戶涉嫌侵權或違法的情形下,應當及時采取提醒、制止、刪除等行動。鑒于完全依靠人力審核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海量內容,應當以現代智能手段應對現實問題。比如,采用“AI+人工”“人工標注+算法推薦”等多元方案、手段輔助審查,加強內容風險控制,整體提升內容審核的速度、準度,促進正能量內容傳播。
其二,確立多元共治思維,加強行業自律。《網絡安全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中均對網絡信息參與主體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作為當前的熱點行業,自媒體要想取得長足發展,應當增強行業認同、自律意識,在競爭基礎上求同存異,規范發展。例如,對于用戶信息保護,自媒體平臺完全可以達成一致,在獲取用戶個人信息的同時積極承擔信息保護責任。
(三)強化主體意識,提升自媒體參與者法治素養
第一,政府相關部門、司法機關要積極行動,拓寬法治宣傳教育陣地。我國網民數量龐大,年輕人占了很大比例,這客觀上為拓寬法治宣傳陣地提供了條件。應對形勢發展,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部門、許多司法機關在相關平臺注冊了公眾號,這種做法值得肯定。在下一步工作中,要結合實際,錄制多種法治作品、公益作品,借助自媒體平臺,進行正向引導,提醒自媒體參與者在獲取自身利益的同時堅持客觀真實,守住不違法不侵權這一底線,塑造良好的知法、守法環境;遇到重大突發事件,要及時發出正確的聲音,降低謠言危害;對自媒體平臺進行動態的法律風險評估,幫助自媒體平臺經營者、自媒體參與者牢固樹立法治觀念,維護良好的網絡環境。
第二,自媒體參與者要樹立法律風險意識,自覺規范行為。自媒體從業者在創作作品、參與社會評論、直播帶貨等活動中,需要自覺強化認知,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杜絕僅憑感情、情緒行事。通過關注各級司法部門公眾號,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通過司法人員錄制的作品,了解不良誘導、傳播虛假信息等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借鑒相關案例,認識自媒體應遵循的真實性和嚴肅性要求,有效提升法治觀念,促進行為規范化。
四、結語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既要保證社會主義主流價值導向,也應為以普通網民為主的自媒體留下生存、發展空間。官方重視正面宣傳,民間輿論關注事實真相,二者并不總是一致的,但也不完全對立。無論是弘揚正能量,還是提出意見建議,都不是官方媒體或民間媒體哪一方的特權,自媒體的泛濫,某種程度上也見證著媒體行業的高度發展。以法治手段應對自媒體泛濫的法律責任,正確引導自媒體發展,不僅對自媒體的有序發展有益,亦能對社會進步起到積極作用。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關系在刑法學中的展開”(課題編號:21BFX009)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龔夢慈,郭林.重大突發事件背景下媒介治理的新范式:反思“新聞自由”背后的亂象[J].新聞愛好者,2022(9):54-56.
[2]宣剛,嚴海艷.亂象與規制:自媒體傳播名譽侵權的實證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22(7):131-138.
[3]樸宗根,董東曉.個人信息保護視角下平臺反壟斷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2(8):50-53.
[4]張志安,聶鑫.互聯網內容生態變化:歷程、路徑與反思[J].新聞與寫作,2018(10):5-12.
[5]張詩瑤.論互聯網時代自媒體刑事法律風險以及應對[J].傳播力研究,2020(3):150■152.
[6]馮雯璐.虛假新聞智能化治理的合法性與合理性[J].青年記者,2021(8):75-78.
(作者為河南工業大學講師,法學博士)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