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國 王原
摘 要:概述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集群建設需要從多維度建構跨專業融合的現狀。重新定義人才培養目標,繼續深化人才培養路徑,將實踐教學打造成亮點。戲劇舞臺由于其多元性、復合型及交互性的特點已經成為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集群建設中對于教學實踐平臺建設的亮點,如何將戲劇與影視學類跨專業在戲劇舞臺上有效融合,是各高校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戲劇舞臺;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集群;教學實踐
教育部等六部委在“六個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會上指出要按照《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要求,全面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打贏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要求推進多學科背景的應用型、復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打破學科培養單一化的桎梏。近年來,全國多所高校開始進行多輪次教育與教學改革,適應新文科時代改革要求,對于戲劇與影視學科專業集群建設進行多維度探討。其中通過調研發現,哈爾濱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就在跨專業融合學習及利用戲劇舞臺搭建多專業實踐融合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創新,為戲劇與影視學科專業的融合式教學及專業集群建設提供參考,也為戲劇與影視學科一流學科及一流專業建設提供方向。
戲劇與影視學科作為較為復雜和多元的一級學科,因專業繁多、類型各異、方向多元、學科跨度大、專業固守、壁壘界限明顯等諸多問題,加之新文科理念以橫向的綜合性、縱向的復合型為特點,造成戲劇與影視學科在新文科建設中存在融合路徑不清、融合困難等問題。
通過調研發現,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對下設的五個戲劇與影視學類本科專業(廣播電視編導、動畫、播音與主持藝術、表演、錄音藝術)進行跨專業融合,并通過戲劇舞臺進行多元場景搭建完成跨專業實踐平臺的建設,形成了新文科背景下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集群建設與教學實踐的初步成果。
一、專業集群建設之根:以產出為導向,落實人才培養目標建設
目前,全國范圍內各高校積極探索新文科建設良方,對于新文科專業建設也提出了多個建設方案。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注重“以學生為重,以產出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擴大實踐教學比重,激發創新精神,搭建優秀的實踐教學平臺,完成對于新時代下戲劇與影視人才的培養。通過對哈爾濱師范大學等幾所高校的調研發現了一些比較值得關注的人才培養理念。
1. 打破傳統思維,將學科專業人才作為主體,利用OBE反向教學法,找到改革人才培養策略的源頭。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設計出有很強針對性以及個性化的培養脈絡,在此基礎上融合學生的主體訴求,構建交互性的培養理念。確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導向,堅持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一線人才為目標,設計和實踐多元化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2. 形成實踐教學和項目教學兩大教學特色。以實踐教學和項目教學為依托,堅持教學與實踐結合的辦學思路,注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突出實踐環節,探索雙師制,在實驗教學改革上,主要通過工作室制、跨專業融合實習、專業匯報、社會項目、參賽項目、展覽賽事、設計類實踐教學等方式,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實踐型人才。
3. 建立學校、企業、社會三元合一的開放式辦學體系。傳媒學院始終堅持開放式辦學,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擴大社會服務,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戰略,加強與學界和業界的深度融合,逐步擴大傳媒學院的社會影響力,積極貫徹學校教學服務社會的原則,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活動,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
4. 實現學生的四種能力培養:實現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理論素養、實踐能力四位一體的綜合素質培養。通過四種能力的培養,實現各個階段與層級的培養目標,契合社會對于一流專業人才的基本訴求,落實戲劇與影視學類各專業人才可持續發展的整體目標。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變化,不難發現當下對于新文科人才培養目標和體系的變化,即更加側重學生的個體性以及主動性的過程激發,其中對于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也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點。
二、專業集群建設之路:以技術與內容為支撐,完善人才培養路徑
1. 新興技術的使用及戲劇舞臺的虛擬場景搭建。結合新興技術,完成對于傳統課程理念的提檔升級。利用“互聯網+”的基本理念,通過大數據及嘗試性地利用5G+4K(8K)+AI的新興技術,完成對于現代化課堂的建設,從視聽及傳播多個維度改變當下拘泥于課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到“處處是課堂”和“信息就是知識”的學習氛圍。同時利用戲曲舞臺和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授課模式的創新,大膽完成線上課程的設置。利用戲劇舞臺完成案例環節的再現,通過戲劇舞臺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完成線上課程的教育,尤其針對戲劇與影視學類各個專業而言,戲劇舞臺由于其獨特的多元性、復合型、交互性,可以為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的配套復合使用提供可行性。同時,根據戲劇與影視學類的專業學科特點,戲劇舞臺的現場性也為教學模式的擴展以及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提供了可能。
2.課程體系的創新,優化課程過程路徑。對戲劇與影視學科建設的邏輯路徑進行重新的建構,突出時代理念,對于課程做出時代性變革,尤其要重視課程的內容與組織。在專家指導下, 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專業成長規律,動態優化課程體系。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以傳媒人才專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課程規劃路徑;教學過程強調對學生從業基本能力(素質課程)、實踐能力(技能課程)、創新能力(拓展課程)的培養。打破傳統教學過程中只側重教的過程忽視教的效果,只側重教的內容忽視學生能力培養的現狀。
3.課程內容調整,構建“平臺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融”的課程體系。通過設置方向、組合模塊、優化課程等模式,將培養方案與行業需求相結合,培養滿足行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合理分配各課程模塊必修課、選修課學分比例,在培養方案中明確必修課、選修課學分結構要求,逐年增加選修課學分比例,減少必修課學分比例。 同時基于“融合、創新、全人、賦能”的基本理念,通過課程建設完成對學生的個體化培養方向,做好新文科背景下戲劇影視學科的內涵建設[1]。形成“集中化管理,個性化培養”的人才培養新局面,即知行融合做出脈絡、深耕創新塑造火花、均全培養夯實發展、多元培養衍生個性。
三、專業集群建設之新:依托戲劇舞臺,完成跨專業融合與實踐
戲劇是一種集體欣賞,正如美國戲劇家威爾遜在《論觀眾》中所言:“對觀眾來說,戲劇是一種集體經驗。”戲劇故事和表演必須一開始就引起觀眾的興趣,并且要將觀眾的興趣維持到戲劇終結。因此,戲劇工作者要掌控好表演藝術與舞臺藝術的表達方式和方向才能吸引觀眾,并最終呈現完美的舞臺視聽效果[2]。因此,基于戲劇藝術及舞臺藝術的獨特性,將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實踐平臺建設置于戲劇舞臺的視角下,完成多層次和多維度的人才培養,有效推進戲劇與影視學類的專業集群建設,將成為創新策略之一。
1. 戲劇舞臺實現跨專業融合實踐平臺建設
目前,戲劇與影視學下設專業十余個,完成跨專業的融合難度較大,但是基于實踐平臺建設的多維度融合具有很廣闊的發展空間。多所學校積極利用戲劇舞臺完成實踐項目,形成戲劇與影視學類跨專業的互融互通。通過對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的研究發現,學院積極利用戲劇舞臺落實項目化教學。表演專業完成戲劇舞臺的話劇表演與實踐,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完成戲劇舞臺表演藝術的聲畫錄制與編輯實踐,播音主持專業利用戲劇舞臺完成有聲語言的創作性實踐,錄音專業利用戲劇舞臺完成音樂與音響的原創與編輯實踐。戲劇舞臺可實現多個專業的實踐融合,形成實踐教學的高質量產出,實現了教學效果的最大化與最優化,節約了教學成本與時間成本,同時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同一項目中產生交互,激發創意,形成團隊,對接行業訴求,保障了學生個體化成長及特色化培養的成長過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戲劇與影視學類跨專業融合實踐過程。
2.戲劇舞臺完成課程的多元化以及虛擬場景的搭建
戲劇舞臺是基于“在場藝術”表現形式的一種載體,由于其藝術的獨特性,可以創新性地將其置于戲劇與影視學類的專業課程教學中,結合課程教學與舞臺的主體融入,實現高質量的內容傳輸過程。目前,多所學校利用戲劇舞臺完成如下的課程建設。首先,利用戲劇舞臺完成多專業案例的架構,實現課程內容表現的豐富性。由于戲劇舞臺有表現與再現的屬性,對于案例等教學內容的呈現也賦予多渠道化信息的闡釋,對于課程建設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同時,將戲劇舞臺與虛擬現實技術進行融合,利用虛擬現實的場景再現與還原,再次建構課程內容場景,達到主體感受的逼真性,對于數字化教學有較強的促進性作用。
3.戲劇舞臺實踐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戲劇舞臺無論在建課還是實踐教學上的突出表現都無法回避教學的核心內容——“以學生為中心”,而當前傳統的教學模式依然拘泥于課堂上教授與內容的單向傳輸,缺乏信息的交互與碰撞,不能促進學生主體化和個性化特征的表現,不匹配當下的藝術類專業的教學規律。如果將學生置于戲劇舞臺的場景下,使學生成為課程的主體,成為教學內容的“第一責任人”,會激發其表現欲與主動性。此時的教學效果會形成多元化表現的狀態,讓學生將學習成果轉化成創作性的內容,帶有較強的個性化標簽,對于戲劇與影視學類的各專業學生來講是符合專業化發展要求的。
4.戲劇舞臺創新中老師角色的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老師一般扮演的是教學內容的“灌輸人”,側重課堂的教授過程,在這樣的場景下,很難辨析和判斷具體的吸收效果如何。而將課程置于戲劇舞臺之中,學生成為舞臺的主體與核心,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從“老師”向“導演”的角色轉變。此時,由于戲劇舞臺的限制,教師更像導演起到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作用,讓學生成為舞臺的核心,而老師根據實情完成教學路徑的過程實施,對于學生的培養更有針對性,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在新文科背景下戲劇與影視學類的專業集群建設是大勢所趨,但是具體的建設路徑還需持續性的研究與推進。依托“OBE”教學理念,充分發揮戲劇舞臺的特性的確是部分高校在人才培養上行之有效的手段。將教學過程由“單向傳輸”向“雙向互動”轉變,人才培養由“集中化培養”向“個性化培養”轉變,教師角色由“教授的老師”向“引導者”轉變,學生的特征也由“同質化”向“差異化”轉變。這四種變化已經成為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構建一流藝術專業的有效評價標準。針對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而言,只有充分利用好戲劇舞臺的優勢資源,創新教學理念,重構教學路徑,匹配行業訴求,完善教學規律,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屬性的一流專業人才。
注釋:
[1]周星,任晟姝,周安華,張燕,安立國:《“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戲劇影視學科的融合化、中國化與國際化發展”筆談》,《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
[2]邵維加:《從小說的敘事性到戲劇的小說性》,《重慶教學學報》,2007年第1期
(本文為國家級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省級重點項目“新文科背景下戲劇與影視學科專業集群構建與實踐”。國家級編號:2021160022;省級編號:2021HLJXWZ014。2021省教改一般項目:“‘新文科背景下一流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和實踐”,編號:SJGY20210444。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哈爾濱石油學院藝術與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姜藝藝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