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
內(nèi)容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論斷,將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1]如何能讓學生在學詩詞中獲得“美”的激發(fā)、提升審美能力?文章以部編版語文教材內(nèi)的古詩詞為基石,通過感受詩人情感美,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其次,結(jié)合作品品味語言美,培養(yǎng)審美鑒賞力。在評價中體驗人格美,提高審美修養(yǎng)。最后,結(jié)合意象、創(chuàng)造意境體會古詩詞內(nèi)在的美感,整體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關鍵詞:古詩詞 審美能力 杜甫 李白
古詩詞是中華古典文化中永不褪色的一塊“美玉”。中學生如何能透過歷史這個屏障,讀懂她的美?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九學年段共收錄古詩詞(包含課外古詩詞)88篇,七年級25篇,八年級30篇,九年級33篇。這樣設置,既體現(xiàn)了教材布局的合理性,又遵循學生審美心理發(fā)展不斷深入的過程。
語文教學的關鍵在于啟發(fā)學生善于去發(fā)現(xiàn)打動自己的美,激發(fā)他們品味語文的美感,走近語文,在語文學習中創(chuàng)造自己的思考。古詩詞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塊美玉,學生若是學會以審美的眼光去欣賞它、品味它、消化它。就會受到美感的洗滌,獲得心靈的釋放。在中學課堂里,教學古詩詞的重點側(cè)重考察學生的記誦和理解。教師功利性的講解使它的完整性變得支離破碎,學生僅靠拾起字詞的碎片、詩詞大意、主題情感等方式走馬觀花式“欣賞”這塊美玉。既沒有感受到它深厚的古典美,又不曾體會它變化多則的語言美,更談不上去品析其中的人格美。缺乏審美意識,何談深入語文?沒有樂趣的學習就是行走的機器,就會喪失感受美好事物的期待。
古詩詞的美育功能一直受到不少學者的關注,易音在《回歸審美特性的中學古詩詞教學策略》中對當前存在的審美偏差問題,提出知人論世、尋找章法、探尋詩境、吟誦等方法去提高古詩詞美感。李洋在《中學語文古詩詞美育研究》中分析了美育的重要意義,強調(diào)從音樂、詩詞創(chuàng)作方面進行美育。學者們都從宏觀層面提出美育的具體策略,但忽略了學生作為審美主體,未能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如何能達到美育的效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文章通過歸納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李、杜二人的詩詞,引導學生去感受詩人情感美。鑒賞字詞韻味,感受語言美。結(jié)合具體作品,評價人格美。探析意象,創(chuàng)造意境美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審美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以古詩詞為基、感受情感美
1.感受同時代詩人作品中的不同情感
陸機曾提出“詩緣情而綺靡”理論,說明詩歌是詩人應情而作。李白和杜甫是站在唐詩頂端的詩人,整個初中階段他們的詩就各有6篇和5篇。二人雖處于同一個時代,但傳遞的感情卻有不同。
李白的詩作主要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寄寓對友人的關切;《峨眉山月歌》表達辭親遠游、對故鄉(xiāng)和故人的不舍;《春夜洛城聞笛》表現(xiàn)聞笛思鄉(xiāng)情懷;《渡荊門送別》也是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送友人》則是對友人的不舍;《行路難》抒發(fā)仕途不順的愁緒。杜甫詩作主要有《江南逢李龜年》表達人生飄零之情;《望岳》抒發(fā)壯志滿懷勇攀高峰的志氣;《春望》抒寫國破家亡的感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寄托憂國憂民的情感;《月夜憶舍弟》表現(xiàn)思念至親之切。
李杜二人因風格不同,情感表露也是相異的。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李白詩多以“思鄉(xiāng)懷友”著筆,杜甫的詩多以感懷時事著稱,較為深切地揭示了唐朝的盛衰。教學二人的詩作,需要結(jié)合背景去找尋詩人的情感。
2.感受詩人在不同階段的情感
古詩詞是詩人獨特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應該結(jié)合背景引導學生去體驗詩人的情感美。由詩人所處境遇出發(fā),走近詩歌,方能咀嚼詩歌的滋味。
李白的詩作在整個初中階段主要寫于“(唐玄宗開元12年至開元749年之間),[2]他青年時期仗劍出蜀東游,旅居于今天的湖北山東一帶。詩作多作于出游途中的所見所聞,“鄉(xiāng)愁”是他詩中的旋律之一。透過他的《峨眉山月歌》和《渡荊門送別》就可看出他少年壯志出游的豪氣。“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表現(xiàn)船行駛速度之快,雖有對友人的不舍,但遠游的詩人是堅定的。“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雖有對故鄉(xiāng)的不舍,卻蘊含詩人遠游的決心。他于天寶742年入京,744年被攆,滿腹才華未得君王賞識。此時期的詩作就具有郁郁不得志的傾向,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行路難》等詩篇。前者是詩人由他人之不幸而慨嘆自己的不得志,表達對友人的關切,同時也自慰。后者則以“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深切地傳達出他仕途不順,郁結(jié)難解的愁緒。
杜甫的詩作主要作于安史之亂前后期,前期他一心想要實現(xiàn)報效朝廷的壯志,后期由于戰(zhàn)亂備受顛沛流離之苦。詩人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赴洛陽趕考未中,736年二十四歲的他開始漫游生活”[3]。青年時期的詩人初登泰山發(fā)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宣言,對前途滿懷信心。他曾寫下三首《望岳》,分別是詠泰山、詠華山、詠衡山,分別代表他青年、中年、暮年三個時期”[3]在教學《望岳》(詠泰山)一課時,可以出示另外兩首。將三個時期的詩歌對比,體驗不同時期詩人流露的情感。《春望》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是作于安史之亂背景下,詩人生活漂泊無依的所思所感。
二.以古詩詞為基、鑒賞語言美
楊斌在《語文美育敘論》中說“詩歌的本質(zhì)是抒情,詩歌的藝術是抒情的藝術”。這是關于現(xiàn)代詩的描述,而古詩詞莊重含蓄、語言委婉,需要細品。
1.聚焦字詞、品味韻味
古詩詞語言的美感首先表現(xiàn)在它的用字押韻上,《詩經(jīng)》的語言可謂是中國古典詩詞的源流。“首先它的篇章整齊,詩句以四言為主,用韻多變而有則,有隔句押韻、句句入韻、詩中換韻、隨韻、交韻、抱韻等諸多講究。偶句韻者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秦風.蒹葭》)。句句入韻者如“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魏風.碩鼠》)[4]。
《蒹葭》和《關雎》選自詩經(jīng),教學這兩首古詩時就需要帶領學生對《詩經(jīng)》有一個追根溯源的認識。朗讀是學生感受詩歌語言美感的關鍵,合理設疑進行多種方式的朗讀。例如:1.自由朗讀,找出押韻的字;2.集體朗讀體會押韻的好處。語言的美感體現(xiàn)在用詞上,《詩經(jīng)》中“多用重言和雙聲疊韻連綿詞,讀來有一種純真悅耳的美感。如《周南.蟲斯》中就有“振振”、“薨薨”、“繩繩”、“揖揖”、“蟄蟄”等詞。也通過擬聲狀物的形式來傳達詩意,如《周南.桃夭》中“灼灼”寫桃花的鮮紅。《小雅.采薇》“依依”寫楊柳姿態(tài)。《小雅.角弓》“漉漉”擬雨雪之狀。《周南.葛覃》“喈喈”逐黃鳥之聲[5]。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探析詩歌語言的美感,如:1.“灼灼”表現(xiàn)出桃花怎樣的特色,“依依”寫出楊柳怎樣的姿態(tài)。2.這樣用詞有什么好處?學生在朗讀和探討中,揣摩詩歌語言的美感。《詩經(jīng)》用字精確表現(xiàn)在動詞的使用上,如《周南.芣苢》中,只變動了“采”“有”“掇”“捋”“祮”“頡”六個動詞,卻將婦女勞動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地淋漓盡致[6]。王維《山居秋暝》中,通過“照”“流”“竹喧”“蓮動”等關鍵動詞,原本靜謐的秋天山村之景變得無比熱鬧。將原本缺乏生機的全詩瞬間變得生氣十足。
2.換字鑒賞、涵詠語言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評論宋祁的《玉樓春.春景》和張先的《天仙子》詞句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7]。就可看出古詩詞煉字的高超,有老師在教學《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以及《題李凝幽居》中“僧敲月下門”時,讓學生采用“換字”方法體會語言,教師質(zhì)疑“綠”和“敲”兩個字經(jīng)過詩人的深思后確定,最初詩人用的是“到”“過”“入”“滿”,最后才決定用“綠”。詩人也在“推”和“敲”中抉擇,最后選定了“敲”。四人為小組,嘗試換字,然后帶入詩中朗讀,談談這樣換字的好處。可結(jié)合查閱的相關資料,你覺得“綠”字好在哪里,“敲”字好在哪里?這樣的課堂設置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臺階,學生通過換字鑒賞語言,獲得審美感知。
三.以古詩詞為基、評價人格美
歷來就有“詩言志”傳統(tǒng),古詩詞是詩人人格的寫照。它具備崇高和典雅的特色。例如:“李賀《雁門太守行》中“黑云壓城城欲摧”本呈現(xiàn)的是一種緊張、恐懼的景象,甚至具有某種毀滅力量,但詩人卻從這一可怕景象中將自己的精神境界升華,從而具有崇高之感”[8]。“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典雅》中描寫“白云”“幽鳥”“綠蔭”“飛瀑”等自然景觀,表現(xiàn)天然去雕飾的樸素姿態(tài)”[9]。這些具有生命氣息的事物,蘊含了生命的內(nèi)在韻律,表現(xiàn)詩人悠然自得的人格。
教學李白和杜甫的詩詞就要結(jié)合唐朝這個大背景,以及安史之亂這個大事件,在結(jié)合歷史的基礎上教學詩詞。學生在對李白和杜甫二人的創(chuàng)作因由有深入的了解后,就可知李白一生抱定“奮其智能,愿為輔弼”的志向。在被征召之時發(fā)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高人”的吶喊,當他得知朝廷征召他的目的只是為了粉飾太平,他毅然回歸民間,馳騁于天地之間。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豁達心懷,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所呼喚的理性的回歸。他的三首行路難表明他不與世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懷。杜甫受儒家思想洗禮,是典型的儒士。他一生的夙愿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的詩具備“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杜甫與李白雖處于同一個時代,但杜甫所處的區(qū)域常見戰(zhàn)火紛擾,他在顛沛流離中,目睹了民眾的生活境遇,發(fā)出憂國憂民的嘆息。他的詩往往傳達出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最真實的現(xiàn)狀,故被稱為詩史。
教學陶淵明的《飲酒》(其五)《歸園田居》等篇目,需要結(jié)合魏晉時代的社會風俗,體會在濁世中詩人崇高的人格。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可知,魏晉時期士族之風盛行,社會趨附權(quán)勢,門閥制度嚴重,整個社會追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制度。他五次為官,最終選擇遠離官場。陶淵明為何能被后人所崇拜?包括有名的詩人蘇軾、辛棄疾、龔自珍等人皆是他的仰慕者,龔自珍《雜詩》寫道“淵明酷似臥龍豪,歷古潯陽松菊高”將他與諸葛亮比肩,突出他的傲岸的品格。在當時那個虛偽、浮躁的社會風氣下,他以真誠淳樸鶴立雞群。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陶詩獲得審美共鳴,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可設置下列小組活動1.陶淵明以他勤懇的躬耕態(tài)度入選2020年度勞動模范,請你為他寫頒獎詞。2.學習完陶淵明的詩,請你為他寫自傳。學生在學習詩詞的基礎上獲得一個理性審美的拔高,也獲得更深切地審美認知。
王維的山水詩足以與陶詩相媲美,王詩具備“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二人的詩句都是傳達對山水的熱愛。
四.以古詩詞為基、創(chuàng)造意境美
1.感受意象、品味意境
“意象”指作家心中的意和眼里的象相融合而形成的帶有詩人主體情感的物象。中國的10大古典意象包括“青山”“月”“水”“菊花”“梧桐”“蟬”“杜鵑”“鴻雁”“燕子”“楊柳”。這些客觀景物,若是寄托了詩人情感,它們便具有了鮮活的生命。
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音樂通過優(yōu)雅的旋律俘獲聽眾的芳心。審美認同來源于古詩詞中的寄托物,學生要對常見意象的象征含義有準確的認識。
“月”在李白的詩中是常見的,也是他詩中的主旋律。從小學的《靜夜思》到中學的《峨眉山月歌》月亮都是他愁緒的寄托。教學《峨眉山月歌》一文,可以將他其他含“月”的詩進行對比,如他的《月下獨酌》。在拓展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鄉(xiāng)愁”一直是他詩中的訴求。杜甫在《月夜憶舍弟》中把“月”作為寄托,傳達鄉(xiāng)思。蘇軾詞《水調(diào)歌頭》也把“月”當做鄉(xiāng)思的寄托。“月”是李煜的知己。是他亡國愁緒的傾聽者。若是月亮無法將他的愁緒全部理解,那“水”便是他的另一個摯友。他對著水說:“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他的哀愁只能借助流動的水才可以載動。蘇軾感嘆時光流逝的依托也是“水”他面對水發(fā)出“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感嘆。相同的意象表達的卻是不同的情感,教師可將“月”意象的古詩詞梳理出來,進行一個關于“月的”專題探討。拓展學生對“月”意象的理解。
“柳”也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詩人聞“折柳”便激起了他的故園情。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也是借楊柳抒發(fā)不舍之情。“菊花”是陶潛的真愛,寄寓著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美好心愿。易安內(nèi)心的悲涼都給了“梧桐”,“梧桐”是她低沉情緒的寄托。“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字字情真,讀來感人肺腑。李白將對友人的關切寄寓給“杜鵑”,字字傳遞著他對王龍標的思念之情。意象是詩詞的詩眼,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在誦讀中抓住關鍵意象,由意象串聯(lián)出完整的意境。
2.結(jié)合意象、創(chuàng)造意境
詩人的作品由單一的意象而串聯(lián)成一幅具體的畫面,學生僅僅是了解每個意象所表達的含義還不夠,還需要通過意象去感受詩人的情懷。教學《天凈沙.秋思》一課,短短27個字的小令,選用了11個意象,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意象“枯藤”“昏鴉”“瘦馬”“斷腸人”探析詩人情感。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1.請將短短27個字的小令改寫成一個故事,要求有景物描寫,最好能用白描手法,寫出畫面感。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就讓學生從認識意象的基礎上,學會自己描繪意境,創(chuàng)造意境,在創(chuàng)造中去感受意境的美,獲得審美情感的共鳴,提升審美能力。
感受古詩詞的音樂美可以使學生獲得心靈的美感。現(xiàn)在許多經(jīng)典曲目都已經(jīng)被改寫成唱詞,在《經(jīng)典詠流傳》這一欄目里,就有《琵琶行》《勸學》《將進酒》等經(jīng)典篇目的改編。《水調(diào)歌頭》配以音樂朗誦就更加具有詩情畫意,教學這首詞時可以配上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學生跟隨音樂感受婉轉(zhuǎn)流暢的美感,在頭腦中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在放松的心態(tài)下進入一個輕快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韓毓海.美育的力量[N].光明日報,2019-03-19(13)
[2]彭定求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9.
[3]蕭滌非.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20-321.
[4]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五)[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3-5.
[5]編寫組.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冊[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8—59.
[6]編寫組.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冊[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9.
[7]編寫組.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冊[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1.
[8]滕成惠校注.王國維《人間詞話》[M].濟南:齊魯書社,1981:47.
[9]編寫組.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冊[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1.
[10]編寫組.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冊[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7.
[11]田銀靈.古詩詞“四美”教學構(gòu)筑學生審美橋梁[J].教育文匯,2021,(04):45—47.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