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婷
摘 要:“雙高”建設為高等院校思政課程內涵式發展再出發、提供創新發展的重要契機,也對高校提升思政課程立德樹人質量、完成“雙高”建設計劃和促進學校綜合能力提升具有基礎作用。故以福建省“雙高”建設單位zzy為范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目前該校在思政課立德樹人的現狀,并針對問題提出相對應的方案。
關鍵詞:雙高;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7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5-003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5.011
一、“雙高”建設下提升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質量的價值功能
隨著“雙高”建設為職業學校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傳統的思政課程已然不能滿足“雙高”建設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應乘著“雙高”計劃的“東風”,提高站位,夯實內涵,轉型升級。
(一)是高校思政課程內涵式發展的再出發
思政課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鮮明特征,承擔著引領當代大學生思想風向標的重任,所以高校思政課程的內涵式發展應順應時代需求,這項工程必須是系統的、與時俱進的、高標準的、經得起推敲的工程。高質量的人才不僅需要專業的技術技能,也需要大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導向,這就為高校思政課程內涵式發展提供充足動力。
(二)是高校思政課提升立德樹人質量的驅動力
高校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程本身具備的政治導向與黨和國家的意識主流高度一致,所以思政課程歷來是大學生獲得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相關知識的主渠道,相比傳統方式,現代思政課無論是從授課內容、授課方式、授課對象等各方面都發生巨大變化。要上一堂“精課”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高質量課堂的需要,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精力。
(三)是高校提升整體綜合能力的重要環節
“雙高”建設是培養一批“德技并修”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助力國家關鍵核心產業走向全球中高端水平的關鍵步驟。各高校應充分運用時代契機,立足自身實際,深刻剖析自身現狀,不斷加強學校內涵式發展。重申學校思政課程在學生立德樹人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將“雙高”建設和“立德樹人”結合,以學校思政課程體系為橋梁,整合資源,合理調配,促進學校整體綜合能力再上新高。
二、“雙高”建設下提升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質量的現狀
《教育部財政部公布中國特色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名單的通知》公布,福建省共有5所學校入選“雙高”建設計劃名單,這些以工學為主的高校學科優勢突出,整體辦學能力較強。現就其中zzy學校在“雙高”建設下思政課立德樹人現狀調研結果進行闡述。為了解zzy學校在“雙高”建設下思政課程對立德樹人現狀的滿意程度,特通過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調研,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為該校“雙高”建設專業群學生,共發放問卷315份,回收315份,其中有效問卷314份,問卷內容涉及被調研人的個人信息、對“雙高”建設和立德樹人概念的了解程度、對學校思政課程在教學設計、教師、內容、實踐等方面的滿意度、思政課對學校立德樹人的成效以及個人建議等方面內容,現將問卷結果進行闡述。
從問卷結果可以推斷出該校學生對”雙高“建設計劃、立德樹人等概念表示認同和“比較清楚”,這為之后的問卷調查的可信度提供堅實基礎(根據調研問卷結果,87.3%的學生對“雙高”計劃的概念表示“清楚”和“非常清楚,85.9%的學生對“立德樹人”概念的理解表示“了解”和“十分了解”),83.2%的學生會因為自己是“雙高”專業群學生而無形中提高對自身的要求,93%的學生認為“學校目前設置的思政課程對學生立德樹人的作用”是“有幫助”,具體反映在思政課有利于他們“形成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風氣”“幫助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學生傳遞正能量”等方面。但是在調研過程中也發現“雙高”建設下zzy學校在思政課提高立德樹人質量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具體內容如下:
(一)缺乏頂層設計,思想認識不到位
受傳統職業院校教育理念的影響,學校在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方面仍偏向“實用主義”和“技術技能”[1],從學校層面來說仍把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培養放在首位,如“雙高”建設經費方面,大部分用在了專業的實訓室建設等硬件投入上,在軟實力建設上,更注重對專業教師培養、專業教科研課題等,沒有專門的經費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認識上,“輕思想,重技能”的現象仍然存在;在評價機制方面,往往將顯性的科研項目或教育成果作為衡量教育效果的主要參考指標。而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是隱性的,長期的,無法通過直接的物質層面來體現,在評價成效時很難準確界定[2]。
(二)缺乏突破創新,局限于傳統方法
作為“雙高”建設單位,要達到更好的思政課育人效果,僅依賴傳統的教學方法是遠遠不夠的,在調研過程中發現,該校思政課在近年來也不斷在尋求突破,但是效果仍然未達到預期,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教學環節方面,在問卷調查中,29.62%的學生希望課程中的理論和實踐安排比例可設置成1:2,44.9%的學生希望課程中的理論和實踐安排比例可設置成1:1,在詢問對思政課程的建議方面,56.8%的學生希望思政課程“不要局限在理論方面”,75.96%的學生“需要更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實踐性”設計給予很大的期待和熱情。學生希望增加新的實踐育人場地,通過“與企業合作”“與紅色基地、博物館等校外聯合”等建設思想教育基地。
二是在授課內容上,主要集中在教材內容上,拓展的廣度和深度未達到學生的期望。在調研中,78.98%的學生希望思政課內容增加“文明禮貌,提升個人素質”,72.93%的學生希望思政課增設“理想信念的儀式課程”,77.39%的學生希望思政課增設“美德養成的實踐課程”,70.9%的學生希望思政課程增加“創新創業的實踐課程”。
三是在教學方式上,大部分教師雖然可以較好運用多媒體、課件、影音播放等信息化教學工具,但對課堂師生互動、課堂氛圍的關注度還不夠,在問卷調研中,30%的學生認為“思政課在教學方式上形式單一”或是“不充分”。00后學生對課堂形式和教學方式需求更加多樣化,這就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
(三)缺乏系統考核,評價方式有待創新
科學系統的評價方式是課程教學改革和創新發展的啟動器。一方面,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方面,目前該學校思政課不斷推進課程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學習的過程考核,但仍存在不足,如對過程考核的指標主觀性較強,未形成系統的可測量考核指標,直接導致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的比例存在較大差距,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和收獲缺乏全面客觀的考核評價方式;另一方面,學校對整體思政課程的評價考核與專業課程一致,也沒有凸顯出思政課程在學生立德樹人方面的獨特性。考核專業課程可運用學生頂崗實習、校企合作、實訓等指標,衡量專業課程的指標相對成熟且有參考性,但是對思政課程的考核評價仍未突破傳統模式。
(四)缺乏優質師資隊伍,教育載體有待深挖
首先,在師資隊伍質量上,據統計,該校目前擁有思政課專職教師31人,高級職稱占比19%,中級職稱占比29%,初級職稱占比52%,整體師資隊伍初級職稱仍然是主力,說明該校思政課教師隊伍整體偏年輕。一方面,年輕教師更有活力,授課課堂更加生動活潑,也更有精力創新課堂方式;另一方面,年輕教師缺乏有效經驗,理論知識相對淺薄,教學經驗儲備不夠。其次,按照教育部的規定,思政課程師生比不得低于1:350,目前該校未達到這一指標,思政課師資隊伍有待進一步優化。最后,該校思政課程在促進學生立德樹人目標的教育載體偏向沿用傳統的教育載體,主要局限在課堂上,沒有充分調動校內外、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的教育載體[3]。
三、“雙高”建設下提升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質量的路徑
在“雙高”建設的大環境下,高校思政課程要緊緊抓住機遇,結合自身優勢,圍繞“立德樹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科學系統的思政課程立德樹人課程體系,提高育人成效。
(一)在頂層設計上,優化整合多方資源
“雙高”建設計劃要高質量完成,需要學校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在校級層面,要立足本校實際,明確學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把“立德樹人”目標貫穿培養過程始末。無論是制度上、載體上、資源上,都應充分考慮思政課程在立德樹人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1.校、企、社三方聯動,探索實踐育人新模式。一是要拓展思政課程校內外實訓基地,搭建思政課立德樹人的實踐平臺,讓理論延伸到實踐,讓課本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貼近。除了校內的實訓基地,積極與企業、社會進行聯動,加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企業創新創業教育、志愿服務等社會活動,在一系列的具體活動中,引導學生培養愛崗敬業、愛拼敢闖、奉獻社會、報效國家等精神,灌輸學生新時代下產生的正能量。二是組建校企合作導師隊伍,讓思政教師有機會下到企業一線,與企業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互通有無,共享資源,以講座的形式聘請企業專家定期到校分享關于團結奮斗、創新創業等主題。讓學校思政課教師利用假期到企業掛職鍛煉,指導企業黨建教育工作,充當企業思政導師。
2.豐富課程載體,調動學校各方資源。一是充分運用學生組織、社團等活動載體,制定豐富多彩的思政課程主題活動,利用朗誦、演講、主題沙龍、調研、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思政課程理論知識外化到第二課堂中,使黨和國家的重要方針政策、社會倡導的新風向真正落地生根、入腦入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借助“課程思政”的優勢,將思政課程的精髓內容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文件精神,“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將成為“雙高”建設的評價標準[4],“課程思政”是時下各專業建設的熱門,也提高了思政課程的地位。思政課通過與專業教師探討思政課程融入的知識點、方法,促進思政課立德樹人的質量提升。
(二)在方式方法上,強化思政課程改革
一是在教學目標上,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政課程應緊緊圍繞“雙高”建設育人標準,主動對接學生專業教學,把學生核心職業競爭需要達到的標準與教學目標設置緊密結合,將“職業道德”“工匠精神”“時代楷模”“勞動模范”等內容融入教學目標,自主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發揮思政課程在培養“德技并修”人才中的基礎性作用。二是在管理體系上,思政課程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因地制宜設計出有利于促進學生進行思政課程實踐的教學方案。在現有學分制的管理條件下,通過必修課的方式,增設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并設置相應的學分,把思政課實踐部分獨立出來,學生必須獲得相應學分才可以畢業,有利于學校更加高效地管理實踐性思政課程。
(三)在課程創新上,打造一體化教學設計
首先,在教師隊伍上。師資隊伍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思政課程質量提升的程度,教師的教學素養與教學成效直接相關,鑒于此,提高思政教師整體素養顯得尤為關鍵。一方面,可通過打造教學團隊來提升師資力量,重點突出“老帶新”,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傳幫帶指導,整合優質教師資源,成立“思政課名師工作室”,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創造更多學習機會讓思政課教師的知識體系及時更新,與時俱進,根據不同教師的專業水平制定不同的培訓方案。其次,在教學方法上,以問題為導向,翻轉課堂,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靈活運用智慧平臺、“互聯網+”等信息化教學載體,提升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求知的能力。實行項目化教學方式,要求學生以團隊為單位,通過情境化、任務式、研究性等學習方法,啟發學生學習,在課堂上,通過設置辯論、小組討論、課堂匯報、自主學習等環節,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最后,在課程資源方面,以國家規定教材為基礎,大力拓展思政課程資源,要注重與地方特色相結合、與專業技能相融合,系統挖掘校內精品思政課程,引進校外精品課程,打造一批共享思政課程資源庫。
(四)在評價機制上,構建多維度考核體系
一是針對學生方面,制定科學的考核制度,不斷完善評價體系,優化評價指標。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考核體系,加大對課程考核評價改革,注重過程性和實踐性評價,制定具體的、可操作、可直觀測量的評價指標,使改革目標更清晰、更明確。二是針對思政課程方面,配套建立和完善思政課建設的激勵制度,不能用統一指標將思政課與普通專業課程同等衡量。出臺適合思政課教師積極主動參與“課程思政”“課程改革”等政策,鼓勵思政課教師做精做強“品牌思政課”,創新思政課程教學內容,形成以職業為導向的精品思政課。
高校在“雙高”建設下推動自身不斷創新發展,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做實思政課程在立德樹人、“雙高”建設方面的功課,遵循學生自身發展規律,將課程改革與專業技能相融合,完善各項機制,全面貫徹“德技并修”的人才培養目標,助力學校整體綜合實力提升。
參考文獻:
[1] 湯超珍.“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探析[J].教育觀察,2021(26):71.
[2] 張翠方.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教育在微時代的創新[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6):144.
[3] 邵臨光.“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隱性思政教育探究[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6):15.
[4] 韋柳霞.“雙高”建設背景下提升高職思政課教學質量的著力點[J].教育觀察,2020(3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