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琴
〔摘? ? 要〕? 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已經普遍應用于教學領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學數學教學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能夠豐富課堂教學方式,營造輕松有趣的教學氛圍,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從視覺、聽覺等多個方面進行總體的強化。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趣味性的教學環境下對學生進行培養,從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就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采取信息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究,意在了解信息化對于教學發展的影響,形成個性化的教學引導模式,提高運用效果。
〔關鍵詞〕? 現代教育技術;小學數學;運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2-0076-03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是非常高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可針對課程學習內容,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采取趣味性的教學引導,使學生愿意主動與教師進行互動。現代教育技術能將原本復雜的教學內容變得簡單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義。不過,現代教育技術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在應用過程中不能正確地把握其應用模式,很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方式,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建立高效的教學課堂。
一、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過于傳統
小學生年齡小,正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數學課程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其邏輯意識。教師使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缺乏對課程的教學創新,會導致學生難以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如果一直根據自己的節奏教學,而不注重學生日常的情緒變化,不及時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就會較低,缺乏主動學習意識,進而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個別學生的消極情緒,很容易影響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造成部分學生成績下滑。
(二)信息技術運用失當
有些教師在教學時,會過度應用信息技術,將所有的內容都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看似省去了板書時間,加快了教學進度,實則會將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多媒體上,使學生不能進行獨立思考。現代信息技術起到的是輔助數學教學的作用,并不能直接代替教師的教育引導。如果教師過度追求課程信息化,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不利于其思維能力的拓展。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優勢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意義重大。現代信息技術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又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感官,從而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利用多媒體、微課、網絡直播課等現代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互動,將原本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下,能夠深入了解教學內容,并且分析其中的內涵。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中的應用,能將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從而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發展。
(二)促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
學習數學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教師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可以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地顯現,幫助學生深入地進行學習研究,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教師利用動畫手段對學生進行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將原本復雜的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變得具有趣味性,活躍學生的思維意識,使其更容易理解所學內容。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多個獲取知識的途徑,學生在課下即使沒有教師的講解,也可以搜集相關資料。而且,對教師講過的內容,學生也可以利用電子設備進行知識鞏固,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課程中的應用,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三)提高教學效果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會將很多的時間花費在寫板書上,這會錯過學生最佳的課堂學習時間。然而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軟件上,節省了一些非重點內容的板書,教師可以直接將內容展示給學生。而且,對于重點教學內容,教師可將其變換顏色,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從而使其更好地參與課程學習,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教師在課堂上運用課件為學生講解課程內容,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例證教學,能夠更好地體現數學課程的學習價值,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認同感,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節約的教學時間,能夠幫助學生深入進行學習探究,比如學生之間可針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小組討論,發散思維,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實現理想的學習效果。
三、提高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效果
(一)展現教學內容
教師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課程教學,將原本單調的公式、概念轉變成生動形象的圖片、動畫,可以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獲取數學知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將呆板的課本知識轉變成趣味性的教學內容,把難以理解的知識點變得生動有趣,可讓抽象的知識變得富有吸引力。教師針對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合適的教學方式,能充分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對新舊知識的整合,讓學生產生新的感悟。比如,教師進行“認識時間”的教學時,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進行視頻展示,幫助學生快速地認識鐘表,理解時間段的含義,并且設計一些趣味小游戲,讓學生練習學過的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時間概念描述自己的生活,介紹自己每天在固定時間內都會做些什么,例如每天八時開始上課,12時開始吃午飯,等等。學生通過長時間的練習能夠很自然地認識時間,并且對知識點有更深刻的記憶。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制作一些圖片,讓學生邊瀏覽邊寫出實際的時間點,從而增強學生的時間認知能力。教師也可選擇一些具有時間特點的事件,讓學生寫出時間;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使其對所學內容有更深的理解。現代教育技術推動了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幫助學生減輕了學習壓力,讓他們在輕松的方式下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
(二)創設教學情境
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缺乏獨立自主的學習意識,很難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教師需轉變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幫助學生在不同的基礎上完成學習任務。不同地區的教學質量存在著差異,尤其是一些農村地區,教學條件較差,缺乏高質量的教學團隊。然而,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有效彌補這一缺陷,縮小不同地區的教學差異。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也能進行課程學習,讓他們即使身在農村,也能聽到城市的優質課程。現代技術可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構建高質量的教學環境,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建教學情境。比如,在教學“雞兔同籠”內容時,很多學生不能快速理解所學習的知識點,不知道應該如何解決問題。教師可將“熊出沒”動畫片中的動畫角色與數學問題進行融合,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引導他們充分了解數學知識蘊含的內容。教師需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樣,以后學生遇到相似的場景就會回想起所學過的知識點,有效強化數學學習能力,同時也提高教學效率。
(三)提高教學質量
數學知識注重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拓展學生的思維,而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可以幫助學生開拓學習視野,了解多樣化的數學知識。教師根據小學數學內容設計完善的教學方案,可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幫助學生深入探索學習內容,增強學生對課程的理解能力。比如,在教學“分類”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所顯示的物品編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將其進行分類;然后再提出要求,讓學生再次進行分類。教師把學生按人數平均分成若干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知識探究,使學生掌握所學習的內容。教師也可組織一些分類小游戲比賽,讓每個小組派出成員參與比賽,哪個小組通過的關卡多,就給哪個小組獎勵積分。學生在這種游戲式的學習中,一定程度上能夠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減輕學習負擔。因此,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課上的應用,使學生能在較為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課程學習,有效提升學習興趣,減輕學習壓力,提升學習效率。
(四)教學聯系生活
生活中存在很多的數學知識,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很多學生認為學習數學知識只是為了學習成績,卻忽視了數學與生活之間密不可分,不知道生活中的每個角落都存在著數學問題。教師可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數學問題,加強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學習理解。小學數學學的是基礎知識,內容相對簡單。比如,教師可將日常生活中去超市購物的情境與數學的加減乘除法結合起來,吸引學生快速學習運算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教師可根據每節課不同的知識點,引入生活中的例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蘊含的數學內容,并加強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行思考。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教師應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學生在學習“三視圖”時,缺乏立體幾何思維。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比如觀察課桌,讓他們體驗站在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課桌狀態有所不同。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利用動態畫面幫助學生清晰地了解各個圖形的內容。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觀察生活,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數學知識,明白學習數學的意義,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總而言之,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啟蒙階段,學生多掌握一些數學知識可以為其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幫助形成有趣的、輕松的教學氛圍,有效解決教學資源問題,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海云.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電教,2023(Z1):96-98.
[2]陳燕南,李婕.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2(6):97-100.
[3]申江虹,張俊慧.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2(5):86-88.
[4]王寶芳.淺談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0):65-66.
[5]高成平.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新課程,2021(3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