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慶新
〔摘? ? 要〕? 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愈加廣泛,它能夠為學生構建現代化的教育平臺,驅動學生進行更高質量的學習。因此,在小學科學的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程教學模式,豐富學生的實驗感知,激發并調動他們學習科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探索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依托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方法路徑。
〔關鍵詞〕? 小學科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1-0046-03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改變傳統單一化的科學實驗教學模式,能充分調動學生開展科學實驗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打造智慧課堂,提升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認知及了解程度,激活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動性。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在實施實驗教學時,就應該充分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構建生動、有趣的實驗課程,整體提升實驗教學的效率與質量,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一、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筆者認為,教師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價值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主要是通過學生的多元化實踐操作來加深對實驗理論知識的理解,進而在腦海中構建較為完整的科學理論知識。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將較為復雜的實驗過程變得生動、形象、具體,能帶動學生進入更高質量的實驗操作,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結果。甚至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打破對科學的固有認知,實現對科學理論知識的全方位建構。如此,學生也將在實踐操作中遷移應用各項科學理論知識,實現動態與靜態模式的有機結合,讓他們的學習效果呈現更佳的狀態。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學生開始接觸科學學科時,往往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特別是在實驗課上,他們十分愿意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來揭秘科學世界中的未解之謎。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就能夠加強學生與課堂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多模式地展示各種各樣的實驗內容,幫助學生深化對課內知識的理解,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增強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全方位地貫徹落實“做中學”的原則。因此,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教師就能讓學生實踐操作的能動性得到大幅度提升,整體豐富課程教學的資源,讓學生展開各種各樣的實驗操作,獲得對相關知識內容的深層次理解及全盤建構。
二、依托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小學科學實驗教學
(一)創設直觀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小學科學教師在實施實驗教學時,應該明白實驗是實施科學教學的重點內容,要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操作性。因此,教師在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時,應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實驗內容及過程有全方位的認知,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及生活基礎上,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在特定情境下激活實驗操作的主觀能動性。并且,還要讓學生在情境的影響和驅使下,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獨立思考、獨立探究,進入科學的美妙世界,感悟科學知識的魅力,以此產生主動探究的動力,激發實驗探究的欲望。
以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磁鐵的吸力》一課時,其中涉及“磁鐵能吸什么”的實驗操作。在指導學生展開實驗操作之前,教師就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展示關于磁鐵制作的過程,讓學生從這些直觀視頻中認識到磁鐵的組成,對磁鐵能吸什么產生一定的思考。隨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展開實驗操作,讓學生結合自己觀看的視頻,思考磁鐵能夠吸引哪些物體。隨后拿出材料包,讓學生分析哪些材料可以被磁鐵吸引,哪些材料不能被磁鐵吸引,并將自己的預測填寫在實驗記錄單上面。然后讓學生組建學習小組,按照實驗的要求進行實驗。如此,先預測再實驗,而后對比結果是否和自己預測的一致。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學生的預測是對的,他們能夠知道磁鐵能夠吸引鐵,但是并不能區分“鐵”的含義,更多的學生認為只要是金屬物質就能夠被吸引。正是因為學生有這一認知沖突,他們展開實驗時,才能更有新奇感,才能產生更多的思考,進而將這種認知沖突轉化為知識體系,獲得對“鐵”含義的具象認知。完成了實驗之后,教師再針對學生的實驗結果,再一次播放視頻,幫助學生進一步區分含鐵物質及不含鐵物質,讓他們獲得更為豐富的知識感悟及體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了解到了磁鐵能夠吸引含鐵的物質,還能夠吸引含鎳的物質。教師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給學生播放鎳物質的概念,向學生普及生活中常見的含鎳的物質,拓寬自己的科學認知范圍。
(二)展示實驗操作過程,明確探究方向
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技術為學生生動形象地展示實驗操作的過程。微課是現代教育技術飛速發展的產物,它能夠立足于信息技術,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能以最精簡的內容為學生直觀地展示復雜或難以操作的實驗過程,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實驗操作的內容,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小學的科學實驗內容往往是伴隨著一定的理論基礎展開的,而微課視頻能將知識內容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地投入科學實驗及科學理論的學習,讓他們在實驗操作過程中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教師在展開實驗教學時,應積極應用微課技術,幫助學生明確實驗探究的方向,記錄實驗的重點內容,讓學生獲得更為豐富且全面的認知,以此來提升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以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水滴的“旅行”》時,整個教學就是要讓學生運用分析、歸納、概括等方法,建立起水循環的模型。這有著較強的理論色彩,學生往往是較難理解的。為了幫助學生獲得對水循環模型的全方位認知,教師就可以借助微課視頻給學生展示水滴動態循環的整個過程。例如,水滴從海面蒸發,形成云,云中的水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降雨。雨流到地里后,會順著地形流入海里,這樣,便形成了水滴的“浪漫”旅行。教師通過微課視頻,為學生展示水滴旅行的動態過程,幫助學生完成了不可能操作的實驗,他們在視頻的觀看中,就能在腦海中動態地構建水滴旅行的過程,具備初步的水循環模型,直觀感受水滴變化的原理。教師通過這種方式,便讓整個教學主題更為深入、細致、具體,能夠打破傳統的單一化課程教學模式,帶領學生參與一次水滴浪漫之旅、實驗觀看之旅,獲得對知識的具象認知,加深了他們對水循環模型的認知。進而,學生也將在課后的實踐探究中了解更多的水循環奧妙,甚至還能夠用“水循環”模型去解釋生活中做飯時出現水蒸氣的原理,樹立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理念,提升綜合學習效能。
(三)動態演示實驗,強化實驗效果
實驗雖然能夠讓學生獲得較為具象的感知,但是它所耗費的時間也是比較多的。有時候,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可能會縮短學生做實驗的時間。有一些實驗需要持續完成,但有的學生缺乏耐心和細心,也可能會被其他的課程耽誤,以至于實驗難以完成。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獲得具象的認知,通過實驗來獲得知識,教師就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呈現實驗的全部過程,為學生動態地演示各種各樣的實驗內容,讓學生在演示實驗的觀看中反復思考。這樣,不僅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實驗操作的基本方法及細節,還能加深學生對相關實驗知識內容的多元化認知。總的來說,現代教育技術能夠幫助學生連接知識與實驗,能夠根據學生的需求,化靜為動,讓學生全方位地感知科學實驗的魅力,以此提升他們的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動態演示實驗,提高實驗教學效率,幫助學生獲得更為深入的知識認知。
以蘇教版小學科學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種子發芽了》時,需要借助對比實驗幫助學生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為了讓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更為豐富和全面,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在學校的自然種植區里種植番茄和黃瓜。在種植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兩個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軟硬等等。隨后,借助多媒體視頻,讓學生了解種植種子的過程和方法,展開為期一周的種子發芽實驗。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給學生展示種子發芽的過程。通過動態模擬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到種子發芽過程中所需的條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探究過程進行對比,共同探究種子發芽時的必備條件。運用這樣的方式,能實現學生現實實驗及演示實驗的有效對接,有效地彌補學生現實實驗中的不足。比如種子發芽時,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實驗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因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借助演示實驗能幫助學生獲得更為鮮明的對比,讓他們借助演示實驗,感知種子萌發所需的條件。在多元化的討論及探究中,不僅能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該課知識內容的理解,還能讓他們感受到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規避特殊實驗的風險,真正理解科學探究嚴謹求真的必要性,由此提升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在展開實驗教學時,應依托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實驗教學的過程。一方面,教師應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策略與措施,確保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得到充分應用。從而保證整個實驗教學過程更為豐富、全面和完善,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提升實驗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讓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永.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20(29):141-143.
[2]楊秋蓉.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實踐與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8):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