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部分小學所沿用的教學模式已經嚴重脫離了語文課程教育的初衷,因此深度開發課程資源的重要意義逐漸突顯。語文新課標強調教師應將地區、校區實際課程資源相融合,并站在客觀的角度上展開分析,進而實現合理利用當地特色文化教學資源的目的。針對此,教師作為教授課程知識的主要執行者,應明確自身的崗位責任,將本土文化資源充分地融入學生的語文課程學習中,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本土文化資源;語文教學;小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0-0087-03
本土文化是豐富多元的,也是親切靈動的。本土文化資源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踐應用主要有課堂自由探究、親身體驗以及融入課文等方式。由于小學生的人格還未健全,若將本土文化資源合理的穿插在語文課堂實踐教學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學生人格素養的形成。因此,在語文課堂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本土文化資源設為課堂教學主體導向,引導小學生展開綜合性的語文課堂學習。本文就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用本土文化資源展開細致分析,以求促進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
1.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本土文化資源的意義
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然而人們逐漸忽視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本土文化資源是教師的職責所在。教師在教學中逐漸滲透本土文化的思想,讓學生從小學起就開始受到熏陶,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只有熱愛家鄉的人才有可能成為能為祖國發展做出有用貢獻的優秀人才。就教育現狀而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沒能正確把握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仍然處在傳統應試教育的禁錮中。在現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依舊采用單調乏味的填鴨式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只把重點放在了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上,而很少關注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小學生正處于思想意識不成熟的時期,在課堂教學中逐漸滲透本土文化資源,有利于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促進小學生思想的健康成長。教師要樹立素質教學的教學思想,把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滲透到教學內容的各個方面,使學生充分認識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性。
2.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本土文化資源的策略
(1)滲透本土文化資源,拉近學生與生活的距離
在語文教學中適度引入一些本土文化資源,與語文課本上的內容進行整合,有利于拉近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距離。這種方式可以使教學內容實現向課外的拓展和延伸。例如,教師在講解《蘇州園林》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周邊有哪些美麗的建筑物,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園林的美麗圖片,讓學生不在園中也能感受到蘇州園林中的優美風景。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完文中的園林布局后,讓學生將其與周圍的園林建筑的特點結合起來,比如,漳縣東泉鄉隴盛園林,這樣學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文中所講的園林建筑的特色。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在讀寫訓練中滲透本土文化資源。為了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可以多安排一些寫作的聯系。例如,讓學生以我的家鄉為主題寫一篇作文,可以介紹自己家鄉有哪些優美的建筑物、有哪些特殊的節日習俗,或者有哪些特色的美食等。如果還想多鍛煉一下學生的自信心和演講能力,教師還可以在班級舉辦一場“我愛我的家鄉”的演講比賽。在這有趣的實踐活動中既能提高學生的演講和寫作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定西市漳縣的鄉土文化為例,九居谷的地質生態文化體驗村建立在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地區,是十分壯觀的自然風景區,這里有著世界上舉世聞名的自然景觀,是集丹霞地貌、峽谷地貌、自然生態景觀、人文景觀等于一體的地質遺跡景觀區,非常適合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教師可以借助地理的獨特優勢,讓學生親自體驗去深入感受韓家溝九居谷的地質生態文化,讓學生欣賞峽谷中不同季節的優美自然風光。比如,貴清峽谷里的銀蝶飛舞,八龍峽谷里的密集冰瀑,還有植物園里百花爭奇斗艷的景象。讓學生深入此地去感受丹霞地貌的栩栩如生,還有魯班崖的恢宏氣勢,禹王崖的威嚴肅穆,新媳婦崖的面容嬌羞,情人峰的熱吻忘情,蓮花臺的負氣含靈,小麥積山的惟妙惟肖,巨艦入海時的澎湃磅礴壯觀景象。在這壯觀景觀的震撼之下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觀,對家鄉文化由心底產生無盡的贊美之情。
(2)走進本土文化,在實踐中感受家鄉的美麗
語文知識的學習僅通過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課外的實踐環節對教學知識進行拓展延伸。所以教師應該重點關注如何鍛煉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大力開展一些有趣的課外探索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有趣的實踐活動中收獲課本中所不能習得的豐富經歷,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得到充分鍛煉,讓學生能夠領悟到語文知識學習的真諦。本土文化中也蘊藏著大量的教學資源,所以語文教師也要積極探究本土文化資源的應用方法。如果運用得當,定會給語文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開展一些課外拓展閱讀的活動,鼓勵學生閱讀國學經典著作。在講課時可以多涉及一些經典國學故事,如《孟母三遷》《曹沖稱象》等故事。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能擴大學生的文化知識庫。
除此之外,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假期時間帶領學生到現實生活中進行實踐探索,和學生一起去尋找家鄉的傳統文化,引導學生自然人文景觀中感受家鄉的美麗。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發現現實生活中的美,調動起學生的創造潛力。教師還可以在實踐活動中帶領學生回歸大自然,親自感受漳縣優美的自然風光,在質樸的民俗風情、恬靜的自然生活中放飛心靈,領悟到課本中無法學到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定西市漳縣大草灘中的農村人家,讓學生參觀長樂人家的農業生態觀光園。在冬季可以讓學生留心欣賞峽谷中晶瑩剔透的冰瀑冰雕等壯觀景象,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徒步穿峽活動,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頑強毅力,還可以讓學生體驗各種驚險刺激的冰上體育活動,比如,冰上攀巖、冰上拔河、滑冰運動等。
(3)課文講解中融入本土文化資源
小學語文學科是培養小學生傳統文化底蘊的主要途徑之一,教材內容中不乏會出現一些富含深層次教育意義的課文。但由于小學生自身思想的限制,不能將其真正吸收,這種現象若長期存在,極大可能影響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降低教師教學質量。因此,教師應在教學前期基于教學內容開展系統的備課工作,分析課文內容并將其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本土文化資源融入語文教學實踐中,利用此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求學意識,最終促使學生了解課文核心內容,掌握課程重點知識。
例如,教師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應要求學生初步的閱讀課文大致內容,并拋出相關性問題:“是什么原因促使這五位革命先烈不畏生死勇敢跳崖的?”“除了跳崖難道沒有其他解決辦法了嗎?”學生閱讀結束后教師會發現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較低,此種現象是因為學生對此故事內容的了解幾乎為零,對故事內容與抗戰歷史的背景認知短板是導致課程教學效率減退的重要因素。對此,教師應在此類課文教學實踐中以紅色小故事的形式為學生講述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跡,如董存瑞炸碉堡:“在初春時期董存瑞連隊接到上級指令執行爆破隆化中學附近碉堡任務,董存瑞作為爆破組長帶領戰士順利完成指定任務,但在后續沖鋒拼殺的過程中遭到橋梁上暗堡內重武器阻擊,董存瑞看著我方戰士相繼倒下暗自下定決心并主動請求執行暗堡爆破任務道出:作為共產黨員我應為國家付出生死,請允許我執行此次爆破任務。在董存瑞一再地堅持下連長批準了他的作戰請求,他毅然抱起炸藥包沖向布滿炮火的戰場,最終以身體頂住炸藥包完成碉堡爆破任務,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贝适聰⑹龊髮W生會有所觸動并陷入沉思,此時教師應給予學生相應的思考空間,在短暫的沉思后則會有部分學生回答教師在課前提出的問題:“我認為促使他們不畏生死的原因是一顆純質的共產黨員思想,一心為救國不懼生與死。”“他們若不跳崖會受到更加殘忍的對待,不如一死了之。”通過講述紅色小故事的形式促使學生加深對革命先烈的敬畏之心,更為重要的是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生會了解我國抗戰歷史,將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牢記在心。學生經過引導學習后理解了五壯士英勇跳崖就義的背后內涵,進而掌握課文內容的中心思想。
(4)識字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資源
小學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作用則是掃盲教育,良好的識教學可以為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活、社交奠定堅實的基礎。但從教學實踐中來看,大部分低年級學生在識字學習的過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認識短板,并仍然沿用著死記硬背的傳統記憶方式進行學習,此種方式的應用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棄學心理,影響自身學習效率的提升并且識字數量與質量也不容樂觀。針對此,教師應轉變傳統教育思想,在完善自身教育模式的同時將本土文化引入識字教學中,使學生學會睹物識字只有將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讀懂才能夠真正地掌握識字的技巧。
例如,教師在《絲綢之路》一課實踐教學時,進行到課后生字聽寫環節時有部分學生“絲綢”二字全部寫錯,針對這一現象教師不應給予責怪,而是嘗試合理地利用漢字背后文化刺激學生掌握漢字的書寫技巧,將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文化資源引入識字課堂中,畢竟在根本處解決問題才是遏制問題產生的最好辦法。如教師在課堂中播放當地蠶絲企業中日常蠶絲生產與絲綢制作等視頻,并適當地給予語言描述:“桑蠶分泌一種猶如絲線的物體,經過長期的積攢后工作人員會將其統一收集并進行加工處理,最終成品則為絲綢?!睂W生通過結合視頻內容得以了解絲綢背后蘊含的文化意義,從而對“絲綢”二字形成較為深刻的視覺記憶。此種方式的應用在提升學生識字效率的同時還起到豐富課堂內容的作用,將識字課堂的教學效果進一步優化,最終提升學生文字記憶與書寫能力。總體而言,在識字教學實踐課程中合理地融入本土文化資源能夠促使學生對漢字形成視覺性記憶,從而實現提高自身書寫質量掌握識字技巧的目的。
(5)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改變傳統語文教學模式
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改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是創新教學方法的重要途徑之一,新課標要求一切的教育工作均應以學生為主體,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作為教育的重點工作,所以在日常實踐教學中,教師需適當地將本土文化資源引入語文教學課堂,以豐富課堂內容的形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此同時,還應利用本土文化的親切感拉近學生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積極地參與到語文課程學習活動中去,利用此種形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求學意識的,并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求實現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的最終目的。
例如,教師在進行《秦兵馬俑》一課實踐教學時,在課文講解過程中可以將兵馬俑所處地區的本土文化特色引入課堂中,如文物甲天下、天然歷史博物館、歷史古城等,通過一系列的引導教學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如:“哪位同學可以告訴我兵馬俑出自什么地方?”“兵馬俑是怎樣塑造的?”“如果你身臨兵馬俑景區內會有什么想法?”待問題提出后教師應繼續帶領學生深入學習,并將兵馬俑的歷史背景文化向學生講述:“兵馬俑是秦始皇墓葬陪葬品,這種人殉的形式在歷史中尤為常見,作為一代君王則更為注重。但經過長期沿用后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種人殉方式改為俑殉,秦始皇兵馬俑是由秦朝丞相李斯設計,修建工期長達39年之久?!鄙钊虢虒W結束后學生對以上問題有了具體的認知,如:“兵馬俑出自西安,古稱長安是利用陶土制作而成的,如果有機會我定會親身參觀感受一下兵馬俑的雄偉氣勢?!庇纱丝梢姡就廖幕Y源的合理應用有助于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距離,使學以了解兵馬俑文化背景的形式提升對課文的認識。對此,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合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可以實現改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目的,進而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3.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要把握好各種時機,努力探索將本土文化資源滲透到語文教學中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使語文教學變得豐富有趣,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教師應該探索多種有效的教育方式,結合識字教學、誦讀、課外實踐等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對學習本土文化的熱情。
參考文獻
[1]謝小通.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途徑分析[J]. 考試周刊,2021(22).
[2]常久慧.淺析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南北橋,2021(02).
[3]朱玉潔,李佳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