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統編教材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論述語文單元整體作業設計與實施的方法:以預啟學,問題驅動真實學習;協同共學,要素融合梯度推進;拓展延學,實踐語用發展能力。通過上述方法,以期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雙線組元 單元整體作業 作業設計 語文要素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1-0083-04
基于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考量,語文統編教材采用“雙線組元”的方式進行編排。基于此,單元整體作業設計應以教材單元為基本單位,統整單元目標,關聯語文要素,進階設計作業,以期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本文以統編教材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論述語文單元整體作業的設計與實施。
一、對單元整體作業設計的原點思考
“原點”是指事物發展的起點。原點思考是從統編教材的編寫特征出發,立足單元教材的基本特點,設計并優化單元整體作業。換言之,單元整體作業應聚焦語文要素、融合人文主題,對單元內容和活動進行系統規劃、整體設計,以期實現統編教材的編寫意圖與價值,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統整目標,實現“整體性”
單元整體作業設計要樹立整體意識,基于單元的核心目標和語文的基礎目標,靈活處理單元內各板塊的內容,審慎研究并確定作業目標,實現“整體性”。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民風民俗”為主題,編排的課文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語文要素是“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綜合分析單元構成要素,可以發現無論是“閱讀時分清內容的主次,領會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還是“表達時抓住重點,寫出特點”,背后都有“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影子。因此,本單元整體作業設計可以把“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作為單元“整合點”,統整設計作業。
(二)關聯要素,體現“雙線性”
統編教材的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都集中體現了對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具體要求,明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單元整體作業設計提供了可參考的具體思路。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整體作業,可圍繞“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這一核心目標,創設“我是民風民俗推廣員”的情境任務,以“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為任務驅動,把讀寫訓練重點融入每一課作業設計中,使其更有利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
(三)層級進階,展現“梯度性”
教師應準確把握各個語文要素的層級序列,立足單元內容的前后關聯,對語文知識與技能的訓練進行通盤考慮,做到單元之間有機聯系,分層推進;單元內圍繞重點,多維訓練;根據單元核心目標,緊扣語文要素,設計單元梯度作業。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設計如下(如圖1)。
二、單元整體作業設計原則與實踐類型
單元整體作業設計,應圍繞教材編排的學習內容,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范圍,遵循以下設計原則。
(一)單元整體作業的設計原則
單元整體作業強化單元整體目標意識,聚焦同一單元各篇章教學的作業目標、作業內容、作業類型等的系統設計與有序安排。因此,單元整體作業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分層性。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精準設計分層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二是豐富性。要基于語文學科特質,聚焦核心素養,將聽、說、讀、寫、演等語文訓練形式結合起來,以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興趣。三是開放性。要關聯真實情境,強化知識應用,借助多種形式發散學生思維,使學生自主建構屬于自己的思考和結果。四是一致性。要研讀課程標準,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加工、組織情境素材,確定必做作業、選做作業,以及作業的評價反饋方式,遵循“教—學—評”一致性原則。
(二)單元整體作業的實踐類型
在不同的學習環節,教師應設計不同功能的語文作業。單元整體作業應包含課前預學、課堂共學和課后延學的設計,引導學生有序而深入地開展語文學習。(如圖2)
預學作業,讓學生通過自主預學、探究,初步感知單元內容,梳理歸納,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習真實發生;共學作業,以語文要素為核心,通過精準練習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扎實掌握單元目標并遷移運用,使學習有法、有序;延學作業,關聯課內外閱讀,打通課內外時空,拓展實踐活動,讓學生積累語用素材,發展學習能力。
三、單元整體作業的實施策略
筆者根據統編教材“雙線組元”的特點,統籌實施單元整體作業,在鞏固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一)以預啟學,問題驅動真實學習
預學指向啟發學生運用方法進行學習,通過問題驅動,引發學生思考、探究、質疑。教師先從整體上解讀單元文本,了解學生的學情起點,將教學目標轉換為學生的學習目標,設計預學任務。
1.梯度設置,呈現學習起點
筆者依據“了解學生對字詞音形義的掌握情況、對課文內容把握情況以及對相關話題的質疑與困惑”,設計既有單元整體性又有課文獨特性的預學作業。“字詞”預學,從單元視角出發進行細化。如本單元課文《我的春節》圍繞“風俗”從分類整理字詞入手,《臘八粥》從圍繞細膩描寫“臘八粥”的詞語入手,《藏戲》從能表現藏戲特點的四字詞語入手。“課文整體感知”預學,在學生已經明晰“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梯度設置,逐層提升。(如表1)
預學內容由易到難,分層設置,從字詞學習、句子積累與賞析,到逐層分析課文內容,再到質疑問難,學生在問題引領下,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不斷地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精準呈現學習起點。
2.逐層分析,把握學習重點
預學為課堂教學有序開展、學生有目的地學提供了依據,促使學生關注單元的核心目標,進行思考與探究,進而確定學習需求、學習重點、閱讀訓練點等。例如,《臘八粥》的預學作業,從學情角度看,由于學生對課文細膩的語言描寫已經有一定的積累,學習重點就應放在“理解作者是如何對臘八粥這部分重點內容進行詳寫,以及體會這樣寫的好處”上。由此可見,教師只有逐層分析,精準把握學習重點,才能讓學生在明確自己本節課需要“學什么”“怎么學”的基礎上主動學習,從而真正學有所得。
3.深度啟發,驅動自主學習
以預啟學關注自主學習,關注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在“學”的同時遷移運用。教學中,應按照“單元精讀課文實踐方法、略讀課文運用方法”的編排理念,有效延伸學習過程,使課內學習得到鞏固和深化。例如,略讀課文《藏戲》,重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預學作業設計如下(見下頁圖3)。
由圖3可知,作業設計以預啟學,切實提高了單元整體作業的有效性。分一分、做一做、說一說,為學生提供了解藏戲的具體方法,并給出了記錄藏戲的方式。讓學生帶著疑問和思考去提取信息、觀察發現、自主學習,體現了“先問后學”“先學后教”的理念,促進了學生獨立思考、深度探究,促使學習真實發生。
(二)協同共學,要素融合梯度推進
協同共學既關注教材的編寫意圖,又關注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編寫《語文作業本》的思路,以及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教學目標進行設計,為落實語文要素、達成目標搭建支架,以梯度推進語言能力、閱讀能力的進階。
1.融合語用:堅守語言的建構與應用
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是語文學習的第一要務,作業設計需要引導學生體會本單元課文語言文字的規范性和個性,發現其規律,體悟其奧妙,提升語言運用能力。本單元“體會課文不同的語言風格”是教學要點,首篇課文《北京的春節》中老舍先生的語言質樸,“京味兒”十足,對此,筆者做了如下作業設計(如圖4)。
筆者把具有“言語體驗特色”的語言運用材料整合在一起,讓學生體會不同地域語言的特色,并予以理解、評析;“秀一秀家鄉獨特的語言”這一情境活動,既突顯了“傳承與弘揚”的核心目標,又提升了學生的語用能力。
2.激活思維:推動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共學作業從“關注知識”走向“關注思維”,從滿足學生個性思維、鼓勵學生多元思維出發,為學生搭建一個獨立思辨的支架。
(1)搭建支架,習得策略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需求搭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習得策略,推動學生思維進階。本單元中各篇課文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略有不同,比較分析單元課文之間的區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實踐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如略讀課文《藏戲》的共學作業(如表2)。
以上表格支架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而體會不同課文的特色則讓學生通過聯系、比較、分析、思辨、整合得出多元化結論。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積累了閱讀方法,提高了閱讀質量,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2)還原情境,落實要素
“閱讀訓練”能還原真實的閱讀情境、測試學生真實的閱讀狀況,教師應根據語文要素設計閱讀訓練。具體而言,閱讀訓練板塊,可采用“一課一拓展閱讀”的方式進行作業設計,并引導學生將單篇文章放到單元整體中去理解,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特質。例如,《北京的春節》一課的閱讀訓練既可以與老舍個人創作特色相聯系,也可以與不同作家筆下的《春節》相聯系,還可以與其創作目的和使用情境相聯系。以汪曾祺《本命年的回想》的訓練題為例(如圖5),其著眼于這篇文本與單元內容的聯系,引導學生從單元導語入手,把握文本在主題上的特別價值。
這一組設計基于《北京的春節》的學習策略,從整體上呈現初讀、細讀、聯讀的認知層次,使學生有步驟、有層次地閱讀。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既感受到文本整體特質上的特點,又能獲得情感體驗并發展思維。
(三)拓展延學,發展語用能力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可圍繞單元主題拓展資源,設計延學作業,給學生提供多種實踐路徑,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中提升實踐能力。
1.主題拓展促傳承
筆者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結合單元人文主題,圍繞“傳承和弘揚”的核心目標,借助延學作業,引導學生參與實踐研究、收集整理信息,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
(1)因“題”而讀,豐富知識儲備
筆者根據單元主題精選貼合主題的拓展閱讀內容,讓學生利用快速默讀的方法和比較閱讀的策略,以及借助閱讀記錄卡,了解不同文章的特色及寫作方法,豐富閱讀與文化積累,增進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形成“閱讀—思考—記錄—表達”的作業體系。在“傳承民風民俗”板塊,筆者設計“悅讀福”,根據單元主題選擇了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故鄉的元宵》等文質兼美作品,讓學生比較不同的文章風格,了解不同的民俗文化,豐富文化知識儲備。
(2)因“題”而探,拓寬思維訓練
筆者通過設計巧手裝飾的作業,讓學生為作業配色、配圖,力求作業賞心悅目,從多個角度、以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學習思維。在“弘揚傳統文化”板塊,筆者設計了紅色底紋配上紅燈籠和“福”字的背景圖,如“集春福”“美食福”“詩意福”“戲曲福”等,并且均用上非常貼切的配圖,讓學生愉快地接受作業。作業形式包括寫春聯、畫古詩插圖、誦讀古詩、制作戲曲卡等,讓學生從不同地域、不同節日、不同樣式等角度,以多種形式進行探索,進一步拓寬了思維訓練的渠道。
(3)因“題”而評,檢驗學習效果
筆者將延學作業轉化為體現真實需求的交際任務,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供內驅力。在“弘揚傳統文化”板塊,鼓勵學生將摘記卡、詩意繪畫、戲曲卡片、優秀練筆等分享給老師、同學,通過交流展評深化對民風民俗這一傳統文化的認識。學習成果展評后,筆者再根據所得的“集福”數目,評選出“小書法家”“小作家”“最美小讀者”等并予以獎勵,讓學生在分享中品味作業帶來的獲得感、成就感,樹立學習自信心。
2.實踐體驗促能力提升
延學作業的設計,注重培養學生在實踐中養成時刻運用語文知識的習慣,重視單元語文資源的整合,同時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基于問題靈活地進行多維整合,以知、情、意、行的融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形成關注生活的意識,以及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例如,《臘八粥》一課,可從家鄉美食、傳統美食、特色美食等方面融入生活素材,設計如下研學作業(如圖6)。
以上作業設計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借助文學與傳統文化的背景,充分尊重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自主性和選擇性,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動手實踐中愛上美食,愛上生活。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單元整體作業的設計與實施,是一項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且緊扣“雙減”政策的工作。教師通過整合目標、關聯要素、進階設計等流程設計單元整體作業,有助于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學習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章新其.語文命題技術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2]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3]施燕紅,邱慧芬.基于核心素養的單元整體學習設計路徑:以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0(10):6-11.
[4]張丹君.對接《語文作業本》提升學生閱讀力:以四年級上冊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0(11):17-20.
作者簡介:賴紅云(1979— ),浙江建德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