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
摘? 要:當今世界競爭的核心就是創新人才的競爭。文章從思政課程的功能與創新人才培養的本質要求出發,從理論和現實的角度分析后提出:思政課程對創新人才培養具有方向指引、思維開發和人格塑造的重要價值。但由于認識不足、創新資源開發不夠和授課方式相對陳舊、單一等原因,目前思政課程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尚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更加全面地定位思政課程的功能,挖掘和開發思政課程創新資源,豐富思政課程的授課方式。
關鍵詞:思政課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3-0085-04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考驗磨難無往而不勝,關鍵就在于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1]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2]這也就意味著所培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有強烈的開拓創新精神。思政課程在重視學生基本思想政治素質培養的同時,也必須為學生的創新性發展及綜合素質培養奠定基礎。
一、思政課程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價值
(一)思政課程指引學生創新的方向
1. 政治方向指引。當今世界的競爭實質是以科技和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核心是創新人才競爭。“科學無國界”的思想已經在現實的國際制裁中越來越沒有說服力。創新人才應該為“誰”創新,這不僅是一個需求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因此,政治方向應是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靈魂。思政課程必須擔負為創新人才引領政治方向的使命,要筑牢創新人才的愛國之基、社會主義之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
2. 價值方向指引。有知識、有創新能力絕不等于能夠充分而正確地發揮造福于人類。特別是目前國際國內形勢異常復雜,“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發,對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學生而言,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引導,很容易在各種思潮中迷失方向,偏離正確的人生軌跡,產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價值取向的培養在創新人才培養中尤為重要。通過思政課程的價值引領,可以促使學生在從事創新活動時,自覺考慮創新的目的和意義,從而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的正面作用。
3. 創新動力指引。創新是新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只有將個體創新與民族和國家發展緊密相連,才能產生強烈的創新使命和責任感。多少科學家放棄優渥的生活,隱姓埋名,不計報酬,甚至不計生死,孜孜以求不斷攻克難關、突破難題,靠的絕不僅僅是個人喜好,而是濃厚的家國情懷。思政課程通過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增強學生的創新“自信”,通過世界科技發展對國家與世界格局影響分析,不斷增強學生創新的緊迫感,通過對國家重大發展政策和戰略方向的學習,指引學生重點創新方向和領域,增進學生創新的使命感,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動力支持。
(二)思政課程助力創新思維開發
1. 引導思想解放。鄧小平同志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的理論成果,均是打破常規,解放思想所產生的創新理論成果。其中所凝練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培育學生創新思維最為生動的理論材料。
2. 提供思維方法。具體學科的創新方法可能各有不同,但基本的創新思維方法是相通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源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的持久生命力不僅在于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科學預測,更在于它所提供的強大的唯物辯證方法。思政課程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看待萬事萬物,有利于啟發學生辯證地看待在創新探索中遇到的迷霧、困惑、難題,為其突破常規、打破困境提供思維方法引導。
3. 啟發創新實踐。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帶領中國人民始終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講好創新故事、創新人物、創新成果是思政課程的天然使命,而這些故事、人物、成果則可以為學生的創新發展提供最真切的榜樣模范和創新實踐指引。
(三)思政課程塑造創新人格
創新人格是有利于創新活動順利開展的個性品質。研究顯示:大學生在工作上取得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智商)只占20%,非智力因素則占80%以上[3]。智力因素的有效發揮也有賴于非智力因素的支持,非智力因素對創新人才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思政課程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其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健康的心態,對創新人格養成具有重要價值。
1. 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創新是開辟新的道路,涉足前人未曾涉及的領域,注定要經歷種種挫折和失敗,一些關鍵時刻還可能要為真理而奮勇獻身。這就需要創新個體有十足的勇氣、大無畏的向上精神。思政課程通過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解析,對學生養成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積極向上的情緒品質。心理學研究發現,能夠正確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長期保持樂觀的心態和良好的心境,是成為創新人才的重要情緒品質[4]。思政課程通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對學生道德品質養成的關注,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情感,幫助他們在創新活動中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
3. 良好的人際協作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也是創新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素質之一。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許多發明創新可以主要依靠個人奮斗取得,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要想靠孤軍作戰取得創新成果,已基本不可能。從我國近年來的科技創新成果看,無論是載人航天、工程建造、數字生活等,都絕不是一個創新個體可以完成的,而是無數個小小創新凝聚成的集體智慧。思政課程中,無論是三觀的塑造,還是道德品質的養成,法律原則和精神的掌握,都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高團結協作能力。
二、思政課程在助力高校創新人才培養上尚有不足
(一)對思政課程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價值認識不足
思政課程對創新人才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目前無論是從創新人才培養角度,還是從思政課程建設角度,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并實踐的案例并不多。
在思政課程的實際建設過程中,大部分思政教師對思政課程的功能定位還停留在政治意識灌輸和宣講上,過于強調其政治作用,淡化其育人、調節作用,對學生的思維鍛煉、信息處理、觀點探究、邏輯辯論等有關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關注較少。一些教師甚至認為創新人才培養就應該是創新創業課程或專業課程的事情,與思政課程無關,從而將創新人才培養這一陣地“拱手讓人”。
(二)對思政課程中的創新資源挖掘尚不夠
目前很多高校對思政課程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價值認識不足,因此在課程資源建設上,也很少從創新人才培養角度去挖掘相關課程素材,導致課程缺乏“新意”。中央財經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研室的教師在多年的實踐中認為,思政課程很容易上成“宣講課”“知識課”“娛樂課”,要么熱鬧沒有深度,要么深刻卻無趣[5]。
之所以如此,還是教師對課程資源的挖掘不夠,比如講到中華民族具有偉大的創造精神時,教師引用的素材大部分還是中小學時耳熟能詳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很難激發學生新的熱情。
(三)教學方式相對陳舊、單一
隨著課堂信息化的到來,一些老師在思政課程中也引入了信息化的教學手段,但課堂效果提升仍然不好。這一方面與學生長期以來對思政課程形成的刻板印象有關系,另一方面也因講授式的單向輸出課堂并沒有因為信息化的介入而在本質上有所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一旦新鮮感過去,課堂效果仍然難以保障。此外,課程實踐是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環,但目前思政課程中的實踐環節設計還不足,大部分實踐停留在比較淺層次的認知層面。
調研發現,當前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以課堂討論,觀看錄像、書籍等為主,真正參加社會調查和研究的學生不到一成[6]。
三、思政課程助力創新人才培養的實現路徑
(一)將創新素質培養納入思政課程目標之中,拓展思政課程功能
思政課程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在創新人才培養中不應缺席,而應該根據國家發展戰略需要,適時地將創新素質培養納入思政課程目標之中,為創新人才培養定向、定基、提供思維養分和創新動力[7]。將創新素質培養納入思政課程目標,不僅不會削弱思政課程在學生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中的作用,反而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創新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助力學生創新思維開發和精神意志品質養成的同時,奠定更加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
(二)挖掘和開發好思政課程創新資源,豐富思政課程教學內容
思政課程中的大量內容本身就是黨和國家最新的理論、實踐成果,只需要教師在現有內容基礎上從“創新”的角度進行適當的挖掘和關照,就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創新“營養”。
首先是理論與制度創新資源。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所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都是根據中國國情和歷史發展進行不斷創新的結果。通過挖掘這些理論和制度創新的時代背景,創新點,主要開創者的創新精神、人格特點和故事,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創新既有恢宏的構架,也有小人物的奮斗和創造,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時讓學生增強創新的信心,明確創新責任,努力方向等。
其次是文化創新資源。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也為學生的創新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營養。結合思政課程內容,不斷地挖掘我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創新元素,讓學生深入了解五千年文化源源不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華文化本身具有推陳出新的能力,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始終具有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在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同時更好地明確自己的創新使命。通過對歷史和現實中文化創新中的典型事件、成果和人物故事的挖掘,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悟創新的思維和方法、自覺培養自己的創新素質,錘煉意志品質。
最后是時事中的創新資源。將國家最新的發展理念、政策和規劃;發展中的問題、短板;國際政策變化背后的實質;國內外企業發展的一些重大事件;國內外重大的一些創新性新聞和成果等適時納入教學中,讓學生從時代角度,明確創新使命,同時也可以擴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8]。
(三)合理應用思政課程創新資源,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有效性
首先是課堂的應用。思政課堂仍然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進行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課堂講授時,教師要善于在教材規定的內容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去尋找創新元素,挖掘內容背后蘊藏的創新意義,引導學生從創新角度對理論、制度、文化及社會現實等進行解讀。比如在給體育相關專業學生講述如何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鼓勵學生創新時,可以32歲的蘇炳添在百米賽道取得9.83秒這一成績為案例,分析成績背后既離不開蘇炳添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也離不開科學的訓練,告訴學生只有不斷地科學探索和創新,才能超越現實,實現理想。此外,在課堂設計時教師也可以結合課程基本內容和重大理論、政策、實踐等適時開設相關創新專題內容和活動,比如結合中國精神部分可專題講解“戰疫”背后的創新力量,北京冬奧會的創新成果。
其次是實踐應用。高校思政課的實踐環節設計不應只停留在做海報、讀后感、征文比賽、紅歌比賽等大眾化的活動中,還應該設計一些有適當難度,能體現一定的思想性、挑戰性,能夠激發學生創新潛能的實踐活動。比如可以設計一些專業或社會、校園調查項目,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或結合學生寒暑假,指導學生調研家鄉的紅色資源,增強學生文化認同,并促進學生思考如何創新性地開發和保護相關資源[9]。
四、結語
最后是教學方法的改進。在教學中,教師在擺事實、講理論、分析背景的基礎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質疑、批判、討論和辯論,指導學生總結和表達,從而更好地厘清學生的困惑、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堅定學生的價值取向,使其自覺承擔時代使命和責任。教師要充分應用“互聯網+”等新興的教學手段,創設研討式、體驗式、活動式的課堂,改變學生對思政課堂的刻板印象,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思政課程真正做到知識性與價值性的統一、建設性與批判性的統一、灌輸與啟發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人民日報評論部. 堅持理論創新(人民觀點)——把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傳承好、發揚好[N]. 人民日報,2022-02-17(05).
[2] 習近平.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20-05-05(02).
[3] 汪冰. 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 思想教育研究,2003(10):44-45+48.
[4] 任龍華. 樹立積極健康心態打造和諧樂觀人生[J].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2,18(01):115+173.
[5] 柳建營.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問題鏈教學詳案[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6] 仝玉. 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02):68-69.
[7] 陳樂平,陳玉華,尹立孟,等. 課程思政背景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制造工程學院為例[J]. 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02):111-116.
[8] 鄒萍.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視域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價值意蘊——兼談思政課教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功能[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1):160-161.
[9] 李巖,韓鵬,周立斌,等. 思于心、踐于行——以課程思政推動拔尖創新工程人才培養[J]. 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21(01):149-150.
(薦稿人:呂春艷,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