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璐

[摘要]為探討專家審稿意見的有效利用形式,文章對現有審稿制度進行剖析,發現專家審稿意見局限于作者、編輯、專家三者之間,專家對文章的貢獻得不到合理的呈現。基于以上問題,《南方建筑》提出以匿名形式公開專家審稿意見,并采用官方網站隨文上傳專家審稿意見、紙刊擇優刊登專業審稿意見及微信公眾號增設《作者與審稿專家》欄目三種形式,將專家審稿過程中的精彩學術討論全方位呈現給廣大讀者。科技期刊有效利用專家審稿意見能提高科技期刊作者、專家、讀者等的學術研究水平,推動學術繁榮發展,創新完善現有審稿機制,進一步提升期刊影響力。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南方建筑》;專家審稿意見;科技期刊;有效利用
科技期刊既是學科發布最新科研成果的重要平臺,又是學術界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工具[1]。科技期刊的出版質量取決于所發文章的學術質量,而同行評議對保障文章的學術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同行評議是科技期刊評審的基本制度,該制度最早可追溯至17世紀中葉,英國皇家學會創辦的《哲學匯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邀請學科領域內的專家按照學術標準對投稿進行評審,并將其作為是否發表該文章的判斷依據[2]。傳統同行評議主要有單盲評審和雙盲評審兩種形式。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同行評議因審稿時間過長,存在學術造假等學術不端現象而逐漸受到質疑,審稿透明化、審稿意見公開化的社會訴求日益增長。而“開放式同行評議(Open peer review,以下簡稱OPR)”憑借透明、交互和開放的特點在國外得到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外科技期刊對OPR進行了實踐。近年來,國內部分科技期刊也開始探索適合自身的OPR模式。
一、國內外科技期刊關于OPR的實踐
(一)國外科技期刊關于OPR的實踐
目前,國外的BMJ、BMC、eLife、Publons、Peerage?of Science、F1000Research、Peer J、The Winnower、Science Open、ACP等期刊或平臺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開放式同行評議(如表1)。根據評議階段的不同,主要分為以下三種OPR模式。
一是出版前開放評議,如BMJ是最早嘗試OPR的科技期刊,它從1999年開始實行署名審稿模式,向作者公開評審者的姓名[3]。BMC所有發表的文章上附有審稿記錄的鏈接,其在網上公布評議報告、作者回復等信息,整個同行評議過程公開且透明[4]。二是出版后開放評議,如F1000Research,其投稿文章經初審通過后即刻在線發表,發表后再公開接受專家評審[5]。Peer J則為作者和讀者搭建了一個交流平臺,作者可以及時獲得專家、編輯的審稿意見并據此修改稿件,同時,其鼓勵評審者公開身份,并根據作者意愿決定是否公開原稿和評議報告[6]。三是同步模式,如ACP的投稿文章在進行專家外審的同時,會被發布到指定的討論區,公開接受大眾評議,最后編輯綜合專家和大眾意見給出最終結論[3]。在OPR模式下,各個科技期刊或平臺對評審者的選擇和限定條件也不盡相同,如Peer J建立了龐大的專家庫,專家庫中的所有專家均經過嚴格的篩選。Science Open平臺上的專家必須具有ORCID,發表至少5篇論文且被平臺審核通過后才有資格進行同行評議。除了專家評審,有的科技期刊或平臺還組織公眾評議,如The Winnower平臺采用先出版后評議的新模式,其出版物將被公開評議,并且為確保評論的真實性,平臺規定評審者必須實名注冊[7]。為了更好地激勵專家,使其認可審稿工作,eLife、ACP、Peer J等科技期刊會給公開的評議報告添加DOI,進一步認可評議報告的學術價值。
(二)國內科技期刊關于OPR的實踐
近年來,國內也有部分科技期刊開始嘗試OPR模式,例如,2014年,《心理學報》采用“公開審稿意見”的模式,對已發表的論文以匿名的形式公開專家審稿意見及作者關于審稿意見的回復[8]。2015年,《中國科學數據》采用同行評審與公眾評議相結合的審稿模式,匿名公開專家審稿意見、責任編輯意見及論文評審記錄等[9]。2018年,《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提出一種新的審稿機制PPRS(Public Peer Review System),并研發與現有采編系統聯通的軟件,從而實現網上公開評審,用戶只要通過身份驗證便可對稿件進行評價(編輯部對開放式審稿意見進行取舍后再返給作者),整個審稿流程開放透明,達到“公評、公正、公開”的目標[10]。
二、OPR模式下關于專家審稿意見的思考
在國內科技期刊現行采取的“三級審稿責任制度”(簡稱“三審制”)下,雖然雙向匿名外審有助于評審者對文章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也利于提高學術質量、保障學術公平[11],但是也意味著專家審稿意見局限于作者、編輯與專家三者之間,專家審稿意見不公開發表,導致很多有價值的學術討論被埋沒,專家對文章的貢獻得不到合理的呈現。而OPR模式下專家審稿意見以實名或匿名形式在網絡上公開甚至被出版,這對提高科技期刊學術質量,完善審稿機制,擴大期刊影響力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提高科技期刊利益各方的學術研究水平,推動學術繁榮發展
科技期刊公開專家審稿意見,相當于公開發表小型學術討論的內容,不論對作者、專家,還是讀者而言都具有積極意義,能有效推動學術發展。
對作者而言,科技期刊公開專家審稿意見后,其能了解他人提出的修正、補充和改進的建議,從而提高文章質量和自身學術水平。在專家審稿意見與作者觀點存在分歧時,科技期刊公開專家審稿意見,還能讓讀者了解專家所持的學術觀點和質疑內容以及作者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在展現作者對學術的堅守的同時,也體現文章本身的學術價值[12]。
對專家而言,一方面,科技期刊公開專家審稿意見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學術水平以及對文章的貢獻,包括自己對文章立意、觀點等的指導;對文章結構框架的調整;對文章結論的修改補充等。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公開專家審稿意見能敦促專家認真履行審稿責任與義務,提出富有建設性、指導性的審稿意見和建議,杜絕空話套話的無效審稿以及部分“人情稿”[13],以提高審稿質量,進而提高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
對讀者而言,通過閱讀學習專家審稿意見中專家與作者的討論內容,可清晰地了解專家與作者的學術觀點。特別是對想投稿的讀者,把文章與專家審稿意見結合起來讀,更能了解該刊的發文方向和專家的審稿重點。因為專家審稿意見與作者回復中涉及文章框架結構、研究方法、數據分析及寫作技巧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蘊藏著大量寫作經驗,對相近研究專業領域內的讀者有一定的學習與借鑒意義[8]。
(二)創新完善現有審稿機制,提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
對科技期刊來說,一方面,公開專家審稿意見豐富了審稿的內涵和價值,創新完善了現有審稿機制,讓整個審稿過程更加透明,也便于接受公眾監督,能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審稿的約束力。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公開專家審稿意見為大眾提供了分享專業知識與寫作技巧的平臺,能夠進一步提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
三、專家審稿意見的有效利用形式
新媒體時代,愈來愈多的科技期刊正在逐步從傳統紙媒向網絡化、數字化出版轉型[14],微博、微信、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等新媒體技術逐漸融入大眾的生活,專家審稿意見的有效利用形式更加豐富。因此,在現有審稿制度的框架之下,對專家審稿意見的有效利用形式進行深入研究,結合期刊實際情況,《南方建筑》采用官方網站隨文上傳專家審稿意見、紙刊擇優刊登專家審稿意見及微信公眾號增設《作者與審稿專家》欄目三種形式,將專家審稿過程中的精彩學術討論全方位呈現給廣大讀者。
(一)官方網站隨文上傳專家審稿意見
《南方建筑》編輯部將每篇文章的歷次審稿意見和作者回復整理成文(附在正文后面),以PDF形式上傳至官網上。《南方建筑》通過這種方式使專家審稿意見公開化、透明化、開放化,讓讀者除了可以閱讀文章,還能清晰了解文章從投稿到錄用的全過程。
(二)紙刊擇優刊登專家審稿意見
目前,紙質科技期刊呈現專家審稿意見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作為文章注釋用于解釋說明,二是作為正文素材進行論證描述,三是獨立發表以正視聽或提供借鑒[15]。結合期刊實際情況,《南方建筑》編輯部決定選擇部分有刊登價值的專家審稿意見,在征得作者與外審專家同意后以隨文刊登的形式進行呈現,即由編輯簡要加工專家審稿意見與作者回復,附在文章正文后面一起刊登。另外,隨著《南方建筑》加入OSID開放科學計劃,文章的專家審稿意見也可由作者自行上傳至文章線上擴展功能區—開放科學數據與內容,讀者通過掃描紙刊文章的二維碼便可進行閱讀。
(三)微信公眾號增設《作者與審稿專家》欄目
《南方建筑》的微信公眾號在現有欄目的基礎上增設《作者與審稿專家》欄目,讀者不僅能在該欄目閱讀到過往精彩的專家審稿意見,還能留言,實現作者、讀者、專家三者互動。在內容選擇上,科技期刊應充分考慮微信的優勢及讀者的閱讀特點,不宜將所有專家審稿意見都進行大篇幅的推送,其應選擇一些有代表性或存在學術爭議的專家審稿意見,精煉概括其文字并配以圖片及醒目的標題,便于讀者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閱讀[16]。在表現形式上,科技期刊應充分利用微信的新媒體手段進行互動,拉近讀者、專家、作者的距離,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并且鼓勵讀者參與相關討論、轉發、分享,進一步擴大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與傳播范圍。
四、結語
在《南方建筑》現有審稿制度下,專家審稿意見在審稿完成之后往往被束之高閣,從而導致大量的精彩學術討論被埋沒,浪費大量學術資源。而公開專家審稿意見不僅是大勢所趨,而且具有實際意義,對作者、專家和讀者而言能提高其學術研究水平;對科技期刊而言能創新完善現有審稿機制,保障期刊質量,提升期刊影響力。因此,《南方建筑》結合自身情況提出官方網站隨文上傳專家審稿意見、紙刊擇優刊登專家審稿意見及微信公眾號增設《作者與審稿專家》欄目三種方式來公開專家審稿意見,將專家審稿過程中的精彩學術討論全方位呈現給廣大讀者。目前,《南方建筑》公開專家審稿意見還在試行階段,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許多細節問題,如編輯部的審稿意見是否需要納入其中,有爭議的審稿意見如何取舍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探索實踐中不斷深化完善,以期早日實現專家審稿意見公開的普及與推廣。
[參考文獻]
[1]邵松,喬監松.建筑學學科學術期刊影響力現狀分析[J].南方建筑,2015(06):95-101.
[2]孟美任,張曉林.中國科技期刊引入開放同行評議機制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02):149-155.
[3]鄭辛甜,張斯龍.學術期刊公開同行評議的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02):133-138.
[4]張彤.學術期刊開放同行評議多層次模塊化[J].編輯學報,2019(05):490-497.
[5]黃雪梅,張紅,張曉.學術研究成果同行評議模式的分析與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06):592-597.
[6]賀郝鈺,馬瀚青,侯春梅,等.PeerJ全新出版模式核心競爭力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12):1330-1335.
[7]張曉,黃雪梅.開放的同行評議新模式分析與研究:以The Winnower平臺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6(09):24-27.
[8]李金珍,莊景春,邱炳武.《心理學報》開放性同行評審方式探索及初步成效[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02):139-142.
[9]彭琳,杜杏葉.科技期刊實施開放式同行評議策略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11):1114-1121.
[10]張祥合,王丹,趙瑩瑩,等. “公評公正公開”式審稿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編輯學報,2018(04):382-385.
[11]張世海,李霞.對匿名審稿制的兩點反思[J].出版發行研究,2010(02):61-63.
[12]楊銳.科技學術期刊審稿意見的深度利用[J].編輯學報,2012(06):571-572.
[13]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EB/OL].(2015-12-29)[2022-09-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1/13/content_10591.htm.
[14]曹晅.新媒體環境下期刊數字化轉型與編輯能力加強:以學術期刊為例[J].學習與實踐,2015(10):135-140.
[15]李瑛.專家審稿意見在科技期刊論文中的合理呈現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09):938-942.
[16]王海燕.傳統媒體微信公眾號編輯與運營策略分析[J].編輯之友,2015(0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