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族諺語的德育價值及邏輯體系

2023-05-30 16:36:00李渭李秋生
文學教育 2023年1期
關鍵詞:文化認同德育

李渭 李秋生

內容摘要:民族語言生動地詮釋、反映了民族精神的每一個方面。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框架下以科學的態度挖掘中華多民族諺語的德育價值與德育邏輯體系,是保證民族精神永生不息的重要手段。鑒于民眾對諺語的高度認同,系統研究中華多民族諺語所蘊含的以德興國、以德樹人以及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育目標,修身立德、榜樣示范、踐履篤行的德育方法以及以家國情懷代表的德育內容,是對傳承中華優秀道德文化的有益嘗試。

關鍵詞:德育 諺語 中華多民族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文化認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厚的倫理道德思想和理想價值追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凝聚力和號召力。在構成傳統文化的諸多要素中,最能體現民族本性和民族特色的就是民族語言,民族語言生動地詮釋、反映了民族精神的每一個方面。因此,可以通過分析民族語言來考察民族的道德思想和價值觀念。諺語因其語言精練、寓意深刻、韻味雋永,成為民間文學百花叢中姹紫嫣紅的鮮花。它是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的、經過廣泛傳誦、千錘百煉而固定下來的藝術語句;是人們在實踐中得出的對自然和社會現象與規律的經驗性總結;是內嵌著勞動人民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與智慧的口頭語言形式,具有很強的宣傳、訓導和評價功能。構建當代中國道德教育體系,需要把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道德基因傳承下來,并將其與新的時代精神和社會現實相融合,從而結出豐碩的道德教育之果。

一.“中華多民族諺語”概念的提出

理解“中華多民族諺語”的概念可從“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著手思考。因為“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中的“文學”既包括各民族創造的書面文學,也包括諸如諺語這種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存在的口頭文學[1]。從對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描述可知,中華多民族諺語這一稱謂即強調了一體,又兼顧了多元,避免了漢族諺語與少數民族諺語的二元分置。通過突出“多”使中華民族這個一般的、抽象的概念有了更明確、更具體的定位,體現了澆筑著不同民族血液和多樣文化特質的各民族諺語在思想內涵的一體化過程中的各自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更為歷史地、全面地、客觀地分析與闡釋中華多民族諺語中蘊含的道德教育思想。

中國自秦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眾多民族在歷史發展中,歷經歲月沉浮,形成了水乳交融、榮辱與共、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費孝通先生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看作多元結合成一體的歷史過程,肯定了漢族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歷史作用,避免了各民族對本民族文化認同或民族間彼此認同而導致的對中華民族這一高層次認同的消解,把所有民族的認同指向“中華民族”這一最高層次的認同,明確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實體,是不可分割的民族整體。在此基礎上,費孝通先生進一步指出對中華民族這一民族實體的高層次認同與各民族自我認同間的關系及其發展趨勢,“高層次的認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不同層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可以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各自發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2](P.11)即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由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分析可知,中華多民族諺語是建立在中華民族由分散的多元到結合成一體的歷史過程和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現實屬性基礎之上的各民族諺語的集合,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基本特征。依據馬克思主義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相互作用的關系原理,中華多民族諺語恰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體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發展與中華多民族諺語的傳承和擴布交錯共生。中華多民族諺語的遍布傳承是基于各民族相互交流借鑒而形成的諺語內涵在時空上的延展。多民族諺語在各民族頻繁而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以或隱或顯的方式彼此影響,并且這種交互影響一直存在于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諺語存在著許多相通和一致的地方,多民族諺語間的局部交融和整體交融從未間斷過,是一種顯而易見的客觀存在,多元互補、多項互動、分進整合、多元一體,是中華多民族諺語發展的規律性特征。”[3]

二.中華多民族諺語的德育價值

毛澤東主席曾以中國封建社會農民階級反對剝削壓迫、反抗外來侵略的革命斗爭為例,對勞動人民的優秀道德品質做出了精辟的概括,并提到盡管不同民族發展程度不同,但都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文化[4](P.622-623)。因此,要立足于新時代道德建設需求,傳承中華多民族諺語的德育思想與價值,為當代中國的道德法則構建提供豐富的德育資源。

(一)中華多民族諺語蘊含豐富的德育資源

諺語作為前人生產生活知識和經驗的總結,是廣大勞動人民道德實踐所提供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在語言上的高度凝練,表達了他們對自身道德行為及其社會效果的直觀感受。無論對某一個人還是對某一時代的人來說,人們的實踐范圍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親身實踐。人類要想獲得發展,就必須接受前人和他人有用的、先進的間接經驗。但另一方面,人們又總是根據自身的直接經驗來理解和運用所接受的知識和理論,從而加深對知識與經驗的理解。這兩個方面對于提高人們的道德認識都是必不可少的。諺語把前人的樸素的道德倫理思想具體化為可感受的經驗,引起人們道德情感的共鳴,人們又根據自身的經歷,不斷賦予諺語新的德育思想內容,這樣經過長期反復的積淀與錘煉,中華多民族諺語蘊含了豐富的德育資源。

(二)服務道德建設是中華多民族諺語的重要使命

德國著名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人首先學的是符號,其次是觀念,再其次才是真理本身。”[5](P.25)這句話表明語言的文化符號功能在形成人的思想觀念和自覺行為中的指令作用。中華多民族諺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族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各民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社會生活的實踐中所積累的地域性和群體性思想特征充實和豐富了中華多民族諺語的思想內涵,彰顯著中華多民族諺語的時代品性。中華多民族諺語代代相傳,發揮著傳承文化的指令作用。深刻認識中華多民族諺語蘊含的德育價值與德育邏輯體系,使中華五千年的深沉道德智慧和精神追求更接地氣、更具親和力和感召力,并通過諺語這種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語言形式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認同,從而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三)中華多民族諺語蘊含的德育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

中華多民族諺語作為各民族特有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心理情感和行為規范的集中反映,具有俗傳性、教育性、藝術性、權威性等特征。從文化歷史性與文化社會性的角度看,中華多民族諺語蘊含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對體現和印證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態勢的民族共有精神財富的生動詮釋,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社會表達。因此,系統研究中華多民族諺語所蘊含的以德興國、立德樹人以及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育目標,修身立德、榜樣示范、踐履篤行的德育方法以及以家國精神為代表的德育內容,是對傳承中華優秀道德文化的有益嘗試。

(四)以科學的態度挖掘中華多民族諺語中的德育思想

勞動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的主體。勞動人民在為社會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從未停止對剝削階級的反抗與斗爭。剝削階級打著“全人類的道德”、“人的道德”等旗號,試圖對勞動人民進行思想控制。面對剝削階級這種溫情脈脈的手段,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斗爭與階級斗爭實踐中,也逐步形成了與剝削階級道德根本對立的道德。但由于勞動人民的歷史局限性、階級局限性、繁重的體力勞動以及剝削階級的愚民政策,他們沒能形成自己成體系的、完整的倫理思想體系,也沒有將自身的道德理論訴諸于文字。但是,后人可以從諺語這一廣泛流行于勞動人民口頭的語言形式中管窺他們的道德風貌、道德認識以及實際遵循的道德范疇、道德規范等,并批判繼承勞動人民道德中那些優秀的、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具有借鑒意義的成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成為意識形態領域統一的、堅硬的文化價值內核,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在道德教育領域,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深挖中華多民族諺語中蘊含的道德教育思想,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整合創新,同時對中華多民族諺語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同一性進行研究,“讓馬克思講中國話,讓大專家講家常話,讓基本原理變成生動道理,讓根本方法變成管用辦法,”[6](P.98)使中華多民族諺語的德育資源助力新時代道德建設。

三.中華多民族諺語德育思想的邏輯體系

齊如山先生曾對諺語做出過這樣的描述:諺語是國人行事之準則、評事之標準,其在國人心中的地位與影響力是任何其他文學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7]。鑒于民眾對諺語的高度認同,重視中華多民族諺語的歷史與現實價值,挖掘中華多民族諺語中的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等思想,充分發揮中華多民族諺語的道德教化功能,對于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整合建構具有重要意義。

(一)德育目標

以德興國。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一方面,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決定道德的性質,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會引起社會道德的變化,但另一方面,道德又具有相對獨立性,道德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也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道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一經形成,對社會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就不是消極中立的,而是積極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作用于社會結構的各個層面。中華多民族諺語作為勞動人民實用哲學的鮮明典范,對符合社會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道德現象予以積極的鼓勵肯定,對各種虛偽的、落后的道德現象予以嚴厲的抨擊,所有這些都展現出強烈的思想教育情感,例如諺語“大地養大眾,英雄保祖國”(漢族)、“生命誠可貴,獻給人民才有價值”(白族)、“對親愛的孩子,別珍惜你的乳汁;對大眾的事業,別珍惜你的生命”(蒙古族)、“泥沙淤積會堵塞河道的暢通,奸賊當道會貽誤國家的前程”(哈薩克族)、“尊重百姓可行千里,愚弄百姓寸步難行”(壯族)等表達了人要具有為大眾事業獻身的精神,社會才會進步、國家才能富強,反映出前人已充分認識到國人價值觀念塑造對于國家獨立與穩定的重要意義。可見,中華多民族諺語是探究民族性格最真實、最客觀、最有效的源泉,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以德修身。“人而無德,行之不遠。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8](P.304)中華多民族諺語特別強調品德修養對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并把道德水平與人的社會地位直接相關,由此形成諺語“年少時缺修養,長大了敗門風”(漢族)、“梯田再彎能打糧,人心一彎難成才”(哈尼族)、“衣服可以破舊,人品不可丑惡”(傣族)、“光有知識而無高尚的品德,他的知識像狗尾巴一樣無用”(維吾爾族)、“看鷹看飛翔,看人看品德”(羌族)、“癩皮的狗最骯臟,無賴的人最惡心”(瑤族)、“桂花香飄千里,德高受人尊敬”(白族)、“如果沒有才德,位高只是羞恥;木頭雕的雄獅,雖兇誰又怕”(藏族)等。馬克思指出勞動是道德產生的首要前提,并把通過勞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的道德理想,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充分肯定了勞動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中華多民族諺語雖未形成系統的“教勞結合”思想,但也包含諸多勞動對人品格養成具有重要意義的諺語,例如“摸過黑路的人,才知火把可貴”(哈尼族)、“麂子要在懸巖上學跑,老鷹要在暴風中練翅”(彝族)、“豐碩的果實來自辛勤地勞動,堅強的意志來自長期地磨練”(哈薩克族)、“柴不經火成不了炭,人不經磨練成不了才”(侗族)、“山鷹常在云中飛,翅膀越練越堅固”(納西族)、“瓜果葫蘆是吊大的,兒女是摔跌長大的”(白族)等,這種對勞動的經驗認知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類社會發展歷程表明,核心價值觀是國家與民族賡續綿延的精神支撐。面對社會思潮相互激蕩、意識形態領域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黨的十八大提出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長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沃土,因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否則就缺乏生命力和影響力。“寶刀沒磨刃無力,說話沒諺語無力”,諺語在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積極作用已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有學者認為“從培育層面看,諺語容易讓群眾‘聽進去;從接受層面看,諺語容易讓群眾‘記心里;從踐行層面看,諺語容易讓群眾‘照著做。”[9](P.1-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也經常引用諺語來說明問題,例如在強調鍥而不舍推進改革時引用諺語“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在談及新一屆領導集體共創偉業時引用了諺語“眾人拾柴火焰高”;談及要善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時引用諺語“有話要放到桌面上來講”;在解釋基層服務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時引用諺語“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等[10](P.3)。

(二)德育內容

中華多民族諺語作為各族群眾世代留傳的重要文化資源和精神財富,其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和合價值、民本思想、大同理想等聚焦和佐證著中華民族成員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心理基礎和道德支撐。此處僅以家國情懷為例,探討中華多民族諺語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濡化和滋養作用。

家國精神是一種歷史責任意識與倫理義務型人格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人不能脫離集體與社會獨自生存,而是依托具體的、歷史的社會環境并與之融合,這種環境就是祖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個人是具體化的、壓縮的祖國,祖國是個人活動的客觀化和概括化。個人與祖國的這種辯證統一關系在中華多民族諺語中有豐富體現,例如諺語“國泰民安,國富家興”(漢族)、“到了外地,才知道家鄉的可愛;到了異國,才曉得祖國的可親”(哈尼族)、“國家富強,百姓康樂;國家遇難,百姓遭殃”(白族)、“水漲渡船高,國富家興旺”(壯族)、“天鵝留戀清凈的湖水,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哈薩克族)、“百靈鳥關在籠子里想的是花園,漂泊者走到哪里都想念祖國”(塔吉克族)、“離開祖國的人,就像離開花園的布谷鳥”(烏孜別克族)、“國強民不受辱,民強國不受辱”(維吾爾族)等。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國是社會的整體。在中華民族成員意識的深層,民族成員以血緣與地緣關系為紐帶獲得彼此的認同,個人的“小家”與祖國的“大家”存在休戚相關的和諧關系。

個人與祖國的這種辯證統一關系在道德層面的體現就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深刻影響:它使人樂于使用本國語言、接受本國文化、生活在本國的土地上,繼承發揚本國的民族傳統和風俗習慣,同時將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緊緊相連。例如諺語“人出生在哪里,哪里就最珍貴”(柯爾克孜族),傳達出人任何時候也不要忘記給予自己生命的那片熱土,不要忘記養育自己的父老鄉親。諺語“離開家鄉,也不忘家鄉的語言”(藏族),表達了方言是連結游子與父老相親之間感情的紐帶,任何外力都難以割斷。諺語“人老思鄉,鳥晚思林”(藏族)表達了對家鄉的依戀之情。

在階級社會中,愛國主義具有階級性質。諺語“貴族常跪在敵人膝下,平民卻勇于同敵人血戰”(俄羅斯族)意為有權有勢的貴族,經常跪倒在敵人的膝下茍且偷生,勞動人民卻勇于同敵人決一死戰,反映了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虛偽的愛國主義的批判。與自私狹隘的剝削階級為了階級利益犧牲民族利益不同,勞動人民與剝削階級的斗爭是對愛國主義的繼續和升華。中華多民族諺語中有眾多反映勞動人民憎恨并勇于反抗剝削壓迫的諺語,如“鐵核桃不怕斧頭,窮苦人不怕寨頭”(傣族)、“敵人來了拉弓箭,朋友來了同飲酒”( 藏族)、“被吐司活活折磨死,不如拿起刀槍戰死”(哈尼族)、“寧可做同胞腳下的泥土,也不當敵人掌上的珍珠”(蒙古族)等反映出勞動人民面對民族壓迫、階級壓迫奮起反抗的堅定決心。

家國精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特征,以家族為單位的生產生活是人民大眾的傳統生存方式,在此基礎上孕育而成的家國精神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積淀和升華,逐漸演變為中華民族的共有心靈家園。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多民族諺語為著眼點,挖掘血緣認同向道德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推展的家國精神的價值理路,是國人提升個體生命境界、培養道德倫理思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益資源。

(三)德育方法

盡管道德教育在時代變遷中不斷吐故納新,但對生活于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各方面積淀而成的多元一體格局中的各族群眾而言,系統掌握和靈活運用中華多民族諺語所蘊藏的修身立德、榜樣示范、踐履篤行的德育方法,開展馬克思主義道德教育,更易獲得他們情感上的回歸和價值上的認同。

修身立德。個人道德修養是道德意識修養和道德行為修養的統一,它表現在人的社會關系中,即客觀地反映了一個人行為的道德水平,也揭示了對這一行為的主觀滿足程度。個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反映出整個社會的道德修養程度,整個社會已達到的道德修養水平體現在個人身上就是個人的道德智慧。各族人民清楚地認識到加強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意義,諺語“自己批評自己明智,自己夸獎自己愚昧”(哈薩克族)、“責己嚴者受人尊敬,責人嚴者朋友疏遠”(白族)、“想被人尊重,首先要自重;莫做梧桐樹,要做金鋼木”(瑤族)、“與其修飾面容,不如整修心胸”(蒙古族)、“右眼看到別人的錯誤,左眼要嚴格檢查自己”(哈薩克族)、“食物好,多吃傷肚子;話有益,多聽能修身”(藏族)等均表達了對謙虛自省的贊美。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克服思維中的形而上學成分,是提高道德意識的關鍵。事物在矛盾運動中得到發展,對于一個人來說,要想道德品質上得到提升,就必須不斷自覺地進行兩種道德觀的斗爭,諺語“寧做站死鬼,不做亡國奴”(漢族)、“為財而生,不如為眾而死”(蒙古族)、“即使舍棄性命,也不出賣朋友”(哈薩克族)、“寧失駿馬,勿食己言”(達斡爾族)、“寧可虧自己,不可占便宜”(回族)、“寧可賣柴養子,也不偷盜養孫”(瑤族)等反映了各族群眾對踐行禮義思想的價值關切。中國傳統倫理學主張通過“禮”加強個人道德修養,并把禮義思想貫穿于個人修身立德全過程,認為“禮”的行為是出于人的道德良知發揮作用。諺語“講別人的錯,唾沫橫飛;講自己的錯,扭扭捏捏”(白族)、“批評別人時,像撲食的老虎,批評自己時,像孵卵的鴨”(蒙古族)、“摘不到桃子,就說桃子是酸的”(維吾爾族)、“說別人嘴巴好似蓮花開,說自己好似皮袋封了口”(藏族)、“自己的錯誤,像大山也不說;別人的缺點,像虱子也要說”(藏族)等反映了勞動人民知行合一、內外兼修的禮義思想。“中國古代的道德良知在當代并沒有消亡,而是以或‘顯或‘隱的方式出現在現代的道德法則中。”[11](P.372)盡管表現形式不同,但古今中國人對良心的執守基本一致。由此可知,傳統文化中的禮義思想,在當代社會,作為政令規范早已衰亡,而作為價值觀念層面的“禮”,仍具有道德層面的行為指向功能,并深深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榜樣示范。道德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其不限于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重在感染,強調榜樣的力量。中華多民族諺語中有眾多反映榜樣示范對人道德品質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的諺語,例如漢族諺語“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師婆學假神”、“鳥隨鸞鳳飛能遠,人伴賢良品自高”、“習善則善,習惡則惡”等;哈薩克族諺語“站在高處的人眼睛亮,跟著智慧的人心里亮”、“遇事主意要多,育人榜樣要多”、“同勤快的人接近,不會偷懶;同懶漢接近,不會勤快”等。德育工作中,要充分重視家長、教師、人民群眾等的表率示范作用。例如諺語“有蠻橫的父親,才有撒野的兒子;有兇狠的丈夫,才有罵架的妻子”(蒙古族)、“自己疼愛子女,子女也愛其子女”(維吾爾族)、“巧匠能使彎樹成才,良師能使逆子歸正”(白族)、“德高為師,以身立教”(漢族)、“河水從山中來,辦法從群眾中來”(佤族)、“最快的馬也追不上風,最能的人也離不開群眾”(彝族)等均表明這種榜樣示范作用源于教育者自身道德上的崇高威望,而不只是地位、權勢的影響。正如古語所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12](P.163)

踐履篤行。“道德修養之所以能夠提高人們的道德品質,最根本的問題是要在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實踐中,即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斗爭中來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13](P.565)“青年在磨練中成長,土地在雨露里變綠”(漢族)、“刀在石上磨,人在苦中練”(錫伯族)、“講一籮話,不如做一次”(瑤族)、“真金要在烈火中鍛煉,好人要在勞動中考驗”(維吾爾族)、“在飛翔中識別鳥,在奔馳中識別馬”(鄂倫春族)、“與其幻想未來的大事,不如干件眼前的小事”(哈薩克族)、“小時飽經風霜,老來不怕風霜”(壯族)等諺語的遍布傳承說明勞動人民已意識到人的道德行為與道德活動貫穿于社會的一切生活領域和實踐領域。離開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把道德修養說成是內心的“自省”、“自訟”是一切舊倫理學無法達到其道德修養目的的癥結所在。開展道德教育活動,要把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實踐與個人道德品質提高密切結合起來,把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融入到實際中去,化為實際行動。然后,要對實際行動的過程與結果進行自我反思,促使新的道德觀念戰勝落后的、腐朽的道德觀念,如此循環往復,達到提高個人道德品質的目的。諺語“奴隸脖上的鎖鏈,靠奴隸自己砸斷”(蒙古族)、“沒有斗爭和犧牲,就沒有自由和解放”(維吾爾族)、“見惡不除三分罪”(回族)、“不怕風雨的牧民,羊群為他歌唱”(柯爾克孜族)等表明勞動人民與腐朽、落后的剝削階級道德觀念斗爭的堅定決心。勞動人民在與歷史上各個類型的剝削階級斗爭的過程中,認識到了斗爭的殘酷性與艱巨性,培育了堅強的道德意志和樂觀的斗爭精神,反映在中華多民族諺語中,有眾多教育鼓勵人要具有勇敢堅毅品質的諺語。例如,諺語“鈍刀不怕碰鐵”(侗族)喻指意志頑強、堅毅不拔。諺語“亂藤絆不倒飛奔的金鹿,狂風吹不斷巖鷹的翅膀”(苗族)喻指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是無窮的,再大的困難、再惡劣的環境,群眾都無所畏懼。諺語“在風雪里,前進就是溫暖的帳篷”(藏族)喻指在危難之中,只有堅毅不拔,英勇奮斗,才能尋得出路,贏得勝利。

“中華民族經過千年發展,共同分享著各自歷史和諸多倫理共性。由此,一個族群聯合體逐步浮現出來,并被納入文明與行政共同體之中。”[14]中華多民族諺語作為各民族勞動人民共同的心理自覺在語言層面的表現,不僅體現出不同民族、地域文化多樣性之“殊相”,更體現出不同民族賴以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之“共相”,并通過指導不同民族勞動人民的社會生活實踐反作用于共同體運行和成員行動,進一步引導成員在交流互鑒、包容和美的基礎上達成倫理共識。中華文化符號包括各民族的語言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具有集中代表性的凝練圖式,中華多民族諺語是各民族文化的天然“圖騰”,是各族勞動人民借以表達其愛國情懷和道德范疇的重要途徑。中華多民族諺語的德育目標與促進各民族文化認同內在契合,中華多民族諺語的德育內容為促進各民族文化認同提供了客觀載體,中華多民族諺語的德育方法為促進各民族文化認同提供了有益參考。中華多民族諺語作為民族精神和民族本色的鮮活再現,整理傳承好中華多民族諺語是保證民族精神永生不息的重要手段。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統領下,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對中華多民族諺語進行整理創新,是建立在各美其美基礎上的對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珍視,是建立在美人之美基礎上的各民族價值追求的相互融合,是建立在美美與共基礎上的對中華民族倫理道德規范的共同遵守,是建立在天下大同基礎上的對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共同認可。

參考文獻

[1]李曉峰.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理論基礎及其內涵[J].民族文學研究,2008(4).

[2]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

[3][7]李樹新.中華多民族諺語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價值研究[J].民族學刊,2021(02).

[4]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6]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編寫組.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8]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9]溫洪玉.百姓諺語說核心價值觀[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6.

[10]陳錫喜.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11]李宗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2]馮國超譯注.論語[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

[13]羅國杰.馬克思主義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4]馬戎.中華文明共同體的結構及演變[J].思想戰線,2019(02).

基金項目:2022年度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社區教育視域下傳統文化涵育鄉風文明的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NJSY22431);內蒙古開放大學青少年社區教育創新工作室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內蒙古開放大學)

猜你喜歡
文化認同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中國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高中英語教學中德育的滲透
甘肅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12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海外新華僑華人社團與國家“軟實力”建設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視域的民族教育發展路徑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試論香港電影中的“九七情結”
文化認同對京津冀地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22: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婷婷午夜天|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熟妇丰满人妻| a色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污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97在线公开视频|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91丝袜乱伦|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国产玖玖视频| 婷婷激情亚洲| 国内黄色精品| 久草视频中文| 高清色本在线www| 97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色88| 久久亚洲天堂|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99视频在线看|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国产白丝av|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电影|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欧美a在线看| 911亚洲精品|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黄色片中文字幕| 欧美黄网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午夜|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五月综合色婷婷| 亚洲第一色网站| 婷婷色狠狠干|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国产18在线播放|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