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曉黎
關鍵詞:核心素養;項目教學法;高中;信息技術
1引言
在信息技術持續創新發展的背景下,借助信息技術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高中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頻繁應用網絡已經成為常見現象,因此在高中教育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教育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對培養綜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能夠促使學生在正向發展的途中實現自我突破,這將成為現代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任務。項目教學法對啟發學生思考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圍繞信息技術內容提升學生思維的活躍性。
2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應用項目教學法的意義
在教育教學體制創新變革的環境下,科學融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已經成為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重要內容。這要求教師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客觀發展特點,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和教學內容屬性科學設計教學策略,同時需要結合教學環境等客觀因素保障各個教學環節有效銜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在各種趣味性線索的引導下實現對信息技術知識內容的深入探索,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在知識的深入研究中實現自我突破和挑戰,因此采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可以快速實現我國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信息技術”是迎合時代發展的重要課程,其主要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實踐操作的能力,促使學生能夠在“信息技術”課程學習活動中實現思維的跨越發展。然而,“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具有明顯考驗,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積極改革傳統教學思想,圍繞學生的客觀發展特點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內容,在教學情境中給予學生充足的成就感體驗,促使學生在成就感的驅動下敢于突破各種難點和重點,從而實現學生綜合信息素養的提升。因此,科學采用項目教學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人文品質,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奠定穩固基礎。教師在教學中當應借助“信息技術”課程雙向互動的特點優化師生互動效果,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同時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1]。
教師在傳統教學中習慣應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忽視學生主觀特點的教學方式很難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同時學生被動地學習也很難激發主觀能動性和對知識深入探索的欲望,這樣的教學方式很容易造成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出現不匹配的現象,其教學活動的開展也難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認真審視當代教學存在的弊端,結合項目教學法的內容和特點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同時在教學中科學融人以人為本和因材施教的相關內容,應用多樣性的項目操作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實踐操作的興趣,促使學生在學習興趣的驅動下獨立自主解決項目中存在的疑難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同時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的重難點知識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應用趣味性內容激發學生對重難點知識內容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師生互動和合作研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夠攻克學習中的難題[2]。
3項目教學法融入“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有效措施
3.1利用項目遞進式教學培養學生數據意識
項目式教學的開展應圍繞某一特定主題實現知識內容的深層次關聯。所以,教師在項目教學中應該首先確立教學主題,然后圍繞主題內容確定教學內容,在教學設計中應針對教學內容要素進行提煉,同時在教學設計中應避免偏離主題。信息技術本身就是新時代發展的重要信息產物,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及時了解市場前沿信息,所以信息技術具備較強的前沿性,同時具備時代特征。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搜索和更新操作系統,同時可以讓學生應用學過的編程語言對相關信息進行更新,利用這樣的方式可以促使學生自主感受技術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因此學生能夠在這樣的背景下適應社會整體發展局勢,同時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應用創新的理念以及利用信息技術工具獨立解決生活中與學習上存在的問題。
例如,在“感知數據”章節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體重、身高等人體信息培養學生對數據信息的認識,同時在數據信息的講解中應當培養學生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因此教師在項目式教學中應當科學設計教學主題,這要求教師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客觀發展要求,圍繞主題開展項目式教學能促使學生從“認知-體驗-感受”的循環過程中豐富內在情感,實現知識內容的深入傳輸[3]。
3.2積極轉變學生思維,全面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高中教育最主要的目標是讓學生自主理解“如何做”和“為什么錯”,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全面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規范的價值評判標準。因此,為了實現這樣的教育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算法和程序實現的綜合應用”章節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應用學生生活中的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以“為什么接種新冠疫苗”為項目主題,通過實踐和驗證的方式促使學生自主思考推行疫苗接種措施的主要原因。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相關程序來統計病毒在自然條件傳播下傳染的人數,通過數據曲線變化和總人數對比可以了解病毒的危害性和擴散性,從而促使學生明白唯有接種疫苗和采取防疫措施才能夠有效控制病毒擴散和傳播。
例如,在“信息安全風險和防范”章節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舉辦vlog創作大賽,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同時可以為學生灌輸正確的《網絡安全法》。因為接觸事物不同導致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存在很大差異,所以學生在制作vlog時通常會闡述不同方面的內容,利用這樣的方式可以促使學生從不同層面解讀《網絡安全法》。學生在短視頻創作的過程中需要首先對《網絡安全法》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進而可以通過視頻拍攝和腳本撰寫等步驟完善vlog。為提升學生學習高效性,教師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小組比賽的方式,學生自行分配視頻拍攝和腳本撰寫等任務,促使學生在短視頻制作過程中感受工匠精神,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使學生在生活中自主構建“個人安全網”。
3.3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將信息技術應用在各種各樣的領域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但是也存在部分人群應用信息技術的便利謀取私利。為了有效整治網絡環境,國家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應用真實案例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正確使用網絡的方法,通過小組間合作探討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溝通和共享的能力,同時可以有效提升學生信息安全意識,利用這樣的教學措施可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促使學生成為遵守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法規的公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學生的發展特點創新教學舉措,結合學生的客觀發展需求優化教學設計,聯系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設計科學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在項目實踐探究中能夠自主尋求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關聯,秉持融會貫通的原則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同時,在項目設計中應當保障項目擁有啟發性特點,促使學生能夠在項目式學習中得到思維的啟發,也應該在自主思考中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
教師在項目式教學的指導下應當給予學生理論和實踐學習的空間,促使學生能夠在理論和實踐相互促進的條件下掌握知識內容,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保障課內外教學內容的融合,通過課內外教學內容的科學整合促使教學節奏能夠按照預期目標進行,從而有效推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穩定開展。項目式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存在的阻礙,采用項目教學的方式能順應學生的客觀發展規律,但是教師在項目式教學設計中應該避免脫離課堂實際和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在教學模式多樣發展的環境下,教師應結合教學模式的變化更新教學評價的相關內容,如教師在項目式教學中可以積極引用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機制,應用多個方面的評價保障學生均衡發展。而且,教師可以引入表格、圖片等媒介豐富評價形式,通過理論總結和實踐操作等方式保障教學評價的客觀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學生自主評價、教師評價以及學生相互評價等方式保障評價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在思維碰撞和智慧火花的摩擦中提升學習興趣,從而為學生的求知探索注入充足動力,幫助學生在各種評價環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
4結束語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科學應用項目教學法對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圍繞固定主題進行延展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信息綜合素養,而且在知識內容深入探究過程中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內涵,從而為國家培養一批優秀、高素質人才,助推我國教育事業鼎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