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強 郭軻 劉雯
[摘要] 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指出,積極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推動都市型現代農業高質量轉型發展,是走好“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的重要內容。牢牢把握住“都”這個核心問題,處理好“都”與“城”、城與鄉兩方面關系,重點抓好堅持規劃引領、重點區域帶動、重大項目牽引、多元主體參與、特色品牌塑造、產業深度延伸、政策融合發展,著力構建新時代首都農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 都市型現代農業;? 高質量發展;? 城鄉融合
[中圖分類號] F327?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01-0060-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北京正處于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也是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發力期。主動服務好農業強國建設,體現首善標準,展現新時代新作為,貢獻首都方案,就是要在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上促轉型、立標桿、作表率。都市型現代農業高質量轉型發展是推動城鄉要素流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發揮農業多功能性、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走好具有首都特點鄉村振興之路的必要一環。
北京現代農業進入高質高效發展新階段
歷經數年發展,北京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進入到了一個高質高效發展的新階段。從2003年正式提出到“十一五”時期,是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起步階段。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指導意見》《關于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政策意見》等文件,建立起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工作機制,以“開發四種功能,發展四種農業”為核心,進行了創造性的探索和實踐。“十二五”時期是北京都市現代農業深入發展的重要階段,以高端、高效、高輻射為主要標志,深入開發農業多功能,努力挖掘農業新價值,基本形成了業態豐富、功能多樣、環境友好、特色鮮明的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十三五”時期是都市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時期,強化農業生態、生活、生產、示范四大功能,打造生態環境友好、產業產品高端、田園鄉村秀美、管理服務精細、城市郊區共融的都市農業升級版。“十四五”時期,北京都市現代農業進入到高質高效發展新階段,圍繞高質高效目標,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生產設施化、社會服務化、產業融合化,塑強服務市民、富裕農民的目標。
首都“四個中心”“四個服務”對都市型現代農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立足于“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更加需要都市型現代農業在食品保障穩中加固、生態涵養加快轉化、休閑體驗高端拓展、文化傳承有效延伸上發揮重要作用。都市型現代農業以滿足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多樣化、多層次需求為目標。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市民對于優質農產品以及依托良好生態環境的休閑農業消費需求呈現多元趨勢。2018年北京市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達到發達國家水平。2021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36萬元。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2520.2萬人次,收入32.6億元,帶動農產品銷售10.1億元。預計到2025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年接待量達到4000萬人次,年經營收入達到50億元。
農業農村發展仍面臨著一系列新舊交織的問題,呼喚都市型現代農業展現新作為。城鄉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農民可持續增收難,城鄉收入差距與首都功能定位不相符等問題客觀存在。全球經濟動蕩、外部環境趨于復雜,對于糧食安全特別是口糧絕對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作為糧食主銷區的北京,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亟待鞏固和提升。2020年之前,蔬菜產量連續17年下降,自給率不到10%,肉類產量連續10年下降,生豬自給率僅有2%。本地優質農產品供應嚴重不足,綠色有機認證覆蓋率僅為12.5%,高品質有機蔬菜和包裝凈菜占8%,無法滿足市民多樣化、高品質消費需求。農業科技優勢發揮不充分,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場景不多等問題客觀存在。城鄉收入絕對差值呈窄幅擴大趨勢,2021年城鄉收入比為2.45,而上海、浙江為2.03和1.94。迫切需要都市型現代農業在應對新挑戰,解決新問題上發揮作用。
奮力拓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新空間
新時代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是立足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以精細化、產業化、市場化為導向,以城鄉要素融合為依托,貫通產供銷,融合農文旅,拓展多功能,服務城市、富裕農民,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現代化農業。
服務首都功能定位,滿足城市發展和城鄉居民消費生活需要。堅持走“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推動都市型現代農業高質高效發展。要主動融入和服務首都功能定位,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北京市常住人口2188.6萬人,進入平穩發展階段,人口綜合素質明顯提升,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達到 68.5%。隨著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城鄉居民消費規模將持續擴大,消費品質將顯著提升,特別是對于高品質綠色有機產品和生態休閑產品需求將進一步增強。發揮好大城市市場優勢和大京郊潛力優勢,統籌城鄉產業、技術、資金、信息等資源,推動向綜合發揮穩產保供、生態休閑、數字農業應用場景、農耕文化傳承及鄉土文化創意等多種功能的都市型現代農業提質轉型。同時也將帶動一批從事農村生產、加工、服務業的農戶,拓寬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最大限度利用北京城市社會經濟和結構功能優勢,促進城鄉要素有序流通,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1北京匯聚了大量國內外資金、技術、服務、人才等資源要素。都市型現代農業是城鄉間要素有序流動的橋梁和紐帶,是與城市融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類型,依托并與城市社會經濟和產業結構良性互動、有效互補。與大城市充分融合、相互促進,主動融入和服務城市功能重組和產業布局調整。以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為抓手,貫通產供銷、融合農文旅,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延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更好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滿足突發性應急事件等對于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要求。
以高新技術為支撐提升農業精細化、產業化、市場化水平。作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北京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10平方公里。建設用地指標基本優先滿足城鎮商住、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鎮域、區級用地指標少的問題較為突出,農業休閑旅游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呈現無地可用的局面。而集體建設用地利用低效,閑置廠房、騰退空間、宅基地閑置情況同時存在。新時代減量發展背景下,要堅持高質量優先,在整合和高效上做足文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科技賦能,走好質量興農、科技富農之路。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助推生物種業、高效設施農業發展。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數字農業,提升農業精細化、產業化、市場化水平。
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新路徑
都市型現代農業地處城市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托并服務于城市,又兼具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重要任務。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應著力構建“127”發展體系。
“1”就是要牢牢把握住“都”這個核心。把全力服務和融入首都大局作為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重大任務和重要內涵。為首都功能發展提供優質農產品、優良生態環境和優秀農耕文化傳承。“2”就是要處理好“都”與“城”、城與鄉關系。都市型現代農業高質量轉型發展,關鍵在于處理好“都”與“城”、城與鄉關系,實現農業現代化與城市現代化的有機銜接,打造首都重要鮮活安全農產品供給的基礎保障,傳承好優秀京味兒文化,為城鄉居民提供一個和諧宜居、共享共美的生產生活家園。“7”就是要在7個方面重點做好文章。
堅持規劃引領。將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納入城市產業發展規劃體系。制定、調整產業禁限目錄應統籌考慮農產品全產業鏈布局需求。做好與城市總規、土地利用、基礎設施等規劃的有效銜接,扎實推進主要任務與重點工程高質量完成。立足當下發展,瞄定長遠,做好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優化布局,實施優勢區域建設規劃。保持規劃嚴肅性、穩定性,加大監督考核和階段性評價。
重點區域帶動。以重點節點區域為核心,形成典型引領、示范帶動的發展局面。強化建設現代化農業生產基地(園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專業村鎮,打造一批京郊菜園,加大重要農產品直供、直銷、直配扶持力度,提升全方位保供能力。實施重要農產品區域布局和分品種生產供給解決方案,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高科技農業,推動優質糧食果蔬和精品肉蛋奶工程建設。建立符合一定標準的分區域、分類型數據庫,對典型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進行數字化動態監測。以種業園區、創新基地、創新平臺為基礎,裝備現代種業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發展,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強化區域協作,支持農業企業在環京周邊地區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健全穩定的產銷合作關系和應急調配機制。
重大項目牽引。充分發揮重大項目、重點園區建設帶動作用,在保障農民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健全都市型現代農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通過鼓勵優化提升一批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及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重大都市型現代農業項目,引領要素融合,產生外溢效應。建立京特優現代農業“領頭雁”項目儲備庫,形成“提升一批、新建一批、儲備一批”的滾動接續機制。圍繞全面打造種業之都,推動建立高標準園區基地與創新性科技平臺建設,培養一批在全國范圍有影響力的現代種業應用企業。推進實施一批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項目。提高終端監測和數據分析能力,推進生產經營全鏈條數字化進程。
多元主體參與。通過政府引導,鼓勵社會多元主體參與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提升專業化、融合化、多元化發展水平。特別注重發揮并保障農民的主體作用。健全農業科技支撐政策機制,充分發揮首都科技資源富集優勢,搭建政府、科研院校、企業等多主體創新合作模式,培育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積極創造條件,讓市民田間地頭尋味農耕、寄托鄉愁,筑牢民族文化記憶。保障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多元服務主體,提升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服務能力。促進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和經營性服務組織融合發展,構建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推廣生產托管、代耕代種等服務模式,適度提升與首都發展相適應的規模經營水平。分產業、分品種布局若干農機新產品試驗基地、建設區域農機綜合服務中心,加快特殊農機裝備推廣應用。
特色品牌塑造。立足于北京特殊歷史文化、農業文化,打造系列“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優”的農產品和農業特色品牌。推進符合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示范建設。建立健全以生態、優質、安全為核心的綠色有機農業發展引導政策,提高北京市名特優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推動農業區域特色主導產業打造成為重點全產業鏈,打造具有一定規模的標志性產業鏈。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計劃,唱響京西稻、金把黃鴨梨、燕山板栗、通州大櫻桃等京味兒糧果蔬品牌,豐富地標品牌內涵,講好北京故事。開發區域特色休閑旅游產品,發展高端休閑農業。分級打造休閑農業精品線路,推動向特色化、專業化、規范化轉型,塑造“京味兒田園”休閑品牌。
產業深度延伸。向農產品加工、生態價值實現、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層次產業鏈延伸發展,發揮現代農業服務城市、美化鄉村、富裕農民的功能作用。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推進“農業+”行動,健全農業價值拓展實現機制。依托種業創新成果,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提升北京種業價值鏈。建立“企業+農戶+市場+政府”的北京優新品種推廣機制,支持經營主體進行作物品種更新與技術應用,帶動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推動田園觀光、農耕體驗、鄉村康養、科普實踐、鄉村民宿等新型業態發展。積極開展城鄉居民喜聞樂見的農業文化體驗活動,擴大鄉土文化活動品牌影響力和人員參與面。
政策融合發展。切實將現有涉農政策用好用足,集成并推動政策創新,發揮政策協同融合效益。優先把都市型現代農業納入城市發展規劃中,在土地使用、政策扶持、市場培育、人才政策傾斜及金融信貸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都市型現代農業與碳匯市場結合起來,實現生態價值變現。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健全農業保險體系,支持因地制宜開發區域、分品種特色險種。探索建立依托信用體系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融資擔保機制,適度提高貸款額度。鼓勵引導政府債券、社會資本支持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項目。北京市集體經濟組織賬面資產總額已達9914億元,位列全國第一。要做好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進一步釋放集體經濟發展活力。為集體經濟組織更好融入和服務于市場需求創造條件,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在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2]蔡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北京篇章[N].北京日報,2022-07-04.
[3]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2.
(作者簡介:吳志強,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郭軻,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一級主任科員;劉雯,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
責任編輯 / 蔡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