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珊 路旋
[摘要]“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開展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方式,兩大教育協同發展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發展的必要性分析,全面探究了兩大教育協同育人的基本邏輯,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實現路徑,以期對高校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環,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兩大教育協同發展有利于最大限度發揮二者的育人功能。本文圍繞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從“協同育人”的角度,對高校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路徑進行探析,旨在使協同育人系統發揮最大的育人功效,形成一個具有向心力的整體,共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高校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協同育人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1]從依法治國的角度看,培育具有基本法治素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質量和水平。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陣地,必然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通過開展法治教育,使大學生能夠以法治思維武裝頭腦,具備用法治方式處理問題、化解矛盾的能力,從而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協同育人就是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領價值和政治意識培養價值,在育人工作中融入法治意識培養的同時,加強正確的國家觀、社會責任等教育,將思想意識層面的教育和具體的法律法規相結合,二者形成協同育人趨勢,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培養兼具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的優秀人才。
(二)協同育人能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實踐中的可行性,產生良好結果的可靠性。”[2]新時代大學生群體思想活躍,具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面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照本宣科、知識更新不及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割裂等問題無法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有待加強。對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創新發展,與法治教育構建相互協作的育人體系。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針對大學生對社會工作中所需的相關知識有現實需求這一特殊性,深入分析大學生個人自身發展特點與社會發展需要。在學習馬克思相關理論著作、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與勞動教育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穿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民法》《勞動法》等與大學生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情緒,使教育內容更具針對性,更好的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提高大學生的教育獲得感。同時,在法治教育的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法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通過二者協同育人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協同育人能夠推動法治教育發展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法治教育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對于法治教育來說,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說理教育、榜樣示范、實踐教育給予法治教育正確的思想指導,保證法治教育的政治方向。在教育過程中,將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及脈絡、社會和諧正義的價值追求等問題從道德和法律的雙重意義上進行闡釋和解讀,能夠提高學生對規律性問題的把握,進而實現大學生內在思想和外在行為的變化。通過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中國改革發展的重大成果、愛國主義教育等,讓學生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熏陶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對法治教育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素養與道德素養的高度統一。
二、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邏輯分析
(一)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對象和教育規律相一致
大學生是高校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而高校教師及其他教職工既是施教者,也是受教者。高校學生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需要高校教師及其他工作人員與大學生的雙向互動才能夠有效地完成。從教育主體看,高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具有相互影響的關系;從教育內容看,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能夠相互耦合,這就使得兩大教育的教育對象高度一致,也使得受教育者在接受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呈現出鮮明的個性化和層次性特征。要想使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在教育過程中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特點,這也使得高校在制定教育教學計劃過程中必須把兩大教育作為共同的研究對象和教育過程。
(二)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重合和一致
高校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都是“育人”。其中,法治教育旨在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意識,使學生養成尊法守法的意識,進而能夠更好適應社會。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從思想觀念、政治觀點以及道德規范方面進行教育,旨在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之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法治教育則是為依法治國剛性治理路徑下培養具有基本法治素養的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在德治路徑下,以培養高素質道德水準的公民為目標實施的教育。兩者都是受教育者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都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
(三)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具有互補性
大學生法治教育效果的呈現包含了兩個方面: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呈現主要表現在思想道德素養的提升、政治理想信念的堅定和正確的社會行為選擇,側重于社會適應性、貢獻力和獲得感的提升。兩者的教育效果服務于剛性治理和柔性治理的具體路徑,因而二者的教育效果能夠互為條件,共同推動人在社會中的全面發展,達到社會和諧穩定的狀態。
三、高校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路徑
(一)優化教學內容設計,提升協同育人水平
新時代,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體系的建設,需要高校將法治教育貫穿于各類思政課中,不能只局限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如在四史學習中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發展的歷程與取得的巨大成就,從而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法治的認同;在思政課堂上不斷更新社會熱點法律案例,通過案例加強大學生對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認識,形成自覺關注國家社會時政的學習習慣。將法治教育貫穿于思政課堂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將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入腦入心。同時,也需要進一步提取法治教育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用性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3]法治教育要結合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等要素,如在憲法學習中與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結合,使大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祖國,厘清公民的主要權利與義務,增強大學生的主體自覺,自覺擁護黨和國家;在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習中,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同時學會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勞動所得,保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機結合能夠有效地促進大學生法治素養與道德素養的提升。
(二)強化教學資源互通,搭建協同育人平臺
高校要積極推進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發展平臺的建設,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通過大數據更好的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與現實需求,構建深入學生思想生活的思政宣傳矩陣,對大學生群體有針對性的進行宣傳教育。在互聯互通的新時代,高校要有效利用網絡獲取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資源,如法律名師的案例講解、法治短片等;同時聯合社會各界力量,如邀請政府法律部門、各大律師事務所等優秀人員參與,對熱點法治案件進行及時的解讀,釋放正確的法治觀點與明確的政治立場,構建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智庫。智庫的建立為大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資源,使大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都能接觸學校提供的法治意識培養內容,耳濡目染之下提高自身法治素養與道德素養,切實提升高校協同育人工作的實效性。
(三)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構筑協同育人格局
從教育主體看,兩大教育的師資力量共享是實現協同育人的關鍵。因此,要充分利用二者師資力量所具備的專業優勢,使其能夠有機結合和優化配置,形成教育合力。這就需要凝聚兩支教育團隊的師資力量,優勢互補,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兩大教育的協同育人效果大于二者的簡單相加。首先,高校和教師要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念,拓展教學思路,深刻認識在思想引領和政治意識培養中實施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邀請專業教師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傳授法治教育的正確思想,傳授最為準確、專業的法治知識,促使思政教師能更好地落實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責任。其次,法治教育工作者應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關注社會時事,及時引導大學生關注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掌握符合社會發展的相關知識,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認知,并不斷糾正其錯誤的思想傾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隊伍必須既懂法治教育,又懂思想政治教育,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兩者的協同度,發揮應有的育人作用。
(四)推動教學方法改革,創新協同育人載體
新時代,高校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協同發展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校內應鼓勵和支持學生社團開展以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協同為主題的系列學生活動;運用模擬法庭、拍攝法治情景劇等情景教學法將熱點法治案例引入課堂;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進行法治教育,讓學生親身體驗法律理論在現實中的應用,使其自覺參與法治相關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靈活運用,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高校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需要來自全社會政府、社區及其他團體組織的參與和支持。“單一的學校教育無法塑造出社會需要的完整的人,脫離社會的教育無異于空中樓閣,是虛幻而不現實的。”[4]高校聯合政府部門帶領學生參觀法院,旁聽案件審理;參觀當地的法治教育基地、文化實踐中心等實踐教育基地,使學生接受實地、實景的面對面法治教育,深刻體會法律的力量。高校師生亦可到農村社區基層去開展普法志愿服務、社會調查等活動,利用其知識上的專業性,幫助基層群眾解決或化解矛盾,為弱勢群體提供無償援助。此類社會實踐活動能為師生提供深入基層進行法律實踐與思想政治教學的機會,又可客觀上提升大學生的法治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四、結語
新時代,要想實現育人效果的最大化,必須推動高校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師隊伍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嵌入的協同模式。這就需要在實踐層面進行不斷探索,形成操作性更強的教學思路和具體方法,使高校教育真正做到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3).
[2]張傳宇.試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機制[D].上海:復旦大學,2010:34.
[3]張耀燦,徐志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35.
[4]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作者簡介:
吳珊(1995.3-),女,漢族,新疆喀什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主要從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路旋(1990.7-),男,漢族,新疆喀什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意識形態安全、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