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霞
摘 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全面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幫助以及指導學生閱讀技巧、把握好閱讀目標,進而提升閱讀的有效性,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條件?;诖?,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價值、論述了教學活動開展的基本要求以及提出了主要措施等。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7-0169-03
閱讀在培養小學階段學生理解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以及綜合素養等方面均具有顯著價值,教師要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對其進行引導,使學生正確認識閱讀,并養成良好的習慣。而要想有效開展閱讀教學,就需要教師從閱讀教學內容、目標以及學生的能力、未來的發展等因素,不斷創新和優化閱讀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進一步強化教學質量,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1.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價值
其一,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教師不僅需要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基礎內容,還需要了解語文所具有的語言特性,了解語言的基本組成以及語文教學所具有的價值。在構建課堂時,教師需要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對課堂活動進行優化,從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角度培養學生,拓展教學內容,故而需要教師建立有效的閱讀教學。這是因為小學階段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就是閱讀,也只有良好的習慣才能保證閱讀的有效性,才能促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階段、整個人生中都養成良好的習慣,既提高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又使其掌握快速獲取文字知識的方法。其二,有利于提高學生基礎能力。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基礎能力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也是主要目標之一,而培養學生這些基礎能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閱讀,使學生語言組織能力會得到提升、熟悉情感的表達方法。建立科學有效的閱讀教學活動可以顯著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的閱讀習慣也能夠得到良好發展,且能夠理解語文所具有的語言性,并且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提升使得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顯著提升。
2.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開展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從學生語言認識習慣角度出發。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語言的認知豬獒是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開始,但此時的認知缺少規范性,有著明顯的口語化特點。在開始學習和使用書面語之后,學生對語言的認知也會逐漸規范化,包括經常使用的詞語以及句子的結構等。從閱讀的層面來看,學生直接從口語環境過渡到規范的語言環境中,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具有流程化的一些內容幫助學生進行語言表達方面的轉化,而這導致學生在閱讀具有規范化語言的內容時不能對其有很好的了解,在認知上存在一定問題。對此,教師在開展有效閱讀教學時需要從學生的語言認識習慣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選擇適合的閱讀教學方法,想用科學有效的形式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的積極性,使其在閱讀過程中獲得良好的體驗,進而保證閱讀效果。其次,細化、優化課內資源的應用。課內資源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資源,也是最常接觸的資源,包括教材中的提示性問題、節選內容以及略讀內容等。教師在使用這些資源時,要對其進行優化和細化,無論閱讀內容的難度高低,都需要設計并應用規范化的閱讀方式,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閱讀活動,從而保證課內資源在閱讀活動中的有效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準備好合適的問題,控制好問題的難度,保證問題與閱讀內容關系密切,并且保證問題可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引導作用,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同時保證合理控制閱讀教學節奏。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提高學生積極性,對此可以將閱讀活動與生活充分結合,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氛圍中學會觀察,并且理解閱讀內容,從而優化、細化閱讀的每一個環節,從學習資源當中改善學生的閱讀水平。最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能夠在課外閱讀活動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一定程度上來看,閱讀教學可以理解為閱讀習慣教學,即教師需要通過閱讀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積極閱讀。對此,教師在保證閱讀規范性的同時,還需要保證閱讀活動的引導性,且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如果閱讀教學中引導性不足,那么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觀察、分析以及理解就會出現不足,學生的學習反饋也缺少具體性、準確性與豐富性,進入影響教師對閱讀教學方向的把握,閱讀氛圍也會受到影響。這一點與教師、學生都有關,且學生的學習習慣影響更大。因此,教師在開展有效閱讀教學時要注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利用好課內資源和課外資源,應用適合學生的閱讀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為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措施,明確課堂教學方向,并且增強課堂閱讀教學的引導性。
3.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開展的主要措施
(1)設置引導性閱讀問題
教材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素材,教師在使用此類素材時要保證與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相符,并且選擇合適的問題增強教學的引導性,突出閱讀教學的目的,增強學生積極性。對此,教師需要在備課時確定教學的內容及其特點。以《秋天的雨》為例,課文使用的語言以描寫類為主,修辭非常明顯。在備課時,教師可以針對課文中描寫的內容提出問題,且需要保證問題的引導性,使學生關注課文中使用的描寫性語言,并且將此類語言與相應的景物、花朵等內容聯系起來。與此同時,教師針對課文內容提出具體問題,對學生回答問題時的狀態、給出的答案等進行分析。如果學生沒有清楚地掌握課文中的修辭手法,此時教師需要將課文中的修辭手法作為閱讀教學的主要內容,逐漸使學生了解這種修辭手法的優勢,而后利用反復閱讀的方式加深學生的感受。此外,教師還需要把握好閱讀的節奏,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尤其需要注意后進生學習心態的變化,便于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2)構建合適的閱讀環境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很多學生都會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入閱讀的內容中,就此展開聯想,閱讀體會也就會更加深刻、具體。但是,如果學生積累的生活經驗很少或者對課文所描述的情境理解不足,那么學生在閱讀時就很難產生具體的想象,也很難得到良好的閱讀體驗。對此,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積極構建合適的閱讀環境,促使學生在閱讀這些資源時能夠得到豐富的體驗,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后續的教學活動。教師整理閱讀教學內容并對其進行詳細分析,利用多媒體帶領學生閱讀和理解難以理解或者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課文中描述的一些景物、事物等。以《美麗的小興安嶺》為例,很多學生都沒有近距離接觸大自然的經歷,對小興安嶺的情況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地理位置在哪。此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小興安嶺的自然面貌;同時,教師還需要提出問題,深化學生閱讀感受、增加學生對大自然的認識,并且將問題與多媒體展示的內容進行充分結合,從而構建合適的環境,促進學生積極閱讀。
(3)重視學生閱讀自主性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普遍采取的方法是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學生自主閱讀的模式,重點在于教師對課文內容的講述,而這種方法難以提升閱讀質量和效率,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升也會受到影響。為了解決傳統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教師積極且科學的執行新課改要求,設計多元化且高效的閱讀活動,促使學生自主自愿的參與閱讀活動。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與素養,都可以通過閱讀活動進行培養,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逐步在自主閱讀過程中,重視對文章整體的把握。閱讀理解等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達成學習目標的,在這期間,教師要進行長時間的培養,引導學生能夠長期堅持,因此需要教師改變傳統方法,創新閱讀教學活動,在課前收集好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將其與教材內容相結合,進一步增加課堂的閱讀量以及豐富的知識內容,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閱讀學習,并且根據閱讀的資料,引導學生能夠積累更多的知識,從而強化課堂閱讀教學效果。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教師可以提前收集與圓明園有關的資料,包括建設原因、歷經的時間、什么時間被毀、毀滅的原因是什么等,在課堂上增加這些閱讀內容,不僅能夠增加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增加學生對與圓明園有關的歷史的了解。同時,將這些資料整理在一起,適當進行對比學習,便于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記憶效果,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成就感,進而提升其閱讀自主性,從而達到提升閱讀效果的目的,發揮出有效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價值。由此可見,教師在開展有效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閱讀自主性的培養,為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4)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激發學生對閱讀活動的興趣,是促進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順利開展的積極措施。在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活動由教師設計并且執行,也需要教師明確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并開展教學活動,重視學生興趣的激發。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確保有效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成就感和歸屬感,進而主動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對此,教師可以選擇學生普遍感興趣的內容作為素材,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以此實現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其中比較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多媒體、游戲、表演等形式的閱讀活動,激發學生內心對閱讀內容探究的欲望,調動其積極性,進而從主觀上為閱讀活動的順利實施以及提高閱讀效果提供基本保證。例如,學習古詩文時,教師可以選擇其中故事性比較突出的內容作為主要素材,將其改編成短劇進行表演,而為了表演好課文的內容,學生就會非常主動的閱讀、分析課文內容,而后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能力以及表演能力等因素編寫短劇,突出課文主旨和中心思想的同時,增加閱讀活動的趣味性,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如果是一些理解難度偏低的素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改編、分角色朗讀等,引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了解課文中不同人物形象的外貌特點、性格特點,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也能夠準確地表達出課文的情感和觀點等,為有效閱讀活動的開展提供支持。
(5)優化閱讀的評價方法
學生的語文能力和閱讀能力等方面都會存在差異性,學習狀態也會因此而出現差異性。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有效閱讀教學時需要注意教學節奏的調整,并且重視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評價方法和標準進行科學優化,突出評價分層的特點,進而對閱讀教學實施個性化指導,進而強化閱讀教學質量。首先,教師要從學生的日常表現出發,包括學生回答問題的準確性以及積極性等,總結學生閱讀的真實情況;同時,教師要觀察并且分析學生語文成績變化,了解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不足,而后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其次,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其分組,即基礎組和提升組。基礎組的學生重點小學生字詞、句式結構等基礎知識,通過閱讀教學不斷強化學生的基礎能力;對提升組的學生,重點在于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情感和觀點等進行具體分析。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會逐漸提升,語文教學水平也會有顯著提升。最后,閱讀的評價方法很多,在考慮學生差異性的同時,教師還可以聯合使用不同的方法,進一步提高評價科學性與有效性,從而得到真實的、全面的學生閱讀反饋。例如,將學生互評與自評結合起來,利用互評的方式促使學生互相了解對方的優點,通過自評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缺點,通過這種形式的結合,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綜合能力都會不斷增強,有效閱讀教學開展的價值也會逐漸突顯出來??梢?,教師在優化閱讀教學方法時,可以從學生能力上的差異性、評價方法的多元性等角度進行綜合考慮,合理應用各類型的評價方法,提升評價的價值。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開展需要教師了解其重要性、基本要求等,在這個基礎上探索設置引導性閱讀問題、構建合適的閱讀環境、重視學生閱讀自主性、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以及優化閱讀評價方法等措施的有效實施方式,使學生在良好的狀態和氛圍中進行閱讀。此外,教師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閱讀教學能力,豐富閱讀資源的具體應用方法,突出這些資源的價值,進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提升有效閱讀教學開展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高正紅.有效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路徑研究[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11).
[2]謝志強.核心素養視角下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路徑思考[J].新課程,2022(05).
[3]惠丹丹.立足課內? 拓展課外——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J].課外語文,20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