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高校新聞傳播學科不少課程的意識形態屬性較強,專業教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與課后實踐,基于專業知識或作品創作開展課程思政,能夠正確引領和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夯實學生的理論功底和思想根基,為我國新聞傳播事業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適應時代發展和要求的卓越傳媒人才。
[關鍵詞]紅色文化;新聞傳播教育;課程思政
培養理論深厚、技能過硬、業務扎實的新聞傳媒人才是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共同目標。在融媒體時代,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需要既掌握傳統的拍攝、寫作、剪輯等實踐技能,又了解網絡媒介市場和受眾心理,能夠熟練運用融媒體技術進行新聞產品或影視作品的生產與傳播。此外,作為我國新聞傳播事業未來的接班人與開拓者,其還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一、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1]。紅色文化的本質和屬性與新時代傳媒人才應具備的核心理論與實踐素養高度契合。因此,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應在牢固掌握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同時,深入學習和領會紅色文化的具體內涵,通過深入挖掘紅色資源來創作新聞產品或影視佳作,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做引領時代風貌、深受黨和人民信賴的傳媒工作者。
(一)傳承紅色基因,培養卓越傳媒人才
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目的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將紅色基因融入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之中,培養一大批銳意進取、信念堅定、理論扎實、技能過硬的傳媒事業后備人才,是新聞傳播學科培養卓越傳媒人才的中心任務。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只有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引,引導學生從范長江、瞿秋白、李大釗等優秀紅色新聞人的身上汲取力量,不斷積累實踐經驗、磨練品性、增長才干,才能使其成長為理想信念崇高、政治立場堅定、道德情操高尚、專業技能扎實的卓越傳媒人才。
(二)堅定理想信念,講好中國故事
高校新聞傳播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社會性,與時代發展結合緊密。新聞傳播人才只有立足現實,深入實踐、深入社會、深入基層,了解中國社會發展的真實樣貌,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傳承好中華文化。高校在新聞傳播教育過程中有機融入紅色文化,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革命先輩英勇不屈的精神和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明確自己在新時代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從而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黨的新聞傳媒事業的認同感。
(三)創新教育理念,應對新媒體傳播變革
近年來,媒介載體和技術不不斷更新迭代,信息傳播內容更多、速度更快、渠道更廣、范圍更大。基于此,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在遵循黨的新聞傳媒事業發展道路的基礎上,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超文本、瞬時性、互動性等優勢,通過新媒體拓寬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引導廣大師生創作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影視作品,不斷創新和豐富紅色文化的傳播形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若能積極利用新媒體的即時性和強大傳播能力,加強從課堂延伸至互聯網的紅色文化體系建設,就能在引領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新聞傳播教育面臨的挑戰
多年來,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開展的紅色文化相關活動大多為紅色征文比賽、紅色經典誦讀或演唱、參觀紅色紀念館等,這些活動的形式大都停留在紅色文化教育的表層,無法讓學生深刻領悟紅色文化內涵,其教育成效有待提升。進入21世紀以后,網絡媒體中各種社會思潮和娛樂元素呈現快速蔓延之勢,使得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對新媒體中的娛樂產品充滿好奇和期待,而對紅色文化的領悟不深刻、不透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內容停留表層,與專業知識脫節
不少高校所在省市的紅色文化資源極其豐富,但在如何將紅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新聞傳播教育方面,各高校仍處于探索階段。有些高校將紅色文化融入新聞傳播教育進行課程思政的力度較大,例如,2019年11月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倡議,國內10所高校新聞傳播院系共同發起“紅色文化傳承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聯盟”,旨在充分發揮各成員高校優質的紅色文化資源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研究特色。然而,縱觀國內大部分高校,其新聞傳播教育與紅色文化有效結合的手段和方法尚不多,且特色不夠鮮明,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另外,有些高校對將紅色文化融入新聞傳播教育的認識尚停留在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層面,紅色文化相關學習和教育活動流于形式,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有些高校沒有較完備的配套制度和措施,未能將紅色文化與新聞傳播教育進行深度融合開展課程思政,紅色文化教育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學手段單一,影響學生積極性
在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中,有些教師忽視“以學生為中心”的準則,仍習慣于采用“滿堂灌輸”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難以通過自主參與、主題發言等方式學習紅色文化,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校新聞傳播學科的實踐課程較多,有些教師較重視講授新聞的采、寫、編、評或影視作品的創作等技能和方法,忽視將紅色文化融入教學中,課程思政效果有待增強。當代大學生對新穎有趣的傳播內容和方式具有很強的好奇心,而課堂中枯燥的紅色文化宣講和單一的思政教育方法以及網絡碎片化、淺表化的紅色文化傳播,都影響了紅色文化的教育實效,這與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培根鑄魂的預期成效還具有一定差距。
(三)網絡不良信息侵蝕,弱化紅色文化育人效果
當下,互聯網成為高校學生獲取信息、表達觀點和交流情感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網絡中的一些虛假、消極的內容對思想不夠成熟、價值觀尚未完全成型的大學生產生較大沖擊,這削弱了紅色文化在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中的育人效果。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內容豐富,大學生很容易在信息提取過程中陷入碎片化和過度娛樂化的“泥沼”,這會影響紅色文化內容表達的完整性和深刻性。紅色文化的碎片化和娛樂化表達,導致部分學生對革命歷史事件、英雄人物等的認識出現偏差,并對學習紅色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認知。
三、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路徑
在融媒體時代,媒介和技術載體的快速發展推動傳媒行業不斷轉型升級,新聞報道方式和生產技術的更新換代周期大大縮短,VR、動畫、大數據等技術被廣泛運用于傳媒產品的生產和傳播。對此,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必須認識到媒體生態格局的重大變化,助力學生改變傳統媒體思維方式,快速融入新媒體環境,熟練用文字書寫、用鏡頭記錄、用數據刻畫新時代的社會變革,精心制作出代表黨和人民、彰顯時代精神面貌的優秀傳媒作品,做新時代的忠實記錄者、報道者和參與者。
(一)基于重要活動和時間節點,固化紅色文化記憶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新聞傳播教育與紅色文化高度契合的優勢,結合中國新聞傳播史中諸多著名新聞人、新聞事件以及黨的新聞報刊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發展建設中等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以深化其專業理念和愛國主義精神。此外,教師可以基于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改革開放發展偉大成就展覽等重要活動和時間節點,讓學生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通過新聞、短視頻、微電影、微紀錄片等“微傳播”方式來講述革命故事,激發其在新時代努力拼搏、頑強進取的奮斗精神。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認真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過程中可加深對新聞傳播專業知識的理解,強化實踐技能。此外,學生在創作和傳播紅色新聞或影視作品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對紅色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厚植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紅色文化育人效果也在無形中得到增強。
(二)提高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強化學生理想信念
教師在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新聞傳播教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應當堅持黨性原則和具備政治敏銳性,具備極強的新聞素養和專業技能,并能及時跟上互聯網的發展步伐。高校不僅要傳播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讓大學生做到“知—信—行”相統一,還要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知網、用網能力,讓大學生更好地認識紅色文化育人在網絡環境下的復雜性[2]。面對網絡媒體中的新聞或影視傳播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教師要基于自身專業素養進行分析和評判,有效判斷虛假新聞、網絡謠言及國內外某些影視作品中的不良內容等,并結合專業理論為學生進行分析和解讀,同時積極借助紅色新聞或影視案例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專業教學和紅色文化的融合度,不斷向學生傳遞紅色文化的巨大能量,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媒介素養,理性看待網絡輿情,獨立進行思考和判斷,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媒工作者的職業操守。
(三)依托新媒體技術融合發展,優化作品傳播形態
“教育者必須重視網絡的價值,借助網絡的力量,探索網絡滲透途徑開展學生紅色教育。”[3]傳統報紙、廣播和電視中的文字、圖片和音頻等形式的紅色作品給受眾的觀感往往是靜態的,且時效性差、信息容量小,學生對這些內容的接受度和關注度都較低。與之相反,融媒體信息產品的傳播具有瞬時性、去中心化、碎片化和娛樂化等特點,相同內容的新聞或其他信息會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時間通過不同的媒介快速傳播到學生面前,因此深受學生喜愛。鑒于此,教師應積極依托網絡媒體的優勢與特點,創新紅色新聞和影視作品的生產與傳播形式,多維度地拓展紅色文化傳播陣地,滿足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學習需求。同時,教師利用“微傳播”集圖、文、聲、像等多種手段于一體的傳播特點,以“視頻+故事”的方式可視化、立體化地呈現紅色文化,不僅可以創新紅色文化的傳播形態和呈現方式,讓學生獲得對紅色文化的生動體驗與深刻感悟,還可以使紅色文化與新聞傳播教育開展的課程思政改革與探索有機契合、無縫對接,更好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四)推進紅色實踐基地建設,深化校企協同育人
校企合作是新時代推進創新傳媒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可以促使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由封閉的課堂轉向開放的社會,讓學生由傳統的被動接受式吸納知識轉向主動創造性學習,從而既有利于教師融合業界的前沿信息開展教學,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進而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在高校新聞傳播教育過程中,高校可以按照專業實習、畢業實習、作品創作等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和特點,采取暑期實踐、走訪調研、問卷調查、項目合作等方式,與所在省市的紅色舊址、革命英烈紀念館等紅色文化場所或者傳媒企業、企事業宣傳部門等開展深度合作,由校內教師或合作單位帶領學生開展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采訪、參觀、采風、學習等活動,同時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調研與實踐、紅色新聞或影視作品的策劃與創作。通過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高校可以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模式,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賡續紅色血脈的卓越傳媒人才。
四、結語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是培養和塑造未來卓越傳媒人才的重要途徑,只有不斷加強基于紅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課程思政新陣地的建設,借助新媒體強大的信息傳播和內容生產優勢,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才能更好地增強紅色文化的育人效果,不斷夯實大學生的理論功底和思想根基,為我國新聞傳播事業培養出更多專業知識扎實、理想信念堅定的優秀接班人和傳承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是,2021(10):4-18.
[2]曹月娟,程俊超.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傳承路徑[J].青年記者,2020(20):85-86.
[3]李艷.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8):38-40.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新聞傳媒教育的實施路徑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GX-373)。
[作者簡介]李微(1970—),男,四川江安人,重慶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