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霞
近年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進步,產前檢查水平不斷提高。產前檢查是指產婦在妊娠期間進行的一系列常規生化和影像學檢查,其普及提升了我國產婦進行產前檢查的數量,可以判斷產婦是否存在高危妊娠因素,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有助于及時發現影響胎兒結局的潛在因素,避免產婦出現漏診誤診,防止胎兒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從而威脅其安全和健康[1]。此前,按照流程接受常規孕前檢查的產婦例數不斷增加,但臨床接受產前乙肝病毒檢查的產婦相對較少,因此一些乙肝病毒攜帶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會把病情傳給下一代[2]。本院作為一家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有大量產婦接受產前檢查,且目前已將免疫項目檢查納入產前常規檢查,從而有效保障產婦和胎兒的健康,通過檢查結果,以了解胎兒的發育和健康狀況,從而降低產婦流產率和新生兒感染率,確保母嬰安全。為此作者選取2019 年3 月~2022 年3 月在遼寧省大連市中山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產檢的產婦,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2 年3 月在遼寧省大連市中山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產檢產婦100 例,根據檢查結果分為試驗組(乙肝病毒感染產婦,50 例)和對照組(健康產婦,50 例)。對照組產婦體重53.5~79.8 kg,平均體重(63.90±6.40)kg;年齡21~34 歲,平均年齡(28.15±3.20)歲。試驗組產婦體重54.5~80.8 kg,平均體重(63.90±6.20)kg;產婦年齡21~34 歲,平均年齡(28.17±2.90)歲。兩組產婦體重、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產婦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s)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將臨床試驗內容告知產婦及其家屬,自愿參與者簽署同意書并被納入研究。排除標準:①意識昏迷和精神異常產婦;②產婦或家屬反對研究。
1.3 方法 兩組產婦均接受產前檢查,分發檢查和預防手冊,第1 次檢查時間為妊娠20~37 周,每個月檢查1 次。當檢查到妊娠36 周時,檢查時間改為1 次/周。同時,每次上午空腹靜脈采血,采集的血樣離心,取血清檢測肝炎病毒,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體(抗-HBS)、乙肝E 抗原(HBeAg)、乙肝e抗體(抗-HBe)、乙肝核心抗體(抗-HBc)。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對產婦進行病毒檢測。如果產婦陽性,應再次采集血液進行檢測。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產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情況及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不良妊娠結局包括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胎膜早破、早產、產后大出血、剖宮產;新生兒不良事件包括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畸形和新生兒死亡。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期間產婦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 Hg。胎膜早破:是指在臨產前胎膜自然破裂。產后大出血:產婦在分娩后24 h 內的出血量>500 ml。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出生后數小時即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和呼吸衰竭等癥狀,主要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所引起,導致肺泡進行性萎陷,于生后4~12 h 內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呻吟、發紺、吸氣三凹征,嚴重者發生呼吸衰竭。新生兒窒息:胎兒出生后1 min Apgar 評分<7 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產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早產、胎膜早破、產后大出血、剖宮產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情況比較[n(%)]
2.2 兩組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率為78.00%,高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產婦進行健康檢查意識也得到了提高。產前檢查已成為產婦的共識,其可以盡快了解產婦和胎兒的健康狀況,為產婦的分娩提供數據支持。同時,產前檢查可以發現產婦的生理和心理情況,并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給出個性化的計劃和治療方案,使產婦能夠充分了解自身情況和胎兒的發育狀況,對減輕產婦心理壓力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因此,越來越多的產婦重視產前檢查,大多數家庭開始重視產婦的產前檢查,其對產婦的健康有很大幫助。產前檢查可以檢測產婦的妊娠情況,避免發生意外[3]。目前,乙肝等傳染病嚴重威脅著我國人類健康,乙肝感染產婦在醫院分娩期間,如在抽血、羊水和分娩過程中導致醫院床位、產床和地面受到污染,很容易感染其他健康產婦、嬰兒甚至醫務人員[4]。因此,產前乙肝病毒檢查意義十分重大,其可以有效提高對產婦和胎兒健康的判斷,在確保產婦和胎兒安全的前提下,將新生兒不良事件的發生幾率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產前檢查還可以發現產婦的并發癥,如果在檢查過程中發現任何危險因素,臨床可以及時處理,為后續順利分娩奠定基礎,可以有效檢查產婦是否患有傳染病,并結合臨床檢測結果進行治療,從而更好地改善胎兒情況,避免不良妊娠結局[5]。產婦感染乙肝病毒是否會增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風險,與以往的研究不一致[6]。目前,乙肝病毒感染影響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率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可增加產婦發生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風險,但其機制并非基于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癥反應增加,而是由于重型乙肝引起的肝功能代謝紊亂[7]。其他研究認為,在體外實驗中,發現上皮未分化細胞可作為乙肝病毒載體,使病毒能夠抑制和破壞上皮功能,并可誘發心肌炎和腎炎[8]。目前,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但乙肝病毒對上皮損傷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不容忽視。同時,先兆子癇產婦患心血管疾病甚至死亡的風險也明顯增加。作者發現慢性乙肝產婦存在乙肝病毒特異性T 細胞免疫缺陷,這種免疫缺陷的強度與乙肝病毒載量呈正相關。乙肝病毒的持續存在可逐漸和隱蔽地削弱病毒特異性CD8 T 細胞免疫。此外,乙肝病毒刺激CD4+、CD25+等調節性T 細胞功能,抑制乙肝病毒特異性T 細胞免疫反應,減少外周血單核細胞的增殖,并減少干擾素-γ(IFN-γ)的產生。一些研究甚至表明,由于乙肝病毒對機體的免疫抑制作用,當應用胚胎移植技術時至少有一對乙肝陽性夫婦的胚胎移植成功率很高[9]。這項研究還從側面證實,乙肝病毒可以降低母嬰界面的免疫反應強度。因此,推測乙肝病毒感染可能改變母嬰免疫反應。近年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生育年齡的增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明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影響因素,探討乙肝感染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影響,對產婦的管理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胎盤早剝是妊娠晚期的并發癥,其臨床表現復雜,診斷困難。如果不及早發現和干預,可能會導致產婦和新生兒發生嚴重的不良事件。盡管臨床認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與胎盤早剝的風險無顯著相關性[10-13]。傳統觀點認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是胎盤早剝的危險因素。兩者均可引起子宮底部動脈硬化和痙攣、缺氧,引起遠端毛細血管壞死,形成產后血腫,大大增加胎盤早剝的風險。此外,臍帶過短和胎膜早破等壓力因素也會增加胎盤早剝的風險。最近的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可影響滋養層細胞,其在胎盤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乙肝病毒相應蛋白可能影響滋養層細胞的遷移能力,導致胎盤功能低下。其次,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亞臨床炎癥也可能導致滋養層功能障礙。研究表明,炎癥可以減少絨毛外滲和胎盤滋養層的相關侵襲,導致滋養層細胞浸潤不足[14-16]。這些過程增加了基底蛻膜出血的風險,從而增加了胎盤早剝的風險。探討和驗證乙肝病毒感染與胎盤早剝的相關性,有助于了解胎盤早剝的危險因素。因此,有必要警惕乙肝病毒感染產婦陰道分娩時胎盤早剝的發生。從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產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早產、胎膜早破、產后大出血、剖宮產發生率分別為30.00%、24.00%、36.00%、20.00%、68.00%,均高于對照組的10.00%、6.00%、18.00%、6.00%、4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率為78.00%,高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產前乙肝病毒檢查對于產婦和胎兒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可及時發現高危妊娠的潛在風險,為臨床進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