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繼鵬
西寧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青海 西寧 810016
近年來,國家各部委出臺了大量關于職業教育的政策及法規,明確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的戰略性舉措。2020 年9 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 年)》指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強化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機制,完善多元共治的質量保證機制,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1]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報告再次明確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并說明了產教融合這一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國家大力倡導產教融合的理念下,如何發揮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雙主體育人作用,則需要在產業鏈中的企業端與肩負人才培養重任的學校端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梁,讓技術技能人才暢通無阻地進入到產業鏈的相關企業中。西寧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以培養學生的“四能”為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二元聯動—三階遞進—四能提升”人才培養模式,將學校育人和企業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創新實踐育人形式與內涵,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近年來,在“雙碳”戰略背景下,青海省把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部署落到實處,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基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瞄準“四地”建設,在清潔能源、特色產業、生態增匯、體制機制等方面挖潛創新,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在該戰略的引導下,眾多清潔能源發電及清潔能源組件制造企業來青投資建廠,產業側人才需求空前旺盛,而學校供給側人才培養能力和規模明顯不足,部分企業面臨緊缺型人才“用工荒”“用工愁”等迫切問題。
通過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首先,解決人才校企育人中企業參與不充分的現狀,有助于加強企業技術人員更好地實施校內或校外實踐教學。其次,解決機電類人才培養與產業崗位需求針對性不強、質量不高、底氣不足的情況。最后,解決教師參與企業項目或技術服務的障礙,提升師資實踐教學水平。總之,通過對機電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有效促進高職院校深度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優勢特色產業,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育人作用,更好地服務青海省打造國家級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建設和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重大戰略下的技能人才培養。
根據青海省產業“四地”建設戰略規劃,對接清潔能源發電、清潔能源組件智能制造產業中電氣工程技術人員、發電工程技術人員、供用電工程技術人員、變電工程技術人員、輸電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構建了“二元聯動—三階遞進—四能提升”人才培養模式,其核心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育人主體,學校與青海高景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達成“訂單培養”合作意向,利用雙方資源優勢,在通識模塊和核心模塊采用“校內教師主導、企業導師協同”育人方式;在就業模塊階段采用“企業導師主導、校內教師協同”育人方式;在課程建設、學生能力提升方面發揮校企協同育人作用。
二是育人路徑,聚焦行業企業發展,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融入通識模塊和核心模塊,納入崗位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將就業模塊搬進企業生產一線,通過通識、核心、就業模塊課程體系建設,構成“三階遞進”培養路徑。
三是人才培養,以德技并修的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培養“懂設計施工、能運行調試、善維保檢修、會創新運用”的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專業能力和就業創新能力。
系部先后與西寧一職、湟中職教中心等多家中職學校開展了中高職貫通培養研討。其間,各中職院校均對高職階段機電專業“二三四”人才培養模式、“崗課賽證”融通課程體系、教學項目化課程、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以及“五步教學法”給予了高度評價。在具體的實施中,高職通識模塊完全植入中職階段,雙方可以開展師資互派掛職,開展授課與學情了解,在高職人才模式創新變革的引領下,加強了中高職院校間的緊密交流與深化合作,形成了雙方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增強適應性”的基于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需要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
依托人才模式雙元育人路徑,以“管理互融、師資互派、教學互通、學生互動,人才共育、資源共享、項目共研、質量共評”的“四互四共”校企合作理念,利用雙方資源優勢,在專業通識模塊采取“校內教師主導、企業導師協同”育人方式;在就業模塊階段采用“企業導師主導、校內教師協同”育人方式,將校外教師編入到學校兼職教師團隊,與專職教師定期交流研討,開展學生的專業技能培育,充分發揮校企雙導師育人機制。在線下活動受到阻礙時,邀請清潔能源相關企業總經理和人力資源專員在線上對學生開展職業素養講座和行業技術培訓。在企業的年會、活動及項目中,合作企業也會定期邀請學校教師參與,在雙方的不斷深化了解中,定期共同探討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標準制定、項目論證、教材開發等,已經逐漸形成了“專兼結合校企互聘”的線上線下混編教師團隊。
依據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對當地龍頭企業的技術骨干通過“引進來”的方式,定期在線上對學生開展就業方向講座和職業經歷分享活動,搭建了企業員工參與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平臺;根據企業的規模、特點以及用人需求,對二年級、三年級的學生開展“送出去”模式,采取了訂單班、學徒制等形式,將一些崗位類課程搬進企業,同時安排企業導師和校內教師在企業的工作現場中,以工作過程的方式完成課程的企業教學,實現課程置換,解決了校內真實崗位實踐資源不足的局面。同時,這樣還促進了學生以工學交替的形式靈活完成課程任務,有效錘煉了學生在企業現場對未來崗位需要的專業能力及其溝通協作能力。該模式在實踐的過程中與清潔能源產業鏈中的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機制[2],加深了校企合作關系,提升了學生的職業能力,也創造了學生實習和就業的機會,促進了校內教師和企業導師的雙向流動,達到了校企雙主體育人的效果[3]。
為了在該人才培養的理念下更好地服務區域產業發展,機電工程系動態調整了專業布局,在現有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了智能機電技術、智能控制技術,重新組建了“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群,促使群內各專業組團式發展。在此基礎上,以“以崗定課、崗變課變,崗是導向”的理念,構建了以自動化技術為核心的模塊化項目式“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體系,見下圖1 所示。

圖1 “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體系
機電類專業群主要以“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項目化教學方法落實課程體系。專業群課程實行“項目化教學”團隊,專業教師共同參與相關課程的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嚴格執行基于“項目前期”“設計施工”“運行調試”“維保檢修”“項目答辯”為流程的五步教學法,推進項目化課程落實落細,以真實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實現了“教、學、做”的一體化。通過新型教學模式,開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技能訓練為核心的項目化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實現學生由“我學會”向“我會學”的發展;加快學生由“我要干”向“我會干”的進步。通過持續推進項目化教學改革的縱深發展,不斷促進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促使學生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引領學生學會核心技術,使得學生能夠自信走向工作崗位。
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打破了專業之間的壁壘,促進了以自動化技術為核心的教師的團隊的打造,對部分專業教師實施了師資轉型策略,以教師互助發展的模式,開展專業教師技能培訓與提高。同時,取消傳統教研組的架構,針對專業基礎課程建立了“電工通識”“電子通識”“機械通識”三大通識項目組;針對專業核心課程,建立了“現代電氣組”“電力系統”“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服務”四大核心項目組;針對就業項目,與企業深度產教融合,開展了企業冠名的如“高景太陽能”等形式的訂單式人才培養途徑。在項目組的實際運行中,通識項目組和核心課程項目組之間教師在不同的現實需求下可以自由組合,優化了師資結構,促進了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從而解決了以往專業多、門類雜、課程多、師資少的困境,有利于形成“專精特新”集約高效的師資團隊,集中精力打造重點特色專業,從而更好地服務青海省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建設中所緊缺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
依據“二元聯動”人才培養要求,以共享、開放的理念,深度調研與多家清潔能源發電企業、清潔能源智能制造企業,建設了集學生實訓、教師科研、社會培訓于一體的清潔能源智能電網及清潔能源智能制造實訓室,解決了機電類專業群服務青海省清潔能源產業人才培養所需的實訓條件。該實驗室通過教學化設計,將清潔能源發電、輸電、配電的工作項目真正轉化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同時也為教師和企業工程師搭建了平臺,促進了雙方定期技術交流。此外,實訓室為清潔能源產業相關企業員工進行崗前培訓,提升了實驗室的社會服務功能。
總之,“二元聯動—三階遞進—四能提升”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施,有效促進了機電類專業群的自我診斷與教學革命,在該理念的引領下,使得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群更加明確發展方向,明確了人才培養目標,優化了課程體系,改善了實訓教學條件,促進了師資團隊的集約化發展,有利于專業群集中核心力量組團式錯位發展,聚焦區域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助推職業教育專業群服務青海打造國家級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建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