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要: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在音樂專業開設了西洋管樂表演類課程,以此激發學生對西洋樂器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科素養,但西洋管樂表演課程教學存在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后、未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以及課程不受重視、教學培養目標單一等問題。對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明確師生的課堂角色、構建信息化課堂,明確培養目標、激發學生的表演潛能,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凝聚全員力量。同時,學校要重視課程建設,加大相應教學設施的投入。
關鍵詞:西洋管樂表演;教學模式;教學理念;表演;協作;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4-0117-04
隨著中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西方音樂逐步走進人們的視野。有關西方音樂的理論研究、實踐研究也較多。為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培養更多從事西洋管樂表演的專業人才,部分高校在音樂專業開設了西洋管樂表演類課程,引導學生對西方音樂進行深度學習與研究。但西洋管樂表演類課程開設的時間短,部分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目的等方面存在問題。對此,高校音樂教師要積極探究提升西洋管樂表演類課程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本文在介紹西洋管樂表演課程的發展歷程,分析西洋管樂表演課程教學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案例探究相應策略,為西洋管樂表演課程提供教學方法的借鑒。
西洋管樂器涉及的樂器不止一種,而是一組,按照發音的方式方法,可分為吹孔氣鳴樂器、單簧氣鳴樂器、雙簧氣鳴樂器和唇簧氣鳴樂器。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包括西洋管樂表演在內的多種音樂表現形式可提升人們的藝術修養,喚醒人們的音樂感知,給人們帶來積極情緒。西洋管樂表演在促進各國文化交流上具有積極意義,其獨特的音色及演奏特點可使人產生心曠神怡的美好感覺。在我國,人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為西洋管樂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場所,各音樂類高校積極創新,開展針對性教學,以夯實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提高學生的西洋管樂表演水平。
相關調查顯示,西洋管樂表演專業的學生在擇業時有一定的共性。具體來說,該專業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學生會選擇考研,以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另外,有超過五分之四的學生希望將來能有實踐表演機會。在音樂創作方面,“有”或“無”音樂創作渴望的學生人數比為5∶5。對于西洋管樂表演專業的教學內容,“滿意”或“不滿意”的學生人數比為5∶4。相關調查數據還表明,有的學生認為學校并不重視西洋管樂表演課程建設。西洋管樂表演專業被引入我國各高校的時間不長,該課程的地位和影響力整體偏弱。有的高校缺乏完善的教學配套設施,沒有高質量的師資隊伍,也不重視擴充專業人才隊伍。有的高校的西洋管樂表演課程教師并非科班出身,也不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以上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西洋管樂表演課程的發展。西洋管樂表演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具體如下。
1.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后
在西洋管樂表演課程教學中,有的高校音樂教師采取的教學模式未結合我國的音樂教育情況、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本土化改造,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另外,部分高校音樂教師對西洋管樂的認知停留在表面,對西洋管樂表演課程的價值和意義缺乏系統認知。部分高校音樂教師將西洋管樂表演課程的教學目標簡單設定為讓學生通過“吹”“拉”“彈”“唱”發出對應的聲音。正是因為部分高校音樂教師對西洋管樂表演課程缺乏科學的教學理念,所以西洋管樂表演蘊含的藝術價值以及審美功能無法發揮,自然無法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西洋管弦樂器分為管樂器和弦樂器兩大類,有長笛、短笛、單簧管、雙簧管、小號、短號、長號、圓號、次中音號、大號、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各種樂器都有相應的價值和作用。在演奏過程中,各樂器的演奏者要實現眼、耳、口的全方位配合。另外,在西洋管樂表演過程中,最終的演奏效果是由整個團隊的合作情況決定的。但部分高校音樂教師缺乏實踐合作意識,在開展西洋管樂表演課程教學中,講解完西洋管樂演奏的技巧和注意事項后,讓學生自主練習,而不進行相應的集體學習,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這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提升,影響到學生的發展進步。
2.未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受“應試教育”理念影響,部分高校音樂教師在西洋管樂表演課程教學中,將自己放置于課堂教學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開展教學活動。這就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相關知識,久而久之,就容易喪失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西洋管樂表演本身是一門兼具“專業性”“表演性”的課程,為提高學習效率,學生要進行反復的實踐與操作。如果教師以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學,以個人說教和演繹為主,短期可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從長期看,則無益于學生的發展,這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西洋管樂表演課程學習成效。
3.西洋管樂表演課程不受重視
相關調查顯示,雖然很多音樂類高校開設了西洋管樂表演課程,但各地的中小學校很少設置這門課程。這就意味著學生只有進入高校后,才有機會系統學習西洋管樂方面的知識。而學生在高校學習時,往往以專業就業為導向選擇課程。有的學生進入高校之前對西洋管樂方面的知識了解得很少,基礎不扎實,進入高校后才開始深入學習,但受限于學習時間,并未掌握其精髓,對未來就業前景并不看好。正因為如此,在進行課程選擇時,有的學生就會主動放棄西洋管樂表演課程。學生的不選擇、不喜歡直接影響到學校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即使最初學校將西洋管樂表演課程安排得很滿,但由于選課人數少,教學無法正常開展,也會適當減少每周的排課量。另外,“學生不選”與“學校不重視”之間還會相互影響,陷入惡性循環。西洋管樂表演課程甚至被列入部分高校音樂專業的“副科”。
在評價西洋管樂表演課程的價值時,有的高校沒有綜合考慮學生的現實就業需求,也未引導學生朝著西洋管樂演奏的方向發展。在資金方面,有的高校會將主要資金集中于民族樂器表演課程上,及時更新古箏、二胡等教學設備,不重視西洋管樂設備的更新換代,導致學生無法接觸到較好的西洋管樂器。受限于以上各種因素,西洋管樂表演課程的教學效率不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使西洋管樂表演課程的正常開展受到影響。
4.教學培養目標單一
目前,部分高校雖然開設了西洋管樂表演課程,但課程的教學水平僅停留在初級階段,設定的培養目標也只是將教學計劃中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西洋管樂演奏技巧。在期末考核時,部分高校音樂教師往往采用傳統的考試模式,制定的考核標準也很低。在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時,有的高校音樂教師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準,忽略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不注重引導學生感受美、體驗美。而學生之所以選擇西洋管樂表演課程,是想掌握西洋管樂的表演技巧,提升個人的音樂素養,將來有機會登臺展示個人的才華。但教師單一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之間存在偏差。在此教學目標下,學生會獲得較高的分數,但并未深入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或許會順利畢業,卻達不到登臺表演的標準。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就業,還影響到西洋管樂表演課程的長遠發展。
1.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
在中西方文化深入交流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西方優秀音樂進入大眾視野,給人們帶來精神享受,這其中就包括西洋管樂表演。隨著群眾基礎的擴大,西洋管樂表演已經具備高速發展的土壤和養分。在有利的教學環境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專業性、先進性場所,要主動承擔起培養西洋管樂表演人才的責任,以鮮明、開放的教學理念營造濃厚的辦學氛圍,以積極的辦學態度促進西洋管樂的傳播與流行。另外,高校要重視教育設施的完善與更新,對長時間使用的樂器進行定期檢查與修理,從而為學生進行表演、深造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與此同時,高校還要積極提升教學團隊的教學能力,為西洋管樂表演課程的指導教師提供專業化培訓,鼓勵并支持資深教師出國進行二次深造,以此為教師的專業技能提升創造外部條件,促進高校辦學水平與師資質量的整體提升。教師作為教學行為的具體實施者,要為學生提供積極的引領和幫助。基于高標準的教學要求,高校西洋管樂表演專業教師要結合時代發展需要,通過多種渠道獲得新的教學素材,通過學習提升個人的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飽滿的教學熱情感染學生,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專業知識,為學生進行深層次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2.轉換師生角色,構建信息化課堂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位置發生了明顯變化,教師從“演員”變成了“導演”,學生從“參與者”變成了“主體”。傳統的西洋管樂表演課程主要以教師大量的理論知識講授為主,留給學生模擬演奏手法、練習曲目的時間很少。所以說,教師是傳統課堂上的“演員”,他們是主體、中心所在。在素質教育理念下,高校音樂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以及學習需求選擇相應的教學模式,如借助科技的發展,構建信息化西洋管樂表演課堂。在教學中,高校音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創設適合的課堂教學情境,讓課堂氛圍更加生動、活潑。例如,在圍繞經典曲目《回家》開展薩克斯吹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先導入視頻,通過視覺刺激,讓學生產生聯想,激發出學習興趣,然后開展專業化教學,引導學生在吹奏的過程中融入情感。在進行管樂重奏的欣賞教學過程中,高校音樂教師可以傳統的欣賞模式作為導入,然后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有針對性地延伸該作品的創作背景與特色,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教師在課堂上采用的是情境化教學方式,還是延伸式教學方式,都應遵守基本的教學原則和要求,就是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延續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方法,否則會導致課堂的整體教學效率低下。另外,作為課堂主體,當學生發現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個人無法適應時,要第一時間與教師溝通,將個人的想法說清楚,避免教師持續采用不適合的教學模式。
3.明確培養目標,激發學生的表演潛能
傳統音樂學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實現表演。高校西洋管樂表演課程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音樂創作熱情。在此教學目標的指引下,高校音樂教師在備課以及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創新性,將各種創意方法融入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技能轉化為舞臺表演技巧,讓學生在反復的演奏中尋找創新靈感,并立足靈感進行音樂創作。
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高校應積極組織不同規模的西洋管樂演奏音樂會,引導學生在現場演奏個人原創曲目,或引導學生以自愿原則組建演奏團隊,讓其自主決定演奏風格。這樣,學生就可在演奏實踐過程中了解自己的不足與長處,然后有針對性地補充相應知識,提升相關技能,逐步提升西洋管樂的演奏能力。為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西洋管樂的學習興趣,教師可設計全員參評的評比模式,圍繞西洋管樂演奏音樂會上的自主創新曲目開展評比,并給予相應獎勵。帶有競爭性的評比方式融入音樂演奏會,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作熱情,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可謂一舉多得。
4.培養協作精神,凝聚全員力量
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表演通常由單人獨立完成,西洋管樂的表演與其不同,以合作的方式為主。在西洋管樂的表演中,各個樂器的演奏者只有實現有效協作,才能達到良好的表演效果。具體來說,西洋管樂的樂器類型十分豐富,演奏者既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系。西洋管樂表演課程的學生多以登臺表演為學習目標。為讓學生更好地適應舞臺現場,在教學過程中,高校音樂教師可引導同一聲部或不同聲部的學生開展統一發聲練習,以此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默契程度,強化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對于不合群、喜歡獨奏的學生,高校音樂教師要積極與他們互動、溝通,進行針對性疏導,并結合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促使學生融入集體,提升表演能力。無論高校音樂教師采取的是群體教學方式,還是以逐個攻破的方式開展教學,都要保證所有參與表演的學生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認識到彼此間有效配合的重要性。
5.重視課程價值,加強建設投入
近年來,我國的文化事業取得長足發展,音樂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內容、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受到很多高校的高度重視。但在設計音樂課程時,有的高校有時忽視西洋管樂。有的學生對西洋管樂的接觸較少,認識不充分,沒有認識到西洋管樂的學習價值,雖然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但受限于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不能進行深入學習。這嚴重制約了學生在西洋管樂表演方面的知識積累、能力提升。為避免這種情況,積極提升學生的西洋管樂表演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各高校要認真貫徹國家在音樂教育方面的相關政策,在西洋管樂表演課程上加大資金投入。事實上,西洋管樂表演課程的學習并非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學生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還要反復演練,這樣才可以熟練掌握相應的演奏技巧。為達到這一教學效果,高校要投入相應資金用于引入先進設備,購置性能良好的樂器,同時還要增加西洋管樂表演課程的總課時,為學生學習西洋管樂方面的知識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并全身心投入其中。
綜上所述,西洋管樂表演是一種獨特的音樂表演形式,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積極價值和意義。基于此,很多音樂類高校紛紛開設西洋管樂表演課程,著重培養相關人才。但西洋管樂表演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存在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后、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不突出,以及不受重視、教學培養目標單一等問題。這就要求教師重視西洋管樂的教學工作,積極更新教學觀念,開辟具有科學性的教學路徑,充分發揮西洋管樂表演的藝術價值與內涵。同時,要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構建信息化課堂,以明確的培養目標激發學生的表演潛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高校還要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學設施投入,為西洋管樂表演課程的持續發展注入更多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楊繼鵬.舞臺演奏能力培養視角下西洋管樂教學研究[J].陜西教育,2021(07).
[2]吳婕妤.論西洋管樂演奏的理論與實踐[J].藝術品鑒,2020(03).
[3]張強.西洋管樂合奏教學問題及對稱分析[J].北方音樂,2019(19).
[4]何佩隆.西洋管樂演奏的理論與實踐探討[J].大眾文藝,2019(11).
[5]王海蘭.基于舞臺演奏能力培養的西洋管樂教學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02).
[6]陜海峰.論高校音樂教育中管樂教學的改革———以寸金學院為例[J].當代音樂,2019(03).
[7]王劍.高校音樂專業中西洋管樂表演教學改革的研究述評[J].北方音樂,2018(05).
[8]賈海銳.試論西洋管樂合奏教學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7(08).
[9]李振奇.西洋管樂合奏教學問題分析[J].北方音樂,2016(08).
[10]劉旭.試論西洋管樂合奏教學的重要性[J].黃河之聲,2015(06).
[11]陳藝璇.關于西洋管樂音樂表演教學模式的改革[J].戲劇之家, 2021(12).
[12]趙新雨.高校西洋木管樂表演教學模式的研究———評《西洋木管樂演奏藝術與教學研究》[J].高教探索,2020(07).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Model of Western Wind Perform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Hui
(Fujian Art Vocational College, Fuzhou 350199,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some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offered courses on Western wind performance in music majors, 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Western instruments and enhance their musical literacy. However, there are teaching problems with the Western orchestral performance curriculum, such as teachers outdated teaching concepts, lack of emphasis on students classroom subjectivity, lack of emphasis on the curriculum, and a single teaching and training purpose. In specific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update their teaching concepts, innovate teaching models, clarify the classroom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ild an information-based classroom, clarify training objectives, stimulate students performance potential, At the same time, school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increase investment in corresponding teaching facilities.
Key words: western wind performance; teachingmode;teachingphilosophy; performance;collaboration;tar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