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斌 江珂
[摘 要]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光輝奮斗歷程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這也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完成了從初步結合、深相結合到有機結合的升華。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啟示有: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兩者結合的根本依循,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持續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需要從更高層面與更深層次推進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599(2023)02-0028-11
[收稿日期]2023-02-16
[作者簡介]王學斌(1981—),男,山東濰坊人,博士,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踐;江珂(1986—),女,河北邯鄲人,博士,首都綠色文化碑林管理處干部,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創新工程項目“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研究”(項目編號:CXGC@2022JY11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部分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1]P16并具體強調“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1]P18這些重要論斷深化了我們黨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規律性認識,也是我們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關鍵。“這是對黨的理論的又一重大創新,開創了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新格局……這是對歷史的深刻總結,是對規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對未來理論發展的正確引領,代表了中國共產黨人新的覺悟、新的認識高度,也體現了我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強烈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2]溯源才能浚流,守正方可出新。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有關“第二個結合”的具體論述,我們更應當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原點出發,悉心梳理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之探索歷程與經驗啟示,深入把握該理論命題之所以于黨的百年華誕之際提出的理論與實踐邏輯,從而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軸線上錨定目標,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之縱深發展。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已走過了百年歷程,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創立初期的初步結合,到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關于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中指出:“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3]P41再到2021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自“初步結合”“深相結合”至“有機結合”,隨著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領悟愈來愈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把握越來越準,“第二個結合”愈益彰顯出理論的光芒與文化的底蘊,二者必將走向更為深刻的融合之境。
倘若說“融合”是面向未來的長遠目標,“結合”是回顧百年的成功路徑,那毫無疑問“契合”則意味著彼此互通的內在可能。當然,百年的結合歷程已用無可爭議的諸多偉大創造與天才創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是深深相契且道理相合的。故立足新的歷史起點與征程,我們重返原點,去探尋二者的“可能性”,則不再只是追問“是否可能”,而是總結“因何可能”,進而更好地為今后“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1]P18積累可貴經驗。
馬克思主義主要由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大組成部分構成。這三大組成部分分別來源于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然而,最終升華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因,是馬克思對所處的時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故而具有著強烈的時代感與內在的現代性。與之不同,中華文化是農耕文明的產物,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正肇因于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社會治理等還存在需要協調適應的地方。故二者相結合的過程,實際上屬于一種“有選擇性的親和”,并非一一對應的機械復制粘貼,亦非此消彼長的互相競爭替代。這勢必需要中國共產黨人既要善于進行“傳統的發現”,找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入契合處,為科學理論深深扎根中國筑牢基石,又當善于進行“傳統的發明”,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激活長存華夏文明之內的文化基因,為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弘揚創造條件。尚需說明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屬于兩大思想文化體系的相通互容,并非簡單理念上之一一對應,更無“照方抓藥”式的模板可供依循。該偉大創舉是在波瀾壯闊的百余年歷程中通過無數次的實踐探索而達致從無到有、終蔚為大觀的,從而“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1]P18。因此,遵循《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所強調的: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我們可以確定,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忠實信奉者和實踐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伴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也實現了三次升華。
進而言之,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有一個從自發到自覺到升華的過程。黨在不同時期面臨的主要任務和現實問題,以及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推動黨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歷程,對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同時對這一歷程的考察,亦有助于我們更好把握契合緣何必要、結合何以生成與融合為何必然的深層次機理。
一、從初步結合到“深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第一次升華
簡要而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化中國”和“中國化”彼此互動、相得益彰的過程。它涵蓋兩個方面:其一,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到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等諸階段的具體實際(包括歷史文化實際)當中,從而剖析和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如毛澤東同志所言:“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5]P534;其二,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尤其是立場觀點方法,提煉概括并深化為中國社會實際發展和中國共產黨偉大實踐的寶貴經驗,最終升華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孕育的新思想、新理論,亦即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新內涵與形式,也就是“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6]P408。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毫無疑問是滋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厚沃土,也是型塑其獨特中國形態特征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資源。職是之故,“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5]P534,更“要追求一個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創造”[7]P820。如此通過經年累月的不舍探索,在與中華文化的深切交融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蘊和表達形式便被賦予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十月革命后,中國的面貌自此一新。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一救國救世之真理,同時也有意識地運用社會主義革命的視角,立足中國傳統和國情來審視與思考問題。恰如李大釗所指出的,“因各地、各時之情形不同,務求其適合者行之,遂發生共性與特性結合的一種新制度,故中國將來發生之時,必與英、德、俄……有異。”[8]P197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倡導者、踐行者與主導力量,中國共產黨必須注重對中華文明其中精髓要義的提煉與發掘,并將之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發生良好的關聯。坦率而言,在黨的創立初期,中國共產黨人對于“第二個結合”的探索,至多處于自發的程度,尚不夠深入,可稱之為“初步結合”階段。直到遵義會議后,毛澤東站在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前沿,并進而通過其諸多天才式的思路與路徑賦予科學真理以民族形式和中華文化品質。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鮮明提出“離開中國的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9]P651也正是在此時期,在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上,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既批判又繼承的態度,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相結合”。毛澤東一再強調,“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5]P707-708眾所周知,毛澤東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感情與極高造詣,他不止一次強調:“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隔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5]P534且其主張:“要把中國的好東西都學到。要重視中國的東西,否則很多研究就沒有對象了。”[10]P419因此毛澤東終其一生非常自覺且注重承繼和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智慧,懷著熾烈的問題意識,根據不同的時代和局勢需要,善于同馬克思主義進行深入結合,這在《實踐論》《矛盾論》《新民主主義論》《論十大關系》等一系列重要文獻中體現得至為突出。
(一)《實踐論》《矛盾論》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之先河
20世紀30年代中葉,在反對、批判黨內的主觀主義錯誤,特別是“左”傾教條主義背景下,毛澤東撰寫了一系列高屋建瓴、深入淺出的理論著作,對思想路線作了多方面、多維度的闡釋和發揮,《實踐論》和《矛盾論》(下簡稱“兩論”)就是這些思想杰作中最具典范意義的代表作。
“兩論”寫作的最深刻理論動機和實踐動機,是從哲學上反思、批判和破除黨內存在的嚴重主觀主義錯誤。毛澤東在撰寫“兩論”前,認真閱讀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談談辯證法問題》、普列漢諾夫的《論一元論歷史觀的發展問題》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哲學著作[11]P69,較好地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與此同時,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一大特點即“唯物辯證法風靡了全國”,且趨于走向通俗化、普及化,猶如暴風雨般,“其力量之大,為二十二年來的哲學思潮史中所未有,學者都公認這是一切任何學問的基礎”[12]P66。毛澤東同志恰恰敏感抓住了時代思潮的微妙脈動,在“兩論”中,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對把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革命的道路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哲學論證,強調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堅持知與行、理論與實踐之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提出矛盾的共性和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絕對與相對之相互關系問題,是關于“矛盾的問題的精髓”的重要的、著名的哲學論斷,并以極其鮮明、科學嚴謹的理論態度和哲學語調,諄諄告誡中國共產黨人“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13]P320。
毛澤東同志熟諳中國歷代傳統思想流派的學術觀點,尤其涉及辯證法思想的內容,對其影響甚大。源自中國的思想文化精髓,經過他的批判、改造、提煉、加工后,創造性地融入到“兩論”的敘事風格和觀點論斷之中。這促使“兩論”在遣詞造句、表達方式、用典舉例等方面處處體現出中國氣派、中國特色和中國風格。可以說,“兩論”從哲學內容和表現形式上皆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之先河。在“兩論”中,毛澤東恰到好處地借中國傳統哲學的命題“知行”“實事求是”來表達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從而來彰顯和闡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精髓所在,同時亦以馬克思主義新的內容賦予傳統哲學范疇以新的科學意蘊,可謂渾然天成,兩者形成了一種形式與靈魂的高度融合。《實踐論》雖沒有刻意征引中國古代思想學派的觀點,但字里行間顯示出它批判地繼承了古代“知行學說”的痕跡。《矛盾論》最根本的理論貢獻,就在于它開創了一個以矛盾法則為核心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理論體系,是結合中國傳統辯證法思想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結果,是一種原創性的理論貢獻,這意味著“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基礎”[14]P70。
要之,《實踐論》《矛盾論》的價值與意義,不僅在于提出和創造了一些至為重要的哲學原理與指導思想,同時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于中國社會實踐,提出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創造性地將其闡釋而轉換成一個有著巨大思想內涵、深刻歷史內容和鮮明時代特點的科學論斷,并由此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思想路線。更具有范式意義的是,“兩論”為如何把西方文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加以有效的中國化、融入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優質資源,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原初經驗。
(二)《新民主主義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典范
如果說“兩論”是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科學意蘊,那么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則進一步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以結合,建構了具備中國特色的現代性話語體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提供了一套原創性的范本。
《新民主主義論》中關于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系統闡釋,實際上也為現代中國話語的創新性發展奠定了基本的發展路徑。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明確指出,必須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辯證對待傳統文化與古代話語,即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吸收,通過發展民族新文化為提高民族自信提供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必須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即堅持辯證的歷史觀,尊重而不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5]P708毛澤東強調,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扎根于人民大眾的文化,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文化,必須摒棄食洋不化和食古不化的兩種極端傾向,要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以表達,這毫無疑問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必須遵循的原則。“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新文化。”[5]P707毛澤東有意凸顯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民族性,體現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侵略這一時代主題。進而這種民族性又絕非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或封閉主義主張,而是倡導在與其他民族、國家的進步文化互學互鑒之中,彼此擇取對方精華,達到共同進步繁榮的目的。換言之,國外的大量進步文化,是熔鑄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寶貴原料,但并非須臾不可離的根脈。
(三)《論十大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深化
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戰勝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一系列嚴峻挑戰”,“領導建立和鞏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為國家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15]P22-23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選擇問題摸索中,毛澤東立足國內和國外兩個大局,審時度勢,回顧歷史,遵循理論,直面現實,提出要“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16]P9。《論十大關系》無疑是“第二次結合”中的代表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論十大關系》是毛澤東同志運用普遍聯系觀點闡述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典范。”[17]P205在以《論十大關系》為主要代表的文獻和講話中,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也有進一步論述,“我們要學習的是屬于普遍真理的東西,并且學習一定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如果每句話,包括馬克思的話,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18]P42。并且在結合態度上,持非常開放包容又理性務實的立場:“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他們的短處、缺點,當然不要學。”[18]P41黨的八大也將“對于中國過去的和外國的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識,必須加以繼承和吸收”[19]P346寫入決議,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對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堅定態度。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方針,指出文藝界各種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藝術應該自由發展,這一方針正是他根據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原理,借用中國古典思想創造性解決社會主義制度下如何發展文學藝術問題的一個典型案例。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要有獨立的思考,產生自己的理論,“馬列是指導,不是教條,教條論是最無出息的,最可丑的。要產生自己的理論”[20]P204。
總而言之,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確立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這個思想路線既繼承了它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為重要的是,又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改造與思想升華,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正如鄧小平所說:“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他認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這四個字”,“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根本方法”[21]P114。
二、“深相結合”的不斷深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第二次升華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繼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文明根基和創新寶藏。
(一)鄧小平理論繼承和改造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契合的思想資源
鄧小平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解決實踐問題和理論創新的依據,辯證地繼承和改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與馬克思主義相契合的思想資源。鄧小平明確提出“中國特色”概念,反復強調建設社會主義,一定要有中國特色,“要按照中國的情況寫中國的文章”[22]P391。鄧小平把“實事求是”確立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并終生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他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23]P3之后,鄧小平多次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3]P6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結合起來,強調普遍規律和民族特點的有機統一,從而為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目的就是推進當代中國各項事業的快速穩步發展。最具代表性的創造,莫過于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理論。眾所周知,出自《詩經》的“小康”概念,原本只表示相對安寧之意。其在后世綿延演進中被賦予了豐富多元的政治、經濟、社會乃至文化內涵。幾千載歲月積淀與先賢凝煉,“小康”逐漸融入中國文明進程之內,化為中國人精神世界中的重要愿景。鄧小平同志運用唯物史觀,以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緊密地將“國情”“世情”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從不同視角賦予這一概念多重嶄新的意涵。“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既有著對傳統小康思想的揚棄、吸納和創造性轉化,同時更是一種整體性超越和創新性發展,將這一概念上升為現代中國的重要符號與國家話語。可以說,鄧小平借用“小康”定位一個時期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極其高明地將現代社會價值觀與傳統中國社會理想結合起來,屬于一種睿智創造。這意味著,“它采用世界上通用的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一個本來很抽象的社會發展目標概念確定了一個具體的標準。這就使現代化的目標既易于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又便于與世界各國作比照,還能根據各種情況適時作出新的調整,從而成為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目標。”[24]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了新思路
世紀之交,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世界發展的根本趨勢,著眼于始終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黨要“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這里的先進文化,既包括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即知識形態的文化,更包括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先進的意識形態即觀念形態的文化,而傳統文化所體現的民族精神是觀念形態文化的重要內涵。“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既體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25]P270這實際上肯定了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始終保持和發揚黨的先進性,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對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了新思路。如提出的“與時俱進”,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提出的“三個代表”中的“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豐富和發展了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于一體的“為人民服務論”;提出的“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了中國傳統的治國理念;挖掘并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提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戰略,將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明確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綱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26]P17-18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江澤民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自信和自強意識指出:“在新的千年中,中華民族必將以自己新的燦爛成就,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貢獻。”[25]P419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理論格局和文化情懷。
(三)科學發展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汲取與創新
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并在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發揚了這一傳統。從內容上看,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被吸收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中來,如從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到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等基本要求,從“和諧社會”到“和諧世界”理論的提出,都體現了黨的理論政策創新中強烈的傳統文化色彩;從形式上看,更多理論創新采用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表達形式,也更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更由表入深,更加注重從精神層面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27]P540黨的十七大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并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更進一步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強調“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28]。愈加凸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的主體身份與主導地位。
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使命,科學發展觀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汲取和創新,如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都是既破除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理解,又抵制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錯誤主張的理論創新成果。這些理論創新,既沒有丟掉老祖宗,又講出了當今時代、當今中國的新話,寫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版本”。[15]P75同時,在此時期,黨中央還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在思想文化建設領域具有重大理論創新價值的成果。對該科學命題,黨中央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涵蓋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29]P661可謂彼時“第二個結合”的最新成果。
三、從“深相結合”到“有機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第三次升華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第一次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命題。同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在總結“堅持理論創新”的歷史經驗時,把“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正式寫進《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兩個結合”重大論斷是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行理論創造形成的深刻認識,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這是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深入發展的理論創新成果,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2022年5月27日,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在“兩個結合”的基礎上,“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30]。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同時,科學社會主義也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31]P335。在這里,“歷史文化傳統”被單獨提出,并與“本國實際”并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性在新時代愈發凸顯。
(一)在面向實踐、面向未來、面向復興的過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方面的實踐與探索,最大的成就即切實做到了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在面向實踐、面向未來、面向復興的過程中不斷推動兩者相結合。
首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兩者結合的根本遵循。這是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品質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是立足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而誕生,是時代精神的總結;同時,馬克思主義建立在對現代文明高度批判的基礎之上,代表了人類最先進的思想精華。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勢必決定了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兩者結合的根本遵循。
其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主體必須是且只能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31]P83這實際上指明,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共產黨人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秉持著尊重歷史、尊重文化的態度,去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返本開新、與時偕行,從而在新時代煥發出愈發奪目的文明之光。
再次,堅持實事求是,不斷發展與豐富馬克思主義。毋庸諱言,馬克思主義的源頭畢竟是來自西方傳統的思想學說,初入中國時,缺乏本土底蘊。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通過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賦予其民族氣度和形式,注入其中華文明的品格與特質,讓馬克思主義以人民大眾耳熟能詳的方式浸潤心田。《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15]P38其中關鍵因素即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善于挖掘中華五千多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從而更利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恰恰說明,任何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條化的傾向都將極大地削弱馬克思主義的魅力。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向了新的高度、開拓到新的寬度、挖掘至新的深度,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而言,大致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堅定文化自信,確立了二者在新時代結合的根本依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提出文化自信,并作出深刻論述:“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5]P54。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具有悠長深厚的積淀和底蘊,又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于現實實踐中不斷進行文化創新與發展。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這毫無疑問成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立足點和著力點,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文化方面的總綱領。
堅守“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指明了二者在新時代結合的重要方針。“本來”是根本、傳統和歷史,更是本色、底蘊與根基。不忘本來,意味著不能遺忘中華民族的立足之本、精神之源,就必須通過繼承創新、推陳出新和守正創新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外來”是世界一切的優秀文明成果。吸收外來,就必須秉持以我為主、辯證取舍和洋為中用的方針,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持續保持中華文化活力。“未來”是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面向未來,就必須實現中華文明的高度發達、實現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結合。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二者在新時代結合的基本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該論斷首先明確了我們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即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能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從而破解長期困擾文化建設的一大難題。而切入點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其次,鞏固了我們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既有成就。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時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百年來的對傳統文化的因革損益、去粗取精,既體現了文化的繼承性和傳承性,又體現了文化的發展性和變革性,實際上也歸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再次,揭示了二者結合的實踐路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源頭活水,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關注和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秘所在。
四、“守正”與“創新”: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啟示
悉心梳理與回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百年實踐歷程,誠可謂逐層深入,終結碩果。放眼未來,這兩大思想文化體系,當繼續沿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路徑,在回應時代問題的探索中,達致一種更高層次和意義上的“結合”,即創造性的“融合”。大致而言,有兩點經驗啟示值得繼續堅持與深化。
(一)堅守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之正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正
無論處于哪個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首須明確之關鍵問題,即兩者結合的基本原則為何?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當作為兩者結合的根本依循,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惟其如此,才能守住指導思想之正,弘揚文明根性之正。
首先,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共產黨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理論武器,為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成就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這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強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歷史和實踐以毋庸置疑的事實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意識形態不是脫離社會存在的虛懸之物,而是為特定階級服務的思想理論。很長一段時期,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古代占據著意識形態的樞紐,集中反映了彼時一定階級的利益,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圣人”[5]P43。職是之故,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越鞏固,就意味著越能鑒別和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越能抵制和駁斥諸如“指導思想多元論”“文化復古主義”“儒化中國共產黨”“儒化中國”等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一種以“重新評價”為名,否定中華文明和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歪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現代中國革命歷史、黨的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進而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錯誤思潮。現階段,歷史虛無主義主要通過學術著述、文學作品、影視文藝作品,借助新媒體技術等在中國社會廣泛散布。在政治目的上,其有著明確的政治訴求,即顛覆過去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基本歷史定論,否定四項基本原則;在認識論上,其以唯心史觀為圭臬,以“還原歷史真相”為外衣,以支流否定主流,以現象否定本質;在方法論上,其從對具體歷史事實的選擇性虛無擴大到對馬克思主義的整體虛無;在立場上,其站在黨、政府和人民對立面,美化歷史上的反動統治階級及其代表人物;在表現形式上,其以“學術研究”的面目出現,在“重新評價”“重寫歷史”等名目下,作翻案文章,設置“理論陷阱”;在傳播途徑上,其充分利用報紙、雜志、網絡、新媒體等多種傳播介質;在國際背景上,其與境外反動勢力相策應,與國際政治斗爭形勢緊密聯系在一起。面臨如上挑戰,單單依靠中國歷史與文化是不足以正本清源、糾偏匡謬的,必須要在正確的科學理論體系引領下來辯證回擊、撥云見日,可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意義始終無可替代。
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化精髓和獨特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30]這是黨中央首次從四個方面對中華文明給予概括,既體現了一直以來的基本觀點,同時又賦予了新的內涵。“獨特的精神標識”意在凸顯中華文明的象征意義。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形塑了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構筑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貴在強調中華文明本源作用。無論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還是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皆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其所深蘊的文化傳統,早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屹立不倒之本。“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重在體現中華文明的深沉影響。它屬于根植在全球華人彼此內心深處共同的精神財富,好比是“根”和“魂”一般,也是血脈相連、心靈契合的文化基因,可謂共同的精神家園。“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要在倡揚中華文明的永恒活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中國這樣一個古老國度里進行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所當然要重視汲取采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使之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只有這樣,我們方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和涵養馬克思主義,使之深深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中,使那些融入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相結合,打破“西方很多人習慣于把中國看作西方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近現代民族國家”之“迷思”,得以“從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中國”[30],這樣就可以真正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進而生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馬克思主義,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理論和價值遵循。
(二)在更高層面與更深層次推進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或可以這樣判斷,創造性轉化注重繼承,創新性發展側重創新,創新毫無疑問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申言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脈相承、不離正軌的理論立足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前后相繼、相互促進的貫通點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置身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無論是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還是持續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皆需要從更高層面與更深層次推進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啟示我們要更加精準地把握“兩創”與“第二個結合”的關系。
首先,“兩創”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進行文化發展創造的基本路徑。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32]P138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地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7]P313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31]P228從中華傳統美德到中華文化再到中華文明,“兩創”不僅應用于具體的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問題,而且適用于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化問題以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議題,逐漸升格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路徑,須久久堅持,不斷拓展。
其次,“第二個結合”為“兩創”走向深入提供了明確的推進方向與理論基礎。隨著新時代十年偉大文化變革的推進,黨中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力度、廣度和深度亦愈益加大,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便水到渠成、勢所必然。循此邏輯,我們可以判斷,“第二個結合”本身就涵括于“兩創”之中,是“兩創”的題中應有之義;與此同時,“第二個結合”又突破了“兩創”的預設范疇,“兩創”經由“第二個結合”勢必擴展到道路、理論、制度等方面,不再局限于文化一域。換言之,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內容,“第二個結合”反過來又為“兩創”提供了正確的推進方向和理論基礎。把握住此點啟示,我們就能有意識地理解“第二個結合”的戰略高度,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置于更高更深更宏大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維度進行重新審視,從而拓展了“兩創”的歷史、理論與實踐邏輯。
再次,由“第二個結合”引領驅動下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秉持人民立場,注重推廣踐行。“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1]P19這要求我們今后在進行具體結合探索時首要務必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同時要通過民族形式、日常話語將最新理論轉化為廣大人民日用不覺且喜聞樂見的內容加以呈現,就如同我們黨對“矛盾”“小康”“與時俱進”“和諧發展”等詞匯的返本開新式詮釋一樣,當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足功夫,實現最大的宣傳效果。
復次,“兩創”與“第二個結合”共同為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精神助力與理論活力。在2023年2月7日舉行的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并且“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33]。中國共產黨所成功推進和拓展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來自于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之上,也不單是180多年的中華民族抗爭史,更與綿延深厚的五千多載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是歷史中國的延續與發展。正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殫精竭慮地用科學真理來診釋、轉化、融匯、熔鑄我們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幾經結合后,中國式現代化方破土而出、持續深化。同時,這也提示我們仍需秉持立人達人的態度,通過良性的文明交流互鑒,倡導世界各國充分挖掘各自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張研,董博婷.“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黨的二十大報告[N].光明日報,2022-10-25.
[3]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4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4]新華社.習近平在福建考察時強調 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 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N].人民日報,2021-03-26.
[5]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李大釗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五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0]毛澤東著作選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
[11]龔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澤東的讀書生活[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
[12]艾思奇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3]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顧海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理論·現實[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20.
[15]本書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的歷史經驗的決議》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6]吳冷西.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段[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
[1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8]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九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20]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2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2]鄧小平文集: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4]中央文獻研究室小康社會研究課題組.小康社會理論的形成——紀念鄧小平首次闡述實現小康社會奮斗目標30年[N].光明日報,2010-04-05.
[25]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江澤民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7]胡錦濤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8]新華社.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1-10-19.
[2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30]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動增強歷史自覺文化自信[N].人民日報,2022-05-29.
[31]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3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3]人民日報.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3-02-08.
Abstra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struggle over the past century,the CPC has realized three leaps in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It also implie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t fundamentals with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been sublimated three times,i.e.,initial combination,deep combination,and organic combination.It inspires u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we must treat the fundamentals of Marxism as the basic guide fo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and creatively transform and innovatively develop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fundamentals of Marxism;for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to a new level and produce new glory of socialist culture,we need to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from a deeper layer and at a higher level.
Key words:
fundamentals of Marxism;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dapt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責任編輯:朱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