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議事”,是《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中涉及到法治類題材的教學,摒棄了傳統灌輸、說教等普法宣傳的形式,引導學生在民主、平等、自由、法治的精神下,進入自我參與、自我體驗、自我卷入的模式,聚智慧,議生活,明法律。從學生處生長出有價值、有生命力的議事主題,圍繞學生的需求和發展去建構的議事模式,讓學生站在了課堂的正中央。當學生一次次去調整認知與行為的沖突、矛盾時,法治意識得到提升,法治情感得以喚醒,法治意志獲得培養。
【關鍵詞】議事? 《道德與法治》? 法治類題材? 法治意識? 法治情感? 法治意志
【中圖分類號】G62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2-0034-03
《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涉及很多法律知識,這對教師而言,無疑充滿了挑戰。如果法治類題材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還是以灌輸式、說教式等為主打的普法宣傳,雖然對學生知法懂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教學過程容易忽視對學生進行法治意識的培養和法治情感的陶冶。
在一次次教學實踐中,筆者愈發感受到,法治類題材《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體驗的主題,如果能圍繞學生的需求和發展去建構,達到學生的情感共生,將為法治意識、道德情感植根于學生自我體系進一步的融合做好鋪墊。
基于以上,筆者嘗試在法治類題材《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聚焦“議事”。“議事”,即在民主、平等、自由、法治精神下,聚學生智慧,議學生生活。在議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觀點持中立態度,不做評判性點評,根據議事需求鏈接相關法律條文,在議事中引導學生明晰法律知識,提升法治意識,喚醒法治情感,培養法治意志。
一、在“議事”中進行自我認知——提升法治意識,恰當約束自我
自我認知是個體與他人互動中逐步獨立于他人的特征的認識。學生的認知發展是由學習知識為基礎而展開的,而學生學習知識的動力源于好奇心和認識世界的愿望與需求。《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從發展的意義上把握學生在不同發展階段所呈現的特殊的、與成長相關的需要, “議事”恰能調動起這種好奇心與需求,從而建構自我認知,提升法治意識。以《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四課《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教學為例,在備課時,筆者發現六年級學生對“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只有較為模糊的概念,缺乏對其內涵的認識,不大清楚權利的邊界,容易把權利的行使絕對化。
通過課堂前期廣泛征集學生生活案例,筆者將課堂聚焦到“一塊送出去的手表”這一來源于學生的真實經歷上。
《道德與法治》課堂“議事”回顧:一塊送出去的手表
1.案例呈現。小佳和小麗都是六年級的學生,兩人是好閨蜜。一天,小佳手腕上戴了一塊漂亮的手表,那是小佳生日的時候爺爺奶奶送給她的禮物,價值580元。小麗看到后很喜歡,小佳當場就把手表送給了小麗。可是一個星期后,小佳想要把手表要回來,小麗很為難,很委屈:小佳怎么可以說話不算數呢……
2.各抒己見。這塊手表該不該歸還?學生闡明觀點并談談理由。
3.法律鏈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十九條。
4.法律解讀。
5.拓展延伸。(1)如果送出的是鉛筆、橡皮等小禮物,該不該要回?(2)如果你刮花了別人的汽車,車主要求你賠償損失,你是否能以“我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我說的話做的事有些可以不算數”為由拒絕賠償呢?
【思考】
(一)“議事”讓課堂教學更真實,在真實中實現學習與互動。本堂課“議事”內容緊扣課堂教學目標:樹立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的理念。“議事”內容源于學生真實經歷,具有普遍性,這就實現了將陌生理性的法律知識融入熟悉感性的學生的身邊事中,有助于增加學生對法律的親近感,同時也是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興趣的一種有效途徑。
(二)“議事”讓課堂教學更靈動,在靈動中產生好奇與需求。“各抒己見”環節,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及道德體驗,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一部分學生認為手表很貴,小佳應該要回手表;一部分學生則認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做人要講誠信,所以小佳不應該要回手表。至此,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已經難以幫助他們解決現實問題,對法律產生濃厚的好奇心,學習法律的愿望與需求徹底被激發。聚焦“議事”,體現了《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從發展的意義上把握學生的需要,關注學生在不同發展階段所呈現的特殊的、與成長相關的需要。
(三)“議事”讓課堂教學更豐盈,在豐盈中得到發展與提升。“議事”中法律知識以“法律鏈接”的形式水到渠成地呈現在課堂中,它是對學生“議事”中產生“瓶頸”時的回應,是學生在進行自我認知遇到“障礙”時的點撥,是學生作為站在課堂正中央的小主人學習需求的體現。
通過解讀相關法律條文,學生知道了小佳和小麗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她們的行為受到法律的限制。然而在鏈接法律后,仍有個別學生認為“友誼比萬兩黃金還要貴重,既然送出了就不應該追回”。這也正體現“議事”的價值,即摒棄了傳統課堂的灌輸式、說教式教學,以開放、多元、全面的姿態珍視每一位學生的體驗與思考,使得課堂更加豐盈。于是,便生發出了“拓展延伸”環節,學生討論并明確在生活中要用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同時也樹立了權利和義務相一致的理念。學生在議事中得到發展與提升,最終形成自我認知,提升法治意識,恰當約束自我。
二、在“議事”中進行自我體驗——喚醒法治情感,主動參與決策
法律知識對自我情感來說是陌生的、新鮮的,存在于自我情感之外。因而,教師需要創設鮮活的活動情境,采用“自我體驗”模式,喚醒學生的法治情感,以公民的身份主動參與決策。以《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五課《協商決定班級事務》的教學為例,課堂上需要引導學生了解班級事務決策的形式,嘗試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怎樣表達意愿?怎樣進行溝通?怎樣解決問題?這是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素養。然而,學生的自我情感與法治認知是一種分化狀態,在認知領域中,二者是彼此分離的,所以只有當學生自我參與、自我體驗、自我卷入到狀態中,才能給他們帶來足夠的情感體驗,喚醒法治情感。
于是,筆者抓住人人參與的“愛心義賣”活動這一關鍵事件體驗,聚焦“議事”,讓學生站到《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正中央。
《道德與法治》課堂“議事”回顧:愛心義賣大家談
1.大家來找茬:愛心義賣活動中哪些現象有損班級形象,有違“核心價值觀”“八禮四儀”的要求?我們可以制定哪些規則,給大家提個醒,讓同學們更好地開展愛心義賣活動。
2.大家議一議:聚焦“推銷強賣”“倒買倒賣”“隨意變價”現象。
3.法律鏈接:《消費者權益法》第四章:交易雙方的商品交易,應是公平公正,誠實守信的。
4.學生共同商議,最終投票產生愛心義賣規則。
【思考】
(一)“議事”,開啟“自我體驗”。“大家來找茬”環節,為學生開啟“自我體驗”模式提供了可能,也為學生學習怎樣表達意愿搭建了平臺。學生對于參與過的活動,進行二次深度體驗,從不同的角度通過自我情感體察反省。對諸如“四處奔跑,橫沖直撞”“亂扔垃圾,破壞環境”等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在議事中,學生自我的內疚與羞愧能降低不道德行為的產生,自我體驗中情感的道德功能對個體法律意識的培育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議事”,喚醒“法治情感”。“議事”中有一些問題很難通過道德情懷進行評判。例如“大家議一議”中的“推銷強賣”現象,部分學生認為好友給自己推銷物品,雖然自己并不想要,但還是買下了,這沒什么不好的,因為既買到了東西,又收獲了友情,一舉兩得。針對“倒買倒賣”現象,一些同學認為“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顯然,學生的自我情感與法治認知呈現出分化狀態。
這時,筆者適時出示法律鏈接,同學們有的根據《消費者權益法》中“公平交易”的原則,否定以上兩種做法,這便是學生內心對法律法規的敬畏,這在學生心中播下了一顆遵法守法的種子。有的學生指出以上兩種現象違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誠信”;也有的談到了“愛心義賣”的宗旨——無私奉獻,這一做法明顯是有私心的……在這樣的“議事”中,學生實現了自我情感與法治認知的融合。
(三)“議事”,實現“參與決策”。在開啟了“自我體驗”,喚醒了“法治情感”的基礎上,學生進入自我參與、自我體驗、自我卷入的模式,對“愛心義賣”活動規則的制定發表看法,提出建議,合理解決問題。在表達溝通中,“愛心義賣”活動規則修訂的新提案逐步形成,學生真正實現主動參與決策。
三、在“議事”中進行自我控制——培養法治意志,能動完善自我
“議事”賦予課堂逼真的情境,給課堂帶來“矛盾分歧”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大大拓展、豐富和提高了學生的經驗,使學生的知、情、意、行呈現出開放性和激活性的狀態,以“發現者”的身份沉浸在對法治規則再度發現的體驗中,每經歷一次議事,就是一次法治意識的強化,一次法治意志的錘煉,最終達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目的。以《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九課《執法守法 依法維權》教學為例,本課第二大板塊“守法不違法”中涉及到“校園欺凌”這一話題,旨在引導學生區分同學間打鬧與校園欺凌,學習面對欺凌行為應采取的正確態度和方法,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達到教學目標,筆者還是聚焦“議事”,把學生請到《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正中央來。
《道德與法治》課堂“議事”回顧:小亮的困惑
1.一封關于“校園欺凌”的來信。
2.各抒己見:小周的行為是嬉笑打鬧還是校園欺凌?
3.法律鏈接。2017年12月27日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加強中小學欺凌綜合治理方案》
4.拓展延伸。如何讓小打小鬧成為同學之間的樂趣,杜絕暴力事件在校園中發生?
5.自我反思。
6.解決困惑:區分“見義勇為”和“校園欺凌”。
7.制定拒絕校園欺凌公約。
【思考】
(一)“議事”,創設具體情境,幫助學生明晰法律概念。學生對于“校園欺凌”這一法律概念比較模糊。所以,本課教學由一封學生來信展開“議事”。一開始,學生對于小周的行為是不是校園欺凌各執一詞。通過法律鏈接,學生明確本案例中小周只是找小明逗樂子,而非蓄意或惡意的欺負、侮辱小明,而且也沒有給小明的身體、心靈造成傷害。所以小周的行為只是屬于嬉笑打鬧,不能界定為校園欺凌。通過“議事”,學生置身于具體情境中,對嬉笑打鬧與校園欺凌作出區分,同時對法律產生了積極情感。
(二)“議事”,把握學生需求,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控制。因為教師持中立態度,使得“議事”中學生可以將心聲一吐為快:“說臟話,爆粗口,過分的小打小鬧,這些行為非常討厭,學習了法律鏈接,覺得他們的行為也不算校園欺凌,可我們心里就很不服。”這一心聲是學生真實生活經歷的體現,是學生發展需求的體現,筆者認為,這恰恰是課堂的生長點。于是,“議事”中展開了“拓展延伸”,引導學生“議事”:如何讓小打小鬧成為同學之間的樂趣,杜絕暴力事件在校園中發生?“議事”中,同學們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進行“議事”分享,有的說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回擊惡作劇,有的認為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告訴老師,還有的認為同學之間有小矛盾時敞開心扉說明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議事”中,學生表達出成長需求,并學會自我控制,強化了法治意志。
(三)“議事”,捕捉發展資源,培養學生增強法治意志。“議事”在課堂上為學生訂立具體的行為準則提供平臺。教學中,筆者捕捉到學生生長發展的資源——“小亮的困惑”,引導學生區分見義勇為和校園欺凌。學生在“議事”中進一步明晰:與其魯莽,不如靜思,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對,在做好事的同時也做了一件壞事。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法治意志,完善自我。
四、結語
聚焦“議事”,體現了《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學生“成長需求”為核心,真正激發“生命發展的主動權”。從學生處生長有價值、有生命力的“議事”主題,讓學生站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正中央,珍視學生的參與權、主動性,從而將道德自覺、法治自覺這種健康、主動的能量注入內心。
參考文獻:
[1]高德勝.以學習活動為核心建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J].中國教育學刊,2018(1):3.
[2]張磊.道德與法治“思維”情境教學例探[J].中小學德育,2021(3):8.
作者簡介:
夏婷婷(1985年7月—),女,漢族,江蘇江陰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道德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