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訓
【摘要】課堂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效的有效手段。但受到傳統作業設計理念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師所設計的課堂作業,內容和功能較為單一,不僅無法將學生的學習效果全面反饋出來,還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加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厭煩感。而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則可以使得這一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提升課堂作業有效性。故此,本文主要以互聯網技術為例,就如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作業? 互聯網技術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2-0040-03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研究成果被運用到數學課堂中,不僅推動了數學教學模式和方法的革新,更為重要的是促進了現代教育理念的持續深化,讓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得到了凸顯。而課堂作業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能夠有效強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綜合發展。但傳統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存在較大局限性和滯后性,難以將其功能充分體現出來。而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數學課堂作業設計中,則可以有效豐富課堂作業內容和形式,增強作業趣味性,提升學生作業完成的積極性,強化學生學習效果。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加強對這一方面的理論探究和實踐探索,實現對課堂作業的優化創新。
一、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不足
(一)作業內容枯燥
雖然課堂作業在檢驗和鞏固學生學習成果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要想將這一作用充分體現出來,還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規律,對作業內容進行優化設計。但在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中,作業內容僅限于課后習題,操作性和應用性的作業較少[1]。并且教師在進行作業布置時,并未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作業內容缺乏層次性,導致課堂作業與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不符,難以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進步情況真實反饋出來。
(二)作業功能單一
在全新的教育形勢下,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成為了小學數學教學的新目標。在課堂作業設計中也應體現和落實這一教學目標,通過對作業的優化設計,將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真實展現出來,以便教師對教學方案作出調整,促進學生的綜合性發展。但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多數小學數學教師設計課堂作業的目的都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強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消化,課堂作業不具備檢驗和反饋學生其他能力和素養的功能,影響到課堂作業實效性。
(三)作業負擔重
作業負擔重一直以來都是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的一大頑疾,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為教師的作業設計理念滯后,盲目遵循題海戰術,機械、重復性的作業較多,加重學生作業負擔。雖然“雙減”政策的實施,給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革新提供了新思路[2]。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教師還是難以對作業數量和質量進行控制,學生的作業負擔未能得到真正減輕。
二、互聯網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中的應用優勢
(一)創設智能化作業環境
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課堂作業教學活動中,由互聯網技術、學生和教師共同組成了一個智能化教育生態系統。在該教育生態系統中,教師可以隨時利用互聯網教育技術,對學生的學習和作業完成情況進行了解,甚至可以聚焦到某個學生。并且對于學生不易掌握的知識點,教師也可以通過線上學習平臺,為學生進行定向答疑解惑,或者也可以線下解答,保證教學指導的精準性。
(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在以往的課堂作業教學環節,首先教師需要設計和布置作業,并留下時間讓學生自主完成作業,然后完成作業批改,再根據批改情況進行作業講評。每個流程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3]。而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中,教師則可以通過線上學習平臺,發送作業任務,并要求學生自主完成。然后教師可以在終端上監測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并快速批改學生提交的作業,生成作業分析報告,及時予以反饋。如此一來,能夠大大降低課堂作業時間成本,提升教學效率。
(三)實現因材施教
由于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所表現出的能力和需求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在課堂作業設計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有針對性地對作業內容進行優化設計,讓課堂作業更具層次性,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課堂作業設計中,要想實現這一作業設計效果則會更加容易[4]。教師可以根據基本學情,將學生科學劃分為多種層次,并借助互聯網技術,設計不同層次作業,傳輸到對應層次學生的終端上,讓學生都能順利完成作業,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并且差異化的作業設計,也可以將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真實反饋出來,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明確方向,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水平。
三、互聯網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中的應用原則
(一)交互性原則
互聯網技術有著較強的交互性,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中也應有所體現。因而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遵循交互性原則,借助互聯網技術的交互性優勢,增強課堂作業的互動性,讓師生有更多互動機會。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的投票、搶答等功能,設計一些有著較強交互性的課堂即時作業,調動學生參與課堂作業活動的積極性,強化教學效果。
(二)開放性原則
基于數學學科的特征,數學課程在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上有著獨特優勢。但傳統小學數學課堂存在較大封閉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互聯網技術有著較強的開放性,能夠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更加廣闊的思維空間。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課堂作業設計中,應遵循開放性原則,設計出更多具有開放性的課堂作業,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認知的同時,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差異性原則
由于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的不同,使得他們在數學學習中所表現出的能力和需求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不過傳統數學課堂作業較為固化,難以凸顯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因而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課堂作業設計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并發揮出互聯網技術的優勢,設計分層作業,提升課堂作業與學生數學學習的適配性,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強化課堂作業功能。
(四)多樣性原則
數學學科有著較強的綜合性,能夠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全方位的鍛煉和培養。但傳統小學數學課堂作業的內容和功能單一,難以將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充分體現出來[5]。因而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數學課堂作業設計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出互聯網技術的優勢,設計多樣化的數學作業,如實踐類、調查類、探究類等,豐富數學作業功能,促使學生通過數學作業,獲得更加全面、綜合的鍛煉,提升數學學科育人價值。
四、互聯網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一)借助信息技術,提升課堂作業實踐性
數學是一門有著較強實踐性和實用性的課程,尤其是小學數學。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很多知識點,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應用。不過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作業設計中,多是以習題、試卷等作業為主,很少會設計實踐類作業,導致學生難以將數學作業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影響到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而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課堂作業設計中,教師應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設計一些能夠讓學生自主操作的實踐類作業,促使學生在知識實踐過程中,強化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與理解,鞏固學習成果。以“三角形的認知”這一課時的課堂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則可以摒棄傳統習題作業,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動態操作和演示功能,強化學生對該課時內容的認知[6]。比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教師則可以布置用線段拼成三角形的操作類作業。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學習軟件,給出多條長短不一的線段,然后讓學生通過對終端設備的操作,選擇合適的線段組成三角形,看最終能夠組成幾個三角形。在這一操作性作業中,學生會發現并非所有的線段都可以組成三角形,進一步引發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探究欲望,強化學生對三角形的認知。
(二)借助信息技術,設計資料采集型作業
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僅需要將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作為重要教學目標,還需要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因而在數學課堂作業設計中,同樣要以鍛煉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重要目標[7]。為此,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課堂作業設計中,教師需要借助互聯網技術,創新作業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得到充分鍛煉。比如,教師借助互聯網平臺的信息多樣化和開放性特征,設計“資料采集型”作業,即讓學生自主上網,搜集和整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料和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水平。以“克與千克”這一課時的課堂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則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設計“資料采集型”作業,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技術,自主搜集和整理與本課時知識點相關的資料,如“克與千克”的起源與實際應用等,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強化學生對本課時內容的認知,鞏固學習成果。
(三)借助信息技術,設計合作探究型作業
小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和思維能力有限,在數學學習中存在較大的困難。而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不同,對于數學知識和問題的看法也會存在較大差異,如果給學生提供互動平臺,則可以讓學生在相互交換觀點和想法的過程中,形成思維碰撞,進一步完善對數學知識的認知。不過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手段單一,難以有效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故而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的交互性特征,通過設計合作探究型課堂作業,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平臺,強化學生學習效果。首先,教師需要根據基本學情,將學生科學劃分為4~6人的學習小組。然后教師可以在線上學習平臺,給各小組發布學習任務,并指導各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共同合作。在學習任務完成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平臺的聊天、投票等功能,集思廣益,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深入探討。同時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的信息搜索功能,搜集學習資料,推動學習進程,強化學習效果。在這一作業引領下,可以保證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四)借助信息技術,優化作業評講
作業批改和講評是決定課堂作業成效的關鍵性步驟。但在以往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中,這些環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因而都是由教師課后完成,再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進行綜合性評價和總結,學生接受反饋的時間較長,影響到課堂作業的功效。而互聯網技術具有即時性特征,教師則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的這一優勢,提升課堂作業評改的即時性[8]。比如,教師可以在線上平臺布置課堂作業,并要求每一位學生打卡完成。線上平臺會自動對學生提交的作業進行批改和評分,并將班上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數據分析,生成作業評改報告,如完成作業學生人數、每道題正確與錯誤學生人數等。教師再根據作業批改報告,快速找出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對于其中的共性問題,教師可以采取集中講解的方式,幫助學生攻克學習難點,鞏固學習成果。對于學生的個性問題,教師則可以利用定向解答和輔導功能,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和幫助,強化學習效果。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豐富小學課堂作業的內容和形式,提升學生完成課堂作業的積極性,同時也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通過對課堂教學的優化,提升教學有效性。因而,小學數學教師應意識到互聯網技術的重要性,并樹立起“互聯網+”思維,對課堂作業進行優化設計,提升課堂作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強化學生數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任靜文,周如.基于“互聯網+”的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0):105-107.
[2]王雁.雙減背景下基于“互聯網+”的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探討[J].中國新通信,2022,24(15):191-193.
[3]孫麗娟.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啟迪與智慧(上),2022(8):91-93.
[4]石彩紅.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中互聯網技術應用的有效性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22.
[5]陸瓔璐.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化小學數學作業[J].現代教學,2022(Z1):105-106.
[6]邵麗娟.“互聯網+”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新課程,2021(32):219.
[7]南煒燕.“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優化策略[J].新課程(上),2019(3):237.
[8]徐輝仁.“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優化策略[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1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