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歷史需要較強的“時空觀念”,也是初中歷史學科新課程標準重點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有助于加深歷史知識認知、明確教學目標以及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著眼于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素養的培養,可從善用歷史年表、巧用歷史線軸與情境教學三個方面探究培養策略,提升學生整體歷史素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 時空觀念? 歷史年表? 線軸? 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2-0121-03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歷史學科承擔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樹立正確歷史觀的使命[1]。歷史是亙古不變的文化現象、社會生活,歷史是曾經發生的真實事情,其中包含兩個維度:時間與空間。前者是指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后者泛指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人物、內容等。要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才能穿越過去,知曉過程,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汲取歷史經驗與教訓,豐富人文素養與情操,提升個人歷史文化素養,堅定愛國信念。基于此,本文擬從探究培養初中歷史“時空觀念”的意義與教學策略出發,探索一條落實新課程標準歷史“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一、培養歷史“時空觀念”素養的意義
(一)加深歷史知識的認知
五千年歷史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方面均有著深刻的歷史印記,其中所涉及的時間、人名、事件、地點等知識要點更是龐雜繁細,且歷史前后也有其相互關聯性,如果拆散獨立,分散講解,必然造成歷史邏輯混亂甚至是錯誤[2]。知識點多,記憶碎片化,每個單位知識相對獨立,導致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只知一段歷史,無法統籌前后歷史知識,造成歷史學習負擔和厭煩情緒。基于此,提出歷史“時空觀念”核心素養,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一條完整的“歷史供應鏈”,疏通歷史發展脈絡,從而提高記憶水平,加深歷史知識的認知。比如18世紀英國率先開啟工業革命,機器大生產急需大量生產資料,于是英國借助林則徐“虎門銷煙”事件于1840年發起鴉片戰爭,并于1842年8月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并強制占領香港島,也才有了1997年7月收復香港的偉大歷史壯舉。這個例子足以說明,“時空觀念”對學生歷史學習的重要性。
(二)明確歷史教學的目標
“時空觀念”中歷史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是教學的重要內容,牢記時間與空間,才能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認知,從而進行消化吸收,由外部學習轉化為內部遷移。比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中國共產黨發展史部分,中國共產黨名稱確定的時間與主要人物,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間與地點,中共二大召開的時間與地點,延伸至會議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時間、紅軍長征時間及其路線等,這些基于“時空觀念”提出的問題也就自然成為教學的主要目標,也只有確定歷史的時間與空間,才能具體聯系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歷史現象,當測驗中以材料解讀的形式進行考查時,學生才能夠迅速聯系相關歷史事件及其時空內容,最終順利完成解答。沒有時空的概念,很可能導致時間與空間的混淆,造成知識偏移現象。故而,有了“時空觀念”指引,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教師知道知識的側重點,學生知曉學習的重點方向,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
歷史“時空觀念”是如何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的,這與歷史“時空觀念”獨特的育人價值有關。歷史,是已經發生且不可能再繼續更改的,記錯歷史時空,很可能造成笑話,嚴重者,可能會身陷囹圄,傷害民族感情[3]。比如前段時間發生的南京玄奘寺供奉日本侵華戰犯的新聞事件,而南京本就是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地,此事無疑對中國人的民族情感造成沖擊與傷害,側面也反映出當事人歷史觀念的淡薄。如果熟悉歷史,銘記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慘痛歷史,也不會犯下如此低級錯誤,足見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不僅是要記住相關歷史事件的時間與地點,還要樹立一種民族意識,比如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于咸陽統一華夏,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奠定了中國版圖與文明大一統;1683年康熙皇帝收復中國固有領土臺灣,有了這個時空觀念,學生更能理解中國領土主權神圣不可侵犯、實現兩岸統一的歷史根據和偉大現實意義。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培養歷史“時空觀念”,是對學生知識的鞏固,也是對學生歷史觀的培育,這是對“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貫徹落實,也是體現對核心素養課程標準的正確理解與解讀。
二、培養初中歷史“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教學應用策略
(一)善用歷史年表構建“時空觀念”
制作歷史年表是構建“時空觀念”的有效方法,以圖表形式展示歷史年代以及與之對應的歷史人物、地點、事件等等,學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而制作歷史年表優勢之一就是制作相對簡單,熟悉歷史內容,制定相匹配的表格大小規模,根據時間前后順序依次進行填充。制作歷史年表,對學生構建“時空觀念”具有顯著作用,學生制作過程當中有意識加強時間與空間的記憶,在學習制作歷史年表實踐中,“時空觀念”意識也逐漸形成。比如,為了學生能夠有一個明確直觀的認知,筆者采用常規“歷史年表”圖表,以供學生參考。筆者以公元7世紀至13世紀片段歷史為例,將時間分為大小兩個時間點,并附著相應時期中國與外國主要歷史事件,通過圖表,學生便一目了然看到各個時期主要歷史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在日常歷史學習中,學生缺乏必要的時間概念,知道部分“空間”知識,卻記不住對應歷史時間,而在歷史考查中,歷史時間又是必不可少的考查對象。記不住歷史時間,就很難將相應的歷史背景與“空間”前因后果相聯系,造成理解片面、看問題不深入的現狀。
應該說,制作歷史年表是培養學生構建“時空觀念”的初始階段,由于年表制作本身成本低、操作相對簡單,教師應該引起足夠重視,關注歷史年表這種教學元素對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提升歷史核心素養的現實意義。根據馬克思主義“否定之否定”以及螺旋式上升學習理論,在學習制作歷史年表時,應該堅持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及深的學習規律,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構建起“時空觀念”,養成學歷史必知其“時空”的良好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部分時,可以先梳理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幾個不平等條約,熟悉并整理條約主要內容,確定“時間”“地點”“條約內容”欄目。待學生操作規范且熟練之后,適當增加“參與雙方”“主要影響”等欄目,豐富知識體系,拓展知識面。
(二)巧用歷史線軸發展“時空觀念”
“歷史線軸”也是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方法之一,其與“歷史年表”最大區別可能在于兩種學習方法在具體操作上的不同。“歷史年表”以圖表形式呈現,對時間與空間知識一目了然。而“歷史線軸”依托數軸,時間為橫,空間為縱,與年代圖表相比,它能反映出歷史事件的真實情況,便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含義進行準確把握。當然,具體“歷史線軸”實踐制作中也有可能有細微不同,但主要形式基本不變,且歷史發展脈絡更加清晰,這對學生發展其“時空觀念”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如上圖,選取1840年鴉片戰爭近代史開端部分片段,線軸上的每一個時間對應是一個“空間”,以歷史線軸這樣的方式呈現,近代史發展脈絡便直觀呈現,思路清晰。制作歷史線軸,學生需要深入挖掘歷史“時空”內容,根據內容多寡合理安排布局,使繪制出來的“歷史線軸”清晰明了,邏輯清楚,干凈整潔。在課標的持續改革中,歷史背景知識考查已經是大趨勢,沒有死記硬背,以材料形式出現,展示某種歷史現象,讓學生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判斷相應的歷史時空,作出正確回答。可見,在歷史“時空觀念”核心素養下,相應的考查方式也在與時俱進,順勢而變。發展學生“時空觀念”,充分利用“歷史線軸”教學手段,也是培養初中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的有效教學策略。
歷史線軸制作的方法是多樣的,組織形式也是可選擇的,對于相對簡單的學習任務,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完成,增強學生自信心。相對于比較繁雜的任務,建議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通過小組集體智慧完成任務。比如,要制作整個中國從夏朝至當代中國政治史,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組,每個小組負責一段歷史。在小組內,誰負責美工,誰負責提供學具,誰負責知識整理歸納,合理分工,既是出色完成“歷史線軸”的基礎保障,也是對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之后將各個小組繪制的歷史線軸圖拼接在一起,組成夏商周至今天的中國政治發展史,并展示在教室墻壁上,合理粘貼,豐富學生歷史學習生活,營造一種“時空穿越”的新奇感受。
不過,在必要情況下,本文建議可將“歷史年表”與“歷史線軸”結合運用,直觀顯示兩種學習方法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參考余地。比如同一個學習任務,可以分別制作“歷史年表”與“歷史線軸”,刺激視覺感官,讓“時空觀念”深入人心,促進學生“時空觀念”有序發展。
(三)活用情境教學強化“時空觀念”
在強化學生“時空觀念”教學中,情境方式能給予學生更為真實、更為豐富、更為深刻的學習體驗,便于他們真正記住某個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信息。根據以往教學經驗,情境教學一般分為兩類,一是學生表演,二是視頻展示,下面將對兩類情境教學就如何強化“時空觀念”進行分析。
首先是學生表演。學生表演意味著學生是主體,學生通過肢體動作、語言將歷史知識表達出來,使自己,也讓旁觀者從表演中獲得真知,知曉歷史時間與空間。例如,在學習中國文化史部分時,一個學生可以扮演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荀子,將教室比作“稷下學宮”,部分學生扮演諸如法家、道家、墨家等派別的學者。活動形式是荀子回答其他派別學者提出的問題。課前,學生要先翻閱歷史書籍,結合戰國末期時代特征,設計相應問題,這些問題要能反映時代背景、政治經濟狀況,突出荀子的思想。在時間與空間整體框架下,緊緊圍繞荀子“性惡論”“禮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學以致用”等重要觀點進行辯論。在這種表演活動下,學生能夠牢記相關歷史知識,理解在特定時空之下荀子思想的歷史價值。再比如,學生可以模擬中日甲午戰爭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談判場景,表演前熟悉這段歷史,以劇本形式再現歷史。劇本對話要能體現時代背景,突出條約內容,學生表演要能表現李鴻章、李經方為代表的中國人的憤怒與屈辱,以及日本帝國主義的傲慢與狠辣,營造悲涼氛圍,觸動學生民族自尊,培養“銘記歷史,吾輩當自強”的歷史情懷。
其次,可借助視頻方式再現歷史場景,相對于表演,視頻方式更靈活,情境更加真實。各種優秀影視作品以及紀錄片都是不錯的選擇。比如可以推薦電視劇《覺醒年代》讓學生觀看,讓學生在觀影中識記陳獨秀創辦《新青年》的時間與地點、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時代背景、“巴黎和會”召開時間、地點以及主要內容,感受中國先輩們發奮圖強、捍衛主權的決心。觀看《東京審判》電影,從影片中回顧南京大屠殺、日本侵占東三省、扶持溥儀傀儡政權的相關史實,熟悉事件“時空”內容。播放《長津湖》“兩部曲”,在鞏固“抗美援朝”時間與空間歷史知識的同時,感受中國人民解放軍堅強不屈、視死如歸的戰斗精神和可貴品質,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三、總結
培養初中學生歷史“時空觀念”核心素養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歷史新課程標準關鍵板塊,也是“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實現的基礎性保障。擁有“時空觀念”,才能確保知識準確,避免犯常識性錯誤,有助于學生樹立學習信心,提高記憶水平和知識解讀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歷史熱情,最終提高歷史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喬世松.如何培養初中歷史學科“時空觀念”核心素養[J].學苑教育,2022(31):69-71
[2]胡振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教學為例[J].文教資料,2019(13):198-199.
[3]孫林.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運用史實并以此建立時空觀念[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7):262-263.
作者簡介:
楊丹(1994年—),女,彝族,貴州大方人,本科學歷,學士學位,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